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兴修昆明池以前这一带就是周秦帝王之皇家沼池。西周时代属于镐京郊区的范围,在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之中,多次提到此地有大池,周王曾在池中泛舟。镐京得名于滈或滈水。《三辅黄图》曰:“(镐池)在昆明池之北,即周之故都也。”秦承周制,镐池与彪池也是秦朝的皇家沼池。另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水南上林苑营造朝宫即阿房宫。曾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络樊川之水以为池,这块坡地史家认为就是昆明池的前身。昆明池从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开凿以后,成为都城重要的水源和游览胜地,成为上林苑的主景区。汉代衰亡以后,昆明池历经沧桑变化,但一直在延续使用,直到隋唐时代,又成为长安的胜景。西汉以后,有多个朝代的帝王,如东汉安帝,北魏太武帝、孝文帝,北周宇文泰、明帝,隋文帝,唐高祖、太宗、代宗、武宗等,都曾到昆明池巡游(见各正史的帝纪)。昆明池的废弃应在唐代以后,因此昆明池的千年历史是和西安古都的都城历史相重合的。
二、昆明池及周边地域保存着十三朝,特别是周秦汉唐几个朝代的文化遗迹
作为皇家沼池,昆明池及其周边留下了许多文化遗存。池之西边有西周沣京遗址,池之北边有西周镐京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代昆明池旁有众多的离宫别馆建筑。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池的东部小岛有豫章观(昆明台)遗址,池的东岸有白杨观遗址,池的南岸有细柳观遗址,池的西边有宣曲宫遗址。汉武帝建昆明池时还仿效秦兰池宫在水上设置动物石雕的做法,在池中置放了一个石刻鲸鱼。鲸鱼石刻现存于斗门镇马营寨村一家农户院内。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时,采用法天思想,按天上银河两边左牵牛右织女的布局在昆明池东西两岸设置了牵牛和织女石像。牛郎、织女二石像现保存在昆明池遗址范围内。牛郎、织女石刻像,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石刻艺术瑰宝。班固《西都赋》中写道“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此时的牛郎、织女不仅是天上的星辰,而且已具有人物的形象,并以发式、服饰、表情和身形姿态以示男女之别。牛郎、织女相隔一水,遥遥相对。可以说牛郎织女神话美妙传说由此从天上来到人间,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昆明池畔的牛郎织女石像,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传为两位神人,尊称为“石爷”“石婆”,村民们修庙设案供奉,千百年来香火一直很盛。北宋宋敏求在《长安志》中写道:“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置石父庙”,其“石婆庙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现在庙早已夷为平地,但牛郎织女石像仍然屹立在原址上,完整无损。20世纪80年代当地百姓自发重建“石婆庙”,现在每逢初一、十五,尤其是农历正月十七和七月初七前后,购物、看戏、祈求、烧香、叩头,人潮如涌,高峰时每日多达数万人,敲锣打鼓、扭秧歌、耍社火、放鞭炮,非常热闹。如此完整保留七夕节的传统风俗,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汉唐昆明池勘探平面图(www.xing528.com)
三、古代文人墨客咏颂昆明池的歌赋诗篇浩如烟海
昆明池景色优美,上至皇帝,下至大臣、文人学士竞相游览,留下大量歌赋诗篇。唐杜甫《秋兴八首》中曰:“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就是对汉武帝功勋和昆明池浩瀚所发的感叹和歌颂。诗中还描写了昆明池牛郎织女雕像和池中鲸鱼在水波映衬下的联想,为人们展现了深秋时节的昆明池。唐太宗于公元631年冬天来到昆明池游览,并留下一首《冬日临昆明池》诗:“柳影冰无叶,梅心冻有花。欢情犹未极,落景遽西斜。”既描写昆明池冬天的萧瑟,也描写昆明池景色的优美,柳枝刚刚发芽,叶子还未长出,而梅花依旧傲迎冰雪。而在日落西山,黄昏之时,太宗仍欢情未尽,依依不舍,可见昆明池景色之优美。唐白居易《昆明春·思王泽之广被也》诗写道:“昆明春,昆明春,春池岸古春流新。影浸南山青滉漾,波沉西日红奫沦。”描写春天万物复苏,昆明池生机勃勃的景象。汉班昭在《游昆明池》中写道:“神池望不尽,沧波接远天,仪星似河汉,落日类虞泉。”形容昆明池落日的景象,就像日坠虞山一样壮观美丽。南齐著名山水诗人谢朓《泛水曲》诗曰:“玉露沾翠叶,金凤鸣素枝。罢游平乐苑,泛鹢昆明池。”说明昆明池景色优美,是文人学士的游览胜地。东汉班固《西都赋》、张衡《西京赋》都比较全面地描述了皇家游览昆明池的景象。西汉杨雄《羽猎赋》、西晋潘岳《西征赋》、唐王起《汉武帝游昆明池见鱼衔珠赋》,还有沈约、瘦信、薛道衡、李百药、宋之问、沈佺期、苏颋、储光羲、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温庭筠等许许多多诗人词家游览昆明池的歌赋诗篇浩如烟海。
彰显昆明池历史文化特色,才能真正体现昆明池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才能赋予昆明池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才能赋予昆明池真正的灵魂,为构建世界顶级的昆明池文化生态景区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将在新的起点上推动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推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和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推动西咸新区田园都市的规划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