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15陕西科技年鉴:临床医学重要研究成果

2015陕西科技年鉴:临床医学重要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②开展对治疗靶区及直肠剂量分布与受照射体积关系的临床和剂量学研究,结果显示妇科肿瘤盆腔三维适形及调强放疗与传统的照射模式比较,能够保证治疗效果,甚至提高肿瘤局部辐射剂量;首次提出直肠和膀胱接受高剂量的体积缩小,可明显减少直肠和膀胱的放射性损伤发生几率和程度。项目首次提出并阐释了“氧化应激启动异常免疫应答时白癜风发病核心机制”的新假说,在临床基础研究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2015陕西科技年鉴:临床医学重要研究成果

【个性化颅颌面骨替代物设计制造技术及应用】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等3单位李涤尘等6人承担完成。项目发明了基于医学影像数据和生物力学的个性化替代物原位设计方法、建立适应于个性化骨替代物的快速成形(3D打印)的制造方法、发明了促进替代物向活性组织转化的微观结构仿生设计与制造技术。研制开发了颅颌面骨缺损修复的个性化替代物系列产品和制造设备,精度比传统手工塑形提高10倍以上,手术效率提高80%,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项目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成果处)

【原发性胆汁肝硬化分级诊治策略的建立及应用】 该项目由第四军医大学韩英等11人承担完成。项目围绕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诊治领域进行研究,主要创新点:①开展了国内第一项PBC家系研究和第一项大规模高危人群研究,明确了该病的遗传易感性和8种高危因素,创建了以患者一级亲属、8种高危因素为一级筛查,5种自身抗体为二级筛查,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为三级筛查的PBC高危人群三级筛查体系,通过肝活检进行评价,将PBC早期诊断率由国际平均水平9.8%提高到28.2%。②在国际上首次利用“生物样本—单抗制备—生物标志物”策略发现LAMP-2为PBC诊断标志物,发现LMAP-2血清水平与PBC分期正相关,且LAMP-2高表达患者UDCA应答不佳,UDCA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血清LAMP-2含量。③针对UDCA治疗无效的PBC患者提出了诊断治疗新策略,将PBC患者治疗有效率由原来的66%提高至90%。首次制定了适合国人PBC-AIH重叠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提高了重叠综合征的诊断准确率。发现维生素D水平低的患者仅有8%对UDCA治疗有效,而维生素D水平正常的患者UDCA有效率高达92%。临床研究表明,联合维生素D3的治疗新策略可使PBC的总体疗效从66%提高到90%。项目共发表论文74篇,其中被SCI收录38篇,最高影响因子9.858,单篇最高他引45次。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成果处)

妇科肿瘤放射治疗及盆腔重要器官防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刘孜等11人承担完成。项目通过进行多种先进放射治疗模式和由浅入深的临床基础研究,减少了妇科肿瘤放疗对盆腔重要器官的放射损伤,改善了患者放疗后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在盆腔外照射技术改进方面:①应用专利限光筒率先在国内开展妇科肿瘤术中放疗,明显降低了盆腔重要器官的放射性损伤;提出术中放疗可以成为对单纯放疗不够敏感及/或预后较差的妇科肿瘤的一种治疗手段。②开展对治疗靶区及直肠剂量分布与受照射体积关系的临床和剂量学研究,结果显示妇科肿瘤盆腔三维适形及调强放疗与传统的照射模式比较,能够保证治疗效果,甚至提高肿瘤局部辐射剂量;首次提出直肠和膀胱接受高剂量的体积缩小,可明显减少直肠和膀胱的放射性损伤发生几率和程度。在后装腔内放疗方面:①在国内率先进行了125I粒子植入在复发转移宫颈癌治疗中的研究,发现其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显著的优点,能够更好地保护粒子种植周围的正常组织,但也首次报告粒子在肿瘤内受组织结构影响不易满足治疗所需的位置分布要求、放疗效果维持时间有限等应用局限性。②率先应用自行设计制作的“后装定位—治疗多用平移床”进行后装腔内放疗定位研究,较早提出宫腔施源器较阴道施源器位置的偏移对剂量分布影响更大,针对不同的等剂量曲线偏移类型,通过调整后装治疗开始时间、后装与体外照射剂量的叠加,以及对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使盆腔肿瘤区域剂量分布得以均衡。在盆腔放射损伤及防护的研究方面,发现放射性肠道损伤的生物标志物;通过蛋白质谱差异的对比,发现β淀粉样蛋白A4和骨桥蛋白与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可能密切相关。动物实验采用手术中一次大剂量照射所致放射性直肠损伤模型,从组织病理、分子水平观察到IFN- γ对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发展具有调控作用。项目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成果处)

【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李宗芳等11人承担完成。项目主要研究内容:①对传统的大鼠DEN诱发性肝癌模型以及兔VX2种植性肝癌模型进行了改进,摸索出两种肝癌模型制备的新方法。②首次从代谢组学、慢性应激、脾脏等角度探讨肝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发现尿液2-甲基琥珀酸、血清乳酸可成为检测肝癌转移的新标记物;慢性应激通过激活肾上腺素受体、血管紧张素受体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生长;随着肝癌进展,脾脏内巨噬细胞的功能由活化转变为普遍下降,为探索防治肝癌的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③对野菊花提取物、黄芩素等中药的抗肝癌作用进行了体内外研究,发现以上中药通过抑制MAPK/ERK信号通路活性、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及侵袭转移。黄芩素还可逆转肝癌细胞多药耐药,为开发抗肿瘤中药及中医组方奠定了基础。④发现对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降低肝癌发生风险;阐明了肝癌异常血供及肝外侧枝供血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效果的影响,深化并完善了铸型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应用,显著提高了患者存活率。建立了以介入栓塞、个体化手术选择、射频等多种手段联用治疗肝癌的综合体系。⑤发明了针对肝癌手术及手术用防切割缝合针线、可卷折的微创手术切除物的体腔内切割取出装置、病理取材刀等病理取材器械,均获国家专利授权。该项目共发表论文151篇,其中SCI收录49篇,他引1014篇次。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成果处)

【白癜风发病关键机制及新治疗策略应用研究】该项目由第四军医大学高天文等11人承担完成。项目首次提出并阐释了“氧化应激启动异常免疫应答时白癜风发病核心机制”的新假说,在临床基础研究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临床基础研究成果:①在国际上首次报道汉族人白癜风4个氧化应激相关基因、4个自身免疫相关基因及13个遗传易感性位点,为揭示氧化应激和自身免疫关联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②在国际上阐明“Nrf2-ARE-H01”抗氧化应激信号通路在黑素细胞抵御氧化损伤中的关键作用,为应用抗氧化剂纠正异常氧化应激状态治疗白癜风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③首次提出氧化应激启动免疫应答是白癜风发病的核心机制,持续高氧化应激状态导致表皮黑素细胞损伤及免疫异常,开创了白癜风治疗研究的新思路。临床治疗研究成果:①紧紧围绕抗氧化治疗,合理地个体化应用抗氧化、免疫调节激素、光疗及健康宣教等手段,临床效果显著,综合治疗半年有效率从不足60%提高到95%,治愈及复色率>50%的患者达到38%。②依据中医理论研制了白癜风中药组方白净颗粒,并利用基础研究成果,加强抗氧化成分优化中药组方,成功研发出新的白净颗粒,无副作用,使用安全,疗效好,该新药获国家发明专利。③参与制定白癜风治疗共识,并正式确立为中国白癜风治疗指南。项目发表论文119篇,其中SCI收录40篇,获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年度SCI论文奖3篇,他引351次,其中4篇SCI论文收录于5部英文专著。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成果处)

【连续外周神经阻滞在四肢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应用】 该项目由西安市红会医院董补怀等7人承担完成。项目采用的外周神经阻滞避免静脉镇痛、硬膜外阻滞镇痛的缺点,为四肢手术的病人增添了一种安全可靠、副作用小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方法。项目将周围神经刺激器、超声技术联合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推广应用于四肢手术术后镇痛,并且在国内首先关注连续髂筋膜腔隙阻滞用于髋关节置换手术和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术后镇痛。项目给予四肢手术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术后镇痛,甚至包括术中麻醉。明显减少操作置管时间,提高置管准确率,降低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同时完善麻醉镇痛效果,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对于断肢再植和血管吻合手术还可改善手术区域血供,减少全身和局部炎症介质释放,提高手术成功率。对于下肢手术因明显减轻肢体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痛,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尽早离床活动,既能预防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也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同时加快医院病床周转率。临床推广应用患者共20142例,总投入302万元,净产值402万元。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成果处)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方式选择和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 该项目由解放军第三医院王晓峰等9人承担完成。项目关键技术及创新点:①连续纳入了2001~2012年期间687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资料,研究分析了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通过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和手术方式等治疗措施,使死亡率明显低于目前国内外报道。经检索,研究例数属国内最多。强调了高血压脑出血个体化手术治疗的方案特点,为国内进一步制定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规范提供理论依据。②系统研究了高血压脑出血微创开颅血肿清除术(含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及损伤控制联合血肿清除术等4种手术方式的适应症和各术式的技术要点。③首次研究了陕西省宝鸡地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季节气候与其发病的关系,揭示了本地区脑出血的发病性别比例,发病年龄段及好发季节,对今后本地区脑出血的防治有重要意义。④对脑内置管提出了徒手多元定位法;发明了便携式定位器置管法,提出了置管辅助颅内压监护在置管术中、术后的处理要点和优点;发明便携式LED医用照明系统、多功能牵开器、便携式颅内置管定位器、套管式颅锥等4项技术专利,为手术提供技术支持,降低了手术风险。该成果已在陕西、甘肃等省市临床推广应用近5年,已治疗脑出血患者8000余例。发表学术论文36篇。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成果处)(www.xing528.com)

【妊高征患者心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及转归的超声评价研究】 该项目由第四军医大学袁丽君等9人承担完成。项目主要应用传统超声心动图检查技术系统检测妊高征患者分娩前后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应用高分辨力超声检测妊高征患者分娩前后外周血管,包括眼动脉、肾动脉、脐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等动脉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应用新近出现的血管弹性超声检测技术,检测外周血管弹性或僵硬程度。创新性研究方法:采取的超声心动图法无创、经济、简便,是研究心血管结构和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首选方法;结合了超声心动图M型超声、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频谱多普勒超声、组织多普勒超声等常规超声检查技术及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血管弹性成像技术等心血管最新超声检查手段。检测指标:所选择的心脏和外周血管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和实践指南规范;所采纳的指标既包括常规超声检测指标,如心腔大小,心脏舒张功能和收缩功能指标,外周动脉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标,容易获取,省时实用;选取了应变、应变率及脉搏波传播速度、僵硬度指数等可及的最新超声检测指标。项目揭示了妊高征患者分娩前后心血管结构和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等一系列变化规律,为早期诊断和预防妊高征提供了重要参考;首次建立了妊高征患者高分辨力超声血管内皮功能检测新方法,证实了该方法可无创、准确检出妊高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率先创立了妊高征患者血管机械特性超声无创评价新体系,确立了脉搏波传播速度、血管僵硬度指数等可作为评价血管弹性的无创超声新指标,证实了应变及应变率是反映妊高征患者颈总动脉血管形变能力的可靠指标;在国内外首次系统观察了妊高征患者分娩前后心脏形态及功能变化,揭示了妊高征患者分娩前后心脏及外周血管结构和功能恢复情况,为指导妊高征妊娠期及围生期治疗、避免或减轻远期并发症提供了重要参考。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4篇,其中被SCI收录5篇。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成果处)

围产期胎膜早破影响因素的研究及评估方案的临床应用】 该项目由陕西省人民医院等2单位张利侠等9人承担完成。项目主要研究内容:①研究分析了112例正常孕产妇和108例胎膜早破孕产妇,胎膜早破组的早产、新生儿肺炎胎儿窘迫的发生率分别为14.8%、 9.2%和53.7%,与正常的孕产妇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②全面分析了与围产期胎膜早破发生相关的27项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流产次数、吸烟、孕周、胎位、缺乏维生素C/微量元素铜/微量元素锌(Vc/Cu/Zn)、孕后期咳嗽、胎儿体重、解脲支原体感染(UU) 、B族链球菌感染(GBS)、沙眼衣原体感染(CT) 、阴道微生态失调共11项影响因素与胎膜早破的发生有关。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孕后期咳嗽、流产次数、吸烟、缺乏VitC/Cu/Zn、病原菌感染(UU、 CT、 GBS) 、阴道微生态失调等8项为危险因素。依据经验模型并结合临床制定围产期胎膜早破的评估方案,提出判断的评分标准。③对阴道分泌物和宫颈分泌物的病原学定量检测,显示UU、GBS、 CT的感染的数量在正常孕产妇组和胎膜早破孕产妇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临床提供了判断围产期感染病原菌的依据。④用涂片法、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454焦磷酸测序法对阴道微生态进行研究,显示胎膜早破组的菌群丰度、菌群多样性与正常产妇组有差异。项目通过对1028例围产期孕产妇进行临床评估,显示该评估方案预测胎膜早破的敏感度94.7%,特异度89.2%,约登指数84.0%,阳性预测值99.6%,阴性预测值84.8%。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成果处)

【rAdp53及其重构体Tf-PEG脂质体-rAdp53复合物对结直肠癌生长抑制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该项目由陕西省人民医院王建华等9人承担完成。项目主要研究内容:①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和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对实验细胞系CRC-174细胞株的生物学特性和实验条件进行全面了解,确定细胞活性测定波长为630nm、细胞接种浓度为1.5~5.0×104/ml,最佳实验干预期(对数生长期)为接种后的第3~5天,为后续的体内外实验奠定了基础。②为明确重组人p53腺病毒对结直肠癌的生长抑制作用,该研究先通过体外实验,证实了重组人p53腺病毒具有良好的体外抑瘤效应, IC50为5.73×1011VP,并且具有良好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与结直肠癌传统化疗药物丝裂霉素、5-氟脲嘧啶、替加氟、顺铂、奥沙利铂、紫杉醇相比,其无论在作用强度还是作用敏感性均不占优势。③在对结直肠癌裸鼠模型的体内肿瘤生长抑制实验中,分别观察经静脉、腹腔、瘤体三种途径给药后肿瘤体积和重量的变化,证实了重组人p53腺病毒具有明确的体内抑癌作用,静脉注射、瘤体直接注射的给药方式优于腹腔注射。④分别对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的体外生长实验的标本以及经不同途径的体内实验的标本进行野生型p53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发现:经转染,野生型p53蛋白在转染后的24小时就可以在细胞内检出,蛋白的表达强度与其对结直肠癌的生长抑制作用强度呈正相关性。因此,为了提高重组人p53腺病毒的作用强度,必须提高基因的转染效率,提高野生型p53蛋白的表达强度。项目以肿瘤细胞膜表面相对特异性高度表达的转铁蛋白受体(TfR)作为提高转染效率的靶点,构建Tf-PEG脂质体-rAdp53复合物,借与转铁蛋白(Tf)组成特异性的Tf-TfR转运途径,通过介导细胞内吞作用,完成特异性的细胞外向细胞内转运过程,以达到提高转染的靶向性和效率、降低耐药性的目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论证批准,并对部分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有效率达80%,患者主观感受明显好转,未发现严重的毒副作用,平均生存期延长4个月。项目共发表论文19篇,其中被SCI收录4篇;改良后的Tf-PEG脂质体-rAdp53复合物在6家三级医院的141名患者进行了推广观察研究,疗效确切。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成果处)

【胰腺癌基因靶向治疗及放射增敏相关研究】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王西京等9人承担完成。项目主要研究成果:①体外模拟乏氧微环境,观察乏氧下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改变的情况。②应用Rapamycin (RPM)靶向阻遏mTOR信号通路,研究RPM诱导凋亡及放射增敏作用的相关机制。结果提示:RPM在体外对胰腺癌PC-2细胞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其机制可能与RPM引起的细胞周期阻滞,XRCC5表达下调,PCNA 、 RAD51表达上调有关。③检测了导入外源野生型p16基因可抑制胰腺癌细胞恶性增殖,并可增强胰腺癌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继而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Egr.1p-p16,转染JF-305胰腺癌细胞,证明电离辐射诱导可增加细胞凋亡率,增加了细胞的G2期阻滞,减弱细胞增殖能力和降低细胞存活率。建立裸鼠胰腺癌移植瘤模型,在体内证实pcDNA3.1-Egr.1p-p16联合放射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显示了基因与放射联合的双重抑瘤效果。④所构建的靶向Survivin的siRNA真核表达载体可以有效、特异地阻断Survivin基因的表达,阻断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可以诱导一定程度的PC-2细胞自发凋亡,并显著增强其对放射线的敏感性。靶向Survivin的RNA干扰技术在胰腺癌的基因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⑤在国内率先开展胰腺癌术中放射治疗,显著提高了进展期胰腺癌的治疗效果。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被SCI收录10篇(IF>30.0) , MI收录6篇,引用133次,其中被SCI引用79篇次。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成果处)

【改良腰椎板截骨回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研究】 该项目由陕西省人民医院等2单位徐洪梅等9人承担完成。项目选择自2008年3月~2011年12月该院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采用两种椎板截骨回植方法(改良与传统)与椎板切除三种手术方法,并同时行椎间融合内固定术。采取随机分组,传统组61例,行传统椎板回植;改良组63例,行改良椎板回植;全切组57例,行腰椎板全切。术前均行腰椎X线片(正侧位及过屈过伸位)、CT及MR检查,术后3-7d及随访时常规摄腰椎X线片,术后半年及1年行三维CT重建。观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影像学回植椎板愈合率、椎间融合及术后腰腿痛复发率,术前和术后2周、6月、12月行疼痛评分(VAS)、功能评分(ODI)、疗效评分(JOA) 。结果显示改良推板截骨的部位方向的设计更加合理,降低了神经硬膜囊的损伤,术野开阔,使椎间盘髓核的摘除、神经的减压更加彻底;改良椎板回植微型螺钉或“工”型钛板的固定提高了截取椎板的愈合率,保证了脊柱的稳定性,减少了术后腰痛的复发;改良椎板截取回植椎间融合率优于椎板全切方法。从临床指标、影像学指标以及各项评分指标可以证明:改良腰椎板截骨回植方法能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缓解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安全的方法。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成果处)

【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临床应用价值探讨】该项目由延安市人民医院张建蕾等9人承担完成。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为心脏检查开辟了一个新的窗口,由于探头距心脏近,不受胸壁和肺的影响,从而可获得清晰的图像。对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及显像困难者,TEE检查图像优于TTE,尤其是房间隔缺损的诊断及治疗、左心耳血栓的检出以及指导瓣膜修补等具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而TTE在心功能评价方面优于TEE,虽然TEE无法替代TTE,但它可以得到许多TTE无法获得的图像,所以说TEE是TTE的重要补充。采用盐酸丁卡因胶浆咽部局麻,不仅具有局麻作用,而且增加探头及管体润滑性,减少插管时对咽喉部的机械刺激,提高检查的依从性,同时可以让探头与食道贴壁良好,使得图像质量显著提高。经食管超声心动图采用盐酸丁卡因胶浆咽部局麻的使用,使心脏疾病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有很大提高,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成果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