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罗素学前教育思想简介

罗素学前教育思想简介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毕业后,罗素既从事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讲学,也进行社会政治活动和教育实践活动。罗素的学术成果众多,涉及数学、哲学、文学、教育等众多领域。频繁的讲学活动使罗素的思想在许多国家传播开来,也丰富了他本人的思想。罗素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表现在他和妻子朵拉创办的皮肯希尔学校。这所学校的办学风格充分体现了罗素的教育思想。罗素所说的敏感主要指前者。

罗素学前教育思想简介

(一)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年)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他于1872年5月18日生于英国蒙茅斯郡的拉文斯克洛夫特。他出身于贵族世家,曾祖父是贝特福德公爵六世,祖父是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首相。但是,罗素的幼年生活是不幸的。当他2岁时,姐姐和母亲因病去世,在他5岁和6岁时,父亲和祖父也相继去世。因此,他从小就由祖母抚养、教育。他的祖母对他的生活、学习的要求十分严格,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1890年,罗素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数学。3年后,他通过了学位考试。从第4年开始,罗素改学哲学。一开始,他是新黑格尔主义者,后来,他成为新实在主义者。189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哲学系毕业。

大学毕业后,罗素既从事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讲学,也进行社会政治活动和教育实践活动。罗素的学术成果众多,涉及数学、哲学、文学、教育等众多领域。其中最有影响的论著有:《数学原理》(与怀特海合著,三卷)、《社会改造原理》(1915)、《哲学问题》(1920)、《教育论特别是幼儿期教育》(1926,中译本为《教育论》)、《教育和社会秩序》(1932)、《西方哲学史》(1945)、《人类的知识:其范围和限制》(1948)。鉴于罗素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58年,他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卡加林奖。同年,他还获得了丹麦的索宁奖。

罗素一生到过许多国家讲学。1896年,他应邀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布林·马尔大学讲学。1910年,他在母校剑桥大学讲授逻辑和数学原理。1914年,他赴美国哈佛大学主持“洛威尔讲座”。1920年,他应“中国讲学会”的邀请在中国讲学。1938年到1944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纽约市立大学等处讲学。1950年,他到澳大利亚、美国讲学等。频繁的讲学活动使罗素的思想在许多国家传播开来,也丰富了他本人的思想。罗素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一生都在呐喊和平,反对战争。为此,他屡遭迫害。但是,这些挫折都未曾使他屈服。他在去世前一个多月还发表政治声明,谴责以色列空袭埃及和巴勒斯坦难民营。罗素为人类和平所作的努力提高了他的声望,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罗素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表现在他和妻子朵拉创办的皮肯希尔学校。这所学校的办学风格充分体现了罗素的教育思想。从1927年学校的创建到1935年,他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了这所学校中。学校唯一的财政来源是他自己的稿费。他亲自掌管校务,教育学生。皮肯希尔学校的显著特征是倡导自由,避免压制。1935年,罗素与朵拉离婚后,离开了这所学校。1940年,这所学校关闭。罗素的一生很辛劳,也碰到许多挫折。但他始终以开朗、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1970年2月2日,他以98岁高龄谢世。

(二)主要教育思想

1.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罗素对当时的教育制度深感不满。他认为,传统教育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成为维护现有秩序的工具。他认为,几乎一切教育都有一个政治的动机,被当时的政府、宗教团体或其他社会团体所利用。而当时许多国家和社会团体正热衷于战争和竞争,践踏和平和自由,实行的是“疯人院”的政治,教育沦为这种社会制度的政治武器的结果是可悲的,毫无防御的儿童受到歪曲、压制和暗示的教育。罗素还提到,在每一个国家里,历史教学总是在赞美祖国,儿童学习和相信他们的国家永远是对的,差不多一切伟大人物都是产生于他的国家里,而且在一切方面都比其他国家优越。这种虚伪的、有偏见的知识对儿童是有害的。

第二,传统教育制度不利于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这主要反映在如下几点:①传统的教学目标是产生信仰而不是思维,是强迫青年对可疑的事情持有一定的意见,而不是使他们看到可疑之点,以鼓励他们独立思考。②教育者不尊重儿童的权利,忽视儿童的心理特点,结果必然造成儿童不健康的心理。③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师单纯灌输纯粹的书本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智慧。学生的本性被歪曲了,自由思想的愿望被教师残忍地加以阻遏。

2.理想的人与理想的教育

罗素认为,人的品性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一些人独有的,如艺术家科学家、庄稼汉、磨坊主等拥有与自己职业有关的独特的品性;另一部分是人人应有的。后者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他认为,理想的人的品性应该包括活泼、勇敢、敏感、理智,它们能使人们趋向完善,是理想的品格的根据。理想的人必然具备这种理想的品格。罗素认为,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活泼的品性能使人们从生活中感受快乐,减少痛苦。他说,活泼有助于人们增加对外界的兴趣,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防止忌妒等,这是人人都应具有的重要品性。

勇敢是与恐惧、暴怒相对立的情感。正确的勇敢既表现在行为上,也表现在感觉上。这种勇敢的培养主要依赖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健康、活泼和应付险情的经验和技术;二是自尊心和非个人的人生观的结合。他指出,对普遍的勇敢而言,后者是更基本的东西。有自尊心的人不依他人的意见和情感为行动的依据。他们自己制定目标,而不求诸他人,也不把自己的目标强加给别人。非个人的人生观是指超越自我,对个人自身以外的任何东西感兴趣。“完全的勇敢总是属于兴趣广泛的人,这种人不是通过藐视自身,而是通过重视自身以外的东西,感到他的自我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个人的死亡乃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这种勇敢是积极的和本能的,是完美品性的主要成分之一。

敏感对单纯的勇敢有矫正作用,它可分为情感、认识、审美三个范畴。罗素所说的敏感主要指前者。他认为,当许多种刺激都使某人产生感情时,此人便是敏感的。可取的敏感是指许多事物都能正常地引起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觉。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食物和温暖的单纯快感与对赞扬的快感。第二阶段是同情。同情又分纯自然的和扩大的两种。第二种同情是更高形式的同情,它表现在:“第一,即使当受害者不是特别亲近的客体时,也感到同情;第二,当所发生的痛苦仅为耳闻,并非目睹时,也感到同情。”

罗素认为,理智比人为规定的“道德”行为更有价值。他所说的理智是指实际的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力。按照他的观点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一个人学得越多,就容易多学;另一方面,智力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相形之下,他更重视学习能力的发展。在理智的培养上,他强调三点。第一,要有适当的好奇心。好奇心一死,活跃的智力也就终止了。第二,要有一定的求知方法,它包括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耐心、勤奋、虚心等。第三,要有勇气,敢于发表不合众意的观点。罗素指出,人类的恶习是由教育带来的,因此,只有教育才能使我们获得与之相反的美德。

3.教育原理与方法

(1)教育与民主的关系。

首先,罗素认为,理想的教育制度必定是民主的,应该使每个人或至少使每个有能力的人都受到教育。他说:“我们所应追求的未来教育制度乃是一种能使每个儿童都获得最优机会的制度。”其次,他反对绝对的平等,主张给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他指出,有些儿童聪颖过人,从更高的教育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益处。倘若粗暴地实行民主的原则,其结果会导致科学和教育水平下降,谁也得不到最高等的教育。另外,他还主张富人不应放弃现行社会里那种不能人人拥有的教育机会。

(2)实用教育与古典教育。

教育应该传授什么类型的知识?历史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即实用学科与古典学科之争。罗素认为,这种争论是不切实际的。他说:“教育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教育当然应该是实用的。”但是,在以前主张实用教育的人看来,“实用”就是有助于满足身体的欲望和要求。他们极力主张的是:教育的结果应当是实用的,如受过教育的人就是懂得如何制造机器的人。如果把它作为终极目的,那无疑是错误的。主张古典教育的人认为,古典教育能给人以一种精神财富,并且在某种意义上使人变得更为出色。罗素指出,狭义的装饰教育已不符合时代要求了。罗素还进一步分析了主张实用教育的人与反对者之间的三种争论:第一种是贵族与民主主义者之间的争论,第二种是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与只注意精神愉快的人之间的争论,第三种是认为只有非实用的知识才有内在价值和认为任何有内在价值的知识都是无用的两种观点之间的争论。他指出,任何偏执一方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

(3)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在处理自由与纪律的关系上,罗素认为,首先,教师要给儿童充分的自由。他对传统学校压制儿童自由的做法进行了抨击,认为传统学校中许多纪律与约束都是有害的。“我们应该把目的放在保全独立和冲动上,来代替服从和纪律”,从而促使儿童情感、理智的发展。其次,学校不能完全没有纪律。现代教育家并非简单地废除纪律,而是通过新的办法维护纪律。这种新的纪律便是自制。这种纪律是从一个人自己的意志里发生出来的,而不是从外界的权力来的。它“对于几乎一切的成就”是必要的。因此,他主张把自由与纪律巧妙地结合起来。但是在皮肯希尔学校,他过于强调自由,甚至有放任自流的倾向。(www.xing528.com)

(三)品性教育

罗素认为,品性教育在6岁以前便能基本完成。6岁以后,学校不必花费很大时间和精力去考虑道德问题,只要在以前品性教育的基础上加以注意就可以了。前一阶段没涉及的其他一些美德应当在纯粹的智力教育中自然产生。品性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培养良好的习惯。他认为0—1岁婴儿期养成的习惯很重要,罗素认为这一时期是儿童的智慧和道德开始萌芽时期,是儿童全部教育的开端。儿童出生时具有的原始本能和反射可以利用环境使儿童养成各种习惯,从而形成各种品格。婴儿有很强的学习欲望,父母只需提供机会,剩下的就让婴儿自己去做。不要企图教婴儿做什么,他会按自己的步子学习,成人要做的就是向儿童示范。不要低估婴儿智慧的发展。婴儿出生时的本能和反射是培养好习惯的基础,但是这时养成的坏习惯会阻碍以后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要注意提供给孩子好的示范培养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包括自娱活动、自制力和一些有规律性的生活常规等。

(2)消除恐惧心理。罗素认为:儿童在第二年逐渐学会了行走和说话,这使孩子活动探究的空间增大,好奇心也越来越强,在探究事物的过程中,过多的新鲜事物也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的心理。他把恐惧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理性恐惧,是对无危险的事物表示出的恐惧,如影子和机械玩具等。另一种是理性恐惧,指对危险事物表示出的恐惧,如对悬崖恐惧等。他强调无论哪种恐惧都应逐渐克服,因为长期恐惧的心理不仅会使儿童养成一种怯懦胆怯的性格,而且会使孩子很快泯灭好奇心,不利于儿童的性格形成和智慧发展。教师要从小帮助儿童防止和克服恐惧心理,培养勇敢的品性。

(3)通过游戏培养想象力。他认为,爱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游戏一种是训练儿童能力的游戏,可以使孩子获得新的能力;一种是假想游戏,在于使孩子发展想象力,获得现实生活的补偿。特别指出儿童时期的本能冲动是权力欲。权力欲是儿童游戏的最主要源泉。在游戏中,权力欲表现为学习做事和想象,孩子在游戏中获得安全感和控制感,这也是儿童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必须鼓励儿童游戏,重视儿童想象力的培养,他说:“扼杀儿童的幻想就是使他们成为现存事物的奴隶,成为拴在地球上的动物。”

(4)发展建设本能。罗素认为,建设性和破坏性都是儿童的本能的特性,与人的权利意志密切相关。他说:“用心理学术语来说,产生预先设计的结构,就是建设;让自然地力量随意变更现存的事物,就是破坏。”这两种相反的性质同时存在于一个儿童身上。因此培养建设性品质,减少和消除破坏性的品质是教育儿童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好的生活大多数是建筑创造的冲动上面,许多美德的萌芽是由于经历建设的快乐而产生的,根除残酷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增加对建设和发展的兴趣。因此,他主张充分发展儿童建设的本能,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让儿童参加建设活动。儿童通过亲身体验,一方面能学会建设性的技能,另一方面知道珍惜劳动果实,不会随意破坏他人的成果。

(5)通过同伴交往培养公平的意识。罗素认为,儿童都具有自私的本能,因此教育者应该认清利己心与占有欲的性质,给予恰当的引导。罗素说:“我们应该努力将公平的意识注入儿童的思想与习惯中去。”但教育不能无视儿童的本性,绝不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儿童做出自我牺牲,应该使儿童懂得:每个人都有权在世界上占有一定的位置,拥有一定的权利和财物,并有理由享有他自己的权利和财物。但是他不应该占据他人的位置和财物,要求不应该属于他的东西。罗素认为,如果一味地要求儿童自我牺牲,那么不是引起儿童的愤怒和反抗,就是导致儿童虚伪的利他行为。他还认为应该在儿童群体中进行公平的教育,因为只有在年龄相近和兴趣相似的儿童之间,才能进行真正的平等交流、相互理解和尊重。教育者要帮助儿童克服不当的利己心和占有欲,就要培养儿童的公平意识,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个儿童。

罗素认为,儿童可以分为三类:年长儿童、同龄儿童、年幼儿童。年长儿童的作用是为年幼的儿童提供可以努力达到的目标,年长儿童的行为举止在年幼儿童面前十分自然,没有完善,易于模仿。这个过程中,年长儿童乐意表现和教导,年幼儿童乐意服从,年幼儿童得到了教导,年长儿童学到了美德。但当儿童到了4岁以后,他的生活中就更需要同龄儿童,同龄儿童的重要性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一个儿童在与同龄儿童的交往和共同活动中,最容易学会公平思想养成合作精神。

(6)养成诚实的习惯。罗素认为儿童天生是诚实的,不诚实是后天形成的,而且是恐惧的结果。他说:“如果儿童是毫无恐惧地教育出来的,那他总会是诚实的。”培养儿童诚实的习惯,这是道德教育主要的目标之一。他认为,诚实不仅表现在语言上,更应该体现在思想上。教育者一方面要以身作则,尽可能诚实地回答儿童提出的一切问题,而不能对儿童撒谎。例如,罗素主张破除对性的迷信和禁忌,在性教育中遵守两条原则:第一,要永远真实地回答问题;第二,要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对待性知识。另一方面在儿童说谎时又不要一味责罚儿童而要说服并讲明说谎的坏处,让孩子慢慢认识到诚实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如果儿童一说谎就给予严厉的处罚,那只能加深他的恐惧,从而加强他说谎的动机。

(7)爱心与同情心的引导。罗素认为,爱和知识是正确行为的两种主要因素。教育者应该以自己的爱心和同情心来培养儿童的爱心和同情心。他说:“我们不否认儿童需要成人作保护,但我们主张这种保护必须表示出爱心和帮助,而不是引起儿童的恐惧。”他认为给予儿童的爱应该是一种自然的纯真的本能的爱,而不是把儿童对爱的反应作为有意识追求的目的。他说:“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强迫孩子产生同情和爱心;唯一可靠的办法是观察自然产生这两种情况的条件,然后努力创造这些条件。”他强调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使儿童认识到世界上的美与丑、善与恶,增加他们对苦难者的同情和理解,讲述故事要仔细选择材料,选择恰当的时机,使儿童产生对受难者的同情和对邪恶者的憎恨。

(8)有效的奖励和惩罚。罗素说:“没有赞扬和责备,进行教育是不可能的。”但是必须谨慎使用奖励和惩罚,避免把两个儿童的优缺点对比,运用的惩罚必须少于奖励。对于理所当然地应该做的事情不应该奖励,惩罚不应该使受罚者感到有罪而是使他感到正在错过别人享受的快乐,运用体罚一定要公平,认为严厉形式的体罚则会产生残忍与暴虐,因此他坚决反对体罚儿童。

(9)重视幼儿园教育的作用。罗素十分重视幼儿园的作用,认为儿童在家庭里接受教育,会因为没有同伴使他渴望交往的本性得不到发展,往往会形成孤独的心理,对其进入社会后进一步发展极为不利。为了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品格,就要尽量让学前儿童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他预言幼儿园在儿童早期智力发展中的地位将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

(10)智力教育。儿童6岁以后,校方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纯属智力的进步上,并借此促成所需品性的进一步发展。他把6岁到21、22岁之间的教育分为3个时期。6—14岁是普通教育时期,这一时期所设的课程是每个人都要学的,不能分专业。主要课程有:读、写、绘画、唱歌、跳舞、手工活动、文学、外语、数学、科学、古典学科等。从14岁开始,对中等智商以上的学生实行分专业学习。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有3类:第一类是古典学科,第二类是数学和科学,第三类是现代人文科学。18岁以后,大部分人从事工作,少数特别有才能的人接受大学教育。

(四)评价

在罗素教育思想中有可取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他批判地吸收了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学前儿童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颇有启发性的见解。他充分肯定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重视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进行猛烈的抨击;提出了自由教育的理论、原则、方法等,有其进步性。但他在论述问题时有走向另一极端的倾向,如:过分重视教育的作用,肯定个人价值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的价值等。

思考与练习

1.简述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有何影响。

2.谈谈杜威的“做中学”思想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大意义。

3.评述罗素的自由教育思想和儿童教育观点对幼儿教育的实践意义。

4.试述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和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