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交通史话揭示了春秋前期的郑昭宋聋,以及郑国的决策

中国交通史话揭示了春秋前期的郑昭宋聋,以及郑国的决策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春秋前期就有所谓“郑昭宋聋”〔511〕之说。郑国是西周王朝分封较晚的诸侯国。郑穆公获知玄高的敌情报告之后,立即采取措施,加强戒备。公孙黑的族亲驷氏与郑国其他大夫们准备先发制人杀死公孙黑,一场风云突变的内战迫在眉睫。子产随即逮捕公孙黑,历数其罪状,命公孙黑自尽谢罪,避免了一场刀光剑影的内战。

中国交通史话揭示了春秋前期的郑昭宋聋,以及郑国的决策

春秋前期就有所谓“郑昭宋聋”〔511〕之说。这是指郑国东周王朝的关系非常密切,道路驿传也比较发达,信息特别灵通;而宋国却恰恰相反,一直处于闭目塞听的昏聩状态。

郑国是西周王朝分封较晚的诸侯国。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周厉王的幼子姬友被分封为伯爵,建立郑伯国(陕西渭南市华县),史称“郑桓公”(阵亡后追封公爵)。郑桓公同时担任西周王朝的地官司徒,是当时执掌大权的重臣。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郑桓公看出西周的形势不妙,于是将郑国的人、财、物转移到嵩山东面(郑州市登封市境内)。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匈奴)攻占西周都城镐京(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周幽王被杀,郑桓公战死。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姬掘突与秦襄公赵开、晋文侯姬仇、卫武公卫和联手击退犬戎,拥立周幽王之子姬宜臼继位,并迁都到洛邑(洛阳市老城区),建立“东周”,郑武公因功出任东周的卿士〔512〕。周平王二年(公元前769年),郑武公击灭郐(kuài)国(郑州市新密市),建都于郑邑(郑州市新郑市)。周平王四年(公元前767年),郑武公击灭东虢国(郑州市荥阳市广武镇),郑国一跃成为东周初年的强国。此后郑武公之子郑庄公姬寤生仍然担任周平王的卿士,郑国的国力继续增强,但是郑国与东周王朝的关系却开始出现裂痕。周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513〕。就是说,郑国与东周王朝的关系已经到了交换人质的地步。当年四月,郑庄公竟然命大夫祭足率军去抢割东周温邑(河南焦作市温县)的麦子;当年七月,郑国又强行抢割东周都城洛邑郊外的谷子。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周桓王命虢公忌父(西虢国)为卿士,开始削减郑庄公的权力。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与陈国、蔡国、西虢国、卫国组成联军,与郑国展开“繻(xū)葛(河南许昌市长葛市)之战”,结果被郑庄公击败,周桓王身中箭伤狼狈逃走。从此开启了春秋争霸的先河,诸侯各国开始蔑视东周宗主国的地位,东周王朝丧失“天子”的权威。周桓王十九年(公元前701年),郑庄公死后郑国立即陷入内乱,国力随即衰退,齐桓公吕小白乘机崛起称霸。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熊侣攻克郑国都城新郑,郑襄公姬子坚只好“肉袒牵羊”投降。周灵王十八年(公元前554年),郑简公姬嘉重用子产推行改革,郑国一度复兴。据《史记》记载,子产“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qiè),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514〕。就是说,子产出任国相推行改革之后,一年时间,郑国的年轻人就不再游手好闲,老年人就不用提着行李走路,小孩也不用下田劳动;两年时间,郑国市场就不需要预定商品;三年时间,郑国民间就已经“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四年时间,郑国田间的农具就不必拿回家保管;五年时间,郑国青壮年就不需要服兵役,民间的丧事也能自觉按规矩办理,无须官府关照。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子产病死之后郑国再次陷入内乱,国力日渐衰退。周烈王元年(公元前375年),韩哀侯韩屯蒙攻占新郑,立国432年,历经21任国君的郑国终于彻底覆灭。

郑国发展过程中,其道路交通的优势曾经有多次体现。《左传》记载:“秦师过周北门……及滑,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四)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515〕。就是说,周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627年),秦国利用郑文公姬捷去世的机会,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领300辆战车奔袭郑国。秦军经过东周都城洛邑的北门外,刚刚深入到滑国(洛阳市偃师市缑(gōu)氏镇),就遇到准备到洛邑贩牛的郑国商人玄高。玄高一面冒充使臣献出4张熟牛皮和12头牛,假称是奉命“劳军”,用外交辞令暗示秦军主将孟明视,表明郑国已经知道秦军的行动;同时派人乘驿传快马急速报告郑穆公。这里的所谓“遽”,就是指利用驿传快马传递紧急信件。郑穆公获知玄高的敌情报告之后,立即采取措施,加强戒备。孟明视等人见无法实施偷袭,只好顺手牵羊击灭弱小的滑国,抢劫一批粮食回去交差,结果反而被晋国援军伏击全歼于崤(yáo)山(三门峡),孟明视等人也当了俘虏。

据《左传》记载,周景王五年(公元前540年),“郑公孙黑将作乱,欲去游氏而代其位,伤疾作而不果。驷氏与诸大夫欲杀之。子产在鄙,闻之,惧弗及,乘遽而至”〔516〕。就是说,郑国上大夫公孙黑准备发动叛乱,取代郑国大族宗主游吉的地位,只是因为旧伤复发暂时未采取行动。公孙黑的族亲驷氏与郑国其他大夫们准备先发制人杀死公孙黑,一场风云突变的内战迫在眉睫。当时郑国国相子产正视察边境,担心赶不及制止内乱,于是就利用驿传快马争取时间,终于在事发之前赶回新郑,及时控制了局面。子产随即逮捕公孙黑,历数其罪状,命公孙黑自尽谢罪,避免了一场刀光剑影的内战。由此可见,郑国高效率的驿传,确实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拯救危机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春秋争霸愈演愈烈,诸侯各国纷纷大力发展交通,目标直指中原,郑国实际上已经逐渐陷入齐国楚国、秦国、晋国,以及后来赵国魏国韩国的夹缝之中,如果不能继续创新制度、坚持改革,只是凭借原有交通条件的暂时优势,显然还是难以立于不败之地。

宋国是西周初年为安置殷商遗民所分封的国家,其开国者是商纣王的庶兄子启。子启初封于微(山东济宁市微山县),史称“微子”,“微”是其封国,“子”是其封爵。商纣王执政之时,“乱败商德于下”〔517〕,微子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曾多次劝谏,史称“三仁”。结果比干被剖腹挖心,箕子被收监入狱,微子只好选择逃亡。周武王灭商后,“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518〕;箕子也被释放出狱,分封为朝鲜的开国之君。周公平定“三监之叛”后,“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余民甚戴爱之”〔519〕。宋国建都于睢阳(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后来又迁都到彭城(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其管辖范围包括河南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及山东西南部,共传袭35任国君,直到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宋)王(子)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520〕

所谓“宋聋”,并不是指宋国的地理环境特别闭塞,而是指宋国的文化思想脱离时代,明明只是二流实力的中等国家,却总是梦想逞强争霸,处处表现出妄自尊大的昏聩。其中比较典型的事例有二。

其一是周平王四十二年(公元前729年),“宣公病,让其弟(子)和,曰:‘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我其立(子)和”〔521〕。此时,商王朝已经终结300多年,宋宣公的遗命却仍然遵循殷商继承法的原则,结果造成宋国长时期内乱。司马迁对此曾有过尖锐的批评,认为:“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522〕

其二是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冬十一月,(宋)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宋襄)公不听。已济未陈(列阵),又曰:‘可击’。(宋襄)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宋)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宋襄)公。(宋襄)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523〕。就是说,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子兹甫出兵讨伐郑国,楚军乘机北上进攻宋国本土。当年十一月,宋襄公与楚军相遇于泓水(河南商丘市柘城县境内)。楚军渡河时,部队比较混乱,宋军司马(司令官)目夷(即“子鱼”,是宋襄公的庶兄)建议说:“彼众我寡,要趁他们渡河时攻打他们”,宋襄公不听。等到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列阵势时,目夷再次建议展开攻击,宋襄公却说:“等他们排好阵势再打”。楚军列成阵势之后,宋襄公才下令攻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第二年即死于伤口感染)。当时宋人都埋怨宋襄公,宋襄公却解释说:“君子不能乘人之危,不能攻打尚未列好阵势的敌军”。子鱼反驳说:“打仗就是要争取胜利,说空话没用。按照你说的道理,不如直接表示臣服甘当奴隶,根本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去打仗”。这就是历史上传为笑柄的“宋襄之仁”,也是宋国闭目塞听的昏聩典型。

【注释】

〔511〕见李维琦等人注《左传》第271页《宣公十四年》。

〔512〕卿士:指西周官制的“六卿”,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513〕见李维琦等人注《左传》第15页《隐公三年》。(www.xing528.com)

〔514〕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713页《循吏列传》。

〔515〕见李维琦等人注《左传》第187页《僖公三十三年》。

〔516〕见李维琦等人注《左传》第518页《昭公二年》。

〔517〕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241页《宋微子世家》。

〔518〕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241页《宋微子世家》。

〔519〕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243页《宋微子世家》。

〔520〕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246页《宋微子世家》。

〔521〕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243页《宋微子世家》。

〔522〕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246页《宋微子世家》。

〔523〕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244页《宋微子世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