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弗洛伊德的学前教育思想精要

弗洛伊德的学前教育思想精要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弗洛伊德读书时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1881年他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学位。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用简短的文字很难加以概括。弗洛伊德创造了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

弗洛伊德的学前教育思想精要

(一)生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856年出生在弗赖贝格市,该市现在位于捷克境内摩拉维亚省,当时是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他4岁时全家迁居到维也纳,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弗洛伊德读书时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1881年他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学位。在随后的10年中,他在一个精神病诊所行医,在治疗精神病的同时,致力于生理学的研究。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论著《歇斯底里论文集》;他的第二部论著《梦的解析》于1900年问世,这是他最有创造性、最有意义的论著之一。虽然该书开始非常滞销,但是却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声望,他的其他重要论著也相继问世。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国作了一系列演讲,当时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1902年他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艾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员之一,几年以后卡尔·容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两个人后来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著名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晚年患了颌癌,为了解除病根,他从1932年起先后做过30多次手术,尽管如此,他仍然工作不息,继续写出了一些重要论著。1938年纳粹分子入侵奥地利,由于弗洛伊德是犹太人,被迫以82岁高龄逃往伦敦,翌年在那里不幸去世。

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用简短的文字很难加以概括。他强调人的行为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极为重要。他证明了这样的过程如何影响梦的内容,如何造成常见的不幸,如口误、忘记人名、致伤的事故,甚至疾病。

弗洛伊德创造了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他系统地论述了人的个性结构学说,还发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学学说,如有关焦虑、防御功能、阉割情绪、抑制和升华等。他的著作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对他的许多观点在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论,而且自从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热烈的争论。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又译《癔病研究》,与J·布洛伊尔合著,1895)、《梦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4)、《多拉的分析》(1905)、《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性学三论》(1905)、《精神分析运动史》(1906)、《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对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1910)、《图腾与禁忌》(1913)、《论无意识》(1915)、《超越唯乐原则》(1920)、《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2)、《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幻想的未来》(1927)、《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摩西一神教》(1939)。

(二)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观点

1.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3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为潜意识。下意识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它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3.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0—1岁)。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黏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在这个阶段不适宜的满足会导致口部类型的人格,成人行为中从极端的乐观主义到好挖苦和讥笑癖的表现都是这个阶段偶然发生的事件引起的。②肛门期(1—3岁)。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黏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受到大小便的训练,排泄和不排泄都可能是对抗其父母。此阶段强烈的冲突可能导致一个肛门排泄型的成人,这种肮脏、浪费和放肆可能会导致肛门便秘型的成人,这种人过分讲究清洁,具有强迫型的特征。③性蕾欲期(3—5岁)。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狄浦斯情结(或称为恋母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或称为恋父情结),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这个时期儿童发展起来的对异性的态度保持下来,继续影响他在成年生活中与异性成员的关系。④潜伏期(5岁—青春期)。儿童进入学龄期,思想集中于学校活动并主要与同性儿童交往,这是儿童获得认知技能并同化社会价值的时期,自我及超我在这一时期继续得到发展,而性能量被疏导或压抑。⑤生殖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以对象代替自恋,这是人走向社会化的时期,成为人格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以生育繁衍后代为目的,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3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4.死亡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5.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6.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在其父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象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者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www.xing528.com)

投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抵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转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升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触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三)精神分析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及影响

1.推动了早期教育的研究

弗洛伊德强调幼年生活经验和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和人格发展的作用。认为“由观察的结果,可以深信幼时的经验有其特殊的重要性”,成人“一切倒错的倾向都起源于儿童期”。并指责人们往往注重祖先经验及成人生活经验,“却完全忽视了儿童经验的重要,其实儿童经验更有重视的必要,因为它们发生于尚未完全发展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重大的结果,正因为这个理由,也就更容易致病”。他这些重视早期教育、早期环境、儿童学是早期心理发展等观点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尤其是他独创性的研究、论证与发挥极大地推动了对早期教育和儿童期经验的重视及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

2.推动了儿童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要点之一是:强调人的行为是由个人的基本生物冲动激发的,当这种冲动与环境严重失调,受到压抑,就会在其他幌子下发泄,严重的导致心理变态。并注意到,许多心理疾病在儿童期就有了预兆,指出个人生活的不幸常常可到童年期的经验中寻根溯源。有的教育学家认为精神分析在分析较大的、有缺陷儿童行为难点上,它的作用较大。二战后,世界各国各级教育机构纷纷关注儿童的心理卫生,都受到了此理论的影响。幼儿心理卫生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各国幼教工作者或幼儿心理学家还利用精神分析原理指导人们正确育儿,或设计出一些诊断、治疗儿童心理疾病的方法,如美国心理学家、儿科医生斯巴克在1946年出版了《婴儿和儿童护理常识》,社会反响巨大。

3.对学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影响

(1)心理发泄和代偿教育。根据弗氏本能理论,儿童的本能欲望如被压抑,可导致心理变态及教育的失败。欧美一些国家的幼教人士根据此原理注意帮助儿童探究及表达自身的情绪、重视通过艺术、游戏及其他表达活动来作为精神发泄、消除压抑的手段,比如让孩子在游戏中打布娃娃来出气,发泄现实中因成人责备产生的抑郁。此外还可通过戏剧性游戏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与满足,以期心理得到正常的发展。

(2)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性教育。精神分析学者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基本本能,但在文明社会常遭压抑,而一些正人君子也鼓励用虚伪与压抑的方法对待儿童的性兴趣。而这是对儿童性心理发展有害的,因此要注意对儿童正确的性教育。

(3)利用“升华”的作用对儿童加以积极的引导。教育工作者认为:在儿童教育中,一面应尽量避免使儿童发生“情结”的刺激,不用过多的规则限制儿童,如让孩子安静或过多惩罚;一面要以积极的方法鼓励他们的活动。这样儿童的心理能量可得到正当的引导,被压抑的情结可得到宣泄或疏解。

(4)要重视儿童人格发展中的自我发展。教育家认为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处理个人感情的各种技巧日趋重要,为了使儿童人格得到正常的发展,避免“固结”与“倒退”既要反对强制,又要避免溺爱。

4.评价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问世后,一方面引起进步主义教育家及许多现代心理学家的共鸣,对推动早期教育和心理卫生发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并继续对现代教育发挥影响。同时,弗氏精神分析中关于片面夸大潜意识、泛性论和夸大童年作用,低估后期事件对人的影响都遭到了各界不同程度的批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