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代长800秦里,灞桥遗址确认为最古老灞桥纸

秦代长800秦里,灞桥遗址确认为最古老灞桥纸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秦代每里约415.8米计算,长度将近800秦里,因此称为“八百里秦川”。1994年4月6日,一场山洪冲刷后显露出“隋代灞桥遗址”。1996年11月20日,“隋代灞桥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专家鉴定,这些纤维纸被确认为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纸片,定名为“灞桥纸”。纤维的平均长度约1毫米左右,绝大多数纤维作不规则异向排列,这表明“灞桥纸”的制造已经有初略的加工程序。

秦代长800秦里,灞桥遗址确认为最古老灞桥纸

渭河平原是一块富庶之地,海拔高度约500米,南北宽度约100公里,东西长度约300公里。按照秦代每里约415.8米计算,长度将近800秦里,因此称为“八百里秦川”。西汉古都长安位于八百里秦川东部,周边环绕渭河、泾河、浐水、灞水、沣水、滈水、潏水、涝水等“八川”,有“金城千里,天府之国〔823〕的美称。《汉书》记载:“灞水亦出蓝田谷,北入渭。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824〕。就是说,周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624年),秦穆公赵任好“称霸西戎”之后,将“滋水”改称为“灞水”以彰显功德。此后秦国的注意力转而东向,开始在灞上设置军营,于是修建最初的“灞桥”。《史记》记载:“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沛公(刘邦)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遂西入咸阳。”〔825〕由此可见,秦代的霸上军营与咸阳之间已经有一条宽阔的交通大道,称为“轵道”。据近年考古发现,西安市灞桥区灞桥镇下桥梓口村,就是秦代灞桥所在地,其附近果然有一处“轵道亭”遗址,应当就是当年秦王子婴“系颈投降”之地。

汉高祖刘邦建都长安之后,将灞桥改建为石墩桥,并大量种植柳树保护河堤。《三辅黄图》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826〕“灞桥折柳”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反复吟诵的文化时尚。据史籍记载,西汉时期的灞桥是一座木梁石柱墩桥,每根石柱用4段圆石卯榫相接,以6根石柱组成一座桥墩,墩台之上架设木梁,木梁之上再铺设桥面,被视为中国石柱墩桥的首创。2000年7月,西安市灞桥区段家村附近发现5件古木构件,每件长约25米,宽约4.5—5米。构件设有龙骨、肋骨、夹板等部件,木材之间用木铆钉和铁钉相连接。经专家检测,被确认为汉代灞桥的木梁,从而确认了汉代灞桥遗址〔827〕。地皇三年(22年)二月,灞桥被焚毁,王莽随即重修灞桥,改名为“长存桥”。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将汉代灞桥改建为拱桥。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又修建“南灞桥”,将隋代的灞桥改称为“北灞桥”。元代之后灞桥被废弃,从此淡出史籍。1994年4月6日,一场山洪冲刷后显露出“隋代灞桥遗址”。经专家发掘、清理,发现隋代灞桥“全长400米,估计有40—48孔的联拱拱桥。桥墩呈船状,两头尖,用厚40厘米、长1米的青石彻筑,分水尖顶部有石雕龙头。墩长9.25—9.57米,宽2.4—2.53米,残高2.68米,墩间净宽(石拱净跨)5.14—5.76米。桥墩周围及桥墩之间,于沙层中夯满直径约15厘米的木桩,木桩上面用方木铺就,方木上面再覆以长达17米的石板,上承桥墩……据史料记载,桥由水部郎中主持修建与日后管理,其下设有津令、典正、录事等官员分门负责。对灞桥等大桥还专门设30名桥丁、8名工匠长期护卫及负责维修”〔828〕。“隋代灞桥遗址”的发现,被列为1994年全国10大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11月20日,“隋代灞桥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7年5月8日,灞桥遗址附近发现一座汉武帝时期的古墓,墓中一枚青铜镜上竟然垫衬着一帖麻类纤维纸残片,共收集到大小88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约10厘米。经专家鉴定,这些纤维纸被确认为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纸片,定名为“灞桥纸”。据资料介绍,“灞桥纸”的纸色暗黄,纸面比较平整、柔软,呈薄片状,强度较大。其原料主要是大麻纤维,间有少量苎麻纤维。纤维的平均长度约1毫米左右,绝大多数纤维作不规则异向排列,这表明“灞桥纸”的制造已经有初略的加工程序。诚如《中国古代科技史话》所言:“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nào)汉代烽燧亭故址出土有一张古纸,同时出土的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的木简,表明古纸是西汉遗物;1957年在西安灞桥发现一叠古纸,年代在公元前118年前;1973年在甘肃居延发现两团古纸,年代约在公元前73—前149年;1979年在甘肃敦煌马圈湾发现古纸五件八片,为公元23年以前的遗物;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发现一张古纸,上面绘有天水一带的地形图,是公元前2世纪时西汉早期的遗物等,改变了人们的认识。这些出土的古纸都是麻纸,表明我国至迟在公元前2世纪时,就已经以麻作原料制作纸张了,从而把我国的造纸史向前推进了200多年”〔829〕

据史籍记载,公元前21世纪就有“河伯献图”的故事,表明已经有绘制于缣(jiān)帛之上的地图出现,可惜未能保存。商周之际,中国古人发现缫丝时残留的丝絮晒干之后可以用于书写,于是就此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书写纸张,称之为“丝絮纸”。汉语的“纸”字之所以是“丝”旁,就源出于“丝絮纸”。目前,中国的“丝絮纸”与古埃及的“莎草纸”、古墨西哥的“阿玛特纸”并称为“世界三大古纸”。专家们普遍认为,甘肃天水市放马滩汉墓的“地图纸”和“西安灞桥纸”,是“丝絮纸”开始演变为“麻纤维纸”的重要实物发现,已经是东汉蔡伦纸”的雏形。

【注释】

〔823〕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372页《留侯世家》。

〔824〕见班固《汉书》第28卷第378页《地理志》。(www.xing528.com)

〔825〕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74页《高祖本纪》。

〔826〕见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第6卷第356页《桥·灞桥》。

〔827〕见项海帆编著《中国桥梁史纲》第4章第34页《灞桥》。

〔828〕见项海帆编著《中国桥梁史纲》第5章第47页《隋长安灞桥》。

〔829〕见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2页《西汉古纸和蔡伦造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