首页 理论教育 蔡襄与洛阳桥——中国交通史话

蔡襄与洛阳桥——中国交通史话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嘉祐二年七月,蔡襄第2次出任泉州知府,随即变卖田产200余亩,大力支持卢锡集资建桥。嘉祐四年十二月,历时6年零8个月的建桥工程顺利竣工,接通了“水阔五里”的万安渡口,因此被称为“万安桥”,后来又以横跨洛阳江被改称“洛阳桥”。此后,泉州洛阳桥与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潮州广济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修建过程中有三项重大技术创新。抗日战争时期,洛阳桥惨遭日军破坏。

蔡襄与洛阳桥——中国交通史话

蔡襄字君谟,生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原籍仙游(福建莆田市仙游县),后迁居莆田(福建莆田市荔城区)。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18岁获乡试解元;天圣九年(1031年),中进士第10名。此后蔡襄先后担任漳州军曹判官、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兼修起居注)、龙图阁直学士兼开封知府、枢密直学士兼泉州知府、福州知府、福建路转运使。嘉祐二年(1057年),蔡襄复任泉州知府。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以端明殿学士出任杭州知府,后升任礼部侍郎兼南京留守。治平三年(1066年),蔡襄丁母忧回籍;治平四年(1067年),病逝乡里,享年56岁,谥“忠惠”。《宋史》记载:“(蔡)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1391〕他是宋代书法大师,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皇祐五年(1053年)四月,泉州处士卢锡开始集资修建“洛阳桥”。嘉祐二年(1057年)七月,蔡襄第2次出任泉州知府,随即变卖田产200余亩,大力支持卢锡集资建桥。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历时6年零8个月的建桥工程顺利竣工,接通了“水阔五里”的万安渡口,因此被称为“万安桥”,后来又以横跨洛阳江被改称“洛阳桥”。资料记载:“(万安桥)旧名万安渡。宋庆历元年(1041年),郡人李宠甃(zhòu)石(用石头砌筑)作浮桥……浮桥非久安之计,约10年后,王实始建石桥。落成后,时郡守蔡襄为之记,曰:‘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祐五年四月庚寅(1053年5月11日),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1060年1月16日)讫工。累址于渊,酾(shī)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二千六百尺(约816米〔1392〕,实测834米),广丈有五尺(约4.7米)。翼以扶栏如其长数而两之,靡钱一千四百万(约376万元人民币〔1393〕),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徙,易危为安,民莫不利。职其事者,卢锡、王实、许忠、浮图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还京,道由是出。因记所作,勒于岸左’。”〔1394〕洛阳桥全部采用花岗石修建,全桥以江心岛为中心,分为南北两段;桥面两侧设有500块石雕扶栏、28尊石狮、9座佛塔、7座凉亭;桥头两端分列武士石像4尊。后人在桥南修建“蔡襄祠”,竖立蔡襄所撰《万安桥记》石碑,以其文字、书法、镌刻之绝,号称“三绝碑”,是著名的艺术珍品。此后,泉州洛阳桥与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潮州广济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修建过程中有三项重大技术创新。

一是“筏型桥基”。由于当地水深流急,石块容易被冲走,难以固定。古人经过反复试验,决定利用风平浪静,潮水低落的时机,将大量石块同时排列有序地沉入水底,筑成一道水底石堤,构成桥墩的“筏型基础”。然后按照预定间距,准确定位沉入条石,层层构筑桥墩。资料记载:“洛阳桥的筏型基础,宽约25米,长500余米,平均高度在3米以上,抛石总数达3万多立方米。”〔1395〕这种“筏型桥基”的设计是世界桥梁史上一大创举,西方国家直到19世纪之后才逐渐开始采用,晚于中国约800年。

二是“牡蛎奠基”。为加强桥梁基础的稳固性,中国古人利用海洋生物的生理特性,在桥基石缝中大量养殖牡蛎,通过牡蛎的繁殖使桥基形成坚固的整体,首创生物工程引入桥梁建筑技术的先例。桥墩逐层加高到水面之后,又采用凹形榫接的方式,用生铁块嵌入条石层中,使石料之间保持紧密连接。随即又将最后两层条石加长之后分别向左右两端挑出,使墩面加宽,以减少桥梁的跨度。

三是“浮运架梁”。“洛阳桥”架设的石梁,都是长达10余米的巨型条石,每块石料重量约20吨。在没有起重设备的历史条件下,古人利用涨潮时机,用木筏将石梁运送到桥墩处,借用潮水浮力逐一安放300多根石梁,也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大发明。

洛阳桥建成之后,曾经历17次大修。1932年,19路军蔡廷锴军长将其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桥面增高约2米。抗日战争时期,洛阳桥惨遭日军破坏。1993年3月,泉州市政府拨款600余万元重新修复洛阳桥,桥长约742.29米、宽4.5米、高7.3米,设有44座船形桥墩、645块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www.xing528.com)

【注释】

〔1391〕见脱脱《宋史》第320卷第10400页《蔡襄传》。

〔1392〕根据《中国历代度量衡量值表》,宋代1尺约31.4厘米;宋代1斤约661克,1两约41.31克,当前银价1克约6.5元人民币。

〔1393〕根据《中国历代度量衡量值表》,宋代1尺约31.4厘米;宋代1斤约661克,1两约41.31克,当前银价1克约6.5元人民币。

〔1394〕见唐寰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第2章第3节第95页《石梁墩桥》。

〔1395〕见於贤德《中国桥梁》第4章第102页《脚踏实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