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赵渠梁迁都到咸阳(陕西咸阳市渭城区),此后咸阳就一直是秦国及秦王朝的政治中心。秦昭王赵则为便于向渭河南岸发展,开始在咸阳横门外修建渭河大桥,称为“横桥”。秦始皇时期,横桥改称“渭桥”。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渭河建成第二座梁桥,称为“东渭桥”。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渭河又建成第三座梁桥,称为“西渭桥”。此后渭桥就改称“中渭桥”,从此形成著名的“渭河三桥”。
中渭桥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是渭河第一座梁桥。后来由于渭河河道北移,中渭桥遗址现已经与渭河相距约4 800米。中渭桥的修建使秦都咸阳迅速发展到渭河南岸,起到衔接咸阳南北两大城区的关键作用。《中国古代都城》记载:“秦初都咸阳时,所建城垣、宫殿都在渭河之北,东西六公里,南北约7.5公里。秦始皇在灭六国过程中及统一后,在此建造了具有关东各国建筑风格的大批宫殿。据说,咸阳附近200里内,宫殿达270多处,横跨渭河两岸。”〔784〕《三辅黄图》也说:“渭水贯都,以象天汉(银河);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桥广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间,八百五十柱,二百一十二梁。桥之南北堤,激立石柱。”〔785〕这就是说,秦代的横桥(中渭桥)被视为银河的“鹊桥”。桥面宽约13.86米,桥长约526.68米,用850根木桥柱组成67个桥墩,用212根横木架设68个桥孔,南北桥头修建有保护岸基的石堤。目前考古发现的“中渭桥”已经是汉代重建的遗作,桥长度约525米,宽度约13.8米。用750根木桩组成67个桥墩,构成68个桥孔,中间桥孔的最大跨径为9米。每组木桩之上均以盖顶横梁组成排架墩,排架墩上架设木梁,木梁之上再铺设木板桥面,桥面两侧设置有雕花栏杆。“中渭桥”的主桥孔高大突出,两边的桥孔逐次降低,呈现八字形,既能保证船舶通航,又能排除桥面的雨水,延长木材的使用年限。中渭桥两端竖立有华表、镇水石、石灯柱,夜间可以标示方位。东汉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被关东联军击败之后,从洛阳败退长安,曾纵火烧毁中渭桥。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命谒者仆射裴茂率军入关歼灭董卓残部,随即重建中渭桥,桥宽缩小为3丈6尺(约8.32米〔786〕)。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重新修建中渭桥,位置稍有变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再次重建中渭桥,恢复汉代规模,此后一直使用到五代末年。宋代之后,中渭桥就不再见诸史籍。据交通史专家王子今所言,中渭桥“因为桥头用石料彻成堤激(即‘泊岸’),因而又称作‘石柱桥’。彻筑泊岸在今天仍然是桥梁、码头和水利工程常采用的技术措施。早在秦代,关中地区的桥工就已经采用了这种技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这一成就,我们今天仍可引以为光荣”〔787〕。
东渭桥修建于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是西汉都城长安通往渭河北岸的重要通道。目前所见的东渭桥遗迹,是唐代重新修建的遗物,发现于西安市高陵县耿镇。其桥长约548米、宽度约11米,桥墩由418根木柱组成,木柱周围埋设有圆石围成的挡护墙,桥基用青条石砌筑,并加以铁栓板连接。桥头立有《东渭桥记》石碑1方,碑身为六面柱形,残高0.7米,文字内容是记载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京兆府高陵县、三原县(陕西咸阳市三原县)、奉先县(陕西渭南市蒲城县)重建东渭桥的经过。东渭桥遗址出土的文物,还有铁板、铁栓板、铁丁、铜佛像、铁币。据陕西师大历史系何清谷教授研究,汉代的东渭桥位于唐代东渭桥以西约10公里。《史记》记载:“(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三月,作阳陵(汉景帝刘启陵墓,位于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渭桥。”〔788〕由此可见,汉景帝修建的东渭桥只是修建阳陵的配套工程。但是由于东渭桥地处交通要冲,是当时横跨渭河的两条主要通道之一,因此也就逐渐成为连接“塞北大道”和“蒲津关道”的重要交通枢纽。
西渭桥初建于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1986年考古发现其遗址位于咸阳市秦都区钓鱼台乡。经过清理测绘,可见设有木桥桩16排,桥柱145根,桥面长度约500米,宽度约16米。桥址南端,还发现8套槽形铁板构件,每块铁板长度约6—7米,宽度约1—1.1米,厚度约3厘米,每套构件由3块矩形铸铁板连接而成。西渭桥因位于汉代长安城章门外,章门俗称“便门”,因此也被称为“便门桥”。据《汉书》记载,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初置茂陵(汉武帝刘彻陵寝,位于咸阳市兴平市南位镇茂陵村)邑”〔789〕,“三年(公元前138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初作便门桥”〔790〕。由此可见,西渭桥的修建也是出于修建茂陵的需要,而且是在“大饥,人相食”的情况下动工修建。据文献记载,西汉帝王陵墓的封土,一般高度约为12丈(约27.7米),汉武帝的茂陵则高达14丈(约32.3米),其工程显然更为浩大。《晋书》记载:“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791〕这就是说,汉代的制度规定,皇帝即位一年之后,就可以开始修建自己的坟墓;国家贡赋收入可安排三种用途,三分之一用于供奉宗庙,三分之一用于接待宾客,另外三分之一就是用于修建皇帝的坟墓。东渭桥和西渭桥都是修建皇陵的附属工程,显然是沾了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光。中国封建制度之黑暗,由此也可见一斑。汉代的西渭桥,是首都长安通往西域和巴蜀的交通枢纽。杜甫《兵车行》所说的“咸阳桥”,就是唐代的西渭桥。唐太宗即位之初,曾经与突厥颉利可汗会盟于西渭桥。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进攻长安,唐玄宗李隆基仓皇逃奔成都,宰相杨国忠准备纵火焚毁西渭桥,被唐玄宗及时阻止。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击败安禄山叛军,攻占西渭桥,收复长安。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军从西渭桥攻入长安,唐代宗李豫仓皇逃奔陕州(河南三门峡市陕县)。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再次进攻长安,唐军坚守西渭桥,迫使吐蕃军无功而返。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泾原(甘肃平凉市泾川县)唐军哗变,推举朱泚(cǐ)为“大秦皇帝”,史称“泾卒之变”,唐德宗李适仓皇逃往奉天(陕西咸阳市乾县)。兴元元年(784年),唐德宗联合吐蕃军夺回西渭桥,收复长安。唐朝末年,西渭桥被毁。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再次迁址重建西渭桥。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又将西渭桥迁回原址重建。明代嘉靖年间,西渭桥被水毁之后改设为浮桥,清代嘉庆年间又改设为渡口。
【注释】
〔784〕见吴松弟《中国古代都城》第22页《早期的都城》。
〔785〕见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第1卷第22—24页《咸阳故城》。(www.xing528.com)
〔786〕根据《中国历代度量衡量值表》:秦汉时期1尺约23.1厘米。
〔787〕见张铭洽主编《长安史话(两汉分册)》(陕西旅游出版社1991年版)第183页,王子今《秦汉时代关中的桥梁》。
〔788〕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99页《孝景本纪》。
〔789〕见班固《汉书》第6卷第158页《武帝纪》。
〔790〕见班固《汉书》第6卷第158页《武帝纪》。
〔791〕见房玄龄《晋书》第60卷第1651页《索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