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生
1.生平简介
华生(1878—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建者。出生于美国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城外的一个农庄中。16岁时,华生进入了格林维尔的福尔满大学学习哲学,并在5年后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1900年入芝加哥大学研究哲学与心理学,求学于教育哲学家杜威、心理学家安吉尔、神经生理学家唐纳尔森和生物学家洛布。在安吉尔的影响下,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且选学了神经学和生物学等课程。1903年华生以题为《动物的教育》的论文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并经杜威和安吉尔推荐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1908年被聘为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教授。他在霍普金斯大学一直工作至1920年。1913年华生的著名文章《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问世,行为主义正式产生。1914年出版他的第一本著作《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他于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8年获福尔满大学名誉博士。1920年毕生因主持一项有关性行为实验研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被迫辞职并离开学术界。后在纽约改行从商,经营广告事业,但仍然著书立说介绍行为主义。1925年他出版了半通俗的书籍《行为主义》,广泛地宣传他的行为主义观点。1928年出版了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的心理护理》。1930年以后,他完全转向从事广告商活动,直至1945年退职。他最后的几年是在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农庄中度过的。
2.主要观点
华生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是行为,宣称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就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华生所讲的行为首先是一种可观察到的机体反应。这种机体反应的本质是人和动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华生把反应分为四类:
(1)外显的习惯反应。包括开门锁、打网球、拉提琴、盖房子、与人说话、与人交往。
(2)内隐的习惯反应。包括条件反射所引引的腺体分泌、无声言语(即思维)、身体的定向或态度。
(3)外显的遗传反应。包括人的各种可以观察到的本能和情绪反应,例如抓握、打喷嚏、眨眼等。
(4)内隐的遗传反应。包括生理觉察所研究的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各种变化。
3.华生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华生承认观察法的重要作用,他把观察法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帮助的观察,也就是通常所讲的自然的观察;另一类是借助仪器的观察。华生认为,全体科学的进步都与实验手段和设备的改进有关。这种观察实际上就是通常的实验法。
(2)条件反射法。
华生认为条件反射法是非常客观的方法,他把条件反射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以获得条件分泌反射的方法,另一类是用以获得条件运动反射的方法。华生不仅把条件反射法正式列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还亲自应用这一方法对儿童的情绪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3)口头报告法。
华生认为,在正常人身上,有一种在动物身上不存在的,甚至在变态的人身上也不完善的能力,即观察自己身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华生所讲的口头报告法所报告的只是自己机体内部的变化,而不是心理和意识的活动,因而并不是通常所谓的内省。
(4)测验法。
华生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纯粹的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差异越来越小,测验法也逐渐由应用的方法成为研究的方法。
4.华生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关于感觉。
华生从他的行为主义观点出发,在其著述中尽量避免应用“感觉”之类的传统心理学名词,代之以“刺激”和“反应”等字眼。他把各种感觉改为“视反应”、“听反应”、“痛反应”等,还用视反应错误来取代错觉。同时华生还认为,可以写一部心理学,不用“意识”、“心理状态”和“心”这类术语,而是用“刺激与反应”和“习惯形成”等术语来表述。
(2)关于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华生在早期并不否认本能的存在,只不过把本能看作是一种由许多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系统地展现出来的先天性反应所形成的组合。他说:“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这段话一直被人们公认为环境决定论的经典表述。
(3)关于动作流的概念。
华生又提出了动作流的概念,以代替詹姆斯的意识流。他把人一生的全部行为制成一个由简到繁的图表,认为人的一生的行为是川流不息的动作流,从受精卵开始,随年龄增长日趋复杂。一些非学习的动作在很短时期便消失,有些则保留时间较长。华生把这个动作流图表称为他的行为主义观点的表达,并认为行为主义正是通过这些动作流来理解人的行为。动作流为行为主义观察人的心理提供了现实的背景。
(4)关于情绪的理论。
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遗传的类型反应,包括了整个身体机制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系统的深刻变化。但他认为本能和情绪有区别。如果刺激所引起的适应是内部的,而且是局限于主体的身体之内的,那么这就是情绪;如果刺激引起整个有机体对各种对象的顺应,那么这就是本能。华生认为,人有三种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绪即恐惧、愤怒和亲爱。华生用形成条件恐惧反应的事实,认为条件化是使情绪复杂化和发展的机制,人的各种复杂情绪都是在前述3种原始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5)关于思维的理论。
华生认为思维也是一种感觉运动的行为。他说,语言的习惯有两种:一种是外显的语言习惯,这就是言语;另一种是内隐的语言习惯,这就是思维。两种习惯动作在本质是等值的,因此,言语是大声的思维,思维则是无声的谈话。在这里,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内隐的语言习惯是由外显的语言习惯逐渐演变而来的。开始是儿童独自一人不断地对自己讲话,以后在大人与社会的要求下,变为小声地讲话,最后又变为只在嘴唇之内出现。华生注意到了言语与思维的联系。华生认为,人类除了语言形式的思维之外,还有非语言的形式的思维。
(6)关于人格的理论。
华生认为,人格就是指一个在反应方面现有的和潜在的全部资产和现有的、潜在的债务。华生所指的资产指:第一,已被组成的各种习惯的总体,社会化了的已被调整过的各种本能,社会化了的和已被锻炼过的各种情绪,以及这些东西之间的各种组合和相互关系;第二,可塑性(形成新习惯和改变旧习惯的能量)和保持性(已建立的各种习惯恢复其作用的速度)的高度系数。也就是个人对于当前或将来外界环境适应的能力。而债务则是指在当前环境中不发生作用和阻止其对已改变的环境进行顺应的潜在因素。进而华生指出,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人格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它是环境的影响形成的,所以改变人格的途径就是改变人所处的环境。
(7)关于学习的规律。
①频因律。
华生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因此,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有效动作之所以保持下来,无效动作之所以消失,是由于有效动作比任何一种无效动作出现的次数都多,这是因为每一次练习总是以有效动作的发生而告终的。(www.xing528.com)
②近因律。
华生认为,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因为在每一次练习中,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所以这种反应在下一次练习中必定更容易出现。由此,他把反应离成功的远近,作为解释一些反应被保留、另一些反应被淘汰的原则。在他看来,习惯反应必然是离成功时机最近出现的反应。
5.以行为主义理论阐述的幼儿心理发展和教育的观点
(1)对儿童要注重通过早期教育养成习惯。主张教育要尽早开始,儿童经过教育可以具有以下3种习惯系统:内脏或情绪的习惯;喉头或语言的习惯;身体技能习惯。
(2)要通过护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认为作为家长要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护理措施从小培养儿童懂礼貌、讲卫生、合群、勇敢进取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对孩子沐浴、睡觉、卫生、社交及不良行为纠正和玩具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建议。
(3)主张从教育中消除体罚。华生认为,如果想使儿童避免不良行为,唯一的办法是破除旧习惯,教之新习惯,要通过加强训练而不是体罚这种粗暴的手段。认为体罚滞后不能及时达到教育的目的,仅仅是教育者发泄气氛的办法,而且体罚过重会损害儿童的健康。
(4)教育儿童应因地制宜,应时改进。认为教育及训练的标准要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不断改进。当今的学校和家庭、教师及父母不应因循守旧,主张对儿童要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反对以全社会统一的“理想”、“标准”和“计划”去规范儿童,以便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5)提倡用“系统脱敏”的方式对儿童行为习惯进行训练。认为幼儿的情绪、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可以通过人工设计的情景循序渐进的方式加以改变。这种行为改变的模式称为“系统脱敏”,是华生进行的著名实验“艾伯特惧怕兔子”证明有效的反应模式。他还反对教育中对儿童放纵和溺爱,同时要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6.对华生行为主义的评价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推进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华生竭力主张用客观化的方法研究人和动物的可观察行为。这就从总体上强调了研究对象的客观化和研究方法的客观化。行为主义使心理学的研究步入了自然科学的范畴。因此,有些学者将其称之为“行为主义的革命”,这样的评价并不过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深化条件反射式学习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华生坚决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化,反对内省法。这无疑推动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进程。它的许多实验技术,如定量刺激技术、行为矫正技术等为研究人类行为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手段,为“行为科学”的诞生奠定了方法论基础。“行为科学”也成为第一个从心理学中派生出来的科学研究分支领域。华生的育儿观冲击了当时的遗传论、本能决定论,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对环境、教育的研究。另一方面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否认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但是仍然对美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
(二)斯金纳
1.生平简介
斯金纳(1904—1990年)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1904年3月20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一个车站小镇。斯金纳从小喜爱发明创造,富有冒险精神。1922年斯金纳进入汉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学并开始从事写作。1926年斯金纳从汉密尔顿学院毕业,转入哈佛大学心理系。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他为自己制定了一张极严格的日程表,从早晨6点至晚上9点的分分秒秒几乎都用来钻研心理学和生理学。他不看电影不看戏,谢绝一切约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斯金纳于1930年获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又获心理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在该校研究院任研究员。1937—1945年他在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教心理学,1945—1947年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系主任。1947年他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系的终身教授,从事行为及其控制的实验研究。
斯金纳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卓著。他发展了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的研究,揭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他设计的用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被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广泛采用。他在哈佛大学的鸽子实验室名垂青史。他根据对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作用的研究发明了“教学机器”并设计了“程序教学”方案,对美国教育产生过深刻影响,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为表彰斯金纳在心理科学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卓越科学贡献奖”,1968年他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这是美国最高级别的科学奖励。1971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章。1990年8月10日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心理学毕生贡献奖”荣誉证书。8天后,即8月18日斯金纳去世。
斯金纳一生著作很多。自1930年以来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和12本专著。他的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的分析》、《科学与人类行为》、《言语行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教学机器》。这些著作全面阐述了操作行为主义理论和这种理论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他还用操作行为主义理论阐述社会生活问题,出版了小说《沃尔登第二》以及《自由与人类的控制》、《超越自由与尊严》。这些作品曾在美国社会中引起巨大反响和激烈争论。
2.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
(1)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由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action。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新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作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在教学方面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2)强化理论。
斯金纳在对学习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理论,十分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斯金纳把强化分成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种。积极强化是获得强化物以加强某个反应,如鸽子啄键可得到食物。消极强化是去掉可厌的刺激物,是由于刺激的退出而加强了那个行为。如鸽子用啄键来去除电击伤害。教学中的积极强化是教师的赞许等,消极强化是教师的皱眉等。这两种强化都增加了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斯金纳认为不能把消极强化与惩罚混为一谈。他通过系统的实验观察得出了一条重要结论:惩罚就是企图呈现消极强化物或排除积极强化物去刺激某个反应,仅是一种治标的方法,它对被惩罚者和惩罚者都是不利的。他的实验证明,惩罚只能暂时降低反应率,而不能减少消退过程中反应的总次数。斯金纳对惩罚的科学研究,对改变当时美国和欧洲盛行的体罚教育起了一定作用。
(3)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
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当主体学习时反应速率就增强,不学习时反应速率则下降。因此,他把学习定义为反应概率的变化。在他看来,学习是一门科学,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则是一门艺术,是把学生与教学大纲结合起来的艺术,是安排可能强化的事件来促进学习,教师起着监督者或中间人的作用。斯金纳激烈抨击传统的班级教学,指责它效率低下,质量不高。他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对教学进行改革,设计了一套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方案,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育上的运用开辟了道路。
3.斯金纳对学前儿童教育的建议
(1)通过积极强化塑造儿童行为。
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正确使用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的反应,就能塑造出教育者希望的儿童行为。提倡积极强化,对儿童多利用微笑、赞扬和关注等积极强化促进儿童良好行为的发展。
(2)重视及时强化的作用。
认为强化不及时不利于儿童发展,教育者要及时强化希望在儿童身上看到的行为。如果想让儿童学会一种良好的行为,一开始就采用继续强化是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想要使儿童的行为持久,经过一段持续性强化后,可以酌情采取各类间歇强化。
(3)惩罚及儿童行为的矫正。
斯金纳反对惩罚作为手段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因为消极的惩罚常常会产生负面强化,更不利孩子不良行为的改变,主张用“消退”法即著名的“系统脱敏法”进行纠正。
(4)育婴箱及其功能。
斯金纳研制了用来教育儿童的“育婴箱”。这种育婴箱内干燥、无菌、隔音,而且可以自动调温,活动范围宽敞,箱壁安全,还挂有各种玩具等刺激物。婴儿可以在箱内睡觉、游戏又不用担心着凉和安全问题。斯金纳设立育婴箱的目的是尽可能避免外界一切不良刺激,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行为环境,养育身心健康的儿童。
总之,斯金纳利用行为主义的基本思想,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企图通过行为研究预测和控制儿童的社会行为。他的研究比华生更为细致深刻,为实际运用提供了便利。但忽略了儿童学习的内部心理,否认了儿童的主体性。但斯金纳的理论和实践仍然具有进步的意义,对美国幼儿园课程、模式及教育教法的实践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