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安曲江楼观新区重点项目策划及历史文化名城研究

西安曲江楼观新区重点项目策划及历史文化名城研究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西安·曲江楼观新区总体规划研究》和《西安曲江楼观新区楼观古镇项目策划报告》,提出如下策划构想。策划将这些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纳入楼观古镇的规划建设范围。破坏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那将直接危害文化遗产价值的体现。整个大观园园区重点策划虚拟道教文化博物馆、塑像群与太极坛、道家诗歌苑、道家演艺苑和国家道文化研究中心等展示功能区。

西安曲江楼观新区重点项目策划及历史文化名城研究

根据《西安·曲江楼观新区总体规划研究》和《西安曲江楼观新区楼观古镇项目策划报告》,提出如下策划构想。

一、楼观古镇境内的各级文保单位纳入楼观古镇的规划建设范围

楼观古镇境内的说经台、宗圣宫遗址、会灵观遗址、吕祖洞遗址、延生观遗址、玉华观遗址、老子墓、尹喜墓和大秦寺宝塔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楼观古镇具有3000余年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是独特的物质文化遗产,是楼观古镇的坚实根基。

策划将这些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纳入楼观古镇的规划建设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楼观古镇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才能赋予楼观古镇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如何纳入古镇的规划建设范围,重点应抓好以下几点:

(1)对各级文保单位实施严格的保护,确保其原真性、完整性和环境协调性。不仅要对文物本体实施严格的保护,还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并予以公布。还要保护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因为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是体现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内容。破坏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那将直接危害文化遗产价值的体现。还要严格控制建设破坏遗产风貌或不协调的各类建筑,保护遗产的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

(2)加强文物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改善能源交通设施、给排水管网和垃圾分类处理设施。

(3)规划建设说经台景点集群和老子墓景点集群的东楼观、西楼观两片景区。楼观古镇中心镇区用高等级景区道路同两片景区联系起来。

二、老镇区的保护与整治更新

楼观古镇所在地焦镇,是古楼观商贸文化的中心,从明清起就有集市,焦家巷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有醋房、染坊、盐店、米店、肉店、布店、铁匠铺、木匠铺、车马店等,商贸区主要集中在南北正街,是秦岭山区及周边地区山货、物资的交易集散地。

楼观镇老镇区图

老镇区集中着“五彩青瓷艳光”“红拳”和“庙会”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演绎着特色鲜明的关中民俗民风。老镇区虽然现状肌理比较混乱,破旧棚户建筑较多,公共空间也很缺乏,但是以街—巷—院落为主要空间格局,以南北朝向建筑为主,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形成封闭或半封闭院落,体现了原生态关中小镇的基本特点。

老镇区焦镇占地73.5公顷,是楼观古镇的基础。必须正确处理保护与整治更新的关系,即保护其整体的历史风貌与地域特色,又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改造破旧的房屋建筑,使其成为既有传统风貌与历史印证,又有时代特征与优美环境的独特镇区,和规划建设的新镇区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根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件事:

(1)编制好老镇区保护规划。保护规划包括下列内容: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保护;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等内容。

(2)老镇区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保持以街—巷—院落为主的空间格局,延续历史的脉络。

(3)对老镇区的各类房屋建筑物,应当区分不同情况,按照“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整治更新”的原则,实施保护与整治更新。通过保护与整治更新,继承和弘扬关中传统建筑的民俗文化和乡土文化,营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古镇。

(4)引入和培植第三产业,发展经济。楼观古镇从古到今都是秦岭山区及周边地区山货、物资的交易集散地,而且民俗娱乐和民间艺术繁花似锦,有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舞蹈,还有刺绣、手工布艺、印染、泥塑、面塑、蜡制品、漆制品、剪纸、雕刻及布制香包等民间工艺,更有鲜明特色的市肆饭食。因此,要继承弘扬民俗文化的精华,深入开发利用,引入和培植商贸、旅游文化产业。在老镇区规划建设山货交易、特色小吃、工艺作坊和集市庙会等独具特色的商贸、文化、旅游街道,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5)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老镇区的居住和经营环境,提升老镇区的优美形象。

(6)更新改善或新建的居住建筑,也包括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居住建筑,主体应当采用关中传统民居建筑。建议结合古镇实际,选用“西安地区关中民居设计竞赛”的获奖方案。为了继承和弘扬关中传统民居优秀的民俗文化和乡土文化,设计创作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美观舒适的农村居住建筑,为规划建设地域特色鲜明而充满活力的新农村服务,西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于2009年开展了“西安地区关中农村民居设计竞赛”。在西安地区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和陕西恒瑞建筑设计公司等12家设计院所16个参赛方案中,经专家认真评议,评选出优秀设计方案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三、策划建设“中华道教文化大观园

楼观古镇规划用地范围6.7平方公里,包括城乡统筹示范区204.2公顷;道韵文化展示区202.5公顷;楼观风情体验区73.3公顷;隐逸庄园休闲区81.7公顷;开阳湖生态景观带98.3公顷。功能结构为“一带四区”。

策划在道韵文化展示区和开阳湖生态景观带范围内营建“中华道教文化大观园”。该“一带一区”用地规模为3平方公里。整个大观园园区重点策划虚拟道教文化博物馆、塑像群与太极坛、道家诗歌苑、道家演艺苑和国家道文化研究中心等展示功能区。

道家富有文学想象力,道教信仰得道成仙,称神仙隐居之地为仙境。道教承袭了古代的神话传说,以十洲三岛构成了道教的仙境。隋唐以后随着道教及其修炼方式的发展,除了十洲三岛和天界等理想的仙境外,许多名山胜地也被视为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没有仙境的体验,也就不可能悟道证道。策划将原规划的开阳湖扩大到1.5平方公里左右,这样开阳湖水域辽阔,借鉴秦汉时代凿池与累台进行土方平衡的造园经验,“挖土成池,累土成台”,在开阳湖布置三个大小不等的园林岛屿,象征汉建章宫太液池中瀛洲、蓬莱、方丈三座神山。太液池的一池三岛布置主要依据了秦汉方士所描述的东海之中的仙域。尽管求神问仙的希望总不能成真,但这种一池三山的园林格局一直被沿用2000余年。策划将道教文化博物馆与国际道文化研究中心占地20公顷(300余亩);塑像群与太极坛占地约10公顷(150亩);道家诗歌苑占地6.67公顷(100亩)。安排在这三座园林岛屿之中,使“中华道教文化大观园”有着田园山水的优美环境,也使当代人们有着置身仙境悟道证道的体验。

(一)策划建设虚拟道教文化博物馆

虚拟道教文化博物馆突破传统实体博物馆的框架式展示方式,以多媒体技术表现虚拟仿真空间,通过高科技手段和多媒体形式对道教文化进行虚拟仿真,系统地展示道教的简明历史、楼观台在道教史上的独特地位、道教文化出土器物、文献、道教文学艺术品、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老庄”道家学说的伟大贡献、老子学说和道家的世界影响等。重点展示内容是:

1.道教简明历史

道教经历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的创建和改造时期;隋唐五代北宋道教的兴盛和发展时期;南宋金元至明代中叶道教内部的宗派纷起和继续发展时期;明中叶以后至民国道教的逐步衰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道教从衰落的困境中走出来获得新生,进入了另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展示道教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和重要事件;展示对推动道教发展有重要贡献的张陵、张鲁、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孙思邈、成玄英、李荣、司马承祯、吴筠、杜光庭和王重阳等著名高道的小传和业绩。

楼观镇功能结构图

2.展示楼观台的历史沿革

东汉张陵创立天师道(道教)以后,直至北周逐步形成了以老子为唯一最高崇拜,以楼观台为中心,以关中地区为活动区域,由自己传承的道教教派——楼观道,楼观台在道教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3.楼观台深厚的道教文化资源

展示说经台、宗圣宫、会灵官、延生观、玉华观、老子墓和尹喜墓等与老子和道教有关的文物古迹。展示大量与老子和道教有关的碑碣。

4.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展示道教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建筑、化学、医学、养生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等方面的重大影响。重点展示道教文学、道教乐舞、道教绘画、道教雕塑、道教书法、道教建筑、道教医学与养生以及道教典籍的搜集、整理与著述等。

5.《老子》《庄子》的伟大贡献

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老子和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的学说是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更对中国文学、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展示“老庄”道家学说的深刻内涵和对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展示老子庄子的经典名言,如老子的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的“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6.老子思想和道教的国际影响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支柱之一的道教,早已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华人移居海外而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对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诸多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正在出现日益增长和扩大的趋势。

“老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德经》问世以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迄今为止,国内的注疏本约有2000种。隋唐开始在东亚、东南亚流传,明清开始传入西方,目前有外译本近500种,涉及30个语种,翻译的语种仅次于《圣经》。

要深刻展示道教的国际影响,展示道教在诸多国家的传播情况,设有道坛或道庙,拥有道士的情况,对道教文化研究的情况;要重点展示老子思想的国际影响,展示世界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对老子思想的高度评价。

(二)策划建立国际道文化研究中心

1.深入开展道文化研究势在必行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将老子及其《道德经》加以宗教化,称老子为教主,奉为神明;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道教积累了大量经籍书文,后多编入《道藏》。道教对中国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医药养生、政治法律、文学艺术和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都产生过重要影响。鲁迅先生曾提出“中国根底全在道教”,这是对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的科学论断。道教早已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华人移居海外而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交流的频繁,正在出现日益增强和扩大的趋势。

儒、释、道本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但国内对道教思想文化的研究非常薄弱,基本上还是属于一片亟待开垦的处女地。开展道教文化研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需要研讨的问题很多。现在国内外只是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今后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把道教文化研究推向纵深发展。例如开展交叉学科研究,以拓宽道教文化研究的范围。当前已经起步的道教哲学、道教文学、道教伦理、道教考古、道教养生、道教音乐、道教艺术和道教语言等方面的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入下去,争取得到更高水平的成果。

“老庄”道家学说,特别是老子《道德经》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欧洲从19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的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著有多卷本《中国科技史》专著。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

英、德、法、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兴起了“老子热”。20世纪80年代,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可以预料,老子思想在未来将会对世界思想文化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深入开展道文化研究势在必行。

2.楼观古镇是设立国际道文化研究中心的合适地方

周朝末年算起,古楼观至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由于楼观是当年老子讲学之地,因此道教一直将楼观视为“道之源,仙之祖”,奉为仙都。楼观台作为道教的发祥地,不光引起历代帝王的重视,而且成了方士、学者们的云集之地。北周武帝不信佛而信道,集中全国十名学者在楼观台研究道家学说,并开始修编《道藏》。到了元代,这里又设立了十方丛林院,全国各地的道观都在该院派驻代表,楼观台成了名副其实的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在这里研究老子学说取得成就的就有一百多人。

楼观古镇境内保存有许多与老子和道教有关的文物古迹,还有大量与老子和道教有关的碑碣,是研究道教的珍贵文化资源。而且楼观古镇风景十分优美秀丽。楼观拥有独特的道教文化资源,还有优美秀丽的自然环境,这里无疑是设立国际道文化研究中心的理想地方。

3.建设高标准、高品位、庭院式的草楼宾馆及独栋别墅

草楼宾馆是对周康王时代星相学家尹喜来此结草为楼以观天象,迎老子一起来到楼观隐居讲学的纪念。草楼宾馆既要展览尹喜的生平事迹和在楼观的活动,还要拥有完善而现代的服务设施,具有会议、住宿、餐饮、娱乐、商贸和休闲度假的综合功能,成为“国际道文化研究中心”的活动基地,成为环境幽静的文化生态景区。

(三)策划建立塑像群与太极坛

塑像群以三清、四御为核心。

1.三清

三清是道教最高尊神,是道教立教的根本标志。要想成为全国性道教文化展示区,三清殿是必备的。三清指:玉清、上清、太清。

“三清”的第一种意思是指:天神所居住的三处胜镜,即玉清圣境(在清微天)、上清真境(在禹余天)、太清仙境(在大赤天),合称三清境;第二种意思是指:分别居住在三清境的三位至上神,即元始天尊(也称玉清大帝)、灵宝天尊(也称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等)、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生大帝、太清大帝等)。它们在道教中出现的先后是“老君”“元始”“道君”。

元始天尊居“三清尊神”神班之首,在三清殿中排座正中间。

灵宝天尊,从太上大道君衍化而来,居“三清尊神”第二位。太上大道君,实质上是以“道”为信仰的体现,透露出道教以“道”为最根本,这也反映出道教的根本教义在于道家理论。道家和道教就是在这里发生一体相关的联系。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从五斗米道派创立开始崇奉的至高神。原型是人,即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原籍安徽涡阳和河南鹿邑交界地方,晚年对东周王朝政治失望,辞去柱下史官衔,到秦国古扶风一带隐居。东汉明帝、章帝之际(58—88年),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顺帝时(126—144年)张陵在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为教主。据考证,张陵为传教撰写了《老子想尔注》,书中说:“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道书中出现太上老君的名号,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的,老子由此被神话。(www.xing528.com)

2.四御

四御的神阶仅次于三清尊神,是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帝,与农业文明的传统有关,又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条件下的政治发生过极大影响。他们是: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祗。

四御中最受崇拜的是玉皇大帝,又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大帝,是道教尊崇的总执天道的大神,位居三清之后、四御之首。中天紫微北极大帝,据传职责是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四时气候。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传为协助玉皇执掌南极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辰,并主持人间兵革之神。后土皇地祗,是掌管阴阳、生育万物与大地山河的女性神。

3.配合三清、四御,利用其他可以利用的空间和实物,在整个区域分散建造道教著名神灵仙真姿势塑像

例如真武大帝、王母娘娘、文昌帝君、关圣帝君、皇帝等等。

还可建造四大真人,即南华真人、冲虚真人、通玄真人和洞灵真人的塑像;建造八仙,即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的塑像。

建造太极坛,展示先后天八卦图、丹鼎。

太极图是道教的重要符号,体现了道教对宇宙阴阳气化、对立和谐的基本观念。水、气连带成为道家、道教最重要的象征。太极化生宇宙万物的学说在中国思想上影响极大,是道教对中国科学思想、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阴阳鱼太极图的展示最好以水、气相配合,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几于道”(接近道的意思)。因无为涉及宇宙化生,又与《周易》八卦世界模式联成一体,因此太极坛同时要展示八卦,可以对城展示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顺城太极化生图、逆修太极化生图。

太极与后世道家、道教内外丹修炼关系密切,为配合整体效果,需要联合展示丹鼎,可以单引,也可以以组合鼎的形式出现。

(四)策划建设道家诗歌苑

在道教文学中,诗歌最为繁荣。道教诗歌是由道士和道教信仰者共同创造的。道士写的诗歌,吕岩最多,凡287首;吴筠次之,凡130首;杜光庭又次之,凡70首。道士所写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游仙、修身、养性、游宫观古迹、步虚词、山居生活、咏酒、饮茶、赏花、抚琴等。道士诗的艺术水平较高,因为有不少道士是博览群书的士大夫出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道教信仰者写的有关道教或受其影响的诗歌作品较多。仅《全唐诗》和《全唐诗外编》所载作者就有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肃宗、文宗、宣宗、卢照邻、陈子昂、宋之问、钱起、岑参、张九龄、王勃、王维、孟浩然、李白、韦应物、杜甫、刘禹锡、张籍、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元稹、李商隐和陆龟蒙等近300人,几乎涵盖了唐代有代表性的诗人。诗凡1300余首。作者有皇帝、贵族、文官武将、士大夫、布衣等。诗多者李白97首,白居易67首,张籍29首,韦应物27首。李白既是俗人,又是正式受过道篆的道士。

俗人诗所涉及的道教内容主要是:梦仙、访仙、求仙、游览道观、读写道书、与道士交游来往、题诗道观等。题诗道观,如李白、岑参、白居易、苏东坡等古代诗人都在楼观台留下不少诗作。开元十八年(730年),诗仙李白曾于延生观(即玉真观)结识玉真公主,驻此赋诗两首,后经公主力荐,始得入朝为官。宋朝大文学家苏轼(苏东坡)曾多次亲临楼观,拜谒仙迹,并写下《仍书楼观》诗两首。读写道书,如白居易读《老子》《黄庭经》《真诰》《列仙王母传》《西升经》《读庄子》则“犹嫌庄子多词句,只读逍遥六七篇”。

因此,策划建设道家诗歌苑,独立设在开阳湖的一个园林岛屿上,用地面积6.67公顷(100余亩)。建一座道教诗歌展览馆,集中展示道教诗歌的辉煌成就,展示古代著名道士和道教信仰者的经典诗作和经典诗句,使之成为人们深入研究道文化的重要场地。并为陶渊明、陶弘景、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和陆游等古代有代表性的著名诗人各建一处“天人合一”、环境幽静的乡村别墅。别墅里树立各位著名诗人的塑像,并展示他们的生平事迹、艺术成就和经典诗句。乡村别墅就像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桃花源,就像王维与道友弹琴赋诗的辋川别墅。这些别墅可接待国内外宾客旅游度假,让人们体验世外桃源生活的乐趣,学习研究伟大诗人写的有关道教或受其影响的经典诗歌,给人们以艺术享受和思想启迪。

展示著名诗人有关道教或受其影响的经典诗作,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受道教宣扬神仙世界恣情幻想的影响,如李白、苏轼和陆游等诗人写出的雄奇奔放、飘逸若仙的浪漫主义诗作。道教宣扬的炼丹服食、乘鸾驾鹤、长生久视之说,以及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虽是不可能实现的宗教幻想,但它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活跃了思维,启发了想象。李白的不少诗,之所以那样构思奇特,意境超凡脱俗,“口吐天上文”,除其具有过人的才华外,与他笃信道教,受庄子宣扬的大鹏展翅、“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等恣情幻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二是受崇尚大自然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影响,诗人描写自然风光的田园山水诗作。“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给中华文化注入了返璞归真、摆脱一切羁绊“天人合一”的创作意念。这一方面,在人生仕途坎坷、归隐山林的陶渊明、陶弘景、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和陆游等文人、士大夫描写田园山水的诗文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著名诗人的经典诗歌是千古绝唱,脍炙人口,在当代仍能给人们带来感情共鸣、艺术享受和思想营养。

(五)策划建设道家演艺苑

道教乐舞是道教徒在斋醮法事和修道时所用的音乐舞蹈。道教乐舞使用的音乐语言、舞蹈形式、伴奏乐器,除带有这个传统宗教本身自有的特殊色彩外,与中国古代传统乐舞的这些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它是中国古代传统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在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古老乐器中,道教徒独钟琴、箫、笙等。

琴是道教徒最喜欢的弹奏乐器。古代留下许多听道士弹琴和道士爱琴的诗文。著名道士吴筠《听尹炼师弹琴》云:“至乐本太一,幽琴和乾坤。”赞扬尹炼师琴艺高超,听他抚琴,“但觉清心魂”。著名道土司马承祯最偏爱琴了。司马承祯在《素琴传》中结合历史,论述了琴的各种作用。他认为,琴的作用有以琴道致和平、琴声感通、琴理和神、琴德而安命、琴德而兴逸、琴导人心志、琴声显人之情等。

古代道士同样喜欢箫。唐代宗永泰年间(765—766年),道士孙广写了一篇《箫旨》,他说:“言之浊可以通人事,达情性;箫之清,可以感鬼神,致不死。盖出其言善,千里应之;出其箫善,万灵受之,斯古之学道者哉。”就是说,箫能使道士长生不老。他们还相信箫也是一种寄托“有所思”的感情的歌唱,即“箫歌”很动人。箫的特殊功能还赢得不少士大夫的青睐,将其作为抒发心声的一种方式。纵情长箫一曲,往往能够宣泄心中的忧愁,杜甫在《寄司马山人十二韵》中说自己“长箫峨眉北”。李白也很喜欢箫,《留别贾舍人至二首》云:“拂拭倚天剑,西登岳阳楼。长箫万里风,扫清胸中忧”。

笙也是道教徒喜欢的乐器。有些人将笙视为神仙所有的乐器,把笙与神仙、道观、道士联在一起。李白《风吹神曲》云“仙人十五爱吹笙”。刘禹锡将在宁静秋夜从安国观里飘出的笙声,比作仙乐“霓裳一曲在高楼”。白居易晚年多病,过着“听笙歌夜醉眠”的休闲日子。

为了继承和弘扬丰富多彩的道教音乐和舞蹈,扩大道教在社会上的影响,满足当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在“中华道教文化大观园”中策划建设道家演艺苑。演艺苑是设在开阳湖岸边的大型演出场所,占地0.067平方公里。设置包括水幕演艺舞台在内的形式多样的演艺舞台。展示道文化和关中传统的音乐、舞蹈和地方戏曲。

1.挖掘、研究、抢救、创编著名乐舞《霓裳羽衣曲》

唐代乐舞空前繁荣,如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开元天宝时期最著名的乐舞是《霓裳羽衣曲》。无论从白居易《霓裳羽衣歌》中所描绘的内容,还是道观演奏《霓裳羽衣曲》,都说明“霓裳羽衣”是道士喜欢穿的,是人们心目中的仙服。《霓裳羽衣曲》是带有道教乐舞色彩的作品。白居易说:“千歌百舞不可数,就是最爱霓裳舞。”他在元和年间(806—820年)陪侍宪宗皇帝内宴观赏此舞时,“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李白、王维、刘长卿、杜牧、李商隐、郑谷、刘禹锡、温庭筠和李祐等唐代著名诗人,对《霓裳羽衣曲》也都非常熟悉和喜欢。他们或赞美霓裳乐舞之优美动人,或感叹“安史之乱”后霓裳之无复聆睹。

唐玄宗时期道教音乐创作十分活跃。《霓裳羽衣曲》从音乐、舞蹈到服饰,都力图创造出一种“仙意”,这是根据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而来的。由唐代杰出的皇帝音乐家唐明皇作曲、编曲,由水平最高的皇家乐队——梨园演奏,由技艺最高、条件最好的舞蹈家表演。《霓裳羽衣曲》成了我国古代乐舞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可惜《霓裳羽衣曲》早已失散,建议当代音乐舞蹈家对唐代著名乐舞《霓裳羽衣曲》的乐曲、舞蹈和服饰作深入的研究,结合当代实际,创编新的《霓裳羽衣曲》乐舞,成功塑造仙女美的形象,创造仙境的意境,并使乐舞内容更丰富,更富有时代感,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使新编《霓裳羽衣曲》乐舞成为道家演艺苑的经典演出剧目。

2.“道情”演唱

楼观古镇军寨村的道情,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诗赞体。原为道士演唱的道教故事的曲子,后来用一般民间故事作题材。

周至道情乃至长安道情又叫“关中道情”,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通过唱词、诵经、敷衍道中情理而得名。道情长期以坐班清唱等形式在农村传唱,不用搭台,无须服饰打扮,敲起锣鼓、竹板,梅笛领奏,佐以三弦、板胡等,敲拉演唱,自娱自乐,唱腔或婉转悠扬,或高昂激扬,深受群众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经编导和音乐工作者深入各地挖掘民间道情曲调和剧目,在道情音乐的基础上整理创编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道情曲目,并被搬上了舞台。长安建立了道情剧团,排练了《槐荫媒》《隔门贤》《墙头马上》《鸳鸯谱》等大型道情剧,使“长安道情”在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古乐”演奏

“西安古乐”,包括周至“集贤古乐”,以其音调古朴浑厚、庄穆典雅、流畅动听、徐缓别致见长,是难得的艺术上品。西安古乐是唐以后流行于民间的大型鼓吹合奏乐,有着明显的汉唐遗风。

演奏形式分为行乐和坐乐两种,以坐乐为主。行乐单纯,曲调为单牌子散曲,演奏时前边有仪仗进行表演,辉煌壮观。坐乐是以多种牌子的乐曲与打击乐混合组成的套曲。西安古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僧、道、俗三大流派保留下来的曲目总计1000多首。经常在国内外演奏。

集贤古乐在演奏形式上仍沿袭唐风古貌。正式演奏场合的周围摆设着黄龙伞、三角旗、米色幡、帅字旗等仪仗。演奏行乐时,仪仗前导,乐队居中,黄龙伞殿后,一派威严儒雅景象。20世纪90年代,集贤古乐曾几度赴柏林等地演出,受到普遍好评。

4.“牛斗虎”表演

民间舞蹈《牛斗虎》是周至县楼观镇八家庄的传统保留艺术节目,源远流长。《牛斗虎》经过历史的沿革和演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使其粗犷、彪悍、勇猛、敏捷和智慧的基本特性保留不变,从而表达了恶不压正、正不怕邪、弱不惧强、敢于拼搏、战而不胜的思想。

《牛斗虎》的舞蹈结构由五人组成,牛和虎均由两人分扮头尾,还有一个牧童。《牛斗虎》的舞蹈语汇很丰富也很讲究,有四大势八小势。其演出多在农闲时农村夜间场地,灯笼环绕四周,气氛冷清森肃,音乐以打击乐锣鼓敲击,激越而昂扬,配以松香之烟火开场,猛虎下山其势如迅雷不及掩耳,张扬跋扈,顿然把群众的情绪带入一种紧张严峻的氛围之中。栩栩如生,扣人心弦。1986年赴北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获二等奖。1979年参加西安市第二届艺术节获演出一等奖。

在演艺苑还可演出秦腔、眉户、华阴老腔、碗碗腔、木偶戏和皮影戏等地方戏曲。使道家演艺苑的演出丰富多彩,成为演艺大观苑。

四、筹划建设隐逸养生保健苑

与佛教重来世、最求涅槃不同,道教重今世,憧憬长生。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曰:“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道人致之,非命禄也。”道教看重现实,主张尽情享受当代美好生活。

道教非常重视医学与养生。不少道教徒致力于中国传统中医学的研究,采药制药,除供自身使用外,还为人治病,他们撰写医书或辑录古代医方和民间偏方,成为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中国传统医药作出了重要贡献。

道家有一个重要的养生理念——顺其自然。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养生观是:养精蓄气,顺其自然,静修。老子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罪无过于贪得无厌。恬淡虚无,少思寡欲,遵从知足常乐的养生思想,顺乎自然养生的理念。静柔功,柔中有刚,弱中有强,静中有动,保持人体生生不息的柔和之气,使生命永远处于运动的状态中,是人体获得健康长寿的根本。

道教医学与养生的代表人物孙思邈在《摄养枕中方》中说:“养生之方慎众,由于幽微秘密,论述未备,览者疑惧。”该书据要典撰录,密道易知易为,凡五章一卷。《自慎》云:“养性之士,不知自慎之方,未足与说养生之道,故以自慎为首焉。”即养生之术,以自己谨慎为首要。

道教倡导的导引、按摩和咽津等养生之术,除掉其长生久视成仙的虚幻目的和唯心主义的神秘面纱,其中许多内核是有利于健康长寿的,这已为实践所证明,至今仍为医学界认可,被许多人当作健康手段来实行。

我们应当对道教医学与养生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研究,取其精华,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因此,策划建设道家医学与养生苑,设在楼观古镇规划的隐逸庄园休闲区,用地面积81.7公顷。名为隐逸养生保健苑,由道家养生苑、饮食养生苑和温泉养生苑组成。

1.道家养生苑

设立展览馆,集中展示道教医学与养生的辉煌成就;建立道教医学与养生的研究与实践基地,为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医学作贡献,为民众的养生健康提供服务。

著名道士孙思邈、陶弘景是道教在医药养生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古代著名的道教医学家,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孙思邈著有大量医书,代表作有《备急千金药方》。这部医书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瑰宝。他忧恐有所遗缺更撰《千金翼方》三十卷,与《备急千金药方》“共成一家之学”。后世学者们评价这两部书是千古不朽的名著。其在医药上的价值,迄今犹能炳耀寰宇,光芒万丈,不以西医之昌明而稍减色也。1000多年后的今天,仍受到海内外医学界的珍视。孙思邈对养生术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对食疗、导引和按摩等养生方法都有精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陶弘景撰写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陶弘景精通医药学,他最大的贡献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著有第一部药学专著《体草统集注》。该书在描述的内容、记载药物的数量以及分类方法等方面,都比《神农本草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他不愧为一代名医,流传千古,至今还被世人所推崇。陶弘景十分重视道教养生学的研究,主张道士的修炼应从养神、炼形入手。他总结道教在养神、炼形中的修炼经验,撰写了《养性延命录》一书。强调养神当“少思寡欲”“游心虚静,息虑无为”,调节喜怒哀乐情绪,防止劳神伤心;炼形则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度”,避免过度辛劳和放纵淫乐,辅以导引、行气之术,方能延年益寿,长生久视。

展览馆要重点展览孙思邈和陶弘景对中国道教和传统医学与养生作出的重要贡献,展览他们的生平业绩和经典著作。树立孙思邈塑像。

道家养生苑要邀请养生专家举办道家养生保健讲座,提供高档中医保健养生理疗、瑜伽、器械健身等个性化服务。深入开展对道教倡导的导引(包括叩齿、梳头、反复摇动手臂头等)、按摩、服气、辟谷、叩齿和咽津等养生之术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实践。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为人们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提供服务。

2.饮食养生苑

一个健康的人主要是依靠从食物中摄取营养,补充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著名的养生家孙思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说明饮食营养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这样一个基本道理。食物不仅仅可用于供能,其养生治病的功效同样不可小觑。古代医家对饮食疗法也是非常厚爱。扁鹊认为:“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药王孙思邈更是明确提出:“夫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高明的医生治病,首先重视食疗,其次才是药物治疗。

利用食疗治病,首先想到的是食物的温热寒凉平五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那么,怎么利用食物的寒热来养生健体呢?八个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对于寒性疾病,只需用热性药物或热性食物进行调理就可以了。内寒一去,气血自通,整个人就会由无精打采变得神采飞扬。而热性的疾病,用寒凉的食物来进行治疗,会有很好的效果。

在中国的饮食里面“味”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讲饮食就离不开“味”字。味,实质上是饮食的灵魂。中医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酸苦甘辛咸五味调和饮食养生。五味调和的重要性,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指出的那样:“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综上所述,饮食养生是一门学问。“人与天地相应”,饮食养生也不例外,饮食养生主要考虑到地域,考虑到季节,考虑到年龄,各有所宜。因此策划建设规模大、档次高的饮食养生苑,以秦馔风味名菜和关中各地名菜名吃、主肆饭食为主,云集全国各地著名食品,形成有益养生与健康的风味多样的饮食城。让在这里休闲养生的人们科学饮食,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吃到适合自身健康的食物。

3.温泉养生苑

温泉的热刺激能使人肌肉、关节放松,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清除疲劳、加速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另外,温泉中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有舒筋活络、润肤养颜、抗衰老等保健作用。对皮肤病、关节炎、神经性骨痛、消化道疾病和风湿等多种疾病都具有一定疗效。泡温泉已成为现代人们养生保健的普遍追求。

因此,要筹划建设高标准、现代化的温泉养生苑。温泉宾馆与室外温泉水池相结合,现代设施与优质服务相结合,使温泉养生成为人们休闲度假、养生保健和颐养身心的极好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