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蜀侯赵辉涉嫌“投毒案”,秦昭王赵则命司马错(司马迁的8世祖)率军从“金牛道”南下,捕杀赵辉等20余人,随后将蜀侯国改设为蜀郡,命李冰出任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一面兴修水利,发展巴蜀经济,一面修建通往云贵高原的道路。由于乌蒙山的阻隔,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之间的道路修建十分困难。李冰采用积薪焚石、浇水爆裂的方法,终于在陡峭的山崖上开凿出一条崎岖小道,从僰(bó)道县(四川宜宾市翠屏区)一直通往朱提县(云南昭通市昭阳区),行程约300公里。由于道路狭窄艰险,多数路段的宽度仅有5秦尺(约1.16米〔725〕),因此称为“五尺道”。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又命常頞(àn)“略通五尺道,诸此国(西南夷)颇置吏焉。十余岁,秦灭。及汉兴,皆弃此国而开蜀故徼(jiào)。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筰(zuó)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726〕。就是说,秦始皇命常頞续修五尺道之后,将线路一直延伸到味县(云南曲靖市麒麟区),行程约600公里,随即沿途设置官吏实施管理;西汉初年又利用五尺道的交通条件,进一步设置各级地方行政机构,突破当地少数民族部落的疆域限制,促使商贸活动勃然兴起,许多巴蜀商人因此以贩运马匹、僰奴、牦牛获利致富。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刘彻任命唐蒙为“郎中将”出使“夜郎”,设置犍为郡〔727〕,随即“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四川宜宾市翠屏区)指牂(zāng)柯江(贵州六盘水市北盘江)。蜀人司马相如亦言西夷邛(凉山州西昌市)、筰(凉山州盐源县)可置郡。使(司马)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郡)”〔728〕。就是说,汉武帝命唐蒙说服“夜郎国”归顺之后,立即设置犍为郡,将五尺道延伸到北盘江,与“夜郎道”连通,沟通鳖县(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与朱提县(云南昭通市昭阳区)、味县(云南曲靖市麒麟区)的通道;同时命司马相如说服西面的少数民族部落,在西昌地区增设都尉(军分区),及10余个县,隶属于蜀郡。《水经注》记载:“汉武帝感(司马)相如之言,使县令南通僰道,费功无成,唐蒙南入,斩之,乃凿石开阁,以通南中〔729〕。迄于建宁(云南昆明市晋宁县),二千余里。山道广丈余,深三四丈,其錾凿之迹犹存。”〔730〕这就是说,唐蒙续建的五尺道后来一直延伸到昆明以南的晋宁县,行程达到900公里,道路宽度也由“五尺”扩建到“丈余”。由此可见,五尺道的修建确实促进了西南的民族大融合,推进了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的文明发展。东汉时期,五尺道又逐渐演变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东线”,其历史意义十分重大。
《史记》记载:“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阿富汗)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印度),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张)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731〕就是说,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在大夏国(阿富汗)见到四川出产的蜀布和邛竹杖,经询问后得知是从身毒国(印度)的巴蜀商人市场所获,从此了解到临邛(成都市邛崃市)以西二千里之外有一个身毒国,可以直接通往阿富汗,是一条不受匈奴干扰的路线。于是汉武帝立即派人探察路线,经过1年多时间的努力,探明了从蜀郡(成都市城区)西南向,经过临邛县(成都市邛崃市临邛镇)转而西向,出灵关(四川雅安市宝兴县灵关镇)后转而南下,然后经过汉嘉县(四川雅安市芦山县)、严道县(四川雅安市荥经县严道镇)、牦牛县(四川雅安市汉源县九襄镇)、邛都县(四川凉山州西昌市)、定笮县(四川凉山州盐源县)、云南县(云南大理市祥云县云南驿镇),直到叶榆县(云南大理州大理市喜洲镇)的通道,称为“灵关道”,也称“牦牛道”。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割据云南的滇王尝羌阻拦,汉武帝先后派出的10余批使臣均未能通过昆明继续西进。直到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王柳貌归附之后设置永昌郡〔732〕,灵关道才得以继续向西南方向开拓,经过博南县(云南大理州大理市永平县)、巂唐县(云南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滇越国(云南保山市腾冲县)、掸(shàn)国(缅甸),直到身毒国(印度),发展成为“南方丝绸之路西线”。为此,东汉王朝竟然举行国宴庆贺:“遂绥哀牢,开永昌。春王三朝,会同汉京。是日也,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内抚诸夏,外绥百蛮。尔乃盛礼兴乐,供帐置乎云龙之庭,陈百寮而赞群后,究皇仪而展帝容。于是庭实千品,旨酒万钟,列金罍(léi),班玉觞,嘉珍御,太牢飨。尔乃食举雍彻,太师奏乐……万乐备,百礼暨。皇欢浃,群臣醉。”〔733〕由此可见,“南方丝绸之路西线”的开拓,确实是中国交通史上的一大成就。
【注释】
〔725〕根据《中国历代度量衡量值表》,秦代1尺约23.1厘米。
〔726〕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688页《西南夷列传》。
〔727〕犍为郡: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犍为郡,管辖12县:武阳(四川眉山市彭山县)、南安(四川乐山市)、僰道(四川宜宾市翠屏区)、江阳(四川泸州市江阳区)、牛鞞(bēi)(四川资阳市简阳市)、资中(四川资阳市雁江区)、符县(四川泸州市合江县)、南广(四川宜宾市珙县)、朱提(云南昭通市昭阳区)、郁邬(云南曲靖市宣威市)、堂琅(云南昭通市鲁甸县)、汉阳(贵州毕节市威宁县)。郡治初设于鄨县(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移治南广县(云南昭通市镇雄县),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又移治僰道县。(www.xing528.com)
〔728〕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689页《西南夷列传》。
〔729〕南中:汉代泛指云南、贵州等地,先后设置有犍为郡、牂柯郡、越嶲郡、益州郡(建宁郡)、永昌郡、朱提郡、云南郡、兴古郡。
〔730〕见陈桥驿《水经注全译》第33卷第1149页《江水》。
〔731〕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689页《西南夷列传》。
〔732〕永昌郡:永平十二年(69年)设置,管辖8县:巂唐县(云南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不韦县(云南保山市隆阳区)、哀牢县(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博南县(云南大理州永平县)、永寿县(云南临沧市镇康县)、比苏县(云南大理州云龙县)、雍乡县(云南临沧市境内)、南涪县(云南德宏州瑞丽市)。郡治初设于巂唐县,建初二年(77年)移治到不韦县,管辖范围也扩大到缅甸东北部。
〔733〕见陈宏天等人《昭明文选译注》第83页,班孟坚《东都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