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彰显昆明池历史文化特色的思考

彰显昆明池历史文化特色的思考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采用虚实结合的办法,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而集中地展现周、秦、汉、唐各朝代都城关于昆明池的历史文化,并要精心策划一些以可靠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报告为依据的标志性建筑与园林,再现各朝代都城有关昆明池的宏伟场景。因此重建柏梁台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鉴于西周“三灵”与汉唐昆明池的密切关系,策划采用园林造景手法,在千年帝都文化苑岛上营造以“三灵”为主要内容的古朴幽静的西周皇家园林景区。

彰显昆明池历史文化特色的思考

一、策划千年帝都昆明文化

在规划建设的昆明池水域设置一个大岛屿,营造千年帝都昆明池文化苑。采用虚实结合的办法,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而集中地展现周、秦、汉、唐各朝代都城关于昆明池的历史文化,并要精心策划一些以可靠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报告为依据的标志性建筑与园林,再现各朝代都城有关昆明池的宏伟场景。千年帝都文化苑要以展示历史文化为重点,以植树造林优化生态环境为基础,形成优美的风景园林,再现秦汉上林苑”苑中苑的历史风貌。还要建设特色鲜明、高标准、高品位的论坛会议中心、宾馆、别墅、休闲娱乐和其他旅游服务设施,使这里成为人们学习研究历史文化和休闲娱乐的文化生态示范区。千年帝都昆明池文化苑的重点项目是:

1.建立以汉柏梁台为标志性建筑的主入口景区

据文献记载,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修柏梁台。《三辅黄图》中记载:“是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天子感之,乃作柏梁台,高数十丈。宫室之修,由此日丽。”据专家考证,柏梁台在未央宫以西,皇帝登上柏梁台,可以远眺长安城西南昆明池和上林苑的壮观景象。

柏梁台作为汉武帝扩建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大规模建设汉长安城的标志和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另外当时的《柏梁台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我国七言古诗和联句诗体之先河。因此重建柏梁台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建立昆明池与上林苑历史博物馆

昆明池从演练水军基地到皇家游乐的胜景,开创了我国以大型水体作为核心的园林建设的先河;从建立汉长安城最大蓄水库,到修筑“石揭”,设置揭水坡和飞渠,为长安城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供水系统;从文人墨客吟唱的圣地到牛郎织女爱情故事起源地,都为中华文明谱写了光辉篇章。

秦上林苑范围颇大,北至渭水,南濒秦岭。汉上林苑是在秦上林苑的基础上扩建的。汉武帝扩建的上林苑“缭垣绵连,四百余里”。汉上林苑的范围西自今周至终南镇,东至蓝田焦岱镇,南至秦岭北麓,北到渭河。上林苑实际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自然保护区,草木畅茂,竹林青青,“奇兽珍禽”散布其间。上林苑中的离宫别馆各种记载不尽相同。班固《西都赋》中记载:上林苑有“离宫别馆,三十六所”。上林苑实际上也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建立昆明池与上林苑历史博物馆,采用高科技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昆明池与上林苑的历史文化和宏伟场景;展示其伟大的历史作用;展示从西汉隋唐各朝代帝王巡游昆明池的历史场景;展示歌颂昆明池与上林苑的浩如烟海的诗篇,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3.修建以灵台、灵沼、灵囿为主要内容的西周皇家园林

汉唐昆明池西有丰京遗址隔沣河相望,西北与镐京遗址相依相偎,昆明池的前身就是周、秦帝王皇家沼池。

据丰镐两京城始建的文献资料,唯一留下具体名称的重要建筑物是周文王建成的灵台,是宫廷王公议事、举行重大活动的场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周文王在修建灵台的同时,在原沼泽地上凿池,并引注沣河水形成灵沼(养鱼、龟等水产之处),修灵囿(养鹿等动物之处),加上灵台合称为“三灵”(灵台、灵沼、灵囿)。鉴于西周“三灵”与汉唐昆明池的密切关系,策划采用园林造景手法,在千年帝都文化苑岛上营造以“三灵”为主要内容的古朴幽静的西周皇家园林景区。

4.修建以木塔为标志性建筑的隋唐皇家寺观园林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在今西安市区龙首原畔修建大兴城。继起的唐代沿用,改为长安城。

位于郭城西南隅的“禅定寺”始建于隋仁寿二年(603年),是隋文帝为独孤皇后祈福所立。主持修建大兴城的宇文恺以京城之西南有昆明池,为登高眺望,乃奏于此建木浮图。高三百三十尺,周回一百二十步(宋敏求《长安志》卷十)。隋大业三年(607年),炀帝又为文帝追福,在“禅定寺”西侧立寺曰“大禅定寺”,其规模建制与东邻的“禅定寺”一样,也建有同样的木浮图。唐初武德元年(618年)改二寺为“大庄严寺”“大总持寺”(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两座木塔成为长安城标志性建筑。据《续高僧传》记载,“禅定寺”架塔七层,骇临云际,从炀帝“奉为二皇,双建两塔七层木浮图”的记载看,两塔都是七层。文献记载庄严寺塔高三百三十三尺,周回一百二十步。按唐尺算,高三百三十三尺约近百米,周长一百二十步约合72米。

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成果,策划在千年帝都文化苑重建两座木塔,并继承弘扬唐长安城园林绿化的成功经验,营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隋唐皇家寺观园林景区。

5.建设国际文化论坛永久会址景区

汉唐长安城是著名的国际性城市,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在承载周、秦、汉、唐历史文化的千年昆明池,筹建国际文化论坛,使西安成为新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是历史的必然。在国际文化论坛永久会址区,要规划建设高标准、高品位、具有汉唐建筑风格的宾馆、饭店、会议中心,并拥有完善而现代的旅游服务设施,具有会议、住宿、餐饮、娱乐、商贸和休闲度假的综合功能,成为环境幽静的文化生态示范景区。

二、营造以昆明池宽广水面为核心的自然山水园

汉武帝在秦上林苑的基础上扩建的汉上林苑,实际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自然保护区。草木茂盛,竹林青青,河渠清流,湖泊星罗棋布。“奇珍异兽”种类繁多,散布在森林草丛之中。上林苑实际上也是规模宏大的皇家植物园、动物园。上林苑中众多的离宫别馆,有的宏伟壮观,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奇异别致,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基本格局。

汉代昆明池是上林苑最大的人工湖,也是上林苑最优美的园林景区。昆明池水中鱼翔浅底,绿草点点,环池一带绿树成荫,动植物丰富多彩。唐代著名诗人贾岛《昆明池泛舟》诗曰:“一枝青竹榜,泛泛绿萍里。不见钓鱼人,渐入秋塘水。”写出了诗人游赏昆明池的闲情逸致,令人向往。昆明池的岛上和岸边,修建了许多离宫别馆,即所谓“列观环之”“宫室之修,由此日丽”。昆明池以人工水面为主景,布设楼台亭阁,融人工建筑于自然山水之中。(www.xing528.com)

以山水为主体的汉上林苑与昆明池,顺从自然造园,代表了中国园林的基本特色。据重建昆明池的初步规划,昆明池水域面积达10.4平方公里,约是杭州西湖面积的2倍,是北京颐和园昆明湖面积的4倍。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古代昆明池以大型水体为核心布置景观的优良传统,借鉴北京颐和园和杭州西湖造园的成功经验,努力营造昆明池自然山水园。重点应抓好昆明池的水体和岸边两个层面的风景园林,可概括为“一池,一环”。

1.“一池”指10.4平方公里的昆明池水域

昆明池水域辽阔,池岸蜿蜒,借鉴秦汉时代凿池与累台进行土方平衡的造园经验,“挖土成池,累土成台”,在昆明池中搞几个大小不等的岛屿园林,构建园中之园,形成独具风格的风景园林。借鉴汉建章宫太液池开创,而成为中国传统的“一池三山”园林的格局,设置三座园林岛屿。岛屿要以展示历史文化为重点,以风景园林为基础。岛屿上地形起伏,有山有水,以丰富多彩的树木花草、亭台楼阁形成优美的风景园林。弘扬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和“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崇尚自然的传统,使建筑融入园林之中。

“一池三岛”。三座园林岛屿分别安排“千年帝都昆明池文化苑”“豫章观景区”和“七夕情侣文化公园”。

“千年帝都昆明文化苑”岛屿设在昆明池南部,是座大岛,占地66.7公顷(1000亩)左右。

“豫章观景区”岛屿设在昆明池东部,是座小岛,占地约13.3公顷(200亩)。据刘庆柱先生考证,汉昆明池址之内东半部发现有岛,岛上有汉代大型建筑遗址,出土了“上林”“千秋万岁”字样的瓦当等。这处建筑应即文献所载的豫章观,或称豫章台,亦称昆明观、昆明台。《三辅黄图》中记载:“豫章观,(汉)武帝造,在昆明池中,亦称昆明观。”班固《西都赋》中亦载“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汉唐昆明池遗址的钻探与试掘简报》:“位置在昆明池东岸三面环水的三号建筑遗址,在西汉时期,应是昆明观(昆明观又称昆明东观、东馆、豫章台、豫章观)。”

根据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报告,策划重建历史上著名的豫章观,形成风景优美的豫章观景区,再现昆明池“列观环之”的历史风貌。

“七夕情侣文化公园”岛屿设在昆明池北部,是个大岛,占地约53.3公顷(800亩)。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时,采用法天思想,按天上银河两边左牵牛右织女的布局在昆明池东西两岸设置了牵牛和织女石像。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由此从天上来到人间,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牛郎织女传说是在中国民间流传最早最广的爱情故事,同时形成了影响巨大的七夕节,历史文化根基非常深厚。它和“梁山伯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并称为中国四大爱情传说。在我国四大爱情传说中,唯独牛郎织女具有民间传统节日这个特殊的传播载体和文化现象。

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传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主题永恒,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对此保护与开发,既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可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因此策划营造“七夕情侣文化公园”,以鹊桥相会、七夕传统民俗为主线,由天河、鹊桥、乞巧市、百戏楼等众多景点组成,集游览、观赏、休闲、娱乐、婚庆和度假等功能于一体,为推动中国特色情人节的发展搭建平台。

2.“一环”指汉唐昆明池岸边线(考古发掘面积为16.6平方公里,周长17.6公里)

空间布局平面图

沿“一环”开辟环重建昆明池的交通大道。除交通功能以外,环池大道的功能还有:一是昆明池文化廊道,意在保护展示古昆明池进出水口、池岸结构和建筑遗址等历史遗存;二是昆明池景观廊道,采用园林造景手法,构建层次鲜明、结构合理、丰富多彩的景观廊道。

环池大道向内至重建昆明池岸边,向外扩展几百米的范围内,营造昆明池岸边风景园林带。岸边风景园林带选择色彩丰富的树木花草为园林的主景。并重建白杨观、细柳观和宣曲宫等汉代离宫别馆,再现昆明池“列观环之”的历史风貌。还可建一些独幢别墅群及其他旅游服务设施的建筑物。避免建造林立的大厦和体型庞大的建筑物,使建筑物的体型、姿态、色彩与妩媚、恬淡、宁静、宽广的湖面融为一体。

三、构建以昆明池为重点的河湖水系

汉武帝开凿昆明池的作用:一是为了操练水军,讨伐西南夷诸国;二是为了解决长安城的供水问题;三是为了营造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四是昆明池上拜牵牛,成为牛郎织女爱情神话的起源地。

昆明池建在汉长安城西南细柳原与高阳原之间,是京城主要的蓄水库。昆明池引潏、滈合流的洨水入池,在池东、北两面开渠输水供应汉长安城生活和景观用水。从建立汉长安城最大蓄水库,到修筑“石揭”,设置堨水坡和飞渠,为长安城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供水系统。古昆明池取得了水利工程的伟大成就。

201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来5~10年实施“八水润西安”的宏大工程,建设“城在水中,水润西安”的生态型城市。重建昆明池将在“八水润西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重建的昆明池将使湖光山色与历史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并为建立市区西部人工河湖系统提供稳定可靠的调节水量。昆明池从东北方向出水,通过人工运河至西凹里将水引入阿房宫遗址公园,再向东与沣惠三干渠汇合后,形成水面较宽的人工运河沿西三环北流,至雁秋门向东分流,穿越皂河,引入汉城未央宫沧池和长乐宫鱼池,最终流往汉城东侧的漕运明渠。西三环人工运河在雁秋门继续北流成为西“新漕渠”的源头。

这一条以昆明池为重点的贯通西安南北的大运河,与汉代从昆明池引水到汉长安城的路线大致相同,将主要在西三环绿色林带中流淌。把重建的昆明池景区、阿房宫遗址公园和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联系在一起,把昆明池、阿房宫水池和汉长安城的未央宫沧池、长乐宫鱼池、建章宫太液池串联起来。这是一条风景优美的生态长廊,又是一条文化景观廊道,延续和展示着西安古代文明的历史变迁。如从昆明池登船,沿西三环人工运河北行经阿房宫遗址公园,可直达未央宫遗址公园沧池风景区

还可继续策划建设“新漕渠”北郊东西大运河。始建于汉武帝元兴元年(前129年)的漕渠是一项宏伟的水利工程。由于渭水流路长,从长安到黄河约九百里。且如《汉书·高帝纪》曰:“渭川水力,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即成阻阂。”渭河航运很困难,开凿一条与渭河平行而东的漕渠,流程只有三百里,漕运时间可以大大节省。漕渠为京城运送粮食、物资,是确保汉唐盛世繁荣的生命线。如今,虽然无须恢复古代运送漕粮的功能,但作为全市河湖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建北郊“新漕渠”仍然很有必要。现在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正在紧张进行,几年以后,集防洪、生态、景观、休闲和游览等功能为一体的渭滨生态区,将在渭河岸边崛起。配合渭河综合整治,策划建设平行渭河的北郊人工运河,可以弥补渭河河水暴涨暴落,水量不稳定,泥沙量大等缺陷和不足,在把渭河西安城市段建成城市滨河生态区的宏伟目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策划建设的“新漕渠”位于北三环北侧林带,基本沿着汉唐漕渠的线路。这条东西大运河要与园林绿化相结合,要与保护和展示唐代禁苑及其漕渠的历史文化遗迹相结合,再现唐代漕渠河湖水系的历史辉煌,使“新漕渠”成为新的景观河,形成别具风格的风景区。从昆明池经西三环运河来的游船,可通过这条“新漕渠”大运河从西向东直达广运潭进入浐灞牛态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