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国时期的肩舆──中国古代交通史的重要文物

战国时期的肩舆──中国古代交通史的重要文物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国时期的车辆,除传统的马车、牛车、羊车之外,还有驴车、骡车、骆驼车、人力车,以及没有车轮的“人力车”——“肩舆”。以致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有限制“肩舆”的规定,其用意显然是防止官僚队伍的腐化。经专家考证,这3乘肩舆是战国初期不可多得的文物,因此也是研究中国古代交通史的重要实物资料。由此可见,战国初期的“肩舆”已经是一种时髦的交通工具,显示出制作精美、装饰华丽、乘坐舒适的成熟技术。

战国时期的肩舆──中国古代交通史的重要文物

战国时期的车辆,除传统的马车、牛车、羊车之外,还有驴车、骡车、骆驼车、人力车,以及没有车轮的“人力车”——“肩舆”。所谓“肩舆”,就是流传至今的“轿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夏禹治水时期的“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jú)”〔683〕。这个“檋”字,按照南朝学者裴骃《史记集解》的说法,就是“钉鞋”;按照清代学者俞正燮《癸巳存稿》的说法,就是“山轿(滑竿)”。我认为,就“乘车”、“乘船”、“乘橇”、“乘檋”的4个“乘”字而言,“乘檋”就是“坐山轿”似乎更为妥帖。可见,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肩舆”已经是一种重要交通工具,只是还处于比较简陋的“滑竿”形式。此后随着道路交通的发展,乘车、乘骑因其方便、快捷,很自然地发展成为陆路交通的主流方式,而“肩舆”因其安全性和舒适性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以致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有限制“肩舆”的规定,其用意显然是防止官僚队伍的腐化。汉唐时期,轿子在官场上几乎绝迹;宋代虽然已经兴起用花轿迎亲的民间风俗,但是官场上仍然有严格限制。明代初年,朱元璋就明确规定文官3品以上才可以乘坐4人抬小轿,武官和勋戚则一律不准乘坐轿子;清圣祖康熙也曾经明确规定:“满洲官惟亲王、郡王、大学士尚书乘舆。贝勒、贝子、公、都统及二品文臣,非年老者不得乘舆。其余文、武均乘马”〔684〕乾隆时期“轿禁”有所放松,但仍然规定“文大臣内年及六旬实不能乘马者,著照常坐轿,其余著禁止”〔685〕。直到嘉庆道光之后,“禁轿令”与“禁烟令”一样成为一纸空文,即便是“未入流”的末吏也可以公然乘轿出入,民间富商豪绅更是竞相演绎“轿舆文化”,于是轿子的制作越来越精良、舒适,城乡道路上到处有官轿、民轿流行。

1978年,河南信阳市固始县的考古发掘中就出土有3乘“肩舆”。经专家考证,这3乘肩舆是战国初期不可多得的文物,因此也是研究中国古代交通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据考古资料介绍,这次发现的战国“肩舆”是金字轿顶的“屋式结构”,用竹、木材料制作,其舆身、舆顶,及舆杠、抬杠均保存完整:舆身以木柱和栏杆构成房屋形状,长约1.34米,宽约0.94米,高约1.23米;栏杆用方木条套合榫眼连接;舆顶呈伞形屋顶状;舆门高度约0.82米,宽度约0.38米;舆杠长度约3.47米,刻有装饰图纹,两端套有装饰构件;抬杠长度约1.5米,宽6厘米,厚4.8厘米,通体刻有云纹装饰图案,两端也套有铜饰包头〔686〕。由此可见,战国初期的“肩舆”已经是一种时髦的交通工具,显示出制作精美、装饰华丽、乘坐舒适的成熟技术。

【注释】

〔683〕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7页《夏本纪》。(www.xing528.com)

〔684〕见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02卷第3030页《舆服志一》。

〔685〕见赵尔巽《清史稿》第102卷第3031页《舆服志一》。

〔686〕见《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简报》第1—8页(《文物》1981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