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规划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项目取得巨大成功

规划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项目取得巨大成功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1年,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始皇陵保护规划确定保护区划分为两个层次,即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秦始皇陵目前已经开放展示的有秦俑馆和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两处。截至2008年,已累计接待游客近5500万人次,其中国际人士近1000万人次,接待各国元首及政府首脑130多位,总收入20多亿元。西安城墙是国务院在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外现存规模最大和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堡。

规划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项目取得巨大成功

1.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的保护与利用

秦始皇陵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也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埋藏最丰富的一座大型陵园,是秦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见证,其建造时间之长、用工之多、规模之大、从葬之丰富,均为世界历史罕见。

秦始皇陵中发现的众多遗址和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集中反映了秦代在建筑雕塑、装饰、书法等方面的艺术成就。秦始皇陵南倚骊山、北临渭河的宏观自然地理环境,使整体布局气势磅礴,是中国帝王陵园发展史上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融为一体的典型代表;秦始皇陵中出土的兵马俑是中国陶俑雕塑艺术的代表,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典范;秦始皇陵陪葬坑中出土的大型彩绘青铜车马和青铜珍禽,是青铜造型艺术中的极品,是中华文明史上灿烂的杰作;秦始皇陵中出土的石铠甲是我国秦时期石材加工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都是罕见的;秦始皇陵中出土的大量瓦当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杰出成就;秦始皇陵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文、印文、铭文等,是秦代书法艺术的典型代表。

秦始皇陵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1961年,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保护规划确定保护区划分为两个层次,即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其中保护范围又分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又分为一类建设控制地带和二类建设控制地带。秦始皇陵保护范围包括考古勘探已经确认的遗址分布范围和潜在的遗址分布区域,总面积为20.32平方公里。其中重点保护区为2.74平方公里,一般保护区为17.58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的总面积为15.52平方公里,其中一类建设控制地带为6.03平方公里,二类建设控制地带为9.49平方公里。

秦始皇陵目前已经开放展示的有秦俑馆和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两处。秦俑馆占地面积约46.2公顷,正在建设的遗址公园面积为2.26平方公里。根据展示内容、展示活动及文物保护要求确定的功能分区为遗址展示区、绿化景观区及服务区。

1975年11月,秦俑博物馆筹建处成立。1979年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的秦兵马俑一号坑遗址保护大厅竣工。在新中国成立30周年大庆的1979年10月1日,向国内外公开开放。1986年4月,陕西省政府批准建设秦俑馆二期扩建工程,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其中秦兵马俑三号坑保护展厅于1989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秦兵马俑二号坑保护展厅于1994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秦俑馆馆前环境改造工程由环境建设区、旅游服务区和安置区组成,占地总面积53.72公顷。其中,环境建设区26.2公顷,旅游服务区19.73公顷。兵马俑馆前区于2003年6月开始建设,现在已基本完成。

秦兵马俑一号坑遗址展厅

秦俑馆自1979年开放以来,已相继建成兵马俑一、二、三号坑遗址保护展厅,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及旅游服务设施等,共计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完成了馆前区环境改造工程26.2公顷,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优尚陈列、接待服务、行政管理等系统功能的现代化的大型遗址博物馆。近几年,秦俑馆年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年收入超过2亿元。截至2008年,已累计接待游客近5500万人次,其中国际人士近1000万人次,接待各国元首及政府首脑130多位,总收入20多亿元。另外,秦兵马俑还被送到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城市展示,共计观众近1000万人次。秦俑馆自开放以来,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也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的建设中,当地政府紧密结合临潼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将秦始皇陵园遗址外城以内2.13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征用,用于遗址保护。拆迁安置遗址区26家企事业单位和1007户群众,拆除遗址区内各类建筑物48万平方米,对遗址区实施了全面环境整治和绿化工程,遗址区绿化率达到90%以上;实施了遗址区参观道路、水电管线、旅游服务等基础设施工程;对遗址区进行了全面考古勘探,进一步摸清了陵园地下文物的埋藏情况;对遗址采取了有效保护措施,建立了完善的参观导游系统。今后还将在遗址公园内新建百戏俑坑、文吏俑坑和石铠甲坑三个遗址保护展厅,新建一座现代化文物陈列展示厅——秦始皇陵铜车马博物馆,进一步增加遗址公园的文化内涵。目前对遗址公园已经投入6亿多元,其中大部分由兵马俑博物馆出资,这些投入最终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一座帝王陵、一个世界遗产被保护了。

2.以西安城墙为主体的环城公园的保护与建设

1983年4月1日开始的西安环城建设工程,是规模宏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保护工程,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这项工程采用全市人民参加义务劳动和专业施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到1985年年底,维修城墙和整治城河的主体工程就基本完成。随后的20多年间,环城建设仍在延续不断地进行。现在,以城墙为主体,墙、河、林融为一体的独特的立体环城公园已经形成。它已成为古城西安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市民休息游览和活动健身的地方,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扬。

西安环城建设,是指环绕西安明代古城墙的建设工程,包括维修城墙、整治城河、改造环城林、打通环城北路四个项目。

西安城墙是国务院在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外现存规模最大和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堡。其历史悠久、高大宏伟、构筑坚固、规制严密,曾在古代和近代的城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安城墙环绕在城市中心区周围,全长13.7公里,墙高12米,底宽15~18米,外侧墙面包砖,每隔120米有一顶面为10米×12米的突出部,称敌台,共有98座敌台。每座敌台上建有三开间的敌楼一座。四面各开一座城门,东门名长乐门,南门名永宁门,西门名安定门,北门名安远门。四座城门上均建有城楼、箭楼、闸楼三重。这样一座庄严宏伟的古城墙,是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1370—1378年),在隋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造的。

西安城墙从建造以后600多年来,由于战乱频繁,加上风蚀雨浸、管理不善,破坏情况日益严重。西安环城建设工程开工之前,城墙的状况可谓触目惊心,北门城楼在辛亥革命毁于炮击,南门箭楼在1926年被焚毁,原有的敌楼、角楼、魁星楼均毁之殆尽;城墙断毁14处,共计1225米,外墙包砖被剥18500平方米;城墙排水系统和墙体被毁坏的程度更加严重,顶部三层海墁被破坏近14万平方米,内外侧被挖洞穴约2000余孔,有的洞穴甚至上下成楼,四通八达,确实是千疮百孔,遍体鳞伤。

城河原为城壕,是古代筑城防卫系统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把城河纳入排水系统,接纳市区40多平方公里范围的雨水,是排除市区雨洪的重要河道和调蓄库。由于许多单位在雨水管道乱排污水,造成城河严重污染。大量倾入城河的垃圾污物,又使城河河床淤高淤塞,城河库容能力逐渐减少,每逢雨季,排泄不畅,外溢倒流,年年成灾。城河变成了“垃圾坑”、臭水河。

环城林地共约60公顷(900多亩)。由于管理不善,许多单位和群众挤占林地,乱建乱盖,环城林地被侵占1/3,违章建筑达10多万平方米。环城道路也因环城北路被西安火车站卡断而不通。

因此,环城建设势在必行。1982年下半年,西安市市委、市政府按照时任陕西省委书记马文瑞关于用义务劳动建设西安“城墙公园”的指示精神,研究制定了“维修城墙、整治城河、改造环城林、打通环城北路”四位一体的环城建设方案,于1983年元月向省委、省政府作出汇报并获得批准。1983年2月,马文瑞写信给中央主要领导,提出开展西安环城建设工程的意见,请求支持。中央表示赞同,决定在财力上予以支持。

西安环城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墙、河、林、路”统一治理,保护文物遗产,完善雨水排蓄系统,截断污水,开通环城北路,改善交通,提高园林绿化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建成独具特色的环城公园。环城建设工程包括维修城墙13.7公里,整治城河14.6公里,改建城河引水管渠32公里,退水渠道4.6公里,改造环城林及河岸绿地1平方公里及环城北路隧道1.2公里。所有工程项目均采取专业施工和义务劳动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施工,工程的土方、泥方、石方、绿化以及城墙洞穴的封堵加固等项目,由义务劳动完成,其他项目由专业队伍施工完成。

1983年4月1日,环城建设第一期工程即南半部工程开工,经过1年多的艰苦奋斗,战胜不少艰难险阻,特别是战胜了当年秋季西安地区罕见的大暴雨和连阴雨给施工造成的灾害,到1984年6月底,基本完成了各项主要工程任务。到1985年12月底,环城建设工程的大规模义务劳动结束,全市人民参加义务劳动工日共计810万个,完成了城墙全部洞穴的封堵加固工程,内外墙面的包砖、补砖工程,修复内外女儿墙及垛墙工程,补砌海墁工程,修复马道及溜水槽工程,以及东门、文艺路、建国路、尚德路的豁口城洞工程;完成了14.6公里城河的拓宽、加深、清淤、护砌工程,4.6公里长的退水渠工程,引水渠道的敷设工程,以及建国路、文艺路、南门西、小南门和含光路的城河桥梁工程;还在城河河岸土坡广植草皮,环城林改造也有明显进度。1986年以后至今,环城建设一直没有停止过,西安市历届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都直接领导环城建设。特别是近几年建设的环城西苑、顺城巷改造和南门区域综合改造取得了巨大成就。环城西苑位于古城墙西侧,南起环城南路,北至环城北路,全长2800米,总用地25公顷。如今环城西苑已经建设成为体现西安文化特色的生态型城市绿地。2004年拉开了顺城巷及周边环境改造的大幕,如今的城墙根已经成为既融合历史文化又贴近民生,彰显古城风貌的明珠连嵌的金项链。2012年起,启动了对南门区域的综合改造,经过1年多的建设,环城路上3座下穿隧道正式通车,缓解了区域交通拥堵;修复了箭楼,完整展现了闸楼、箭楼、城楼“三位一体”的城墙历史原貌;整治一新的护城河建国门至朱雀门段形成水上游览区,优化了城市环境。综合改造工程提升了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

经过历届市领导班子和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已基本完成环城建设的目标任务。古城墙被完整地保护下来并整修一新,还重建了部分敌楼、角楼、1座魁星楼和1座箭楼,展现了古城墙的宏伟雄姿。环城林地10多万平方米违章建筑被全部拆除,栽植了大量树木花草,形成了几十处小游园和景观优美的环城绿化带。城河经过清淤、拓宽、衬砌堤岸,库容量从40多万立方米增加到100多万立方米,根除了城市水患。城河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基本消除了恶臭,水面也比较干净了。经过整修形成的城墙立体公园,是以目前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为主体,以园林水体作环抱,墙、林、河、巷融为一体的最富特色的城市公园。1991年8月,西安环城建设被国家环保局、建设部评为全国城市综合整治首位优秀项目。环城公园以其独特的景观和优美的环境,成为广大市民喜爱的休闲游览和文体活动的好场所,每天有2万~3万市民在环城公园进行晨练和各式各样的活动。西安城墙成为国内外宾客向往的游览区,每年大约有150多万中外游客到这里游览参观,年收入6000多万元。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之行把西安作为第一站,在参加了仿古迎宾入城式后,信步登上古城墙观赏古城夜景,对西安的城墙公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西安市1995—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环城工程建设规划图

工程技术专家研究环城建设规划

拓挖城河河岸

城墙施工现场

环城建设义务劳动场面(一)

环城建设义务劳动场面(二)

3.曲江池遗址的保护与建设

曲江池形成历史悠久。秦时因池岸曲折,水如长洲,称“隑洲”。汉时划为宜春苑,称“曲洲”,汉武帝曾多次来这里游赏。隋初兴建大兴城时,“宇文恺以其地在京城东南隅,地高不便,故阙此地不为居人坊巷,而凿以为池”(《雍泉·唐曲江》)。经过疏凿美化,辟为都城近郊风景区。唐玄宗开元时期(713—741年)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开凿黄渠,从南山引水注入池中,使池面扩大到70万平方米,同时沿池畔营建,曲江沿岸宫殿连绵,楼阁起伏,垂柳成行,烟水明媚,成为胜境。它和附近的芙蓉园、乐游原、慈恩寺、杏园一起,形成以曲江池为中心的风景游览胜地。唐代曲江的历史文化景观,是以曲江池为核心,以大雁塔、紫云楼为制高点,结合少陵原和乐游原的地形地貌,形成的自然地域,是唐代这一地域自然景观、建筑园林和人们审美追求的综合反映。

随着唐王朝的衰落,曲江风景游览胜地也就败落下来。但是曲江池遗址经历千年沧桑,原有的丘陵和水系的地形地貌仍清晰可见,地上、地下更有丰富的文物遗存。利用曲江遗址和现存的大雁塔、慈恩寺,恢复建设大雁塔曲江风景区,再现大唐辉煌的历史风貌,既是彰显古都特色的重大举措,也是各界人士的热切期盼。西安市几次城市总体规划,均将大雁塔曲江遗址区域规划为风景区。近几年,曲江新区的建设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曲江新区于2007年8月被国家文化部批准为我国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曲江新区在规划格局上形成了“一心、两带、三轴、四板块”的形态。“一心”即以大雁塔为整个曲江的核心;“两带”指贯穿整个新区,宽100米的唐城墙遗址保护绿化带和分布在绕城高速两侧共100米宽的绿化景观带;“三轴”是雁塔南路旅游商业发展轴线、芙蓉东路生态休闲发展轴线和曲江大道景观轴线“四个功能板块”为唐风商业板块、旅游休闲板块、科教文化板块和会展商务板块。(www.xing528.com)

曲江池遗址公园总平面图

旅游休闲板块是曲江区域的核心,占地约7平方公里。依托70公顷的曲江南、北湖水面,利用起伏变化的地形地貌、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营造规模宏大配套齐全的旅游休闲板块。再现唐代辉煌的曲江池遗址公园工程,对延续和展示唐代历史文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曲江池遗址公园北接大唐芙蓉园,南至秦二世陵遗址,占地面积100公顷。从唐曲江

长安芙蓉园总体规划

总体鸟瞰图

芙蓉园晨曦

池遗址和秦二世皇帝墓等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区域生态环境出发,恢复性再造曲江南湖、曲江流饮、汉武泉、宜春苑、凤凰池等历史文化景观。是集历史文化保护、生态园林、山水景观、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开放式文化公园,也是高端地产云集之地。公园恢复曲江池水面约45公顷,与周边唐城墙遗址保护绿化带和大唐芙蓉园等形成的近2平方公里的城市生态景观带,成为西安实现城市现代化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谐共生的成功典范,成为广大民众喜爱的城市公园。

大明宫示意图

4.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与建设

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时期,而建成于高宗年代,又称“东内”,是唐诸宫城中最大和最壮丽的一座宫城,高宗以后的唐朝皇帝大多在此居住、听政。大明宫面积3.2平方公里,城垣周长7公里,宫中有二十六门、四十殿、七阁、四省、十院及楼台堂观池亭等各种建筑百余处。宫城依据功能分为前朝和后寝两大部分,以紫宸门为界,紫宸门以前,属于前朝地区,期间有丹凤门、含元殿紫宸殿等建筑,是皇帝举行“外朝”大典和“中朝”听政视事之处;紫宸门以内属于“内寝”地区。丹凤门与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大殿,由南向北处于全宫的中轴位置,依龙首原地势的起伏,南北相沓,都建在原的高处,如《雍泉》所载“唐大明宫尤在高处,故含元殿基高于平地四丈。含元以北为宣政,宣政以北为紫宸,地每退北,辄又加高,至紫宸则极呈。”这种以中轴地位和原冈地段安排主要建筑的布局,既突出了三大殿象征权力中心的重要地位,又使这些宫殿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大明宫北部是以太液池为中心的内寝地区,是皇帝和后妃们的生活区。太液池在龙首原北坡的低洼区,池中有垒石积土而成的蓬莱山,池周建回廊400余间,因此,太液池绿水弥漫,殿廊相连,而且池中盛植莲花,是一处著名的宫苑风景区。大明宫遗址是唐长安城遗址的重点,保存基本完整,格局比较清楚,文史和考古资料十分丰富,是体现唐长安城辉煌历史最理想的一个窗口。

经过1000多年的历史沧桑,大明宫留下的是一大片遗址。目前,人们可以看到的仅有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丹凤门、玄武门、蓬莱岛及部分宫城段落等十余处遗留地面的夯土基台,大部分埋于地下,埋藏丰富,属于大型建筑群遗址类文化遗产。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中、日、韩三方合作实施了对含元殿遗址的保护工程。主要恢复了台基和建设了一座小型博物馆。为保护大明宫遗址,几代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

但是,稠密的城市人口,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直接和间接地威胁着遗址的安全。宫城南半部早已被工厂、企业、居民住宅叠压,存在着西安面积最大的棚户区。除了脏乱差的棚户区,遗址区范围内还有10多个城中村、几十家企事业单位,总共涉及2.5万户10余万人。保护展示大明宫遗址必须解决在遗址范围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拆迁安置问题,必须解决好周边环境的改造问题,关键是如何去筹集庞大的资金需求。单靠国家拨款肯定不行,靠西安市财政拿钱更不可能。必须找到遗产保护突围的新途径、新方法,开创一条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新路子。大明宫遗址保护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通过遗址的保护利用,提升遗址周边的价值,在保护中拓展,在拓展中保护。

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复原图

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复原图

大明宫区域规划面积19.16平方公里,发展目标是以大明宫遗址公园为核心,整治大明宫周边混乱与滞后的城市现状,构建完整的文化体系与生态体系。力求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构建集历史文化展示,大型居住、商贸和休闲服务为一体,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发展新区。西安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正式决定进行大明宫遗址保护及周边环境改造工程,规划建设大明宫遗址公园。并指定曲江团队参与到大明宫区域的保护建设之中,曲江团队在投资对遗址的本体保护工程和环境优化的同时,获得周边区域的土地开发权,通过大明宫遗址周边区域的运营开发,弥补其对遗址保护投入的资金,并获得应有的利益回报。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中,紧密结合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西安市北部棚户区改造工程规划,紧密结合周边环境的改造,在19.16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建设中,将唐大明宫遗址3.2平方公里土地全部用于遗址保护展示,建设了大明宫遗址博物馆。拆迁遗址地区350万平方米建筑物,在遗址区域外建设移民安置新社区,使长期以来一直居住在上下水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环境脏、乱、差的10多万低收入普通群众住上了设施完善的新居,改善了生活条件,也彻底改善了遗址地区及其周边的城市环境。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已于2010年10月10日建成开放,实现了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双赢。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总平面图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西安调研时指出:“要树立新的文化遗产保护观,努力将文物保护,尤其是大遗址的保护与改善遗址周边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城市建设和谐共生。”

大明宫遗址及周边地区规划图

5.综合整治团结水库(汉城城壕),建设富有文化特色的汉城湖景区

根据勘察实测,汉长安城城墙周长25700米,各面城墙长度不尽相同,东墙6000米、南墙7600米、西墙4900米、北墙7200米。现存城墙保存状况,以东城墙最好,南城墙次之,西城墙和北城墙较差。城外与城墙平行有城壕,其宽40~45米,深3米。城墙与城壕一般相距30米。南城墙的东段和东城墙外的古城壕仍在使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团结水库。团结水库由西库、中库、东库及团结水库组成,右岸紧临北二环朱宏路,左岸紧靠古汉城墙,自大兴路到朱宏路郭家村,全长6.2公里。水库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经续建扩建,至1971年库容达到200万立方米。团结水库主要承担着护城河、旧城区和城市中心区域计60平方公里的城市污水和雨洪的排泄任务。长期以来,全市约有50%以上的城市污水排入李家壕团结水库,经沉淀净化后,用于农田灌溉。西安是全国发展引用污水灌溉最早、规模较大的城市之一。1953年开始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农田,之后灌溉面积不断增加,至1984年达到1.8万顷,主要集中在北郊未央区。污水灌溉对农业增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污水中含有毒和其他有害物质,造成了地下水的污染及农田土壤环境的恶化。1990年以后,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以及污水灌溉的危害日益明显,西安利用污水灌溉农田的面积在逐渐缩小,最后基本不用污水灌溉农田。团结水库还是城市雨水排泄的重要设施,担负着环城河和北郊地区雨洪的排泄任务。环城河雨水排水区是市区最重要的一个排水区,汇水面积达45平方公里,该区城的雨水排入城河,经城河调蓄后退入团结水库调蓄,最后排入渭河。

半个多世纪以来,团结水库在净化污水、农田灌溉和调蓄排泄城市雨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库底污泥淤积,库水乌黑发臭,库岸杂草丛生,库边垃圾堆积,周围蚊蝇滋生,库区脏乱差的局面严重制约着周边广大地区的建设和发展。

2008年10月正式启动建设的团结水库综合治理工程是西安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是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工程主要内容为建设6.28公里截污暗涵,使城市污水及城市雨洪不再入库;实施库区治理,清运淤泥近200万立方米,库岸砌护12.8公里,改造大坝溢洪道和放水洞;新建桥梁5座,修建沣河向库区注清水管道11.8公里;实施监测系统建设,实施周边绿化、管护道路及附属设施建设;实施水库规划区片拆迁1.26平方公里,拆迁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

汉城湖地区规划总平面图

该工程集防洪排水、园林景观、水域生态和文物保护为一体,以展示汉文化、水文化为主题,是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点工程。团结水库是在原汉城城壕的基础上形成的,位于汉长安城遗址东南角,紧靠汉城的南城墙和东城墙,是汉城遗址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规划建设安门盛世、流光伴湾、御景覆盎、角楼叠翠、汉桥水镇、灞城溢彩和封禅天下7个功能区,规划建设雕塑24组,历史文化广场29处,全力打造汉文化展示景区。

汉城湖(团结水库)景区片区分布图

汉城湖(团结水库)景区鸟瞰图

汉城湖景区规划用地总面积207公顷(3100亩),其中水面积56公顷。2011年秋天,汉城湖景区已建成并向游人开放。景区的56公顷清水水面以及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使人们感受碧波荡漾的生态水域文化魅力。景区的天汉雄风浮雕、历史文化广场和汉代建筑群,使人们领略西汉强大繁荣的盛世文明。

综合整治团结水库(汉城城壕)

汉城湖商业街效果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