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周时期驿传的发展及其制度基础

西周时期驿传的发展及其制度基础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周时期道路交通的长足发展,为进一步完善驿传制度提供了基础条件。西周的所谓“驿”,就是“驿路”和“驿站”;所谓“传”,就是利用“驿路”和“驿站”快速传递信息。西周时期的驿路已经是四通八达,“驿站”设置更是规范有致。西周的“传”,兼有“传、驲(rì)、遽(jù)、驿、徒”5种不同的传递方式。西周时期设有专门管理公文传递事务的官员,称之为“行夫”,职责是“掌邦国传遽之小事”〔334〕。

西周时期驿传的发展及其制度基础

西周时期道路交通的长足发展,为进一步完善驿传制度提供了基础条件。西周的所谓“驿”,就是“驿路”和“驿站”;所谓“传”,就是利用“驿路”和“驿站”快速传递信息。

西周时期的驿路已经是四通八达,“驿站”设置更是规范有致。《周礼》记载:“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333〕意思就是:凡是城乡交通干线,每隔10里就设有名为“庐”的休息站,可以提供饮食;每隔30里就设有名为“路室”的招待所,并附设有小库房,不仅可以提供食宿,还可以补充少量的旅途物资;每隔50里就设有交易市场和名为“候馆”的宾馆,并附设有大库房,可以提供更好的食宿条件,并补充更多的旅途物质。这里规定的30里及50里间距,就是根据当时车辆的行驶速度,按照军队正常行军日程为每天30里,旅客正常行进日程为每天50里的标准设置。根据任冠文教授《中国历史文化》第196页《中国古代度量衡》所言:西周1尺约19.91厘米。按照周代以8尺为1步,以300步为1里计算,每“周里”约477.84米,30“周里”相当于14.335公里,50“周里”相当于23.892公里。由此可见,尽管西周时期的道路通行条件已经大有改善,但是车辆运行速度仍然还处于比较缓慢的水平。

西周的“传”,兼有“传、驲(rì)、遽(jù)、驿、徒”5种不同的传递方式。所谓“传”,就是用轻便马车专程传递邮件;所谓“驲”,就是利用驿站的班车传递信息;所谓“遽”,就是骑马传递加急信件;所谓“驿”,就是骑马传递普通信件;所谓“徒”,就是徒步传递信件。

西周时期设有专门管理公文传递事务的官员,称之为“行夫”,职责是“掌邦国传遽之小事”〔334〕军事文书和紧急公文,另由国家军事长官“司马”派专人“执节(通行证)”传送,并专门设置有检查通行证件的官员,称之为“掌节”。按照《周礼》的记载,“掌节”的职责就是“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335〕

国语》曾经记载“单襄公论陈必亡”〔336〕的故事:周定王六年(公元前601年),卿士单襄公奉命出使宋国(河南商丘市睢阳区)时,曾借道经过陈国(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发现陈国驿路上杂草丛生,难以通行;负责管理道路的官员没有按规定检查路况,负责接待宾客的官员没有按照规定出迎;道路沿途的湖泊没有修整堤岸,河流没有架设桥梁;野外露天堆积着粮食,田间的庄稼长得就像一棵棵小草;驿路两旁没有种植行道树,驿站的厨师不按时做饭,也没人安排住宿;城市没有设置宾馆,郊外也没有修建客房。回去后,单襄公向周定王汇报了陈国的情况,并预言陈国已经开始走向灭亡。3年之后,陈国果然发生内乱,陈灵公陈平国被杀;第4年,楚军长驱直入攻占陈国,陈国第1次灭亡。此后陈成公陈午虽然被楚庄王扶植复国,苟延残喘到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但实际上先后沦为楚国吴国的附庸国,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陈国是周武王灭商当年(公元前1046年)首批封的重要公国,开国者陈胡公妫(guī)满是舜帝的后裔,也是周武王长女太姬的丈夫,被视为陈姓的始祖。陈国建都于宛丘(河南周口市淮阳县),管辖范围包括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拥有14座城邑。宛丘其地,早在6 500年前就是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首都地望所在,是中国史籍记载最早的首善之区。单襄公从陈国道路交通的管理不善,就一眼看出陈国的政治危机,这至少可以说明3个问题:一是西周确立的驿传制度,仍然是东周时期的重要制度;二是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是国家政治修明的主要标准之一;三是国家兴亡确实与道路交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www.xing528.com)

【注释】

〔333〕见王华宝注译《周礼》第123页《地官·遗人》。

〔334〕见王华宝注译《周礼》第375页《秋官·行夫》。

〔335〕见王华宝注译《周礼》第141页《地官·掌节》。

〔336〕见薛安勤、王连生《国语译注》第75—77页《周语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