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车辆制作技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唯一有所发展的是牛车,其余的马车、羊车、肩舆等车辆类型,几乎都没有大的创新。
魏晋南北朝时期,牛车极为盛行。主要原因是当时政治斗争特别残酷,士大夫阶层转而寻求享乐,牛车虽然行走缓慢,但是车厢宽敞,坐卧舒适,既可以避免汉代讲求“乘车仪容”的约束,又能满足豪华布置的需要。东汉末年,曹操当权之后大力提倡节俭,以至“朝廷之仪,吏有著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1163〕,于是比较简陋的牛车便开始进入官场,逐渐成为达官贵人标榜清廉的标志。西晋时期,牛车已经成为皇家用车。《晋书》记载:“(祁)弘等奉帝还洛阳,帝乘牛车,行宫藉草,公卿跋涉”〔1164〕;永嘉二年(308年),“豫州刺史阎鼎与前抚军长史王毗(pí)、司徒长史刘畴、中书郎李昕及(荀)藩、(荀)组等同谋奉帝归于长安,而(刘)畴等中途复叛,(阎)鼎追杀之,(荀)藩、(荀)组仅而获免。(阎)鼎遂挟帝乘牛车,自宛(河南南阳市宛城区)趣武关(陕西商洛市丹凤县武关镇)”〔1165〕。此后晋代的牛车就形成“通幰(xiǎn)牛车”、“偏幰牛车”、“敞棚牛车”等3种制式。所谓“通幰牛车”,就是用车帷覆盖整车厢的高级牛车;所谓“偏幰牛车”,就是用车帷覆盖部分车厢的中档牛车;所谓“敞棚牛车”,就是不设车帷的一般牛车。“通幰牛车”中的“云母车”、“皂轮车”、“油幢车”,均是达官贵人的专用车型。所谓“云母车”,就是用云母片岩装饰车窗的“厢式牛车”,用8头牛牵引,是皇家专用的豪华牛车;所谓“皂轮车”,就是黑色车轮的“通幰牛车”,用4头牛牵引,是王公贵族享用的高级牛车;所谓“油幢车”,就是设有油布车帷的“通幰牛车”,用1头牛牵引,是3品以上官员的专车;一般“通幰牛车”,用1头牛牵引,是7品以上官员的专车。据《宋书》记载,大明五年(461年),勇将宗悫(què)“为光禄大夫,加金紫。(宗)悫有佳牛堪进御,官买不肯卖,坐免官”〔1166〕。就是说,宗悫刚出任光禄大夫,就因为拥有1头好牛不肯卖给宋孝武帝刘骏,结果就被免职。由此可见,当时牛的身价已经很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牛车的盛行,使马车的地位一落千丈,汉代流行的轺车也几乎绝迹。据晋代著名画师顾恺之的《列女传图》可知,当时还有一种轻便的双辕马车,用1匹马牵引,设有伞盖,名为“伯玉车”。“伯玉车”得名于春秋时期著名的贤人蘧(qú)瑗。蘧瑗,字伯玉,是卫灵公的大夫,也是孔子的挚友,后来奉祀于孔庙东庑(wǔ)第1位。《夜航船》记载:“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卫灵)公问为谁,夫人(南子)曰:‘此必蘧伯玉也。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伯玉,贤大夫也,敬于事上,必不以暗昧废礼’。视之果然。”〔1167〕这就是所谓“下车过阙”、“闻车知贤”、“蘧瑗敬上”的历史典故,近年已经被编入中学《德育》课本。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羊车,主要是宫廷内部的短途用车,也是民间用于城区的短途小型车。后来宫廷羊车逐渐改用一种体形矮小的“果下马”作为牵引,仍然称为“羊车”,实际上已经有名无实。
肩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普遍使用的“无轮车”,上至皇亲国戚的“坐辇”、“步舆”,下至平民百姓的“滑竿”,其形制差别很大。其中最为豪华者就是“八杠舆”,俗称“八抬大轿”,可以同时乘坐2人。此外还有“平肩舆”、“版舆”、“篮舆”等制式。所谓“平肩舆”,就是一种4人抬扛的轿子,一般仅限于中级官员乘坐;所谓“版舆”,实际上就是一前一后两个人用竹竿扛抬一块木板,有点类似于“担架”的肩舆形式;所谓“篮舆”,其实上就是用竹竿抬一个吊篮,类似于“滑竿”,其形制比“版舆”更为简陋。
【注释】
(www.xing528.com)
〔1164〕见房玄龄《晋书》第4卷第107页《惠帝纪》。
〔1165〕见房玄龄《晋书》第5卷第125页《孝愍帝纪》。
〔1166〕见沈约《宋书》第76卷第1972页《宗悫传》。
〔1167〕见张岱《夜航船》(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5卷第90页《伦类部·君臣·下车过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