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技工作】2014年陕西省气象局“建立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实现科技业务融合发展”获2014年全国气象部门创新工作,并予以通报表彰,这是陕西省气象局科技工作连续第二次获该荣誉。
2014年,全省气象部门共发表科技论文149篇,其中SCI收录3篇;69项科技成果转化业务应用。制定地方技术标准1项,行业规范1项,获陕西省农业成果推广奖2项,出版专著1部。作为主要参加单位申报的科技部行业专项重大项目《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边界层与对流层观测》和重点项目《南方大范围云系人工增雨作业潜力与作业技术研究》立项;《延安市低碳城市试点项目》在省发改委立项;咸阳市局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申报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批中国气象局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3项,预报员专项3项,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省果业基金项目2项。
2014年省气象局科研项目投入资金160万元,共确立研究型业务重点科研项目6项,气象科技创新基金项目44项,预报员专项26项,博士研究基金项目3项,科技成果应用与推广项目5项,成果业务化项目5项。完成中国气象局委托验收的关键技术项目3项,气候变化专项2项。验收省局推广项目2项,重点项目8项,基金项目111项。组织鉴定科技成果4项。继续实施重点项目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制度,组织项目带动和重点项目开题论证12项。
(胡文娟)
【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组织开展科研成果业务转化项目申报。落实省气象局《科研成果业务化暂行规定》,组织开展气象科研成果业务转化项目申报,共立项5项,探索成果转化新方式。继续设立成果应用与推广项目,2014年立项3项。
实施以业务应用为导向的立项方向。省局重点支持紧密围绕气象业务现代化发展需求和全省业务核心,改进提高相应技术水平和质量的项目,要求目标集中、具体,具有可以量化的业务应用绩效考核指标,实现科研立项与成果转化应用同步设计、全程覆盖。2014年起,省局应用类业务重点项目签订合同书时,将中试情况列入考核指标。
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在4个省级直属单位和3个市气象局探索建立省、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初步建立可提供仿真的业务工作所需数据环境和运行环境,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开展多项科技成果转化试验。遴选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试验, 由中试平台相关技术人员、成果完成人员及业务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科技成果在准业务运行环境下的检验、评估和业务化试验。探索建立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及运行机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规范化运行。
加强考核奖励。完善科技工作奖励制度,对6项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予以奖励。科技项目申报、研发科技成果交流、展示和试运行平合完成项目前期调研和系统顶层设计,确定了系统的分级结构和初步搭建。
(胡文娟)
【秦岭大气科学实验基地特色领域研究】秦巴山区云降水机理研究团队初步完成了VIIRS/NPP卫星自动化并行反演系统设计与开发,首次实现了云参数反演的自动化处理;利用高分辨率NPP卫星反演云底温度取得突破性进展,反演的云底与云高仪相比标准差为1.1℃,边界层比湿与探空相比标准差为0.6g/kg;关中城市群环境气象团队秦岭基地气溶胶观测和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提出了MFRSR数据维护建议和AOD反演方法的技术方案,激光雷达边界层高度反演算法研究取得进展,相关图形及数据资料推送至省台,为环境预报业务提供技术支撑。
(胡文娟)
【气象预报预测体系科技支撑能力建设】2014年,省气象局完成了省市预报指标体系建设,建立了覆盖各类灾害性天气和气象要素的短临短期预报指标。城区和乡镇精细化预报业务持续推进。组织省台对MEOFIS系统功能进行完善,提高省级城镇和乡镇指导预报质量。组织完成了中国局集合预报试点任务,开展集合预报业务。初步建立陕西省环境气象业务平台,完成西安市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建立了陕西雾霾天气大气环流概念模型、PM2.5浓度、能见度和相对湿度三要素的定量化分析。推进基础气候业务系统(CIPAS、 MODES、 CEMS等)的深层次本地化应用;组织开展了对中国局第二代月动力延伸模式和季节预测模式业务产品的释用工作。
(胡文娟)(www.xing528.com)
【气象为农服务】2014年,陕西省气象系统共开展13项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推广面积45万余亩,开展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研发推广市县级“陕西省粮食安全保障气象服务系统”和“经济林果气象服务系统”,强化基层农业气象服务业务支撑能力。推动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省果业局制定的全省现代果业发展计划,编制《陕西省现代果业气象服务发展规划(2014~2020年)》,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果业气象服务的指导意见》,启动全国果业气象服务中心建设筹备工作,逐步健全陕西省果业气象服务体系。
(胡文娟)
【气象创新团队建设】 积极开展新的省级团队的组建。2014年省气象局依托省气象信息中心,组建“气象数据管理与综合应用”省级创新团队,明确了重点领域研究内容、任务、 目标和工作方式。对渭南、安康、汉中进行调研,为成立省级“渭河、汉江流域洪涝预警支持系统研发”创新团队做准备。
提升科技骨干队伍建设水平。制定了省局人才培养年度工作计划,印发了省局《“火车头计划”创新团队考核细则(试行)》,人事处与预报处联合下发了《创新团队人员流动有关问题的函》。3人入选中国局第六届西部优秀青年人才津贴人选。组织推荐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选、省外专局引智专家咨询委员。完成市、县技术带头人的评选和已入选人员的考核工作,2014年新确定30人,对已入选的66人进行了考核评估。
(胡文娟)
【气象合作创新】 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与以色列希伯莱大学Rosenfeld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李占清教授合作持续开展,在高分辨NPP卫星云微物理反演的自动化处理和实现以及秦巴山区、青藏高原云降水特征、环境气象等专题方面,开展2014年度国际合作研究;总参大气环境研究所与省气象局签订了全面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在榆林联合建设陕北生态保护区人工增雨外场试验基地。西安市局借助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的技术力量和研究成果,引进CMAQ模式与西安WRF模式对接,合作建立了“空气质量数值预报预警系统”,实现输出PM2.5、 PM10、 O3、 SO2 、NO2等要素72小时内逐小时浓度预报图;渭南市局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研发了渭河流域洪水预报系统,安康、商洛等市局和部分省直单位均开展了对外合作。
(胡文娟)
【农业与气象论坛】2014年11月7日,首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在陕西杨凌举办,论坛以“气候变化与农业发展”为主题,探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生产应如何利用气候资源,趋势避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的5位农业气象专家就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灾害、气候智慧型农业以及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研究等作了专题报告。
(胡文娟)
【气象科普宣传】 省气象局制定下发《2014年气象科普工作计划》;编写《气象科普工作简报》1期;组织开展“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主题科普宣传活动,开展了干旱专题科普宣传活动;为1956年建立的“红领巾气象站”神鹿坊小学举行“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组织开展气象科普示范社区、校园气象站建设,全省共建设气象科普示范社区22个、校园气象站28个;以灯谜及有奖问答等形式创新科普活动形式,提高了气象科普宣传效果。
(胡文娟)
【城市微气候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项目由长安大学赵敬源等9人承担完成。项目从城市微气候的形成与演化机制、控制原理、关键技术与设计方法等方面,系统地开展了城市微气候控制的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工程示范。创新成果:①利用测试和模拟方法,分析了城市空间尺度变化与城市微气候要素动态分布的作用机理和作用规律,建立了城市微气候理论计算模型;将其分为城市尺度、城区尺度、街区尺度逐级迭代,确定不同的边界条件和参数,建立数值模型,编制了城市微气候分布模拟程序,从时间轴向和空间轴向模拟分析了城市微气候分布的三维动态演化规律和控制原理,完善了城市微气候控制的基础理论。②利用所建立的城市微气候理论计算模型和城市微气候模拟程序,以室外空气品质、室外人体热舒适性和区域建筑全年动态能耗变化三个指标为判据,归纳建立了基于城市微气候控制原理的规划方法体系,建立了从不同等级道路高宽比、不同类型组团容积率及建筑密度、绿化品种的选择与搭配、建筑单体的形式、围合及通风口设计等一整套从定性预测到定量控制的城市区域微气候控制策略和集成化设计参数,可以从总规阶段的宏观预测调整、控规阶段的参数化定量设计到修规阶段的软件微调改良,完成全方位的城市微气候控制流程。③完成了城市微气候控制工程的示范研究与应用。整合城市微气候控制策略和方法,完成了西安浐灞试点园区生态规划示范项目和高陵县东樊村生态规划示范项目。将研究成果完整贯穿于项目不同阶段,从总规阶段的宏观调整、控规阶段的定量设计到详规阶段的软件微调,均取得了良好的微气候控制效果。住建部已正式批准西安浐灞生态区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东樊新村项目获得“2011陕西省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和西安市首个“建筑节能示范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著专著1部。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成果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