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养殖业:技术规范带来2.3亿元经济效益

陕西养殖业:技术规范带来2.3亿元经济效益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⑥研究制定并推广了6个标准化养殖生产技术规范,改良中低产奶山羊10余万只,辐射带动奶山羊养殖40余万只,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2.3亿元。提出的461生产模式、规范选育标准和饲养管理环节,充分利用肉羊的“黄金”生长与繁殖年龄,使其生产潜力得到最大发挥,为解决规模舍饲肉羊养殖效益低下问题找到突破口。

陕西养殖业:技术规范带来2.3亿元经济效益

【中国黄牛经济性状重要基因发掘、分子标记开发及其育种应用】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2单位陈宏等11人承担完成。项目针对中国黄牛生长慢,产肉率低,不能适应肉牛产业发展等问题,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在中国黄牛经济性状重要基因发掘、分子标记开发及其育种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主要研究成果:①创建了中国黄牛产肉性状基因资源高效发掘技术体系。发掘了与中国黄牛肉质、生长、繁殖和产乳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122个,揭示了中国黄牛经济性状相关基因的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独特的基因资源及分子遗传特征。②建立了黄牛肌肉与脂肪组织生长发育功能基因和miRNA的调控技术体系。首次系统构建了黄牛7个生长发育时期骨骼肌miRNA的表达谱。③开发出一批中国黄牛肉质、生长、繁殖和产乳性状相关基因的DNA分子标记,可用于对黄牛生长速度、肉质和产乳性状的早期选择。④创建了黄牛肌肉和脂肪细胞功能基因鉴定的体外细胞学技术体系,克隆和鉴定了对产肉性状有显著影响的16个关键基因,构建了12个原核高效表达载体,12个真核表达载体,克隆了10个目标基因启动子并鉴定其活性;获得10个腺病毒表达载体和13个基因的体外表达;确定了4个基因的表达定位,揭示了6个基因不同组织的差异表达谱。⑤创建了基因挖掘与分子标记研发及应用的技术体系。创建了DNA分子标记检测技术与方法、DNA变异快速检测技术体系、Over-lap基因克隆方法、单侧孵育免疫印迹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可用于规模化鉴定黄牛产肉性状重要基因,显著提高了牛分子标记细胞的选择效率。项目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件;发表论文255篇,其中被SCI收录90篇,他引1306次;出版著作8部。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成果处)

【秦川肉牛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推广】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普林森等人承担完成。项目采用MOET繁育技术,建立健全了秦川肉牛开放式核心群育种体系,新品系繁育群达2000头以上,平均日增重提高30%以上,屠宰率、净肉率和眼肌面积分别提高了23.8%、 32.2%和32.9%,具有生产高档牛肉的巨大潜力。引进安格斯等10个良种肉牛作父本,应用AI技术对秦川牛及其改良后代进行二、三元杂交,筛选出2个二元、3个三元优势杂交组合,其后代屠宰率56.6%~66.5%,胴体净肉率62.3%~70.6%, 日增重平均0.89kg~1.09kg,且肉脂品质明显改善。研究制定和示范推广《秦川牛标准综合体》、秦川肉牛生产加工全过程质量跟踪追溯系统、秸秆和果渣饲料化开发利用等技术,开发出系列优质牛肉产品,实现全产业链开发和全过程技术支撑。按照“选育原种、扩繁良种、推广杂交种、培育新品种(系)”的技术路线,以品种选育改良为基础、以大户繁育为支撑,以小区育肥为主体,以全产业链开发为目标,探索出“注入式”“链接式”“捆绑式”产学研合作研究模式和“公司+专家(协会)+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促进了全省肉牛产业链转型升级。该项目获20132014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

(王晨光

山羊良种繁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2单位罗军等9人承担完成。项目主要内容:①利用MOET、分子标记等育种技术,选育1000只高产奶山羊育种核心群,平均产奶量达753.6士11.28kg,在陕西奶山羊主产区建成5万只奶山羊改良示范群和2万只良种选育群,良种选育群基础母羊平均产奶量705kg,比奶山羊改良示范群平均产奶量提高110kg。②研究并建立奶山羊MOET育种繁育技术体系。首次建立了奶山羊精液X、 Y精子流式分选技术程序,分离准确率95.3%;研发出奶山羊非繁殖季节诱导发情及繁殖季节同期发情新技术、超数排卵新技术。供体羊平均可用胚数15.16枚,受体羊同期发情有效率92.9%,受体羊妊娠率65%。65% ③首次筛选出与奶山羊生长发育、生产性能密切相关的PTHrP、 LXR α、FASN、 PPARG、GnRHR等基因30个;9月龄青年羊平均体重增加5.6kg,提高了羊群质量。④研制出奶山羊主要疾病防控的高效疫苗和快速诊断试剂盒4个,获得发明专利1件。研制的口疮灭活苗免疫孕羊组抗体效价比未免疫组高100多倍,新生羔羊抗体效价比未免疫组高20多倍,疾病保护率达到80%以上; 口疮弱毒苗疾病保护率达到92%以上;乳房炎快速诊断试剂盒较常规诊断效率提高30倍,乳房炎疫苗使用后的发病率降为1.15%。⑤研制特色羊奶新产品5个,专用羊奶高效乳化剂和固体羔羊皱胃酶产品各1个,获得相关发明专利7件。⑥研究制定并推广了6个标准化养殖生产技术规范,改良中低产奶山羊10余万只,辐射带动奶山羊养殖40余万只,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2.3亿元。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成果处)

肉羊高效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周占琴等人承担完成。项目结合陕西肉羊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对品种改良、饲料营养、快速育肥、疾病防治、圈舍改造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集成、推广与应用,实现了肉羊高效养殖。引进良种肉羊,通过胚胎移植、同期发情、建立高繁核心育种群;推行“两条腿”杂交计划,增加各类杂种肉羊186.66万只。开发出适合肉羊不同生理阶段需要的饲料7大类33个品种。制定出不同羊群的补硒程序并在项目区广泛推广应用。设计出更适合规模舍饲羊场布局图、羊舍结构图,指导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示范场、示范户。提出的461生产模式、规范选育标准和饲养管理环节,充分利用肉羊的“黄金”生长与繁殖年龄,使其生产潜力得到最大发挥,为解决规模舍饲肉羊养殖效益低下问题找到突破口。制定出高繁湖羊选育技术标准(试行)、湖羊饲养管理技术规范、肉羊寄生虫病防治技术规范和疫病防治技术规范。该项目获2013~2014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www.xing528.com)

(王晨光)

【林麝规范化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项目由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等2单位刘文华等9人承担完成。项目主要内容;①基于多年来发现部分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与圈养林麝生产性能指标密切相关,分别对四川养麝研究所马尔康基地、川西林业局米亚罗基地,陕西凤县林麝养殖基地、镇坪养麝试验场4个点环境因子、麝场选择与布局、建设标准进行分析研究;制定秦巴山区养麝场选址、建设标准参数、适宜的种群饲养密度及规模;试验表明,林麝半散养模式优于圈养。②首次分析了秦巴山区24种林麝常用野生植物叶饲料营养成分及特点,对其营养类型进行了划分及相关性评定;对育成麝营养物质消化率进行试验研究;依据多年养殖经验,总结出适宜当地的9种精饲料配方;通过泌香前期在日粮中增加粗蛋白和能量的方法,提高了麝香产量和质量。③初步分析了圈养林麝种群遗传多样性,创建陕西林麝种质资源数据库和繁育系谱;研究制定林麝种质分级标准及评价体系;采用双重复配法使母麝受胎率达96.7%,平均94.6%,双胎率达73.3%,平均70%;仔麝胎平均成活由1.2只提高到1.4~1.6只;麝群年均增长率由18%~23%提高到28士3.5%以上。④通过对麝香理化性质及有效成分进行指纹图谱分析,比较不同年龄、季节与产香量及品质的差异,确定优质麝香最佳取香年龄和时间,为制定陕西麝香质量标准提供理论依据。⑤调查林麝疾病种类46种,明确林麝主要疾病流行规律和临床症状;分离出脓肿病病原体大肠埃希氏菌、化脓隐秘杆菌、金黄葡萄糖菌,并进行了生理、生化及耐药性试验;分析表明林麝体内主要以毛尾线虫、类圆线虫、绦虫和蛔虫等寄生虫为主;提出了圈养林麝主要疾病综合防控技术措施。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成果处)

【陕西省盐碱滩涂生态渔业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示范与推广】 该项目由陕西省水产研究所王丰等人承担完成。项目通过在盐碱滩涂进行深挖塘、高抬田、抬田压碱、挖塘浸水排碱、长期注入黄河水淡化盐度工作,实施“以渔改碱”,把渔业利用和生态种养殖有机统一,使盐碱滩涂达到综合利用。以保护水域环境为设计理念,建立梯度盐池,引进名优水产品种,设计不同养殖模式,对池塘水循环利用和收集,控制养殖自身污染。依照盐碱地生态池塘模型,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适当比例的原则建设改造池塘。按照食物链和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建立盐碱滩涂渔—草—果—禽生态系统,在台田上种植草和冬枣,利用鱼池的水浇灌果园和饲料草地,在果园中养殖家禽(鸡),用草喂养鱼类和家禽,家禽的粪便用作果园和鱼池的肥料,池塘底泥用作草和果树肥料,进行生态综合利用,较好地治理了盐碱滩涂。同时,营造了良好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恢复其湿地生态功能,且有效提高了土地资源农业综合利用率。该项目获20132014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

(王晨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