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立足江南,不仅重视天然水道的利用,积极发展水路交通,保持水军的优势,而且十分重视开发运河航路,保持水路交通的通畅。据史籍记载,东吴开掘的运河渠道主要有一条。
一是“破冈渎”。赤乌八年(245年)八月,孙权“使校尉陈勋作屯田,发屯兵三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船舰,号破冈渎”〔1108〕。据《建康实录》记载,破岗渎“上下一十四埭”〔1109〕,“上七埭入延陵界,下七埭入江宁界”〔1110〕。就是说,这条被称为“句容中道”的“破岗渎”,从句容(江苏镇江市句容市)东向,直到云阳(江苏镇江市丹阳市云阳镇),与秦始皇开凿的“丹徒水道”连接,长约50公里,形成西连淮水(秦淮河),直通建邺(南京市建邺区);东连延陵(江苏常州市城区),直通吴县(苏州市吴中区);南向可以通达到会稽(浙江绍兴市越城区)的水运交通线,沿线修建有14条堤坝节制水流。南梁时期,又开凿“上容渎”,续建21条堤坝,进一步改善通航条件。
二是“巢淝运河”。三国时期的濡须水(裕溪河),北接巢湖,可通合肥(合肥市),南经濡须口(安徽巢湖市含山县东关镇)汇入长江;淝水源出于肥西县将军岭,沿西北方向经过寿春(安徽六安市寿县)流入淮河;同样源出将军岭的南淝河,却南向流入巢湖,南淝河源头与淝水相距很近。于是,古人便开凿运河,使南淝河与淝水连通,构成连接长江与淮河的水运通道。后来以“合肥”为地名,也是出自这两条“淝水”的会合。《史记》记载:“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1111〕按照陈昌远先生的说法,“寿县地居淮河中游,北有汝、颍、涡、肥诸水,可以联络梁、宋、许、陈;南有肥水和施水相接,可以逾巢湖直达大江。因而这一地带成为江淮交通的枢纽”〔1112〕。就是说,楚庄王时期孙叔敖开凿的“芍陂”,就是最先沟通淝水与南淝河的运河。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楚子(平王)为舟师以略吴疆”〔1113〕,就已经开始利用这条运河水道。据《资治通鉴》记载,吴魏两国围绕巢淝运河展开的战役,前后多达22次,可见其作用确实重大。西晋时期,巢淝运河仍然继续发挥沟通江、淮交通的重要作用。为强化“巢肥运河”的管理,西晋政府特别设置“合肥度支”,负责管理巢淝运河。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之后,“山阳渎”成为沟通江淮的水运主渠道,巢淝运河随即逐渐堙废。
【注释】
〔1108〕见许嵩《建康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卷第53页《太祖下》。
〔1109〕见许嵩《建康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卷第53页《太祖下》。(www.xing528.com)
〔1110〕见许嵩《建康实录》第2卷第53页《太祖下》注释。
〔1111〕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184页《河渠书》。
〔1112〕见陈昌远《中国历史地理简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章第1节第416页《先秦时期的运河》。
〔1113〕见李维琦注《左传》第620页《昭公二十四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