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交通史话:私馆与逆旅的发展及管理法规

中国交通史话:私馆与逆旅的发展及管理法规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私馆”的盛行刺激了民间商业性旅馆的发展,这就是史籍所称的“逆旅”。战国时期,民间商业活动更加活跃,国家的“公馆”和王公贵族的“私馆”显然不能满足民间的需求,于是“逆旅”就成为道路沿途必不可少的服务设施。据史料记载,商鞅变法时曾经下达《废逆旅令》,认为取消私人经营的“逆旅”,可以杜绝奸人潜行,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最后虽然未能取缔“逆旅”,但明确规定了严格的管理法规。

中国交通史话:私馆与逆旅的发展及管理法规

战国时期,随着道路交通的发展,道路沿途的驿馆也进一步完善。《礼记》记载:“凡所使之国,有司所授舍,则公馆已……自卿大夫士之家曰私馆。”〔625〕就是说,当时国家修建的邮驿馆舍,被称为“公馆”;卿大夫私人的客舍,被称为“私馆”。但是,这种“私馆”并不是商业经营的旅店,而是王公贵族“招贤纳士”的“招待所”。《史记》记载:“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舍业厚遇之。食客数千人。”〔626〕“公子(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孝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627〕“(平原君赵胜)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628〕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629〕可见当时的私馆不仅规模空前,而且配备齐全,条件优越,质量也不亚于公馆。据史籍记载,孟尝君田文的私馆就有3种不同规格。上等者称为“代舍”,有肉、有鱼、有专车;中等者称为“幸舍”,有肉、有鱼,无专车;下等者称为“传舍”,有肉、无鱼、无专车。有一个名叫冯谖(xuān)的人,因为“贫乏不能自存”〔630〕,就来投靠孟尝君。孟尝君问他有何爱好,冯谖回答说:“客无好也。”〔631〕孟尝君又问他有何能力,冯谖回答说:“客无能也。”〔632〕孟尝君“笑而受之”〔633〕,把冯谖安排到下等的“传舍”。过了10天,孟尝君听说冯谖“弹其剑而歌曰‘长铗(jiá)(剑)归来乎,食无鱼’”〔634〕,于是孟尝君把冯谖“迁之幸舍”〔635〕;又过了5天,孟尝君又听说冯谖“复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舆’”〔636〕,于是又把冯谖“迁之代舍”〔637〕。5天之后,孟尝君还是听说冯谖“又尝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638〕。孟尝君立即打听到冯谖母亲的住处,“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639〕。一年之后,孟尝君请冯谖到薛邑(山东枣庄市滕州市张汪镇)去收债款。临行时冯谖问孟尝君“责毕收,以何市而反(买什么东西回来)”〔640〕,孟尝君回答说:“视吾家所寡有者。”〔641〕冯谖带着满车债券赶到薛邑,立即“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对账)。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642〕。回来之后,冯谖向孟尝君宣称:“窃以为君市义(收买人心)”〔643〕,弄得孟尝君很不高兴。几年后孟尝君被免职,薛邑民众“扶老携幼,迎君道中”〔644〕。孟尝君这才意识到冯谖“市义”的价值,感慨地说:“先生所为文(孟尝君姓田名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645〕。此后,冯谖又继续为孟尝君营建“狡兔三窟”,说服“梁惠王(魏惠王魏茔)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646〕,终于促使齐襄王田法章重新起用孟尝君。

《史记》记载:“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闲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647〕就是说,神医扁鹊年轻时曾经担任某“私馆”的管理员。有一个被称为长桑君的客人经常往来留宿于扁鹊管理的“私馆”,扁鹊一直对他特别关照、尊重。经过十余年时间的交往,长桑君才将他的祖传秘方告诉扁鹊。扁鹊最终成为一代名医

“私馆”的盛行刺激了民间商业性旅馆的发展,这就是史籍所称的“逆旅”。《史记》记载:“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648〕这表明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东部交通主干线上就已经有“逆旅”存在。按照《辞海》的解释,“逆,迎;迎止宾客之处。犹后来的旅馆”〔649〕。战国时期,民间商业活动更加活跃,国家的“公馆”和王公贵族的“私馆”显然不能满足民间的需求,于是“逆旅”就成为道路沿途必不可少的服务设施。《国语》记载:“阳处父如(入)卫,反,过宁,舍于逆旅宁嬴氏。”〔650〕参看《左传》的记载,阳处父这次出使卫国的时间是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其返程经过的宁邑就是河南焦作市修武县。旅店老板宁嬴氏颇有见识,他见阳处父彬彬有礼、相貌堂堂,就打算跟他去干一番事业。但是刚走到温邑(河南焦作市温县),宁嬴氏就告辞回家。他的妻子问他为何半途而废,宁嬴氏告诉她说,他通过路上的交谈,发现阳处父“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不可以定身”〔651〕。果然第二年十月,晋襄公姬欢病死不久,阳处父就被晋将狐射姑杀死。这就是成语“华而不实”的出处。

据《史记》记载,魏国人张仪初次到楚国游说,结果被当作小偷,挨了一顿痛打。他妻子对他说:“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652〕张仪却不以为然,认为只要自己舌头还在就有希望。于是北上到赵国,准备找老同学苏秦帮忙。当时苏秦已经实现六国“合纵”,被推举为“纵约长”,并被赵肃侯赵语封为“武安君”。张仪接连几次求见苏秦,都被拒之门外。好不容易见到苏秦之后,苏秦又不肯平等相待,只让他“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653〕,并拒绝举荐他。张仪一怒之下就西向投奔秦国,全然不顾囊中羞涩、旅途艰难。不料,沿途竟然有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654〕,终于让张仪顺利见到秦惠王赵驷,被任命为客卿。张仪非常感激那位“微随”者,要报答他的恩情。此时那位“微随”者才告诉他,这一切“尽苏君之计谋”〔655〕。张仪不无感慨地说:“苏君之时,仪何敢言!”〔656〕其中张仪沿途歇息的“宿舍”,就是“逆旅”的别称。据史料记载,商鞅变法时曾经下达《废逆旅令》,认为取消私人经营的“逆旅”,可以杜绝奸人潜行,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最后虽然未能取缔“逆旅”,但明确规定了严格的管理法规。商鞅万万没有想到,当他自己逃亡之时,“亡至(武关)关下,欲舍客舍”〔657〕,“客舍”的店主却坚持要他按照法规出示证件,并明确告诉他:“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658〕商鞅无可奈何,只能“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659〕

【注释】

〔625〕见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第19卷第615页《曾子问》。

〔626〕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70页《孟尝君列传》。

〔627〕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80页《魏公子列传》。

〔628〕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75页《平原君虞卿列传》。

〔629〕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523页《吕不韦列传》。

〔630〕见刘向集录《战国策》第395页《齐策四》。

〔631〕见刘向集录《战国策》第395页《齐策四》。

〔632〕见刘向集录《战国策》第395页《齐策四》。

〔633〕见刘向集录《战国策》第395页《齐策四》。

〔634〕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72页《孟尝君列传》。

〔635〕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72页《孟尝君列传》。

〔636〕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72页《孟尝君列传》。

〔637〕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72页《孟尝君列传》。

〔638〕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72页《孟尝君列传》。

〔639〕见刘向集录《战国策》第396页《齐策四》。

〔640〕见刘向集录《战国策》第397页《齐策四》。(www.xing528.com)

〔641〕见刘向集录《战国策》第397页《齐策四》。

〔642〕见刘向集录《战国策》第398页《齐策四》。

〔643〕见刘向集录《战国策》第398页《齐策四》。

〔644〕见刘向集录《战国策》第399页《齐策四》。

〔645〕见刘向集录《战国策》第399页《齐策四》。

〔646〕见刘向集录《战国策》第399页《齐策四》。

〔647〕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620页《扁鹊仓公列传》。

〔648〕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202页《齐太公世家》。

〔649〕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缩印版)第1052页。

〔650〕见蒋安勤《国语译注》第475页《晋语五》。

〔651〕见李维琦等人注《左传》第203页《文公五年》。

〔652〕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44页《张仪列传》。

〔653〕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45页《张仪列传》。

〔654〕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45页《张仪列传》。

〔655〕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45页《张仪列传》。

〔656〕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45页《张仪列传》。

〔657〕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32页《商君列传》。

〔658〕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32页《商君列传》。

〔659〕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33页《商君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