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周桥梁发展及其重要性

西周桥梁发展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周时期的桥梁,也许还处于这种原始思考之后的初级阶段。据古籍记载,西周的桥梁已经有5种类型。由此可见,用木船架设浮桥渡河,是商周之际建造桥梁的重要方式。周文王大约生于公元前1152年,按照当时18虚岁娶亲的时间计算,这座渭河第一浮桥应当是架设于公元前1135年。据《中国桥梁史纲》记载,西方公认的第一座浮桥,是公元前493年波斯大流士国王首次架设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浮桥〔350〕,这显然已经比周文王的“造舟为梁”晚642年。

西周桥梁发展及其重要性

中国古籍有关桥梁的记载,始见于西周时期。《诗经》中有一首叮嘱情人涉水赴会的情歌:“匏(páo)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344〕意思就是:快带上葫芦来相会罢,因为济水常有水深处;遇到深水你就拴上葫芦渡河,遇到浅水你就卷起衣裳趟过。这里所说的“匏”,就是葫芦,有较强的漂浮力,把多个葫芦捆在腰上就可以漂浮渡河,古人称之为“腰舟”,似乎可以视为最原始的“浮桥”。《周易》所谓:“包荒,用冯河,不遐遗”〔345〕,意思就是:挖空葫芦就可以用于渡河,不至于沉没。这里的“包”字,就是“匏”的假借;“荒”就是挖空、掏空。《尔雅》记载:“隄(dī)谓之梁,石杠谓之徛(jì)。”〔346〕按照郭璞的解释,所谓“隄”,就是“石绝水者”〔347〕;所谓“石杠”,即所谓“徛”,就是“聚石水中以为步渡彴(水流)也。或曰今之石桥”〔348〕。这就是说,古人曾经尝试向溪水中投入石块,然后踩着石块跨越溪流,于是就逐渐形成了最原始的“石磴桥”。西周时期的桥梁,也许还处于这种原始思考之后的初级阶段。据古籍记载,西周的桥梁已经有5种类型。

其一是“造舟为梁”的渭河第一座浮桥。《诗经》颂扬周文婚礼盛大场面时,曾有这样的诗句:“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大)显其光。”〔349〕意思就是:送上聘礼定亲之后,就约定吉祥的婚期,周文王亲自到渭河岸边去迎娶新娘;渭河上架起用木船连接的浮桥,使婚礼显得更加光彩辉煌。由此可见,用木船架设浮桥渡河,是商周之际建造桥梁的重要方式。周文王大约生于公元前1152年,按照当时18虚岁娶亲的时间计算,这座渭河第一浮桥应当是架设于公元前1135年。据《中国桥梁史纲》记载,西方公认的第一座浮桥,是公元前493年波斯大流士国王首次架设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浮桥〔350〕,这显然已经比周文王的“造舟为梁”晚642年。

其二是“鼋鼍(yuántuó)为梁”的长江第一浮桥。“鼋”就是团鱼,“鼍”就是鳄鱼。《竹书纪年》记载:“(周穆王)三十七年(公元前940年),伐越,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叱(chì)鼋鼍以为梁。”〔351〕这里所说的“九江”,按照南宋学者蔡沈的说法,就是洞庭湖,因注入沅、渐、元、辰、叙、酉、澧、资、湘等9条河流而得名;也有学者认为是指湖北武穴市附近的9条河流。参看前文的“伐越”2字,这应当就是横渡长江中游的创举。明明是一座浮桥,却偏偏要与鼋鼍扯上关系,这也许是因为采用了新的锚定技术。长江毕竟是一条特大江河,不同于关中平原的小河流,如果只是简单地将木板船连接起来,肯定不可能横跨中流。于是周穆王将巨石沉入江底,用绳索锚定船舶,终于一举征服长江。这或许就是“鼋鼍”之说的由来。

其三是“木梁桥”。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从偶然横倒于溪流之上的树木认识了“独木桥”。后来就开始有意识地将多根树木横架于溪流之上,于是发明了最初的“木梁桥”。当木梁桥的孪生姐妹——石梁桥诞生之后,“拱桥”的孕育也就即将走向成熟。据《史记》记载,商纣王曾经“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352〕。周武王攻占商都朝歌之后,立即“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民众)”〔353〕,也就是命令南宫括负责散发鹿台钱库的钱财和巨桥粮库的粮食,以赈济贫苦百姓。其中“巨桥”所指,虽然只是粮库所在地的地名,但根据《水经注》记载,“巨桥”其地“旧有大梁横水,故有巨桥之称”〔354〕。按照东汉著名经学家许慎的说法,就是“钜鹿水之大桥也”〔355〕。可见商代末期的朝歌城外已经建有一座大型木梁桥,被称为“巨桥”。就目前所见的史料记载,世界上最先问世的木梁桥是古巴比伦修建于3 800年前的多跨木梁桥,长约183米。这大约比中国古籍记载的“巨桥”早出700多年。

其四是“石梁桥”。石梁桥的出现略晚于木梁桥。据史籍记载,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hélǘ)命伍子胥修建“阖闾城”,“大城周回四十五里三十步(约21 551米〔356〕)”〔357〕,就是著名的姑苏城(苏州市吴中区);“小城八里二百六十步(约4 237米)”〔358〕,位于江苏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与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之间。这大小两座“阖闾城”都是江南的水城。姑苏城“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359〕,被誉为“通门二八,水道陆衢”〔360〕,是当时江南的交通枢纽。《吴地记》记载:“夏驾湖,寿梦盛夏乘驾纳凉之处。凿湖为池,置苑为囿,故今有苑桥之称”〔361〕;“都亭桥,寿梦与此置都驿,招四方贤客,基址见存”〔362〕;“炭渚桥,吴时海渚通源,后沙涨为陆,基址见存”〔363〕;“定跨桥,阖闾于行苑内置,游览之处。基址见存”〔364〕,由此可见,姑苏城的古桥遗迹确实很多。据专家研究,姑苏城著名的“乌鹊桥”、“临顿桥”,全部采用武康石〔365〕构筑,这应当就是最早见诸史籍的石梁桥。此外,《水经注》记载:“泗水有石梁焉,曰吕梁也。昔宋景公以弓工之弓,弯弧东射,矢集彭城之东,饮羽于石梁,即斯梁也。”〔366〕“吕梁”其地,就是彭城(江苏徐州市铜山区),西汉曾设置为吕县。宋景公子头曼,是宋国第27任君主,公元前516年—公元前469年在位,执政达48年,与吴王阖闾的年代相近。《列子》记载:“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367〕所谓“仞”,就是8周尺,30仞就是240周尺,约48米高度。由此可见,吕梁架设之处,地势特别险要、水流更为湍急,建桥工程十分艰巨。

其五是“栈桥”。所谓栈桥,就是古人在崇山峻岭的石壁之上开凿洞眼固定横木,然后再铺设木板,于山涧沟壑之上悬空架设的通道。这既是桥,也是路,或许是最初跨越山涧的悬桥逐渐演变成为走出大山的栈道。据专家研究,著名的“褒斜栈道”最初就出现于商周之际,也许其最初的功能只是若干“栈桥”,后来又逐渐连接成为“栈道”。

【注释】

〔344〕见蒋见元注译《诗经》第29页《邶风·匏有苦叶》。

〔345〕见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第2卷第67页《泰》。

〔346〕见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第5卷第213页《释宫》。

〔347〕见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第5卷第213页《释宫》。

〔348〕见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第5卷第214页《释宫》。

〔349〕见蒋见元注译《诗经》第253页《大雅·大明》。

〔350〕见项海帆等《中国桥梁史纲》第1章第10页《概论》。

〔351〕见张玉春《竹书纪年译注》第32页《穆王》。

〔352〕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15页《殷本纪》。(www.xing528.com)

〔353〕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19页《周本纪》。

〔354〕见陈桥驿《水经注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卷第371页《浊漳水》。

〔355〕见陈桥驿《水经注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卷第371页《浊漳水》。

〔356〕根据《中国古代度量衡》:西周1尺约19.91厘米。按照周代以8尺为1步,以300步为1里计算,每“周里”约477.84米。

〔357〕见陆广微《吴地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吴地记正文》。

〔358〕见陆广微《吴地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吴地记正文》。

〔359〕见陆广微《吴地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吴地记正文》。

〔360〕见陈宏天等《昭明文选译注》第264页,左太冲《吴都赋》。

〔361〕见陆广微《吴地记》第42页《吴地记正文》。

〔362〕见陆广微《吴地记》第89页《吴地记正文》。

〔363〕见陆广微《吴地记》第89页《吴地记正文》。

〔364〕见陆广微《吴地记》第90页《吴地记正文》。

〔365〕武康石:又名花石,出产于浙江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其石质坚硬,不易磨损,状似朽木,但古朴秀丽,是建造园林的佳品。

〔366〕见陈桥驿《水经注全译》第25卷第894页《泗水》。

〔367〕见王强模《列子全译》第2卷第46页《黄帝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