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工业大学成功开发碳纤维增强湿式摩擦材料

西北工业大学成功开发碳纤维增强湿式摩擦材料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该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李贺军等7人承担完成。③建立了湿式摩擦性能的综合评价体系,将能量梯度分析方法应用于湿式摩擦材料的性能评估中,获得了能量负荷许用值等表征失效的关键指标,实现了碳纤维增强湿式摩擦材料的结构调控。形成了集基础理论、工艺设计、专利技术为一体的碳纤维增强湿式摩擦材料理论与应用体系,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西北工业大学成功开发碳纤维增强湿式摩擦材料

碳纤维增强湿式摩擦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工程化研究】 该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李贺军等7人承担完成。项目主要研究成果:①将碳纤维引入湿式摩擦材料,突破了碳纤维均匀分散、纤维与基体界面结合、合成浆料流动性和均匀性、摩擦系数可设计性等关键难题。发明了短切碳纤维增强、柔性纤维与碳纤维协同增强、碳布增强、晶须改性增强以及类陶瓷、碳基等系列摩擦材料体系;典型失重点温度高子国际同类产品50℃~100℃,磨损率降低至5.1×10-8cm3/J 。②首次提出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的绿色制造理念,突破了预制体弱增强技术和废水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将材料利用率从30%左右提升到85%以上,创建了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绿色制备技术。③建立了湿式摩擦性能的综合评价体系,将能量梯度分析方法应用于湿式摩擦材料的性能评估中,获得了能量负荷许用值等表征失效的关键指标,实现了碳纤维增强湿式摩擦材料的结构调控。阐明了湿式制动过程中润滑油膜和粗糙峰机械接触的作用规律,揭示了湿式摩擦磨损机理。④发明及设计开发出自动抄片机、 自动喷胶机、 自动涂胶贴片机、新型湿式摩擦试验及测控平台等多台关键生产测控设备以及相应的自动抄片、涂胶和贴片技术,建立了集摩擦材料制备、污水处理和废料利用为一体的高效绿色生产线。⑤突破了摩擦材料产品多元化的技术瓶颈,解决了高效贴片、弯环成型、薄壁管件成型等典型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难题。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2件、软件著作权1件;发表论文50篇,被他引203篇次。形成了集基础理论、工艺设计、专利技术为一体的碳纤维增强湿式摩擦材料理论与应用体系,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成果处)

【高性能铌三锡(Nb3Sn)超导线材制备技术开发及应用】 该项目由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单位张平祥等11人承担完成。项目通过优化导体结构设计、高均匀SnTi合金熔炼、大尺寸包套焊接挤压技术、单根千米级股线集束拉拔加工,获得了高均匀Sn2%wtTi合金熔炼技术、万芯级难变形青铜法Nb3Sn线材和高临界电流密度、低损耗内锡法Nb3Sn线材设计与加工技术。建成了国际先进、国内唯一的年产100吨高性能Nb3Sn超导线材生产线,在国际上成为唯一同时成功批量制备出ITER用内锡法和青铜法Nb3Sn超导线材的单位。批量制备的内锡法Nb3Sn股线的临界电流密度在4.2K、 12T下达到1250A/mm2, 4.22K、士3T下磁滞损耗小于500mJ/cm3,剩余电阻率大于150;青铜法Nb3Sn股线的临界电流密度在4.2K、 12T下达到1000A/mm2,4.22K、士3T下磁滞损耗小于500mJ/cm3,剩余电阻率大于150。批量制备的Nb3Sn股线的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于2010年通过了ITER项目国际组织的测试认证。项目成果填补了Nb3Sn超导线材批量化制备技术的空白,打破了长期以来制约中国高性能Nb3Sn超导线材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成果处)

【高性能轻量化构件局部加载成形成性一体化制造技术】 该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杨合等11人承担完成。项目发明了局部加载主动控制不均匀变形实现难变形材料复杂构件高性能轻量化精确塑性成形成性一体化制造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①基于不均匀变形对难变形材料复杂构件精确塑性成形的作用及机理,建立了不均匀变形临界协调条件和全过程组织演变的预测方法。②发明了普旋结合强旋、优化点加载路径和坯料调控不均匀变形的方法,突破了大型薄壁异形件充填和贴模难的瓶颈,短周期、低成本地实现了其旋压精确成形。③发明了轧辊机构和工艺参数优化组合精确调控技术,攻克了板带面内弯曲稳定精确成形控制的瓶颈,显著提高了成形极限。④发明了等温局部加载不等厚坯及其优化设计、大型复杂组合模具优化设计和热力参数优化控制方法,实现了充填、缺陷抑制和三态组织形成的有效控制,显著提高了钛合金高性能复杂大件省力成形成性一体化制造能力。⑤发明了柔性芯头等多约束装置和技术,重构了拉压区应力应变场分布,实现了对不均匀变形的协调,解决了大口径薄壁小弯曲半径弯管成形易起皱、拉裂等难题,突破了数控弯管国际公认的成形极限。项目发明了4项局部加载控制不均匀变形成套关键技术,获授权发明专利25件,软件著作权15件,制定行标5项,实现了4大类18个系列62种规格关键高性能轻量化复杂构件精确塑性成形成性一体化制造;发表论文117篇,其中被SCI收录84篇、EI收录98篇,他引1361次。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成果处)

亚稳态功能材料微观组织控制及其应用】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等3单位孙占波等9人承担完成。项目主要创新:①揭示了亚稳态磁性材料合金化和快速凝固对其磁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了合金化对CuCo亚稳液相分离的抑制、对La-Nd基磁制冷材料和纳米双相复合Nd2Fe14B/α-Fe永磁体相变的调控作用,提高巨磁电阻(GMR)效应和磁学性能的新现象。②揭示了电池材料亚稳态结构和微观组织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发现了亚稳态的A1-Si基熔体快淬合金在充放锂过程中不会发生明显的晶体结构演变,比平衡态合金具有更好的电化学循环性能规律;发现了Mg基亚稳非晶储氢合金具有可逆的非晶化过程和高储氢容量的新现象;液相辅之以固相发合成了亚稳态纳米结构的锂离子正极材料和三元合金负极材料,揭示了纳米结构粒子的生长机制;阐明了电极材料的纳米结构与其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了电化学性能优良的锂离子电池材料。③发现了亚稳态对CuCr合金在电弧作用下的相变过程和对其高电压击穿过程的影响规律,在实验上证明了CuCr合金会发生亚稳液相分离;合金化可有效抑制液相分离,有效细化微观组织,揭示了抑制原理;发现纳米晶CuCr合金的截流值小于常规合金,且放电曲线较平滑,具有优良的真空电弧的稳定性。④发现非平衡感应快速烧结可制备出致密的、高强度PM304涂层,可大幅度提高涂层的强度和空气轴承的承载能力;由于自润滑相细小使得涂层的自润滑性能大幅提高。⑤基于金属基功能材料亚稳态微观组织形成的热力学条件和控制原理,开发出真空微晶非晶合成设备,实现了电弧熔炼、熔体快淬、真空非晶制备、真空快速感应烧结、二次冷却制粉等多功能集成化和批量化生产。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25篇,其中被SCI检索83篇,他引610余篇次;获授权发明专利10件;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10名。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成果处)

【接地网材料和结构、防腐性能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等2单位王森等9人承担完成。项目主要研究内容:①调研陕西典型地质情况和土壤特性、各地接地系统受腐蚀情况,记录土壤特性,进行土壤特性分类,总结出几类典型的土壤技术指标,提出了变电站接地网的土壤腐蚀性评价方法。②从接地电阻、热稳定性、材料及施工费用、维护费用等方面全面研究,比较扁钢、铜、镀金属材料扁钢等接地材料的技术经济性。③通过模糊聚类、灰色关联度分析、层次分析方法对各种接地金属材料腐蚀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研究土壤中金属接地导体的腐蚀机理和土壤各参数对土壤腐蚀性的影响,提出土壤腐蚀性评价和预测方法。④综合考虑土壤腐蚀特性、接地材料热稳定性、机械强度特性以及价格等因素,研究接地网材料优化选型方法。⑤发掘潜在的接地材料,从接地材料制作工艺、降阻性能、耐腐蚀性等方面进行新型接地材料适用性研究。⑥实际应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技术防止接地网腐蚀,并针对该技术存在的不足,在实验室中完成了接地网在线腐蚀速率测量模型、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用柔性辅助阳极的研制以及基于多模3G技术的接地网防腐蚀保护参数通讯的研究。基于以上研究,获得了接地电阻与接地金属材料导电性能、接地体和土壤的接触电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接触电阻对接地装置的影响机理和仿真方法;提出了土壤腐蚀性的综合评价方法;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和数据挖掘处理方法,结合非等间隔GM(1,1)建模,建立了土壤中金属腐蚀率预测模型;通过电化学和腐蚀动力学测试,获得了接地材选材支撑依据;研制了接地网材料优化选型系统。项目完成国网公司标准《交流电力接地工程防腐蚀技术规范》;发表学术论文7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件。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成果处)

【特殊物理环境影响晶体材料制备过程与机理研究】该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尹大川等9人承担完成。项目基于特殊物理环境可影响晶体材料制备过程并进而影响其结构与性能的设想,针对三类有结构、性能提升需求的材料,主动引入不同的特殊物理环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这些特殊物理环境影响相应材料制备过程的规律,揭示了相关过程中晶体生长的机理。主要研究成果:①提出了一种新的二氧化钒薄膜制备方法,即无机溶胶一凝胶法。发现多价态金属钒的氧化物可在无还原剂条件下通过特殊物理环境处理实现还原。据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引入真空及热处理复合特殊环境的无机溶胶-凝胶法。利用该方法成功制备出具备Mott相变特性的二氧化钒薄膜,其相变特性突破常规性能,达到迄今仍属最高的电阻率突变量级(4~5数量级)。②揭示了复合环境下共晶熔融途径提高羟基磷灰石和钛合金基体结合力的机理。发现利用真空、加热、机械加压复合环境可以实现在钛/镍共晶点与羟基磷灰石分解温度之间液相共混Ti/Ni/羟基磷灰石,据此提出的共晶熔融法能够有效结合通常难以结合的羟基磷灰石和钛合金基体,并保持羟基磷灰石的结晶度。③研究了各种特殊物理环境下蛋白质晶体形核与生长的规律与机理,获得了一批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并发展出新的结晶方法。包括:推导出四方晶的晶面生长速率比与晶体边长比关系公式、提出计算蛋白质晶体磁化系数各向异性常数的方法、推导出蛋白质结晶过程中溶液浓度的实时监测计算公式、发现磁场降低蛋白质分子扩散系数及晶体生长速率规律等。根据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发展了多种利用特殊物理环境提高蛋白质结晶成功率和改善晶体质量的方法,可用于在科研工作中指导蛋白质结晶实践。项目发表论文92篇,其中被SCI收录48篇,他引305次;获授权发明专利13件。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成果处)

【新型无机陶瓷膜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工程大学等2单位同帜等8人承担完成。项目主要采用固态粒子烧结法攻克了原料配比、素坯含水率控制、管式陶瓷支撑体的成型等技术难关,制备出机械强度较高、孔隙率较大的多孔陶瓷支撑体;采用溶胶—凝胶法攻克了原料配比、控制薄膜开裂的环境条件、薄膜的改性条件等技术难关,制备出了孔径可控、分布均匀,性能各异的无机薄膜。在此基础上将无机薄膜与多孔陶瓷支撑体复合,探究了溶胶黏度、涂膜次数、凝胶干燥环境和烧结制度等影响因素对复合后的无机陶瓷膜的影响,并用制备的单个无机陶瓷膜制得了无机陶瓷膜组件,研究了其在实际废水中的应用情况,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主要技术内容:①所制备出的多孔陶瓷支撑体孔隙率为36.97%,平均孔径为1.86μm,抗折强度达到19.78MPa,纯水通量在0.10MPa压力下达到2115.55L/m2·h,耐酸为99.83,耐碱度为99.86。②添加少量金属Zn,大大提高了陶瓷支撑体的抗折强度,达到了78.76MPa,孔隙率为26%。制备研发不同性质的无机陶瓷膜:①接触角为94°,热稳定性较好,孔隙率约为30%,膜孔径为50nm的疏水性SiO2膜。②亲水性能良好,接触角10°,热稳定良好,孔隙率30%,膜孔径为50nm的亲水性A12O3膜。③稳定性良好,平均孔径20nm的A12O3-TiO2复合膜。④热稳性良好,平均孔径约为50nm的SiO2-TiO2复合膜。⑤热稳定性好,平均孔径为54nm的A12O3-SiO2-TiO2复合膜。⑥采用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为疏水改性剂制得接触角大于100的A12O3膜和A12O3-SiO2复合膜。全部无机陶瓷膜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的国家标准GB/T 1965-1996“多孔陶瓷弯曲强度实验方法”检测要求和GB/T 1970-1996“多孔陶瓷耐酸、碱腐蚀性能测试方法”的要求,使用寿命长。项目发表论文15篇。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成果处)

【 PBS基可生物降解农用塑料的功能化设计、应用及环境综合评价】 该项目由陕西科技大学等3单位张敏等7人承担完成。主要研究内容:①PBS基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多功能化设计:降解速度可控型PBS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分子链设计。采用环保型双催化剂、一步法合成了PBS基不同主链结构的共聚物,用对PBS基共聚物降解性能有不同影响的单体组分对PBS的分子主链结构进行设计,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能、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的新型功能化可控生物降解材料,降解产物无毒无害,生态环境友好:防虫、抗菌、染色PBS可生物降解材料的设计。采用溶剂萃取方法提取植物中具有防虫、抑菌和染色功能的活性成分,将PBS共聚物与其共混,开发了由中草药和低毒型残留生物农药复合的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的高效农药,解决了根结线虫的抗药性问题。通过与不同植物源色素共混,赋予PBS靓丽的色彩且具备优良抗菌性的色素/PBS新型复合材料;不同规格PBS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成型加工设计。PBS特殊的双螺旋结构使其具有优良的成型加工性能,采用不同的成型工艺,制备吹塑薄膜、挤出管材和压延板材等不同规格的PBS可生物降解材料。②PBS基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应用。在实验室小规模研制的基础上,成功实现10L的小试、200L的中试生产试验。开发的降解速度可控的多功能型PBS基可生物降解材料在云南、甘肃、陕西等地被广泛推广应用;多种类型的产品被应用于农业地膜、农用物资的包装材料、农用板材等领域。③PBS基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环境综合评价。研究了PBS基可生物降解材料降解后对土壤生理生化性质、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毒性影响,特别是PBS共聚物降解产物对农作物、动物生长过程的影响等环境综合影响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成果处)

【钛合金小尺寸特种管材产品开发】 该项目由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于振涛等9人承担完成。项目成果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钛合金特种管材的加工制造。开发出了力学性能稳定的钛合金小尺寸特种管材产品以及高效、低成本的批量化制备工艺。完成了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钛合金毛细管材、细径薄壁管材、细径厚壁管材产品深加工(包括冷轧工艺、芯头设计、复合拉拔工艺、表面润滑、矫直、表面抛光等)及成品率控制、表面光亮化处理、气密耐压性无损检测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1项。成果创新性:①突破了冷加工塑性较差的钛合金管材拉拔加工过程中加工变形率控制、管材端部处理、管材矫直、表面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制出最小外径Ф0.8mm,壁厚0.05mm及外径Ф1~10.0mm,壁厚0.1~3mm的钛合金系列管材,特有的管材加工技术在其它难变形金属如镁合金铝合金等得到推广应用。②通过系统、全面控制管材轧制及热处理工艺,突破了冷加工过程中的小尺寸特种管材的加工、热处理与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控制技术难题,确立特种管材冷轧批量化生产工艺,形成了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高品质钛合金系列特种管材的成套制备技术,建立了相关技术标准及工艺规程。③设计并研制出一套钛合金特种管材高压气密和耐压检测装置(最高压力可达40MPa) ,实现高压条件下小规格管材的耐压检测和内部缺陷排除,形成了发明专利和技术标准。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成果处)

【无机功能复合材料的低温合成及改性关键技术】该项目由陕西科技大学朱建锋等9人承担完成。项目围绕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低温合成与功能化改性等基础科学问题,发明了多种无机非金属的低温制造及其功能化改性技术,取得了多项理论创新和突破。主要研究内容:①钛铝碳基复合材料的低温制备及其功能化改性技术。以Ti、 A1粉、碳化钛及少量能够产生铝热反应的廉价氧化物(Nb2O5、 V2O5、Cr2O3)为起始原料,通过组成设计与工艺控制,发明了通过原位反应生成A12O3陶瓷增强及第三元素固溶改性的钛铝碳(Ti2A1C、Ti3A1C2)基及钛铝基(TiA1)复合材料,实现了多机制协调改性钛铝碳可加工材料及钛铝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途径;利用高能球磨热处理方法可实现纳米复合粉体及微细结构块体结构,大幅度提高了基体相与增强相界面的结合性以及破坏抗力;通过内生铝热反应放热、氧化还原反应及置换反应放热结合外加热压,实现了在较低温度下合成高强、轻质、韧性适中、氧化抗力良好的钛铝碳基及钛铝基复合材料。②无机复合材料表面改性及低温功能陶瓷涂层制备技术。以低温水热合成技术为基础,发明了微波水热合成、水热电解沉积、水热电泳沉积、微波水热电泳沉积、超声水热电泳沉积、水热电弧放电沉积等多种复合材料表面改性的水热新工艺和水热合成功能涂层的新方法。突破了传统水热方法的瓶颈,拓展了复合材料改性涂层的制备方法和水热合成的应用领域,实现了低温温和制备高性能抗氧化涂层的合成。③碳基复合材料基体低温功能化改性及碳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超临界水热体系内进行液相反应,物质的传输速率快,渗透能力强,可以有效促进改性材料向基体材料内部扩散,通过原位合成并渗入第三相,实现碳基复合材料的基体改性及碳基复合材料制备。基于此,发明了微波水热改性技术、溶胶—凝胶溶剂热改性技术、溶剂热改性技术、水热结合高温固相改性技术等系列的碳材料低温改性技术,改性后的碳基复合材料的800℃抗氧化可达到500小时,失重小于1.5%。利用淀粉、纤维素等生物质原料采用微波水热发制备了C/C复合材料,具有致密化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项目申请发明专利50件,授权28件;学术论文被SCI收录36篇。该项目获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www.xing528.com)

(成果处)

【管道修复补强层加压气囊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210475759.6)由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承担完成。通过使用该发明研制的钢质管道修复补强用均匀加压装置和方法,可有效避免无加压施工过程后出现的脱粘、分层、空鼓等修复施工问题,有效提高补强修复层和管体之间的粘结力和修复层本身的强度,使修复补强层能够更有效分担管道承受的载荷,限制管道缺陷处在内压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膨胀变形行为,明显改善传统的复合材料修复施工质量和补强修复效果,提高修复管道缺陷施工的可靠性

(谢文江)

【钢管弯曲变形试验系统中试验管管端转角测量装置】 该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110363323.3)由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承担完成。该装置达到以下效果:①钢管弯曲变形试验中试验管管端截面转角的测量模型结构简单、测量结果准确。②试验管管端截面转角测量方法巧妙、测量成本低。③试验管管端截面转角测量装置安装方便,测量装置可重复使用。④测量原理及测量方法可适用于不同直径、壁厚的高压、高钢级钢管,且测量装置不受试验管长度、直径及壁厚的变化影响,一套测量装置可用于不同直径、壁厚及长度的试验管弯曲变形试验的管端转角测量。

(谢文江)

【一种抗外压至失效试验用挤毁缸的制造方法】该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110251302.2)由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承担完成。发明了一种(超)高钢级油、套管抗外压至失效试验用挤毁缸在选材、加工、制造方面完全实现国产化,挤毁缸淬透性高,硬度分布均匀,能够满足(超)高钢级油、套管全尺寸高外压至失效试验要求,填补了国内高强度挤毁缸的空白。

(谢文江)

【大口径高压力非金属复合管及其制备方法】该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210025466.8)由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承担完成。其特征是在玻璃钢管内部增加了增强热塑性塑料内衬层,克服了玻璃钢在高压下由于基体开裂发生的渗漏现象,提高了管材的承压能力;外层(结构层)采用连续纤维缠绕成型的增强热固性塑料复合材料,可自由地设计复合管的最大承压能力,保证了复合管大口径,有效确保了压力等级的提升;内衬层为增强塑料,比采用单一的热塑性塑料内衬层具有更高的环刚度,有效防止了压力突降或负压状态下内衬层的坍塌。在降低内衬层壁厚的同时,保证了外层增强热固性塑料结构层的密封性能,提升了复合管整体承压能力。在连接时,复合管两端内衬层塑料采用热熔焊方式,提高了复合管连接的密封性;复合管外结构层采用金属活动螺纹连接,或采用非金属管箍连接,保证了复合管具有足够连接强度,为内衬层提供了额外的预紧力,并为复合管整体的密封性起到了第二重保护作用。

(谢文江)

【一种N80级含Nb贝氏体油套管用钢及其管材制造方法】 该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210046623.3)由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承担完成。其特征是合金成分设计简单且成本低,在合金配方上具有较低的C含量(0.03%~0.08%)、一定的Mn和Si、微量的Nb和Ti元素,不加入Mo、 Ni等提高淬透性的贵金属元素和存在钢质回收污染的Cu元素,利用Mn元素在特定温度下会在铁素体和奥氏体相界面富集的特性,以及Mn和Nb复合添加对奥氏体相变的强烈抑制,充分发挥了相变强化、固溶强化、析出强化等复合强化作用;在工艺上无“淬火+回火”等热处理工艺、对轧制和冷却设备能力要求低、控制冷却后采用特殊的缓冷工艺,充分的利用了钢管冷却过程中自身的余热。缓冷后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强度、低温韧性和良好的焊接性能,并有一定的耐腐蚀性能。生产出的钢具有板条状细密的贝氏体组织,完全满足API SPEC 5CT对N80级钢性能的要求,降低了制造成本并简化了生产工艺。

(谢文江)

【二硼化镁线带材制备及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开发研究】 该项目由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单位张平祥等14人承担完成。项目开发出了分步反应制备元素掺杂MgB2超导粉末的新方法,并对多芯MgB2线材粉末装管工艺(PIT)和热处理技术进行了系统优化,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gB2千米级线材制备技术。采用原位PIT法制备的线材单根长度达到1520米,工程临界电流密度达到2.0×104A/cm2(25K,3T),研究水平居国际前列。项目获授权专利11件,发表研究论文18篇。该项目获2014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一等奖。

(田广民)

【超细钼丝镀金及工程化技术研制】 该项目由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李争显等14人承担完成。项目发明了多工序组合的超细钼丝连续精细加工方法;研制出Mo/Cr/Ni/Au的超细钼丝镀金层;独立自主完成了超细钼丝连续镀金生产线的设计。超细钼丝在电光源和电子行业应用前景广阔,具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项目获2014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一等奖。

(田广民)

【高性能TC18钛合金材制备技术】该项目由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单位毛小南等12人承担完成。开发了TC18钛合金Ф200mm以上的大规格棒材及大规格锻件制备技术;突破了制备TC18大规格优质钛合金棒材制备的技术瓶颈;促进了TC18大规格钛棒材的产业化制备技术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制备出了高品质锻件(全网篮组织超长“曲柄轴”)。项目研发保证了先进飞机项目特种钛合金材的供应,满足了新形势下国内航空工业的研发生产需求,为国内未来飞机型号的设计提供了材料研制的技术储备。该项目2014年度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二等奖。

(田广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