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科技年鉴2015: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秘

陕西科技年鉴2015: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秘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中,中兴、华为在西安高新区的研发中心均已超过万人,中兴通讯4500万部规模的智能终端生产项目2014年正式投产,宇龙酷派、比亚迪手机等项目已开工建设。西安高新区自成立以来,已累计授权的发明专利数超过2万件。自成立以来,累计注册企业数已超过2.6万家,85%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00家。

陕西科技年鉴2015: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秘

【概况】2014年,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西安高新区)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总目标,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积极实施“科技引领、环境提升、产业聚焦、板块突破”四大工程,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惠民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已完成开发配套面积55平方公里。企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万1071亿元,同比增长25%;产业转型取得新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20%;税收结构更加合理,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88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88.43亿美元,同比增长51.11%,总量占到西安市的75.4%、陕西省的68.5%。全年,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全国半导体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低碳工业试点园区等国家级基地和示范区的称号32个。

【特色高新技术产业】 2014年,西安高新区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向西开放的国家战略,紧抓全球产业布局调整的重大机遇,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科技服务业多元支撑的发展格局,成为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

在信息技术领域,形成了以半导体、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三个千亿产业集群为支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产业规模已超过3000亿元。在半导体产业集群中,有三星电子美光半导体、应用材料等全球半导体产业巨头,聚集了三星数据研发中心、Intel西北研发中心、GE创新中心等世界500强的区域性研发中心30多个,本土培育的华芯半导体、航天华讯和优势物联网等国内知名半导体企业迅速壮大。在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中,中兴、华为在西安高新区的研发中心均已超过万人,中兴通讯4500万部规模的智能终端生产项目2014年正式投产,宇龙酷派、比亚迪手机等项目已开工建设。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中,西安软件园是国内5个软件产业和软件产业出口双基地之一,已投用的研发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从事软件研发的技术人员超过12万人,西电捷通、三茗科技、未来国际等一批本土企业占据价值链高端。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形成了汽车制造、能源装备、特种装备的研发与制造产业链,在工业4.0时代占据制高点。汽车龙头企业比亚迪和法士特已经成为全国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示范,比亚迪年产1.5万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已正式投用,法士特部分自主创新产品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型汽车变速箱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能源装备与技术服务业是高新技术提升传统能源产业的典型代表,聚集了西电集团、中石油测井、通源石油等十余家知名上市公司,成为全国能源技术服务领域实力最强的区域,年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陕鼓模式”成为全国生产制造型向制造服务型转型的典范,年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了50%。 3D打印技术成为改变制造方式的重要手段,铂力特已成为全球技术领先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全套解决方案提供商。

【科技创新孵化器】 西安高新区已经形成了“苗圃—孵化—加速”完整的创业孵化体系,创业园是国内最早的孵化器之一,是首家获得“亚洲孵化器奖”的孵化器,先后获得了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企业加速器试点单位等国家级荣誉20余项。截至2014年年底,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3家,其中国家级14家,孵化器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累计孵化毕业企业1047家,在孵企业2200余家,孵化器企业从业人员目前已超过5万人。建设西部首家科技企业加速器,聚集了140余家高成长性企业,培育了力邦制药、西安富士达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巨人科技企业。预孵化基地“创途在XIAN”正式开业,已成为陕西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代表,成为西部众创空间创业服务平台的一面旗帜。

【创新资源】西安高新区聚集了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与技术中心200余个,其中国家级30多个;拥有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120个,其中世界500强研发机构48个。区内企业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300多项,主导制定了同轴射频连接器、电网电能质量等16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国家标准360多项、行业标准300多项,涌现出双模导航芯片、物联网芯片、CCD立体相机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2014年专利申请量超过3万件,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1.6万件,约占陕西省的65%;技术交易额达到310亿元,占陕西省的50%。西安高新区自成立以来,已累计授权的发明专利数超过2万件。

【人才建设】 西安高新区是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省、市设立了每年3000万元的人才专项资金,高新区每年支持人才发展的资金超过1亿元。2014年,从业人员中博士硕士有4.3万人,拥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27.6万人,千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80%;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11.5万人,占33.2%,均居全国高新区前列。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创业人才17人、创新人才38人,占全省的50%。有40个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基地,博士后工作站数量列中西部高新区第一。

【企业创新】 西安高新区探索了科技企业孵化培育、军民融合、合作嫁接、院(校)企分离、改造升级的5种创新模式,推动企业成为统筹科技资源、推动科技创新的主体。 自成立以来,累计注册企业数已超过2.6万家,85%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00家。实施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经认定的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260家,占西安市的70%。到2014年年底,过百亿元的企业超过20家,过亿元的企业突破400家,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www.xing528.com)

【统筹科技资源】 西安高新区围绕技术交易、设备共享、政策服务、合作交流等重点,整合科技要素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链条,构建了以技术转移服务为核心的市场化平台服务体系,汇聚了高校院所等单位900多家、行业专家1.7万名、技术成果7300多项、7700多家科技企业的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大型仪器设备7000多台套,促进全市完成技术交易额530亿元,跃居全国的第三位。西安科技大市场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服务平台,有效促进了科技资源的统筹利用,催生了科技服务新型业态。

【科技与金融】 西安高新区汇集人民银行、银监局、证监局等金融监管机构,聚集省建行、省工行、省农行等30多家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设立了10家科技型专营银行,聚集各类科技金融服务机构360余家,设立股权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等6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成为全国高新区中科技金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创业投资活跃,设立了20亿元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和1亿元风险补偿基金,构建全链条股权投资服务体系,聚集了国内外知名的创投公司150余家。海内外上市挂牌企业累计达到79家,占陕西省的70%以上。建设了全国高新区中规模最大的科技企业信用服务平台,征集了1.3万家科技企业的信用信息,依托信用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小额贷款互联网金融服务。

产学研合作】 西安高新区与陕西省重点高校、院所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光机所共建了光电孵化协同创新工程示范基地—中科创星孵化器,设立了1.4亿元的专项资金,以孵化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为核心,面向国家经济发展与民生需求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出炬光科技、立芯科技等30多家高技术企业,有15个重大高技术项目实现了产业化,中科华芯和奇芯光电成立近2年,增值达到100倍和60倍。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西安高新区依托西安国防科技资源集群优势,建设了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促进军工企业与各类企业合作、互动融合进展。2014年产值突破800亿元。中国航天的西安航天华迅公司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GPS芯片组。中航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的无人机、光纤陀螺等10多个项目投入民用,产生的经济价值超过20亿元。天和防务是国内首个登录创业板的民营军工高科技企业,是全国第一个取得一类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民营企业。在航空领域,美国汉胜、派克、霍尼韦尔都与中航工业设立了合资公司,为空客波音及中国C919大飞机进行生产配套。在电子领域,建设了国家军民两用电子元器件产业示范基地和电连接器产业基地。

【科技新城建设】 按照“专业化聚集、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两带两城五区八园(基地)”的产业功能布局,积极推动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园区倾斜、基础设施围绕园区配套。建成了创业研发园、软件园等创新要素聚集区,加快了西安高新综保区、软件新城、草堂科技产业基地、长安通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和节能环保产业园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的建设,拉大了区域发展骨架和产业承载空间。国际学校、国际医院都已投用。高新区绿化覆盖率达41%以上,是中西部第一个国家环保示范区。唐延路与锦业路聚集了驻陕央企和陕西省属企业总部的60%,聚集了区域性金融机构60多家,已经成为全国西部地区环境最好的中央商务区之一。

2014年年底,西安高新区的综合容积率为1.7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新入区产业项目每亩投资强度超过450万元,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实现营业收入170亿元、税收5.5亿元,工业用地平均每平方公里实现在地规模工业总产值超过55亿元,单位面积建设用地产生的GDP是2010年的1.6倍,在历年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率评估中一直处于全国高新区前列。

(李志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