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之时,虽然相互攻伐不断,但是始终保持邮驿畅通,商品交流和书信往来从未间断。曹魏时期的邮驿,其特点是将汉代的“邮驿分流”重新改为“邮驿合一”,而且开始出现豪门官僚自办的“私邮”系统,同时民间的“逆旅”和“邸店”也大量兴起。尽管官方不断课以重税,却仍然未能阻止“逆旅”和“邸店”的发展。曹操有赞赏“逆旅”的诗句:“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鹍(kūn)鸡(一种类似于鹤的大鸟)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钱镈(铲子和锄头)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038〕
曹魏中央政府主管邮驿的最高官员,就是鸿胪寺的“客馆令”,地方政府则分别设有“承驿吏”、“舍长”负责管理邮驿。曹魏以长安(西安市未央区)、洛阳(洛阳市老城区)、许昌(河南许昌市魏都区)、邺县(河北邯郸市临漳县菜营乡邺镇村)、谯县(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为“五大军镇(军区)”,号称“五都”。曹魏的邮驿,就是围绕“五都”设立的交通信息系统。曹魏的邮驿通信,绝大多数是军事文书,主要是依靠快马投递,步邮传递相对比较少,而且不采用接力传送,而是利用善于长跑的专业人员一送到底,称为“健步”或“急脚子”、“快行子”。这些专业信使享有较高的政治待遇,甚至可以与公卿大夫同堂聚会。《后汉书》记载:“祀(蔡文姬的丈夫董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1039〕可见这些“远方使驿”的政治地位不低。
景初二年(238年),太尉司马懿远征辽东,班师途中“及次白屋,有诏召帝(司马懿),三日之间,诏书五至。手诏曰:‘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閤(旁门)入,视吾面。’帝(司马懿)大遽,乃乘追锋车昼夜兼行,自白屋四百余里,一宿而至”〔1040〕。这里的所谓“大遽”,就是驿传;所谓“追锋车”,就是一种轻便驿车。当时的司马懿已经是60岁高龄,他之所以能够连夜疾驰400里,从白屋赶回洛阳,显然有赖于曹魏邮驿的高效率。正是如此,才使司马懿赢得了“与大将军曹爽并受遗诏辅少主”〔1041〕的机遇,成为开启晋王朝的发端。
魏文帝曹丕开国之初,曾经命司空陈群主持制定法令,先后颁布《新律》18篇、《州郡令》45篇,以及《尚书官令》、《军中令》、《邮驿令》,共计180篇。陈群制定的《邮驿令》,是根据秦汉时期有关厩置、乘传、车辆、馆驿的若干法规,统一修订形成的一部专项法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邮驿制度的专业法规,被视为曹魏时期法制的一大建树,对后代的邮驿制度影响很大。可惜这部法规的原文已经失传,其内容仅散见于其他史籍。专家们认为,唐代的《邮驿条式》及宋代的《嘉祐驿令》,就是曹魏《邮驿令》的传承之作。从散见的史料可知,曹魏《邮驿令》的内容包括军事布阵中的声光通信制度、传舍制度,以及严格禁止与“五侯”(公侯伯子男)交往的政治禁令。《太平御览》记载:“魏武(曹操)军令曰:兵欲作阵对敌营,先白表,乃引兵就表而阵。皆无欢哗,明听鼓音,旗幡麾前则前,麾后则后,麾左则左,麾右则右。不闻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斩。”〔1042〕这也是曹魏《邮驿令》的规定之一。此外《邮驿令》还明确规定,凡是紧急文书,一律“插羽”标明,这就是后来世代相传的所谓“鸡毛信”。
【注释】
〔1038〕见《曹操集》第20—21页《步出夏门行(冬十月)》。(www.xing528.com)
〔1039〕见范晔《后汉书》第84卷第2800页《列女传·董祀妻》。
〔1041〕见房玄龄《晋书》第1卷第13页《宣帝纪》。
〔1042〕见李昉《太平御览》第296卷第683页《魏武军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