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命将军屠睢率军攻取岭南。秦军刚进入广西就遭到阻击,屠睢阵亡。任嚣奉命接任秦军主将后仍然苦于粮草转运,难以取得进展。于是秦始皇决定“使监禄凿渠运粮”〔734〕。所谓“凿渠运粮”,就是开掘运河,疏通后勤运输线;所谓“监禄”,就是一位名叫“禄”的监御史〔735〕,史籍也称“史禄”。这位史禄显然是一位精通水利交通工程专家,他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发现珠江支流的桂江与长江支流的湘江虽然流向南北相异,但是桂江的支流漓江与湘江的源头均在广西兴安县境内,“相距80华里,其间山峦重叠,只有兴安一地可以选择。漓江的支流灵河与湘江相距较近。灵河有一源出自兴安城北面的富贵岭和点灯山之间的山谷,叫始安水。始安水至兴安县城以东的湘江只有二三华里远,中间只隔一条分水岭,岭高20—30米。始安水与湘江的水位差有6米”〔736〕,于是“灵渠路线就选定在湘、漓二江这一相距最近,又是分水岭的最低和最狭处”〔737〕。工程方案敲定之后,史禄就开始组织挖掘连接湘江与桂江的运河,开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航运通道。史禄首先动工拓宽漓江(桂江上游)的支流“灵河”,以及灵河的支流“始安水”,然后凿穿一座名为“越城峤”的分水岭,终于以最小的工程量挖掘出一条总长约36公里的通航运河。从此,长江的船队就可以通过800公里的湘江航道溯流而上,直接驶入漓江;然后又通过400公里的桂江航道顺流而下,直到广西梧州进入西江(珠江支流),实现与珠江航道的直接通航。史禄主持挖掘的这条运河,主要是利用漓江支流的“灵河”河道,因此被称为“灵渠”。据《中国水运史》所言,灵渠是一条“越背运河”,“所谓‘越背运河’,就是要越过山背,即过分水岭行船”〔738〕,其“要害工程是分水铧嘴位置的选定。由于湘江水源头坡降很大,溯湘入漓十分艰巨。为此,舍弃湘水上游河道,另外又修一条北渠,并将此渠线路设计成‘之’字形,以延长渠线长度,降低渠底坡降,便于行舟。降低北渠坡降和选定铧嘴位置的选择,显示了当年人们的高超技艺。北渠长6华里,仍通湘水;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水相通,长64华里,总落差为29米,平均比降为0.92%。湘水的上游是海洋河,要是山洪暴发,灵渠可通过独具匠心设计的大、小‘天平’石堤,把洪水泄入湘江故道。天平设计的关键在于石堤顶部高程的选择,使渠水涨而不溢,保持灵渠的恒定水位”〔739〕。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军利用灵渠的开通,获得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终于顺利攻占岭南各地,随即设置“岭南三郡”,即桂林郡〔740〕、南海郡〔741〕、象郡〔742〕,使中国的南疆达到南海海岸,及越南北部和中部。
灵渠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代的3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的主要功能是排灌,灵渠的主要功能是航运。灵渠工程主要有6个组成部分:其一是“天平坝”,其二是“铧嘴”,其三是“南北渠”,其四是“泄水天平”,其五是“陡门”,其六是“秦堤”。
所谓“天平坝”,就是构筑于湘江上的人字形大坝,被分别称为“大天平坝”和“小天平坝”。“大天平坝”长约344米,“小天平坝”长约130米,坝高2—2.4米,宽度约17—23米。汛期洪水可以从坝面流入湘江故道,平时可以保持渠水1.5米的深度。其平衡运河水位的功能确实巧夺天工,故称“天平”。
所谓“铧嘴”,就是构筑于“天平坝”之前的一座分水堆,其形状如犁铧,湘江流经此处之时被巧妙地“三七分派”,七分流进“北渠”注入湘江,三分流进“南渠”注入漓江。
所谓“南北渠”,就是人工挖掘的南北两条运河。“南渠”是引导湘江流入漓江的渠道,长约33公里,落差约30米;“北渠”是连接湘江与漓江的航道,长约3公里。
所谓“泄水天平”,就是构筑于南北渠之上的溢洪堰,其功能是排水泄洪,保持南北渠道水位的均衡,并确保渠道的安全。“灵渠”共设有“泄水天平”3处,其中南渠2处,北渠1处。所谓“陡门”,就是分别构筑于南北渠道的船闸,因此有“南陡门”与“北陡门”之分。据唐代鱼孟威《灵渠记》记载,当时建有18座“陡门”。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陡门”增加到36座。
所谓“秦堤”,就是构筑于“南渠”与湘江之间的一道分河大堤,史称“秦堤”。“秦堤”全长约3.1公里,最高处约8米,全部采用整齐的大条石砌筑,气势恢弘,宛如一道坚固的长城。
灵渠工程的智慧,首先是巧妙利用漓江支流的“灵河”及“始安水”河道,使工程量减少到最小;其次是创建别出心裁的“天平坝”和“铧嘴”,使湘江得以合理分流,既消除了洪水泛滥的隐患,又保障了湘江和漓江的顺利通航;其三是创制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船闸,成功地克服了两江水位的高差。由此可见,“灵渠”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确非同凡响,堪称是世界交通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注释】
〔734〕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675页《主父偃列传》。(www.xing528.com)
〔735〕监御史:秦代以御史监察郡守,称为“监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
〔736〕见房仲甫、李二和《中国水运史》第4章第1节第69—70页《统一岭南,开凿灵渠》。
〔737〕见房仲甫、李二和《中国水运史》第4章第1节第70页《统一岭南,开凿灵渠》。
〔738〕见房仲甫、李二和《中国水运史》第4章第1节第70页《统一岭南,开凿灵渠》。
〔739〕见房仲甫、李二和《中国水运史》第4章第1节第70—71页《统一岭南,开凿灵渠》。
〔740〕桂林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管辖范围包括广西的南宁市、桂林市、柳州市、河池市、百色市、贺州市、梧州市、贵港市,广东的清远市西北部、肇庆市西部,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郡治设于布山县(广西贵港市港南区)。
〔741〕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管辖6县:番禺(广州市番禺区)、四会(广东肇庆市四会市)、博罗(广东惠州市博罗县)、龙川(广东河源市龙川县)、冽江(广东清远市清城区)、揭阳(广东揭阳市榕城区)。郡治设于番禺县。
〔742〕象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管辖范围包括广东云浮、阳江、茂名、湛江,广西玉林、钦州、北海、防城、崇左,及越南北部及中部,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郡治设于临尘县(广西崇左市江州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