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是西周初年首批分封的公国,最初建都于营丘(山东潍坊市昌乐县营丘镇),开国者就是“牧野之战”中担任前锋的大功臣吕尚,也就是史称“姜太公”的姜子牙(姜姓吕氏)。尽管齐国创建之初就拥有仅次于“王”的公爵地位,但是当时的山东半岛还属于东夷族的势力范围,已经建立有30多个诸侯国,政治环境比较复杂,加上当地土壤含卤较重,交通也比较闭塞,相对于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并不具有发展优势。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营丘古城垣略呈方形,东西宽度约1 000余米,南北长度约1 200余米,周长约4.5公里,面积仅有1.2平方公里。而同时设立于山东中部的姬姓鲁国都城鲁邑(山东济宁市曲阜市)就是一座较大的城市,其城垣“东西约4公里,南北约3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378〕,是齐国都城的9倍。《史记》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卤,人民寡。”〔379〕由此可见,分封之初的吕氏齐国,其实力远远不及鲁国。
周成王元年(公元前1042年),“管、蔡作乱(三监之叛),淮夷畔(叛)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山东临沂市沂水县马站镇境内),北至无隶(山东滨州市无棣县),五侯九伯,实得征之’”〔380〕。这就是说,由于“三监之叛”引发淮夷叛乱,周成王命康公到齐国传达命令,授予姜太公在山东各地的征伐大权。
周历王十二年(公元前866年),齐国第6任国君齐胡公吕静为躲避纪国(山东潍坊市寿光市)的威胁,曾一度被迫迁都到西北方向约100公里之外的薄姑(山东滨州市博兴县湖滨镇),其都城面积仍然不过1平方公里。周历王十九年(公元前859年),齐国第7任国君齐献公吕山(齐胡公异母弟),利用民众反对迁都的不满情绪,举兵袭杀齐胡公,重新迁都到临淄(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齐国迁都临淄之后,通过修建“齐鲁大道”与交通主轴线——“周道”连为一体,形成了“咸(阳)临(淄)主干线”。此后齐国利用道路交通之便,进一步加强与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的联系,积极开发山东沿海的渔盐之利,终于在山东半岛站稳脚跟。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齐桓公吕小白继位后任用管仲推行改革,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邀集鲁、宋、卫、郑、许、陈、邢、曹等8国国君到宋国的葵丘(河南商丘市民权县)会盟。周襄王命卿士宰孔莅会,并按照周王朝的最高礼遇,赐给齐桓公祭肉,表示承认齐桓公的盟主地位。此后齐国先后出兵帮助燕国摆脱被山戎(匈奴)灭国的惨祸,帮助杞国(河南开封市杞县)迁都到缘陵(山东潍坊市昌乐县营丘镇),帮助邢国(河北邢台市桥东区)迁都到夷仪城(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帮助卫国(河南鹤壁市淇县)迁都到楚丘(河南安阳市滑县),并向杞国、邢国、卫国提供大量交通工具和军事援助;同时修建鄢陵(河南许昌市鄢陵县)、负夏(河南濮阳市濮阳县海通乡)、灵丘(山东聊城市高唐县)等交通枢纽,利用交通网络促进诸侯国之间的交往;积极发展海运交通,开发碣石(河北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芝罘(fú)(山东烟台市芝罘区)、琅琊(山东青岛市胶南市琅琊港)等海港,将临淄城建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商业中心,使齐国成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381〕的春秋第一霸主。周灵王五年(公元前567年),“十一月,齐(灵公)灭莱(山东烟台市莱州市)”〔382〕,攻入山东半岛东部,很快就慑服莒(jǔ)国(山东日照市莒县)、徐国(山东临沂市郯城县)等30个诸侯国,随即开辟“滨海通道”,将东莱国、莒国、徐国、钟吾国(江苏徐州市新沂市)、琅琊国(山东青岛市胶南市琅琊镇)连成一片,形成了沟通吴国(江苏镇江市朱方城)、越国(浙江绍兴市诸暨市牌头镇)的交通干线。从此齐国一跃成为“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积如山”〔383〕的滨海强国。据史料记载,此时临淄城的冶金业、纺织业、制车业、制陶业、制漆业、铸币业十分发达,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都是世界一流水平。中国第一部手工业科技巨著《考工记》之所以诞生于临淄,显然与临淄手工业的领先地位密切相关,这绝不是历史的偶然。
周惠王五年(公元前672年),陈厉公陈跃之子陈完为躲避陈国内乱,逃奔到齐国,改称“田氏”,成为田姓的起源。后来田完的曾孙田文子田须无被齐庄公吕购任命为大夫,田文子的儿子田桓子田无宇更是深得齐庄公的宠信,逐渐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田桓子的儿子田釐子田乞被齐景公吕杵臼委任为大夫之后,开始延揽人心,“其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粟)予民以大斗,行阴德于民,而景公弗禁。由此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384〕。田釐子之子田成子田恒继续“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齐人歌之曰:‘妪(yù)乎采芑(qǐ)(野菜),归乎田成子’”〔385〕。可见此时的田氏家族已经是齐国民众期盼的救星。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田成子利用齐国惨遭“艾陵之战”败绩所引发的政治危机,发动宫廷政变夺权,齐简公吕壬逃奔到徐州后被捕杀。田成子拥立齐简公的弟弟吕骜(ào)继位充当傀儡,史称“齐平公”,随即“割齐自安平(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以东至琅琊(山东青岛市胶南市琅琊镇),自为封邑。封邑大于平公所食”〔386〕,实际上直接控制了大半个齐国。此后田氏家族先后拥立齐宣公吕积、齐康公吕贷充当傀儡,由田襄子田盘、田庄子田白长期把持齐国政权。周安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田庄子之子田和将齐康公流放到海岛。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田和终于被周王朝册封为诸侯,实现“田氏代齐”,史称“田齐太公”。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齐侯田因齐开始称王(齐威王)。周赧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8年),“秦昭王为西帝,齐湣王为东帝。月余,皆复称王归帝”〔387〕。尽管齐湣王田地称“东帝”的时间只有一个多月,但毕竟还是上了秦昭王的大当,齐国从此成为众矢之的。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国出兵击灭宋国(江苏徐州市),遭到诸侯各国的谴责。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秦、赵、魏、韩5国组成联军20余万人进攻齐国,与齐军展开“济西之战”,在济水西岸的聊城市高唐县一举歼灭齐军主力20余万人,齐军主将触子失踪,副将达子只好收集残部退保齐都临淄。随后秦、韩两国撤军,魏国却乘机攻占宋国故都睢阳(河南商丘市睢阳区),赵国也乘机攻占河间(河北沧州市河间市),燕国则继续包围齐都临淄。此时楚顷襄王熊横以救援齐国为名,派大将淖齿率兵入齐。齐湣王幻想借助楚军抵抗燕军,便委任淖齿为相国。淖齿乘机捕杀齐湣王,并攻占宋国都城彭城(江苏徐州市铜山区)。燕将乐毅攻克齐都临淄之后,随即兵分兵5路继续追击齐军残部,仅用6个月时间就攻占齐国70余座城市,几乎占领齐国全境。当时的齐国仅剩下莒(jǔ)邑(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山东青岛市平度市古岘镇)两座城市。齐将田单苦苦坚守即墨3年,利用燕国大夫骑劫与燕将乐毅的不和,散布乐毅准备叛离燕国自立为齐王的谣言,以反间计诱使燕惠王改用骑劫出任燕军主将。随后用“火牛阵”击溃燕军,收复齐国失地,拥立齐襄王田法章复国,但是齐国再也未能恢复元气。只是由于秦国奉行“远交近攻”的战略,齐国才勉强苟延残喘到最后灭国。此时的齐国已经没有“襁至而辐凑”〔388〕,“冠带衣履天下”〔389〕的空前盛况。当年以经济繁荣、交通发达称雄于世的“春秋第一霸主”,已经日暮途穷,“蓄积散”〔390〕,“民憔悴,士罢弊”〔391〕,“其民力竭也”〔392〕。以至于末代齐王田建面临秦军兵临城下之时,只能选择“不战,以兵降秦”〔393〕,结果遭到囚禁,“处之共(河南新乡市辉县市)松柏之间,饿而死”〔394〕。
【注释】
〔378〕见吴松弟《中国古代都城》(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0页《早期的都城》。
〔379〕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770页《货殖列传》。
〔380〕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202页《齐太公世家》。
〔381〕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02页《管晏列传》。
〔382〕见李维琦等人注《左传》第355页《襄公六年》。
〔383〕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437页《苏秦列传》。
〔384〕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322页《田敬仲完世家》。(www.xing528.com)
〔385〕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323页《田敬仲完世家》。
〔386〕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323页《田敬仲完世家》。
〔387〕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313页《魏世家》。
〔388〕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770页《货殖列传》。
〔389〕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770页《货殖列传》。
〔391〕见刘向集录《战国策》第1056页《燕策一》。
〔392〕见刘向集录《战国策》第1056页《燕策一》。
〔393〕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328页《田敬仲完世家》。
〔394〕见刘向集录《战国策》第475页《齐策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