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王朝建立之初,首先打击吐谷浑,巩固甘肃、青海一线的边防,迫使东突厥、西突厥臣服,解除北方及西北方向的威胁;然后南向讨伐偏安江南的陈王朝,推进统一大业。《隋书》记载:“(杨)素居永安(重庆市奉节县),造大舰,名曰五牙,上起楼五层,高百余尺,左右前后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容战士八百人,旗帜加于上。次曰黄龙,置兵百人。”〔1264〕就是说,隋文帝杨坚为讨伐陈朝,命杨素为信州总管,占据长江上游,形成居高临下之势。当时的信州,是大军区级建制,唐代改称夔州,治所是永安(重庆市奉节县),管辖19个州,范围包括重庆全境,及湖北西部、贵州大部。杨素驻节永安,调动人力、物力,加紧建造舰船,训练水军,目标就是南京的陈朝。开皇八年(588年),隋军出动51万余人大举伐陈,其中“西路军”“以(杨)素为行军元帅,引舟师趣三硖(峡)”〔1265〕,接连三战三捷,斩断陈军横断长江的三道铁索,突破陈军的宜昌防线。随即派出巴渝渔民出身的敢死队担任前锋,“乘五牙四艘,以柏樯碎贼十余舰,遂大破之,俘甲士二千余人”〔1266〕,突破陈军的荆门防线,深入到湖北、安徽、江西、江苏,协同晋王杨广、秦王杨俊合围南京。由此可见,隋军水师的“五牙舰”,确实是颇有威力的战舰。这种战舰利用杠杆原理,前后设置6根“拍竿”,实际上就是6个能够操纵控制的超长柄大铁锤,可以反复打击15米左右范围之内的目标,攻击能力很强。据《中国造船史》记载,“五牙舰主要尺度如下:舰长54.6米,水线长50米,甲板宽16米,型宽15米,型深4米,吃水2.2米”〔1267〕。
隋炀帝即位称帝之后,立即“遣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龙舟、凤艒(mù)、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1268〕,可见当时的造船能力之强。《资治通鉴》记载:“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处之。皇后乘翔螭(chī)舟,制度差小,而装饰无异。别有浮景九艘,三重,皆水殿也。又有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飞羽、青凫(fú)、陵波、五楼、道场、玄坛、板蹋、黄篾等数千艘,后宫、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乘之,及载内外百司供奉之物,共用挽船士八万余人,其挽漾彩以上者九千余人,谓之殿脚,皆以锦彩为袍。又有平乘、青龙、蒙冲、艚爰、八棹、艇舸等数千艘,并十二卫兵乘之,并载兵器帐幕,兵士自引,不给夫。舳(zhú)舻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陆,骑兵翊两岸而行,旌旗蔽野。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多者一州至百舆,极水陆珍奇,后宫厌饫(yù)(饱),将发之际,多弃埋之。”〔1269〕由此可见,隋炀帝下江南的船队规模之大,船舶种类之多。
唐代较长时间的政治稳定,进一步推动水运交通事业的发展,促成了造船技术的进步。唐代为数众多的造船基地遍布于宣州(安徽宣城市宣州区)、润州(江苏镇江市润州区)、常州(江苏常州市城区)、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浙江绍兴市越城区)、台州(浙江台州市临海市)、婺州(浙江金华市婺城区)、江州(江西九江市浔阳区)、洪州(南昌市城区)、扬州、福州、泉州、广州、登州(山东烟台市蓬莱市)等地。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命洪州、饶州(江西上饶市波阳县)、江州赶造海船400余艘运输军粮,命张亮率兵4万余人及战舰500余艘,直接从莱州(山东烟台市莱州市)渡海进攻平壤。唐肃宗、唐代宗时期,刘晏出任盐铁转运使之后,又在扬子(江苏扬州市仪征市)设立10个造船工场,建造千石大船(约79吨〔1270〕)。后来仅是明州(浙江宁波市鄞州区)、温州(浙江温州市鹿城区)两地的造船厂,每年就可以建造各类船只1 200艘之多。所谓“开巷为圃”〔1271〕、“不啻(chì)载万”〔1272〕的800吨级大船也纷纷问世。
唐代建造的船舶,已经广泛采用“榫接钉合”和“水密隔舱”等先进技术。1960年3月,江苏扬州市施桥镇出土1艘唐代木船,“由楠木制成,料厚质坚。出土时船尾部分破坏严重,残长18.4米(原长24米),中宽4.3米,底宽2.4米,深1.3米,船板厚13厘米。全船分作五个大舱。整个船身是以榫头和铁钉并用联接的,船内隔舱板及舱板枕木均与左右船舷榫接。船舷是由四根大木料以铁钉成排钉合而成。铁钉长17厘米,钉帽直径2厘米。平均每隔25厘米一钉,船底亦用同法建造。扬州施桥古船的结构坚实,制作精细,木板之间都以油灰填缝。木料上有节疤和裂痕处,则用小木块补塞”〔1273〕。1973年6月,江苏南通市如皋市也出土1艘唐代木船,“船身残长17.32米,复原后约为18米。船宽2.58米,船深1.6米。船体细长,用三段木料榫合而成。首部和尾部较狭,船底横断面呈圆弧形。船舷木板厚40—70毫米,船底木板厚80—120毫米。自首及尾共分为9个舱,在第2舱后舱壁处尚存一段残桅长1米,尚存有一块带桅孔的盖板。显然这是一艘单桅运输船,据估算,该船排水量约为33—35吨,载重量可达20—25吨”〔1274〕。专家们认为,南通如皋市出土的唐代木船设置9个“水密隔舱”的设计,增强了船舶的抗沉能力,加固了船体的横向结构,使船舶更适合远洋航行;而扬州市施桥镇出土的唐代木船采用斜穿铁钉的平接技术,比南通如皋市出土的唐代木船所采用搭接技术更为先进。据专家研究,唐代船舶的类型已经达到数十种之多,其中最为流行的“沙船”、“福船”、“广船”、“鸟船”,已经初步奠定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船型。
所谓“沙船”,其实是中国最古老的船型,其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商代的独木舟,以及甲骨文的“舟”字,就已经有“沙船”的平底、方头、方艄等特征。据《崇明县志》记载,沙船是因为崇明沙而得名,而崇明岛形成于唐代初年,可见“沙船”应当是定名于唐代。“沙船”的优点有三:一是船体宽大,吃水浅,能够安装多桅多帆,可以利用各种风向行驶,足以抗衡7级风浪;二是既适宜于近海航行,也适宜于江河湖泊航行,不容易搁浅,受潮水的影响也比较小;三是载重量比较大,足以承受500—800吨负荷,元代的“沙船”甚至可以荷载1 200吨。其缺点是船身阻力较大,航速较慢,破浪能力较弱。
所谓“福船”,是最初流行于福建的船型。其船首尖,船尾宽,首尾两头翘起,船舷外拱,甲板宽平,舷侧用圆木加固,强度较大。造船材料主要是福建盛产的松木、杉木、樟木、楠木。“福船”的优点有四:一是船首及船尾设有“活水舱”,也称为“浮力舱”或“防摇舱”,可以随着船首或船尾的升降,排出或灌入水流,以减轻船体的纵向起伏;二是首尾高昂,船体高大,甲板宽平,吃水可深达4米,既可保持较快的航速,又有较好的稳定性,而且便于居高临下使用弓箭或火炮,是适于作战的船型;三是船首及船舷的防护较强,既有较强的冲击能力,同时又有较好的抗冲撞性;四是便于安装双舵和升降舵,操作性能优良,可以进退自如,既适宜近海航行,也能够远洋航行。因此“福船”很快就成为中国水师的主要船型。专家们认为,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就属于“福船”类型。
所谓“广船”,是最初流行于广东沿海的船型。其船首为尖状,船体瘦长,吃水较深,梁拱较小,有较好的适航性和较强的续航力。“广船”的优点有五:一是以肋骨及隔舱板构成密集的横向结构,以龙骨和大楋(là)构成坚韧的纵向结构,加上采用乌婪木(铁梨木)制作结构主体,使船身更为坚固;二是舵叶上凿有排列有序的菱形小孔,使舵叶两侧的水流相通,既可减轻转舵时的力矩,使操纵更为灵便,又不影响船舵的效力;三是船首装有能垂直升降的首插板,有利于稳定航向;四是船底设有底插板,既可减轻航行中的横向摇摆,又能抗衡横向漂移;五是船体下窄上宽,状若两翼,抗风浪能力有所增强。
所谓“鸟船”,其实是“福船”的变形,流行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其特点是船头小巧,船身瘦长,有风可扬帆,无风可摇橹,行驶灵活,航速较快,有如飞鸟一般轻盈,因此称为“鸟船”。明代的“鸟船”发展成为“开浪船”,又称“快船”,是当时打击倭寇的得力战船,诚如戚继光所言,“其开浪、网船之类,皆可备哨探而不可战者。开浪以其头尖故名。吃水三四尺,四桨一橹,其行如飞。内可作三五十人,不拘风潮顺逆者也”〔1275〕。
【注释】
〔1264〕见魏征《隋书》第48卷第1283页《杨素传》。
〔1265〕见魏征《隋书》第48卷第1283页《杨素传》。(www.xing528.com)
〔1266〕见魏征《隋书》第48卷第1283页《杨素传》。
〔1267〕见席龙飞《中国造船史》第5章第1节第104页《关于五牙舰的复原》。
〔1268〕见魏征《隋书》第3卷第63页《炀帝纪》。
〔1269〕见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80卷第5621页《隋纪四》。
〔1270〕根据《中国历代度量衡量值表》,唐代1石为120斤,1斤约662克。
〔1271〕见《中华野史第2卷》(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4页《唐国史补下卷》。见《中华野史第2卷》(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4页《唐国史补下卷》。
〔1272〕见《中华野史第2卷》(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4页《唐国史补下卷》。见《中华野史第2卷》(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4页《唐国史补下卷》。
〔1273〕见席龙飞《中国造船史》第5章第3节第117页《唐代的内河航运及船舶》。
〔1274〕见席龙飞《中国造船史》第5章第3节第114页《唐代的内河航运及船舶》。
〔1275〕见《中国兵书集成第十八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5年版)第685页,戚继光《纪效新书》第18卷《三船利钝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