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是隋王朝的开创者。西魏大统七年六月癸丑(541年7月21日),杨坚出生于华阴(陕西渭南市华阴市),其父杨忠曾任西魏车骑将军、北周柱国大将军,封“随国公”,赐姓普六茹。隋文帝14岁出任北周京兆尹功曹,15岁授车骑大将军、封“成纪县公”,16岁出任骠骑将军,17岁被封为“大兴郡公”,20岁出任大将军兼随州(湖北随州市曾都区)刺史,35岁出任柱国大将军兼定州(河北保定市定州市)总管,39岁出任扬州(江苏扬州市广陵区)总管,随即出掌相权,晋封“随王”。大定元年二月甲子(581年3月4日),年仅7岁的北周静帝宇文阐下诏禅让,40岁的杨坚“受命”称帝,建立隋王朝,改元开皇。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攻占江陵(湖北荆州市江陵县),击灭后梁;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攻占建康(南京市建邺区),击灭南陈,重新统一中国。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病逝,享年63岁,执政23年。
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决定修建“大兴城”。《类编长安志》记载:“乃诏高颎(jiǒng)等创建新都于龙首山,以太子左庶子宇文恺有巧思,领营新都副监。将作大匠刘龙、工部尚书巨鹿郡公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叉并充使营造,左仆射高颎总其事。其地在汉故城之东南,属杜县,周之京兆郡万年县界,南值终南山子午谷,北据渭水,东临灞、浐,北枕龙首原,创筑京城曰大兴城。自开皇二年六月十八日(582年7月23日),始诏规建制度。三年正月十五日(583年2月12日),又诏用其月十八日移入新邑。”〔1201〕就是说,隋文帝修建大兴城,从批准规划到迁入新城,前后只有6个月零20天。隋文帝修建的大兴城,位于汉代长安城南面,是一座长安新城,“全城以宫城承天门——皇城朱雀门——郭城明德门为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严整。外郭城呈规整的长方形,东西长9 721米,南北宽8 651.7米,周长约36.7公里”〔1202〕,面积约83.4平方公里,是汉代长安城的8.6倍。其中宫城位于城市中心区北部,面积约3.1平方公里,仅占3.7%,是皇家居住区;皇城(子城)位于城市中心区南部,面积约5.3平方公里,占6.4%,是中央官署区;郭城(罗城),面积约75平方公里,占89.9%,主要是街道和居民区;郭城城垣底部宽约18米,高约6米;护城河宽度约9米、深度约4米;郭城各街坊之间也建有坊墙,墙基宽度约2.5—3米、高度约3米;城垣四周设有12座城门,每座城门设置3个城门洞。郭城划分为114个里坊(包括东西两市及曲江池和人苑),形成东西向11条大街,南北向14条大街。其中宫城与皇城之间的东西大街宽度达到220米,南北中轴线的朱雀大街宽度约150米,城区街道两旁均设有排水沟,并沿线种植槐树和柳树。郭城中心设有东西两市,每市占地两坊,各分为9个片区,是商业和手工业的集市。按照《类编长安志》的说法,“隋代设都,虽不能尽循先王之法,然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唐人蒙之以为治,更数百年间,有能增大别宫观游之美者矣,至其规模之正,则不能有改,其功亦岂小哉”〔1203〕。
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出于政治稳定的需要,开始发展水路交通线。《隋书》记载:“开皇三年(583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山西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陕(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虢(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熊(洛阳市宜阳县)、伊(洛阳市伊川县)、洛(洛阳市老城区)、郑(郑州市管城区)、怀(河南焦作市武陟县)、邵(山西运城市垣曲县)、卫(河南新乡市卫辉市)、汴(河南开封市城区)、许(河南许昌市魏都区)、汝(河南平顶山市汝州市)等水次(水运中转站)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陕西渭南市华县)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运)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又遣仓部侍郎韦瓒,向蒲、陕以东募人能于洛阳运米四十石(约3.168吨〔1204〕),经砥柱之险,达于常平(仓)者,免其征戍。”〔1205〕
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考虑到“渭川水力,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即成阻阂”〔1206〕,于是“命宇文恺率水工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陕西渭南市潼关县)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转运通利,关内赖之。诸州水旱凶饥之处,亦便开仓赈给”〔1207〕。与此同时,隋文帝还设置了漕运沿途的4处粮仓,即河阳仓(洛州)、常平仓(陕州)、广通仓(华州)、黎阳仓(卫州)。隋炀帝即位之后,又增设洛口仓(郑州市巩义市河洛镇)、回洛仓(洛阳市瀍(Chán)河区瀍河乡),随即又设置洛阳城内的子罗仓、含嘉仓。其中,子罗仓设于洛阳宫城之内,含嘉仓设于洛阳郭城北部,也与宫城相邻。
隋文帝修建的广通渠,虽然工程浩大,但筹划得当,居然当年动工当年就通航。其水道宽阔顺直,可以航行“方舟巨舫”,通航能力超过汉代的漕渠。开皇五年(585年),关中发生大旱,隋文帝通过广通渠运粮300万石(约23.76万吨)赈灾,避免了社会动乱。《隋书》记载:“时百姓承平日久,虽数遭水旱,而户口岁增。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坂(山西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1208〕由此可见,隋文帝重视水运交通线建设确实是颇有远见的举措。直到50年之后的贞观十一年(637年),侍御史马周还上疏说:“隋家储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京积布帛,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1209〕
1970年,河南洛阳市发现隋代“含嘉仓”遗址,仓城南北长约710米,东西宽约612米,面积约43万平方米,设有4座城门,两条主干道,其东西干道路面宽约12米,南北主干道路面宽8—10米。仓城西北部设有管理机构,东部及南部设有粮窖400多座,现已探明粮窖287座,粮仓40处,仓储总量可达583万石(约46.17万吨),其中有1个粮窖竟然还残留有炭化谷物50余万斤〔1210〕。
【注释】
〔1201〕见骆天骧《类编长安志》(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卷第40页《京城·隋大兴城》。
〔1202〕见刘庆柱主编《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75页《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www.xing528.com)
〔1203〕见骆天骧《类编长安志》第2卷第40页《京城·城制度》。
〔1204〕根据《中国历代度量衡量值表》,隋代1石约120斤,1斤约660克。
〔1205〕见魏征《隋书》第24卷第683页《食货志》。
〔1206〕见魏征《隋书》第24卷第683页《食货志》。
〔1207〕见魏征《隋书》第24卷第684页《食货志》。
〔1208〕见魏征《隋书》第24卷第681—682页《食货志》。
〔1209〕见叶光大等人《贞观政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卷第377—378页《论奢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