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涉水渡河,也在古文献中多有反映。殷商甲骨文中的“贞□人于□奠”(《英》547正),“王其涉东□,田三录”(《屯南》2116),“令子商先涉羌于河”(《合集》536)等记录,就是指拄杖涉水,即踩着浅河道中的石磴渡河,这就是原始的石磴桥;对于较深的河水,古人则普遍采用游泳的方式强渡,以至到3 600年前的商代仍然视游泳为一项重要的文体活动。甲骨文所谓“惟母汓(qiú)用祖丁必,惟□万用祖丁必”(《美》488),就是以游泳和歌舞活动祭祀商王祖丁。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汓(qiú),浮行水上也”〔254〕,就是现代汉语的“泅”字。孔子特别喜欢游泳,他的许多思想观念来源于水,认为“知(智)者乐水”〔25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56〕,就是孔子在沂水游泳时留下的名言。《列子》曾记载孔子的话说,“能游者可教也,轻水也;善游者之数能也,忘水也”〔257〕,可见古人对游泳活动之重视。《诗经》所谓“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258〕,这显然也与古人重视游泳活动有关。
关于游泳的起源,中国古文献中目前尚未发现准确的记载。古代传说中最早通晓水性的著名人物是共工。共工是与黄帝的孙子高阳(颛顼)同时代的部落酋长。他以水为部落图腾,设立了许多以水为名的官职。黄帝与蚩尤斗争的神话中,就有以旱神女魃(bá)制服洪水的传说。夏禹也以“玄黾(mǐn)”为图腾展开规模空前的治水活动。所谓“玄黾”者,就是“天鼋(yuán)”,也就是俗称“团鱼”的“鳖(biē)”。夏禹以“玄黾图腾”取代此前的“麒麟图腾”,表现出治理水患的决心,同时也促进了游泳技术的发展。据考古文物透露的信息,诸如“蛙泳”、“狗泳”、“大把”、“踩水”等游泳姿势,已经在夏禹时期初露端倪。殷商甲骨文中频频出现“浴(洗身躯)”、“澡(洗手)”、“洗(洗脚)”、“没(潜泳)”、“潜(涉水)”、“汓(浮水游泳)”等原始象形文字,表明3 600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已经广泛开展游泳活动,把游泳视为一种受人尊重的能力。《山海经》记载:“有渊四方,四隅皆达,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纵渊,舜之所浴也。”〔259〕这进一步把游泳的历史追溯到舜帝时代。
考古发现的“燕乐渔猎攻战图壶”是一件3 000多年前的青铜器,其图案中描绘的各种游泳姿势就是中国古人酷爱游泳的生动写照。《尔雅》有言:“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揭者,揭衣也。以衣涉水为厉,繇膝以下为揭,繇膝以上为涉,繇带以上为厉。潜行为泳”〔260〕;“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下曰溯游。正绝流曰乱”〔261〕。可见,古人将涉水渡河的方式分得很细:卷起裤脚到膝盖以下涉水称为“揭”,卷起裤脚到膝盖以上涉水称为“涉”,将衣服卷到腰带以上涉水称为“厉”,潜水称为“泳”,逆流而上称为“溯洄”,顺流而下称为“溯游”,直接横渡河流称为“乱”。其定义之明确,概念之清晰,显然是经过多年实践不断深入的认识。《孔子家语》说:“食水者善游而耐寒。”〔262〕这就是说,靠水为生的人善于游泳,不容易感冒生病。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对游泳活动的认识和总结由来已久。
【注释】
〔254〕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11篇第981页《水部》。
〔255〕见何晏、邢昺《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卷第79页《雍也》。
〔256〕见何晏、邢昺《论语注疏》第9卷第119页《子罕》。(www.xing528.com)
〔257〕见王强模《列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卷第45页《黄帝篇》。
〔258〕见蒋见元注译《诗经》第30页《邶风·谷风》。
〔259〕见沈薇薇译注《山海经》第15卷第173页《大荒南经》。
〔260〕见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2卷第276页《释水》。
〔261〕见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第12卷第277—278页《释水》。
〔262〕见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第6卷第168页《执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