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徐福东渡中国交通史话

徐福东渡中国交通史话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就徐福东渡日本一说,其主流意见倒是比较一致,尽管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徐福所到之处是琉球或菲律宾,但总少不了“渡海”二字。徐福东渡的结果是将中国先进的文化技术带到日本,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加强了中日两国的往来,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航海事业的新纪元。

徐福东渡中国交通史话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第二次巡游时,就有“齐人徐巿(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768〕,此后秦始皇一直急切盼望着徐福带回神丹妙药。第二年(公元前218年)二月,秦始皇急不可待地第三次巡游,匆匆赶到琅琊郡(山东青岛市胶南市琅琊镇)翘望大海,但并没有得到徐福的消息。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巡游又把目光投向碣石(河北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改派燕国方士卢生、韩终、侯公、石生等人继续出海寻求“不死之药”。卢生等人出海转悠一圈之后,弄到一本图书来蒙混秦始皇,说是得到神仙的告诫:“亡秦者胡(匈奴)也”〔769〕,企图将秦始皇的注意力由东方转向西方。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卢生等人实在蒙混不下去,只好选择逃亡。秦始皇一怒之下“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770〕。这就是说,秦始皇因为卢生等人的逃亡,立即命御史立案审讯其他的儒生,儒生们经不住刑讯拷问就互相牵扯,先后抓捕460余人,全部活埋于咸阳,史称“坑儒”。此前一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引经据典反对“郡县制”,要求恢复分封子弟的古制。秦始皇立即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博士馆以外的私人藏书,严令“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公开处斩),以古非今者族(灭族),吏见之不举(报)者与同罪”〔771〕,史称“焚书”。这两大事件的合称,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到达琅琊郡,“方士徐巿(福)等人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遣,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772〕。就是说,徐福因为第一次出海空手而归,白白耗费许多钱财,害怕被治罪,只好谎称是受到大鲛鱼的阻拦,并宣称已经见到“海中大神”,但大神嫌礼物太少,不肯赐予“延年益寿药”。于是,秦始皇就下令“遣振(童)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773〕。《括地志》记载:“亶洲在东海中,秦始皇使徐福将童男女入海求仙人,止在此洲,共数万家,至今洲上人有至会稽市易者。”〔774〕此后徐福东渡的故事广为流传,有的学者竟然集毕生之力研究徐福的身世和家谱,单是徐福的故乡是山东烟台市龙口市,或是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县,就争论了两千多年,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就徐福东渡日本一说,其主流意见倒是比较一致,尽管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徐福所到之处是琉球或菲律宾,但总少不了“渡海”二字。据专家考证,徐福东渡是从琅琊港北上,经过成山角到芝罘港,然后沿庙岛群岛继续北上,绕过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之后,继续沿朝鲜半岛西南海岸到釜山,随即横渡对马海峡,沿日本九州岛海岸进入濑户内海,最后从大阪湾到达和歌山熊野津,这大概也就是《史记》所说的“平原广泽”。据日本《和歌山县史·迹名所志》记载,徐福之墓位于日本和歌山县新宫町徐福公园,墓碑刻写有“秦徐福之墓”5字,另立有《徐福显彰碑》,碑文是:“相传往昔秦始皇时,徐福率童男女五百人,携五谷种籽及耕种农具渡至日本,在熊野津登岸,从事耕种,养育男女,子孙遂为熊野之长,安稳度日。”〔775〕此外,日本佐贺县、鹿儿岛县、山口县、广岛县、高知县、京都府、三重县、爱知县、东京都八丈岛、山梨县、长野县、秋田县、青森县等地,也有大约50余处徐福东渡的遗迹,应当可以佐证徐福东渡日本的史实,同时也足以表明秦代的航海已经开始由近海航行发展到渡海航行。徐福东渡的结果是将中国先进的文化技术带到日本,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加强了中日两国的往来,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航海事业的新纪元。正如日本著名史学家井上清先生所言,“(日本古代社会)在中国文明的巨大影响下,到公元四至五世纪就渡过了野蛮阶段,进入了文明阶段。这种情况如果和美索布达米亚、埃及、印度和中国的人类文明发祥时代比较,落后了两千年到四千年以上。和希腊、罗马古典古代文明时期相比,也落后了一千年左右”〔776〕

【注释】

〔768〕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6页《秦始皇本纪》。

〔769〕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7页《秦始皇本纪》。

〔770〕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8页《秦始皇本纪》。

〔771〕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7页《秦始皇本纪》。(www.xing528.com)

〔772〕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9页《秦始皇本纪》。

〔773〕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707页《淮南衡山列传》。

〔774〕见李泰《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卷第252页《东夷·亶洲》。

〔775〕转引自郑若葵《中国古代交通图典》第3章第315页《秦朝的航海》。

〔776〕见井上清《日本历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2页《引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