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现中国交通历史中最古老的交通工具:杖

发现中国交通历史中最古老的交通工具:杖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徒步行走,是人类最古老,同时也是最普遍的交通方式。由此推知,原始社会的交通方式,更是只能依靠步行。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断言,“杖”就是原始人类最古老的交通工具。由此可见,手杖不仅是古人广泛使用的交通工具,而且逐渐演变成为“公务员”身份的象征,相当于后来士大夫的佩剑。由此可见,黄帝时期的几杖,仍然是社会权力的象征。

发现中国交通历史中最古老的交通工具:杖

徒步行走,是人类最古老,同时也是最普遍的交通方式。汉语中带“走之”的字,几乎都与道路或交通出行有关。“遴”字的古意就是“步行艰难”。甲骨文的“遴”字,形态就是行走于通衢之间的人,特别突出人的足部,表明是徒步行走。金文的“走”字,就以“人”替代“足”,形象地勾勒出徒步行走的姿态。殷商甲骨文中,仅仅是从“足”旁的字就多达260个,占目前已知4 500个甲骨文单字的5.8%。由此可见,即使是发展到殷商时期,人类社会的交通方式仍然主要是步行。由此推知,原始社会的交通方式,更是只能依靠步行。

孟子》说:“山径之蹊闲(间)介然(经常)用之而成路。为闲(间隔)不用,则茅塞之矣。”〔35〕由此可见,首先是人类为生存奔走的实践促成了道路开辟,其次才是人类为方便通行而修筑道路。因此,原始社会的道路大都还处于自然状态,肯定不可能宽畅易行。由于道路之间草棘繁茂,蛇虫出没,人们往往需要手持木杖出行。甲骨文“出发”的“发”字,就是“持杖而行”的意思。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断言,“杖”就是原始人类最古老的交通工具

唐代著名语言大师颜师古说:“杖谓倚任也。”〔36〕山海经》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37〕就是说,夸父追着太阳赶路,找不到足够的水源解渴,最终因为烈日暴晒渴死于路途中,他所遗弃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树林。《淮南子》也说:“王子庆忌死于剑,羿死于桃棓(bèi)。”〔38〕按照东汉训诂学家高诱的解释,所谓“桃棓”,就是用桃木手杖。由此可见,手杖不仅是古人广泛使用的交通工具,而且逐渐演变成为“公务员”身份的象征,相当于后来士大夫的佩剑。殷商甲骨文中有不少部落族长的名字,写法都类似手执木杖的形态。《礼记》有所谓:“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39〕,显然也是这个意思。据《路史》记载:黄帝实现统一大业之后,“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以象泰乙,能轻能重、能渎能行,存亡是谂(shěn)(审),吉凶可知,武豹百物为之视火参垆。八月既望鼎城死焉,葬上郡阳周之桥山,其臣左彻感思取衣冠几杖而庙像之,率诸侯而朝焉,七年而立其子”〔40〕。由此可见,黄帝时期的几杖,仍然是社会权力的象征。

古人徒步远行,除拄杖跋涉之外,还常常需要随身携带一些行李,或者直接担负物资运输的任务。《诗经》有所谓:“乃裹糇(hóu)粮,于橐(tuó)于囊”〔41〕,就是指用口袋背负干粮出行。殷商甲骨文所说:“甲子卜,出,贞□有致橐(tuó)于师归”(《合集》23705);“贞惟囊令途启于并”(《合集》6055),则有用口袋运输物资的意思。所谓“橐”、“囊”,就是用绳索捆束而成的袋子。古人携带行囊的方式,最初是置之于后背,系之于前额,类似现代藏族人将背篓勒于前额的形态。北京周口店发掘的“山顶洞人”头骨化石中,就发现一位妇女的额头上有一道延及耳际的浅槽,专家们普遍认为,这就是她生前长期以额头系物负重所留下的痕迹〔42〕

【注释】

〔35〕见赵岐、孙奭(shì)《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卷下第391页《尽心下》。

〔36〕见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5卷第3186页《李寻传》颜师古注释。(www.xing528.com)

〔37〕见沈薇薇译注《山海经》第8卷第136页《海外北经》。

〔38〕见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卷第464页《诠言训》。

〔39〕见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卷第23页《曲礼上》。

〔40〕见罗泌《路史·后纪》第5卷第88页《疏仡纪·黄帝》。

〔41〕见蒋见元注译《诗经》(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78页《大雅·公刘》。

〔42〕见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章第4节第217页《徒步外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