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隧道开通前后,历代文人有感于褒斜栈道的艰险,以及沿途风光的秀丽,纷纷挥笔抒怀,留下许多书法佳作。据史料记载,石门隧道东西两壁镌刻有34幅作品,连同隧道附近山崖的石刻,共计有178幅作品传世。其中有13幅作品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精华,被誉为“汉魏十三品”,也称为“石门十三品”。
一是《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鄐(chù)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简称《大开通》,也称《开道碑》,是东汉永平九年(66年)的一处石刻,位于石门隧道南面约270米的山崖石壁,人称“陕南第一古石”,是我国现存古迹中极为罕见的东汉摩崖石刻。原文150字,现存97字。“其通高可分为三段:前段80厘米,中段103厘米,后段125厘米,上沿宽272厘米,下沿宽276厘米;文16行,(每)行5至11字不等,字径9—16厘米;(字)体介(于)篆隶之间,甚平正而长短广狭不一”〔983〕。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记述了东汉永平年间修复“褒斜栈道”,以及开通石门隧道的经过,既是中国古代交通史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由小篆过渡到隶书的重要实物标本。其书法刚直瘦硬,健骨开张,既有篆书的古韵遗风,又不失隶书的挺拔刚劲。清代国学大师杨守敬先生认为:《大开通》“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草拟,此之谓‘神品’”〔984〕。时至今日,《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仍然是独一无二的篆隶书法极品,被视为国宝级文物。
二是《鄐君碑释文》摩崖。
《鄐君碑释文》摩崖位于《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下方,“其通高270厘米,宽220厘米,四周有凸出的10厘米宽的边子,字的排列均匀而齐整,较之以先那种不事修饰的汉魏摩崖,可谓别开生面”〔985〕。全文以隶书刻写762字,现仅存487字,残2字,缺273字。其笔势峻整,结构严谨,深为后人所称道。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三月,南郑县令晏袤在草丛中发现《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随即刻释文于其旁,但是很快也被苔藓遮掩,不为人知。直到600年之后的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撰写《关中金石志》时,终于发现晏袤的释文,从此《鄐君碑释文》闻名于世。
三是《李君表》摩崖。《李君表》摩崖全称《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是东汉永寿元年(155年)的作品,位于石门隧道北口的西壁,镌刻时间及作者均无记载,“通高36厘米,宽24厘米,文6行,行10—13字,字径约3—4厘米,隶书”〔986〕。原文70字,现存50字,内容是纪念右扶风丞李君修复褒斜栈道的功德。因石质剥落,笔画残缺较多,已经难以辨识,但其书法意趣仍然广为流传。
四是《石门颂》摩崖。《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位于石门隧道西壁中部,距隧道南口约5米,刻于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多年以来,《石门颂》摩崖一直被视为“汉隶之极品”,与陕西汉中市略阳县的《郙(fǔ)阁颂》、甘肃陇南市成县的《西狭颂》并称“汉三颂”。
《石门颂》摩崖“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另有题额一段,高54厘米,宽35厘米,文22行,行30、31字不等”〔987〕。全文共655字,内容是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力主修复褒斜栈道的功绩。它也是研究汉代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石门颂》摩崖是汉代隶书的佳作,其行笔奔放质朴,浑壮飘逸,多年以来一直是书家竞相临摹的传世精品。清代国学大师杨守敬说它“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琉秀一派,皆从此出”〔988〕。它对后世的书法艺术影响很大,被称为国宝。后来商务印书馆出版《辞海》,其书名“辞海”2字就是采用《石门颂》的真迹。
五是《杨淮表纪》摩崖。《杨淮表纪》即《杨淮·杨弼表纪》,全称《司隶校尉杨淮从事下邳相弼表纪》,也称为《卞玉过石门颂表纪》,是东汉熹平二年(169年)的古迹,位于石门隧道西壁,与闻名遐迩的《石门颂》相邻。其“通高216厘米,上沿宽67厘米,下沿宽50厘米,文7行,行24—26字,字径5—7厘米,隶书”〔989〕。整篇书体大气磅礴,宛如高山瀑布一般潇洒奔放。清末名士康有为认为:“《杨淮表纪》润泽如玉,出于《石门颂》,而又与《石经论语》近,但疏荡过之。”〔990〕
《杨淮表纪》是四川犍为人卞玉经过石门时,有感于《石门颂》中杨孟文力主修复“褒斜栈道”的功德,联想到同乡杨淮及其堂弟杨弼都是杨孟文的元孙,也是功德传世的清廉君子,但都不幸英年早逝,于是勒铭追述杨淮、杨弼的生平,全文共173字。
六是《玉盆》摩崖。石门隧道南面约1.5公里的褒河中,有一块色泽如玉,形状如盆的白净巨石,刻有“玉盆”2字,被誉为褒谷24景之一,称为“浮浪玉盆”。据民间传说,“玉盆”2字出自汉初三杰之首的张良手笔,是“石门十三品”中年代最悠久的古迹。在“浮浪玉盆”的附近留有多处后人的题咏。据郭荣章先生所言,“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张良辞归韩,刘邦送(张)良至褒中,(张)良献策烧栈道以示项羽无‘东意’,以防诸侯盗兵袭之。刘邦采纳了这个建议,命张良在归途中尽烧所过栈道。张良所烧的栈道即由汉中褒谷到郿县斜谷的褒斜道,张良在烧栈道过程中,必然经过‘玉盆’所在地,传说玉盆旧有留侯书,也是说之有因……通常论书者皆认为‘玉盆’原刻似为东汉人手迹,因此,谓‘玉盆’二字为留侯书迹,似难肯定”〔991〕。
《玉盆》摩崖“镌之于河中巨石之上,隶书,字径30—35厘米,平日露于水面,遇雨则为洪浪所淹,年代久远,字迹刻痕受流水冲蚀,仅隐隐可见。其苍劲古横,堪称汉刻中之佳品”〔992〕。1971年修建石门水库时,为保护文物,将“玉盆”2字切割保存到汉中市博物馆。2008年3月21日,汉中市在清理石门水库的河道时,发现已经被民工打上7个炮眼的“玉盆”巨石,立即予以保护。据有关资料介绍,这块“玉盆”巨石的半径约3米,高出河底部分约2米,其西侧面上仍然留有当年切割石碑的痕迹。
七是《石虎》摩崖。石门隧道对面有一座山峰,其形状如虎,人称“石虎峰”。西汉名士郑子真(郑朴)祖居褒谷,虽名震京师,却一直坚持隐居不仕,人称“谷口先生”。相传石虎峰上的“石虎”2字,就是他的手笔。“此二字镌之于石虎峰下的山崖间,字径30厘米,隶书,落款署名‘郑子真’”〔993〕。其运笔流畅,苍劲浑朴,一直被视为汉隶书法的珍品。据郭荣章先生所言,“细察‘郑子真’三小字,较之‘石虎’二大字,笔法和书意不尽一致;况汉刻多不署名,郑氏既隐于褒谷,似无须开此先例,疑此三小字为后人所加”〔994〕。
八是《衮雪》摩崖。《衮雪》摩崖位于石门隧道南面约250米的幽谷中,其篇幅“通高67厘米,宽148厘米,‘衮雪’二大字系横列,字径35—46厘米”〔995〕。《褒谷古迹辑略》记载:在褒谷中“衮雪刻石有三处,二刻石崖间,宋白巨济与国朝(清)张令书,惟浪中石尖所刻似魏王手笔”〔996〕。郭荣章先生认为:“曹操素有‘登高必赋’之雅兴,触景生情,遂踵古人之迹,题衮雪二字于河中巨石上,亦在情理之中。”〔997〕《衮雪》摩崖字体苍劲,柔中见刚,虽历经沧桑,但字迹清晰,神韵依旧。
据史书记载,曹操曾两次经过褒斜栈道到汉中。第一次是建安二十年(215年)七月讨伐张鲁,曾留驻汉中约5个月时间。第二次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月,曹军名将夏侯渊兵败定军山(陕西汉中市勉县定军山镇),阳平关(陕西汉中市宁强县阳平关镇)失守,曹操亲率大军进驻汉中,迫使刘备南撤。当年五月,曹操回师长安。临行时,曹操见褒河水浪激石,如白雪翻滚,欣然写下“衮雪”2字,以抒情怀。时至今日,人们鉴赏《衮雪》石刻时,仍然可以领略到“魏武精神”。据民间传说,当年曾有人请教曹操,问“衮雪”的“衮”字为何不写三点水,曹操大笑说:“江中之水甚多,何必画蛇添足”。其豪迈之气,可谓语如其人。
九是《石门》碑。《石门》碑也称《石门》摩崖,位于石门隧道北口的西壁,是东汉永平九年(66年)石门隧道开通时的题铭,笔势轩昂,风格古拙。“通高82厘米,宽50厘米,字径35厘米,二字竖列,间距16厘米。字迹笔画十分清晰,为整个石门摩崖中保存之最完好者”〔998〕。
十是《李苞通阁道》摩崖。《李苞通阁道》摩崖是曹魏景元四年(263年)的石刻,“摩崖原在石门以南的峭壁中,不知何时由于山石崩塌而断裂,其残刻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为罗秀书所发现,仅有遗文二行,可见者十六字”〔999〕。“在石门南侧山崖间另有一《李苞通阁道》刻石,共三十八字”〔1000〕。原文是:“景元四年十二月十日,荡寇将军浮亭侯谯国李苞字孝章,将中军兵石木工二千人,始通此阁道。”〔1001〕全文虽然仅有38字,但是由于三国时期遗留的书法作品极为罕见,因此它不仅是研究三国时期交通史的珍贵史料,也是研究三国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史料价值很高。据史书记载,景元四年(263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著名书法家钟繇之子)、征西将军邓艾分道率军南下进攻蜀国。当年十二月,钟会命荡寇将军李苞率部2 000余人修复褒斜栈道,即刻石以记其事。
十一是《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摩崖。《潘宗伯、韩仲元通阁道》摩崖是晋武帝泰始六年(270年)的文物,位于石门隧道南口右侧的山崖上。以隶书刻写4行,约55字。可惜已经毁于乾隆年间的一次山崖崩塌,现仅存拓本。据郭荣章先生所言,“《潘宗伯、韩仲元通阁道题名》记晋泰始六年修褒斜栈道事。最初不知镌于何处,后被重刻于石门南的山崖间。其左侧为《李苞通阁道题名》,前有题款。全文皆为工整之楷书,字径4厘米左右”〔1002〕;“上列刻字同为楷书,且出自一人之手笔,显然是将魏、晋两个不同时代的两段摩崖并录重刻而成”〔1003〕。
《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摩崖,刻于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其篇幅呈竖方形,高145厘米,宽107厘米,以隶书刻写3行,现存275字,其书法分行布白,整齐可观,文字结体严整,大小均匀,颇有汉隶神韵遗风。按照郭荣章先生的说法,“这两段不同时代的摩崖(指魏、晋两处《潘宗伯、韩仲元通阁道题名》),却出于同一人之手笔,皆为楷书,字径4厘米左右,笔力遒劲,是楷书中之佳品”〔1004〕,而晏袤的《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摩崖,则是楷书的佳作,因此也列为“石门十三品”之一。
十二是《石门铭》摩崖。褒斜栈道是秦蜀两地的咽喉要道,首先遭受东汉末年天师道首领张鲁割据的破坏,随后又历经三国时期魏蜀争锋的战祸;到西晋末年,李特、李雄割据四川称王之后,仍然以破坏交通为自固策略,致使褒斜栈道时通时断,受阻达200余年。北魏正始二年(505年),宣武帝拓拔恪命秦梁二州刺史羊祉(zhǐ)修复褒斜栈道。正始四年(507年)十月,左校令贾三德奉命率刑徒1万余人进场施工,历经3年的艰辛,于永平三年(510年)正月大功告成。于是羊祉命典签(秘书)王远执笔撰文、书丹〔1005〕,由石匠武阿仁勒石于石门隧道东壁。《石门铭》摩崖,“通高175厘米,宽215厘米,文27行,行22字,字径5—7厘米,楷书”〔1006〕。据郭荣章先生所言,“《石门铭》是北魏著名石刻之一,它记载了我国最早的穿山隧道——褒谷石门的通塞、复开和被誉为栈道之始的褒斜道改道的经过情形,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的书法又富有典型的魏碑特色,是研究我国书体演变的极为珍贵的实物标本;它的文笔精炼,叙事真切,是一篇难得的文学佳作,向为金石界、书法界、文史界所推崇”〔1007〕。
十三是《重修山河堰》摩崖。《重修山河堰》,也称为《山河堰落成记》,位于石门隧道南面西侧的山崖,其篇幅“通高226厘米,上沿宽510厘米,下沿宽506厘米,四周有鼓出的边子,边宽约15厘米。崖面两端内收,中部外鼓,随山势而略呈曲形,雕刻精细,字迹清晰,更以其材巨形丰为整个摩崖之冠”〔1008〕。据郭荣章先生所言,“摩崖刻字称‘山河堰’者,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所云,‘褒水又名山河水’,引山河水灌田所修之堰,故名山河堰。古老相传,此堰系汉丞相萧何所创,曹参落成之。此虽史所未书,但有《宋山河堰赋》等石碑为证。后人为怀萧曹之德,又称山河堰为‘萧何堰’或‘萧曹堰’”〔1009〕。
唐宋时期,石门摩崖已经誉满全国。清德宗光绪六年(1880年),国学大师杨守敬先生将石门摩崖介绍到日本,被日本书法界列为“必修之古典”。此后在国际书法界和金石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视为“国之瑰宝”、“书法宝库”,与褒斜栈道、石门隧道并称“石门三绝”。1961年,“石门十三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因石门水库修建,“石门十三品”被整体切割搬迁到古汉台(汉中王刘邦的王宫旧址),成为汉中市博物馆的镇馆宝藏。1986年,日本书道艺术院理事长种谷扇舟观摹之后,挥笔写下“汉中石门,日本之师”8个大字。据报道,时至今日,“石门十三品”的《大开通》、《石门颂》、《杨淮表记》、《石门铭》等,仍然被列入日本中小学教科书。
【注释】
〔983〕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23页《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补正》。
〔984〕见《杨守敬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册第540页《激素飞清阁评碑记》。(www.xing528.com)
〔985〕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第29页《晏袤〈释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识评》。
〔986〕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第46页《〈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浅识》。
〔987〕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第35页《汉〈石门颂〉新证》。
〔988〕见《杨守敬集》第8册第542页《激素飞清阁评碑记》。
〔989〕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第49页《〈杨淮、杨弼表记摹刻〉补释》。
〔990〕见崔尔平《广艺舟双楫注》(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版)第2卷第114页《本汉第七》。
〔991〕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第63—64页《〈“玉盆”摩崖〉及其题刻浅识》。
〔992〕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第63页《〈“玉盆”摩崖〉及其题刻浅识》。
〔993〕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第58页《“石虎”、钓台、郑子真》。
〔994〕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第58页《“石虎”、钓台、郑子真》。
〔995〕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第67页《〈“衮雪”摩崖〉与“魏武精神”》。
〔996〕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第67页《〈“衮雪”摩崖〉与“魏武精神”》。
〔997〕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第68页《〈“衮雪”摩崖〉与“魏武精神”》。
〔998〕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第70页《〈“石门”摩崖〉刻字年代考辨》。
〔999〕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第72页《魏〈李苞通阁道题名〉与三国时期的褒斜栈道》。
〔1000〕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第72页《魏〈李苞通阁道题名〉与三国时期的褒斜栈道》。
〔1001〕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第72页《魏〈李苞通阁道题名〉与三国时期的褒斜栈道》。
〔1002〕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第82页《考〈潘宗伯、韩仲元通阁道〉题名》。
〔1003〕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第82页《考〈潘宗伯、韩仲元通阁道〉题名》。
〔1004〕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第72页《魏〈李苞通阁道题名〉与三国时期的褒斜栈道》。
〔1005〕书丹:碑刻术语,即刻石的3道工序之一(撰文、书丹、勒石),就是指用朱砂将文字书写于碑石上。
〔1006〕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第87页《北魏〈石门铭〉考》。
〔1007〕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第87页《北魏〈石门铭〉考》。
〔1008〕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第103页《〈山河堰落成记摩崖〉与山河堰》。
〔1009〕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第104页《〈山河堰落成记摩崖〉与山河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