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是中华民族史上特别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他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道九川”〔108〕,也就是疏通弱水(甘肃张掖市境内)、黑水(四川阿坝州黑水县境内)、黄河、漾水(甘肃定西市陇西县境内)、长江、淮河、沇(yǎn)水(山东济宁市兖州市境内)、渭河、洛河等9条江河,治理了威胁华夏民族生存的严重水患。
关于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迄今仍然广为流传。据《史记》记载:大禹“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jú)(滑竿)。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109〕,陂(bèi)(修筑堤岸)九泽,度九山。”〔110〕所谓“开九州”,就是划分9处治水责任区(后来演变成为行政区域),也就是《尚书》所说的“禹敷土(划分区域),随山刊木(砍削树木作为沿途标记),奠高山大川(以高山大河作为地理区域的标识)”〔111〕,“弼成五服(每500里设置1个治水工程段),至于五千(延续到5 000里)。州十有二师(每州动员12个师约3万人投入治水工程),外薄(迫近)四海,咸建五长(每5个工程段设立1名长官),各迪有功(分别领导治水工作)”〔112〕;所谓“陂九泽”,就是修筑9处防洪堤坝;所谓“度九山”,就是勘测9座大山,以便设计疏导洪水的路线;所谓“通九道”,就是开辟9条道路交通线,为大规模治水创造条件,可视为“交通先行”的例证。大禹开辟的9条道路交通线,总行程约8 000公里,就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这可能并不亚于我们现在修筑8万公里高速公路的难度。由于这9条道路是中国史籍记载最早的交通干道,不妨略加介绍。
一是“壶太通道”。壶太通道从壶口山东北向,翻越雷首山,直到太岳山。壶口山位于山西临汾市吉县境内;雷首山就是中条山,位于山西临汾市蒲县境内;太岳山横跨山西晋中、长治、临汾3市,主峰霍山位于临汾市霍山市,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113〕之一。据古籍,尧帝的首都是平阳,位于山西临汾市尧都区;舜帝的首都是蒲阪,位于山西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2007年,考古发现“陶寺遗址”,证实平阳古城的存在,它被誉为“中国史前第一城”。可见壶太通道既是当时首善之区的交通干线,也是黄河上游治理工程的交通保障线,行程约200公里。
二是“汧荆通道”。汧(qiān)荆通道从汧山东向,翻越岐山,直到荆山。汧山位于陕西宝鸡市千阳县境内,是千河的发源地;岐山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是后来周王朝的发祥地;荆山位于陕西渭南市富平县境内。可见汧荆通道是渭河治理工程的交通保障线,行程约400公里。
三是“砥王通道”。砥王通道从砥柱山东向,翻越析城山,直到王屋山。砥柱山位于河南三门峡市陕县境内;析城山位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横河镇;王屋山位于河南济源市境内。可见砥王通道是黄河中游治理工程的交通保障线,行程约300公里。
四是“太碣通道”。太碣通道从太行山东向,翻越常山,直到碣石山。太行山位于山西、河北、河南、北京4省市之间,主峰五台山位于山西忻州市五台县境内;常山位于河北石家庄市正定区境内;碣石山有两处,一处位于山东滨海市无棣县境内,另一处位于河北秦皇岛市昌黎县境内。无论以山东碣石山或河北碣石山计算,太碣通道的行程均约700公里,是黄河下游及沇水治理工程的交通保障线。
五是“西太通道”。西太通道从西倾山东向,翻越鸟鼠山、朱圉山,直到太华山。西倾山位于青海东南部,属昆仑山脉;鸟鼠山位于甘肃定西市渭源县境内;朱圉山位于甘肃天水市甘谷县境内,属秦岭山脉;太华山位于陕西渭南市华阴市境内。可见西太通道是弱水及漾水治理工程的交通保障线,行程约1 400公里。
六是“熊负通道”。熊负通道从熊耳山西南向,翻越外方山、桐柏山,直到负尾山。熊耳山位于山东枣庄市境内;外方山就是河南郑州市登封市境内的嵩山;桐柏山位于河南南阳市桐柏县境内;负尾山就是湖北孝感市安陆市境内的横山。可见熊负通道是沇水、淮河,以及长江上游和中游治理工程的交通保障线,行程约1 500公里。
七是“嶓荆通道”。嶓(bō)荆通道从嶓冢山东北向,直到荆山。嶓冢山位于陕西汉中市勉县境内,是汉水的发源地;荆山位于陕西渭南市富平县境内。可见嶓荆通道是黑水治理工程的交通保障线,行程约500公里。
八是“内大通道”。内大通道从内方山东向,直到大别山。内方山位于湖北荆门市钟祥市境内;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3省之间,主峰天堂寨位于湖北黄冈市罗田县境内。可见内大通道是长江上游及中游治理工程的交通保障线,行程约500公里。
九是“汶敷通道”。汶敷通道从汶山东向,翻越衡山,直到敷浅原山。汶山相传是大禹治理长江的起点,位于四川阿坝州汶川县境内;衡山位于湖南衡阳市境内;敷浅原山就是江西九江市的庐山。可见汶敷通道是黑水及长江上游和中游治理工程的交通保障线,行程约2 500公里。
大禹治水在重庆的遗迹,有位于长江南岸涂山石刻附近的结茅台、打儿窝(真武山游览区内)、虎乳溪(涂山石刻附近的一处泉水),有位于长江岸边的呼归石(朝天门对岸)、弹子石(诞子石)、铜锣峡、广阳坝、珊瑚坝、郭家沱、牛耳沱,以及禹王庙(即重庆市渝中区东水门湖广会馆内的“禹王宫”)。关于“禹劈三峡,神女相助”的故事,也出自重庆市巫山县。
按照《夏商周工程年表》推算,大禹出生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133年。据《史记》记载,“夏禹,名曰文命。(夏)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114〕。这就是说,大禹是黄帝的玄孙,也就是黄帝次子昌意的曾孙。昌意被分封到若水(雅砻江),“娶蜀山氏女”〔115〕,于是大禹也就有四川血统,相传他出生于四川绵阳市北川县。由于公务繁忙,大禹一直到30岁才结婚,结婚后第4天就匆匆离家外出,一直为治理水患奔忙了13年,曾经“三过其门而不入”〔116〕,是典型的“人民公仆”。公元前2060年,大禹病故于浙江山阴(绍兴市),享年73岁,安葬于会稽山北麓。公元前1959年,大禹第5世孙少康分封其庶子无余到会稽建立古越国,并守护大禹陵,现已相传145代的禹陵村150户姒姓人家,相传就是无余的后裔。大禹墓位于浙江绍兴市越城区禹陵村,占地仅有1亩,简朴而庄严。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曾经登临会稽山拜谒大禹陵,为大禹举行隆重的国家祭奠,此后历朝历代一直奉行遣使特祭,成为一项制度。民国时期每年9月19日实行特祭。1995年4月20日,绍兴市政府重新修缮大禹陵墓后,也隆重举行盛大的“禹陵公祭仪式”,国家主席江泽民亲临谒陵,并亲笔题写“大禹陵”3字。(www.xing528.com)
《韩非子》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lěichā)(古代类似于锹的一种木制农具)以为民先,股无胈(bá,大腿毛),胫(小腿)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117〕可见大禹治水与大禹修路,都是非常艰巨的工作,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的确来之不易。
【注释】
〔108〕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8页《夏本纪》。
〔109〕关于“通九道”的本意,历代大多解释为“疏通九条河道”。但《左传·襄公四年》有“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之说,晋人杜预解释为“启开九州之道”;《史记·河渠书》有“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之说,唐人颜师古解释为“通九州之道”。因此,我认为“道九川”就是疏通9条河道,“通九道”就是开辟9条道路。
〔110〕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7页《夏本纪》。
〔111〕见顾宝田《尚书译注》第34页《虞夏书·禹贡》。
〔112〕见顾宝田《尚书译注》第29页《虞夏书·皋陶谟》。
〔113〕九大名山:即“九镇名山”,是夏禹“奠九州”的标志。按照《周礼》所记的排列顺序,即:会稽山(茅山、亩山)、衡山、华山、沂山(山东潍坊市临朐县境内)、岱山(泰山)、岳山(即陕西宝鸡市陇县境内的“吴山”)、医无闾山(辽宁锦州市北镇市境内)、霍山(即山西临汾市霍州市境内的“霍太山”、“太岳山”)、恒山(山西大同市浑源县境内)。后来“九镇名山”演变成为“五岳五镇”(增加嵩山),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中镇霍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结果是“五岳”比“五镇”更为著名。
〔114〕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6页《夏本纪》。
〔115〕见李炳海校评《史记》第1页《五帝本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