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匈奴),收河南(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甘肃定西市临洮县),至辽东(辽宁辽阳市老城区),延袤万余里;于是渡(黄)河,据阳山(内蒙古包头市境内),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陕西榆林市榆阳区鱼河镇)”〔718〕,随后,“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抵甘泉(陕西延安市甘泉县),堑(qiàn)山堙(yīn)谷,千八百里”〔719〕。就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当年,就命大将蒙恬率军30余万北上驱除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同时开通长达1800(秦)里的边防交通线,史称“直道”。此后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又曾两次大规模续建直道。据专家考证,“直道南起云阳林光宫(陕西咸阳市淳化县铁王乡梁武帝村),沿子午岭北行,经今陕西淳化县鬼门口、旬邑县石门关、黄陵县艾蒿店沮源关、古道岭(又名蝣蜓岭)、富县槐树庄、张家湾西侧、甘泉县桥镇乡方家河村、志丹县安条林场、侯氏乡等地进入安塞县境,又沿横山南路经今子长县北境、子洲、米脂、榆林等县西境,进入鄂尔多斯草原,过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北,东升县西侧,在昭君坟东侧渡过黄河,达九原郡(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720〕,行程约1 800秦里。按照1秦里为300步,1步为6秦尺,1秦尺约0.231米计算,相当于748公里,后来经专家实测为736公里,误差仅有12公里,约1.6%,可见中国史籍的文字记载还算比较准确。考古发现直道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宽度约20米。其起点林光宫以南另外修建有一段约150公里的“驰道”,可以直通秦都咸阳。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军名将蒙恬“斥逐匈奴”〔721〕,“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722〕,就是说,秦军利用直道初通之后的交通便捷,不仅一举收复鄂尔多斯高原,而且跨越黄河,设置了巩固的边防线,使匈奴骑兵再不敢南下侵扰。此后,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五月,匈奴入北地,居河南为寇。帝初幸甘泉(陕西延安市甘泉县)。六月……发边吏骑八万五千诣高奴(陕西延安市宝塔区)。遣丞相颍阴侯灌婴击匈奴,匈奴去”〔723〕。这次汉军动用骑兵8.5万人反击匈奴,前后仅用1个月时间,就迫使匈奴退兵,显然是有赖于直道的交通之便。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大将军卫青利用直道的交通条件,再次北上重创匈奴,收复被匈奴侵占50年的河南(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后来唐太宗李世民也多次利用直道突袭打击突厥,解除西北边患。由此可见,直道的边防保障作用确实影响深远。司马迁当年曾经对直道有十分尖锐的批评:“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724〕即便如此,也不能抹杀“直道”的历史作用。
【注释】
〔719〕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544页《蒙恬列传》。
〔720〕见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第2章第1节第76页《道路交通网的初步形成》。(www.xing528.com)
〔721〕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7页《秦始皇本纪》。
〔722〕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55页《秦始皇本纪》。
〔723〕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94页《孝文本纪》。
〔724〕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545页《蒙恬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