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城,父亲是位牧师。家庭里的宗教气氛深深影响了蒙台梭利,她笃信天主教。蒙台梭利青年时代适逢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她积极参加妇女解放运动等社会改革运动,成为意大利当时最早上大学的女子。1896年,蒙台梭利以罗马大学第一个女医学博士身份毕业,并在该校附属精神病诊所工作,逐渐对于儿童教育发生兴趣。1900年前后,她到伦敦、巴黎旅行并对那里的病态儿童进行研究。在法国,她曾经向医学家兼心理学家的伊塔德和塞根学习,受到很大影响。蒙台梭利对塞根所著《白痴及其生理诊断法》尤为赞赏,译之为意大利文,并把他们教育低能儿童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来。后来,她重返罗马大学,研究哲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在这期间,蒙台梭利受柏格森直觉主义的影响,在理论观点上表现出神秘主义色彩;她也深受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主张用自然科学实验方法建立“科学教育学”。1907年,罗马住宅改善协会为保护房屋,自愿提供资金,把由于父母外出工作而无人照管的儿童组织起来,蒙台梭利应邀办起了“儿童之家”。她把教育低能儿童的方法适当修改后运用于正常儿童的教育,结果也取得极大成功。由此,引起意大利乃至国际上人们的极大注意。1909年,蒙台梭利总结“儿童之家”的经验,出版了《适用于幼儿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又译为《蒙台梭利方法》)。该书很快就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此后,蒙台梭利不但开办国际教师训练班,而且亲自到美国、西班牙、法国、丹麦、芬兰、印度、锡兰(斯里兰卡)、荷兰等国宣传她的教育主张。从1925年到1951年,她一直任国际蒙台梭利协会大会主席。
除《蒙台梭利方法》外,蒙台梭利的主要著作有:《人类教育学》、《蒙台梭利私人手册》、《高级蒙台梭利教学法》、《童年的秘密》、《幼儿之成长》等。
(二)儿童发展与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的儿童和儿童发展观在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了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的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的观点,然而她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和实验研究以及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生命哲学的理论加以阐述和发挥。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之为“内在潜力”;或把它总括为“人类的潜能”。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她认为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看做是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也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地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提示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及规律性;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智力的、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较少(或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或自发性)活动的基础上的。她的培养目标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类的潜能”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促进人类和平的强有力的新一代。
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理》(1949)中系统地阐述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进程,揭示了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与联系,为她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感觉训练、运动训练和智力发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她指出,儿童的“心理胚胎”发展必须在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犹如“生理胚胎”在母体内一样。两者不同的是:儿童的生理器官在母体内已开始形成;“心理胚胎”则是婴儿出生时才开始发育,这时儿童的大脑空无所有,但它有一种积极的能动的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事物的印象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设置一种适合儿童内在需要和兴趣的、能够诱发儿童自发学习、自动作业的环境。蒙台梭利特别强调儿童的学习室(教室)的设置,包括系统的刺激物——按照物体属性的类别设计各种系列的分等级、层次的程序教学教具材料,以便儿童自由选择、独立操作与自动练习和自我教育。这样,可以使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各种能力。蒙台梭利也十分重视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要求父母、成人改变对待儿童的错误观念和行为,呼吁社会关心儿童、保护儿童的权利。废除一切压制儿童个性和情感、摧残和折磨儿童身心的种种方法和手段,让儿童的“内在潜力”得以充分地展现和发展。
蒙台梭利把儿童看做是发展着的个体,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儿童内在生命力的驱使或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从而不断地与环境交互作用而获得经验,积累经验,促进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所以,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前一个阶段的充分发展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的发展是以前各个阶段充分发展的积累和延续。这种发展随着儿童生命岁月的增长,从无意识逐步进行到有意识,从自发活动进行到自由选择活动;但是,儿童(包括成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自发活动在发展进程中都始终存在着,只是生命的本能冲动在逐步减少,而心理的内在需要在逐步增加。蒙台梭利特别在《高级蒙台梭利方法》第一卷《教育中的自发活动》中详细地阐述了“自发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早期的环境经验对于以后阶段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意义。“特别重视丰富儿童的早期经验,重视儿童早期教育”,是她在罗马圣罗伦佐“儿童之家”试图解决贫民儿童受“文化剥夺”问题的教育改革实验研究中得到的重要结论。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已为当代心理学所肯定。
蒙台梭利不仅重视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也十分注意发展的阶段性。她分别论述了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感觉训练和智力发展是蒙台梭利研究的重点,她从生物学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敏感期”得到启示,促使她观察和研究儿童各年龄阶段的感觉活动及其心理特征,从而发现儿童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敏感期”,并指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敏感期”的含义是:在不同发展阶段儿童表现出对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产生一种特殊兴趣和爱好,学习也特别容易而迅速,是教育的最好时机。但是,这种现象经过一定时间便随之消失。因此,教师和父母必须随时留心观察儿童的实际生活及其表现,发现和把握儿童在各个阶段出现的这种心理现象,并及时地进行引导、帮助和鼓励,否则将对儿童的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因而埋没了他的某些特殊才能而终身遗憾。蒙台梭利提出的“敏感期”,或称为儿童发展和学习的“关键期”、“心理预备状态”,并通过他们的实验研究的验证而予以肯定。然而,蒙台梭利在她的一些著作中描绘这一心理特征时,说成是“上帝的恩赐”、“自然赋予儿童的灵感。”
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观,既不是固定智力论,也不是环境决定论。她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动力是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活动。这一论断已为当代实验心理学所肯定。然而,她又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的展现或释放,其动力是生命本能的冲动;并认为其发展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进行的,这又使她的理论陷入了“预成说”和自相矛盾。本来“生命力”或“内在潜力”,以及“人类的潜能”确实客观存在,但是,蒙台梭利却用宗教神秘主义的观点加以解释和描述,不仅使人们难以捉摸,而且也是不科学的。这显然反映了蒙台梭利的资产阶段世界观的局限性。
(三)论教育的功能及目的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可以促进人类文明,是实现社会重建和拯救人类的最佳手段。教育的这种社会功能主要是通过影响个体的发展来实现的。因此社会必须关心儿童,承认其权利,满足其需要。父母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社会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指导。教育也同样通过其自身的进步所取得的利益慷慨地报偿社会。
蒙台梭利指出,教育有双重目的:一是生物学目的,教育可以帮助个体自然地发展;二是社会学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个人适应环境。在儿童个性形成的时期,即婴幼儿时期主要应帮助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而在以后则应更多地注意社会学的目的,即人能适应环境。蒙台梭利希望利用用自己的新方法培养品质优异的人,他们将成为有能力、有条件保持我们科学进步文明的强有力的新一代。
(四)论自由、纪律与工作
蒙台梭利崇拜儿童的自发冲动,给儿童极大的自由活动权,这是否会导致“儿童之家”中充满混乱呢?答案是否定的。良好的秩序是蒙台梭利引以为自豪的“儿童之家”的特征之一。在“儿童之家”一切秩序井然,儿童“完全专注于手头的工作,这已成为惯例”,“一切都在极度的平静中进行。”那么,这种良好的纪律是怎样获得的呢?
蒙台梭利说:“这些秩序不可能由命令、说教,总之通过任何人们熟知的特设的训练手段而获得。”任何企图直接达到纪律的意图都不能有效地达到目的。她说:“纪律总是通过间接手段而达到。”“真正的纪律是通过作业第一次显现出来的,到了某一时刻,儿童对这一项作业有强烈的兴趣,从他的脸上表情和注意力集中于一项工作的持续时间长,可以看出来,这个儿童已踏上了纪律之路。”这里,首先要明确蒙台梭利的“工作”的含义,其内涵的主要特征是自发的需要,即“这工作不能由外界武断地提供……它必须是人们本能地想的,在这工作中,生命由潜能将自然地出现,或者说,个人逐步地上进。”工作的外延包括:“每人都专注于自己的作业,有的在进行感官练习,有的在做算术练习;有的在摆弄字母卡片,有的在画,有的在练习穿衣和脱衣的动作,有的在扫地。”这里,似乎很难区别工作和活动的差异。在蒙台梭利的体系中,着重区别的是自发的活动还是违背儿童本能而强加的活动。因此,这里“工作”可广义地理解为“自发的活动”。
至此,我们进一步看到,蒙台梭利之所以竭力主张给儿童活动自由,不仅在于使儿童的内在需要得到满足,个体得到发展,而且通过儿童的自由选择,使作业符合自己的兴趣,全神贯注于其中,从而达到良好的纪律。康内尔认为:“自由、做工和纪律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营造的建筑物的三根主要支柱。”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说,这三根支柱是通过“工作”协调统一起来的。
第一,工作有助于肌肉的协调和控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能遵守纪律,意味着儿童有能力执行某种动作。而这时儿童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肌肉的控制能力,动作充满着不协调,就表现为儿童不遵守纪律。蒙台梭利认为在这些不协调的动作背后,“潜藏着要求协调运动的潜能”。它意味着将来的有纪律。为此,任何成人的命令,例如,“给我站好”,根本无助于使复杂的心理-肌肉系统达到有秩序。形成良好纪律的唯一途径就是让儿童有充分的活动自由,在工作中,使动作协调。例如在“儿童之家”中,对儿童的呼吸、走直线、脚尖踮着走路、儿童自我服务等练习,都赋予协调和控制肌肉的教育意义。
第二,工作有助于培养独立性。蒙台梭利认为:“必须这样指导儿童个人的自由表现,使得通过活动达到独立。”这里有两个目的,从社会意义上讲,“儿童之家”是专为双亲白天在外的子女开办的,因此,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儿童之家”,要求儿童学会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洗手,甚至自己洗澡、自己动手给小伙伴分配食物,总之,“尽可能使儿童自己满足自己的要求”。从心理意义上讲,蒙台梭利认为,依赖会使人变得无能,使个人品质堕落和败坏。因此,在蒙台梭利学校里,学生普遍采用自己选择的个体工作方式。蒙台梭利说,通过自由选择,学会了“依靠自己”;以个体工作方式,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权利。结果,“儿童之间没有妒忌,没有争吵”。独立工作方式培养了“绝对平静”的气氛,良好的秩序由此产生出来。
第三,工作有助于培养意志力。蒙台梭利认为,服从是自我约束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而儿童服从的先决条件是他有相应的活动或抑制能力,即意志力。但初生的儿童是没有任何意志力的。为此,“意志和心灵的形成必须先于服从”。它的途径只能是,通过各种工作,为意志力形成作准备,推动儿童服从。蒙台梭利认为,重复自己心爱的工作是正常儿童的天性。由于这一工作是自己选择的,儿童以满意的心情重复练习几十次,在时间上可持续两个多小时,专注于一项活动,体现出一种顽强的活动意志力。抑制意志力的培养已通过“肃静课”,这形式上是听觉感官训练,教师在远处低声叫一个儿童的姓名,这时,要求儿童有抑制能力,拒绝一切动作,保持绝对安静,以便听到自己的姓名能迅速汇报。蒙台梭利认为,上述的两种状态的“外在标志就是自我约束”,进入这种状态就意味着“走上了自我发展之路”。蒙氏自豪地说,她的方法的每一部分都含有意志力的训练。
蒙台梭利认为,以自由工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纪律,显然不同于常规压制和命令训练出来的服从。压制和命令训练出来的服从导致教育上最大的弊病,个性的泯灭。而用新方法培养的儿童,就不再是“原先那个只知道驯服地为善的人,而是一个自己使自己更善的人”。
(五)论儿童之家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蒙台梭利安排儿童之家的教学内容包括实际生活练习、肌肉训练、自然教育和体力劳动、感觉训练以及读、写、算练习等。对于课程采用齐头并进的方式,各种不同练习大部分都同时进行,而且审慎地分级推进,可以自我矫正。
1.实际生活练习
儿童之家以一系列实际生活练习作为一天的开始,蒙台梭利认为:“从整个方法考虑,工作必须以为孩子适应社会生活方式作准备开始,必须吸引他们对这些生活方式的注意。”实际生活练习包括4项内容:清洁、秩序、安静和会话。清洁练习包括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清洁活动结束后,儿童坐在座位上,老师指导孩子正确的坐姿、小心拿东西、保持安静等以此为起点进行自由学习。孩子自由活动开始,老师主要是观察和纠正不规矩的举动。会话活动是老师请某幼儿与她会话,主要内容是儿童前一天都干了什么。用这种方式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2.肌肉练习
蒙台梭利认为肌肉训练能促进身心两方面的发展,她把发展儿童肌肉训练的方法称为“体操”。包括4类活动:锻炼下肢的各种运动、自由体操、教育体操和呼吸体操。锻炼下肢的运动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运动如:行走、上下楼梯等和利用各种器械如栅栏、旋转梯等进行的运动。自由体操一类是有指导的、在口令下做的体操如:齐步行进操等。还有一类是自由游戏活动如:玩皮球、铁环风筝等。教育体操是自然教育与实际生活练习联系在一起的活动如:锄地、搬物、穿衣、解扣等。呼吸体操是调节呼吸运动,养成孩子正确说话的习惯。
3.自然教育和体力劳动
蒙台梭利指出“农作物和动物的培育本身就含着道德教育的宝贵手段”,她在罗马的第一个“儿童之家”开辟了一块种植园地,利用自然教育引导孩子的爱心、责任心和对大自然的感情。她还认为双手是人心灵的伙伴,有了手的帮助,儿童的智力可以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获得更健全的人格。让儿童制作陶器和用小砖砌墙,认为这样可以使他们从童年就大致了解人类从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的主要劳动。(www.xing528.com)
4.感觉教育
蒙台梭利的感觉训练主要是让儿童自己依靠设计好的教具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让孩子自由选择,反复操作以解“心理饥渴”。她还认为利用“感觉隔离”可以增强儿童对物体特殊性的感受力,主要有蒙眼和暗室两种方法。她还提出了把儿童“从感觉训练引向感念”的3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为名称感觉;第二阶段认识相应名称的物体;第三阶段是记忆相应的物品。把感觉教育分成触觉、温觉、压觉、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色觉等最重视触觉,认为儿童常通过触觉认识世界。
5.读写算练习
蒙台梭利认为3—6岁儿童天生就具备学习文化的能力,并处在学习读、写算的敏感期。认为书写先于阅读,能为阅读作准备,阅读是纯粹的智力活动。书写练习的步骤是:掌握和运用书写工具的肌肉运动的练习;建立字母符号的视觉即肌肉感觉印象和建立书写的肌肉运动记忆的练习;拼字练习。主要的书写教材包括图画教材、贴有砂纸剪成的多个字母的硬纸卡和字母表。阅读教材由清晰书写的单词和短语的纸片和卡片组成。她还利用儿童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字问题和游戏活动进行算数教学,并与感觉教育结合起来。具体的程序和内容是:计数、用书写符号表示数、数的记忆练习、从1到20的加减乘除法、十进位数等。
(六)教师的准备
蒙台梭利用3个词概括她的教育哲学思想,即“follow the child(跟随儿童)”。她认为,教育不是教师自上而下地传授,而是教师协助儿童自下而上地发展。在蒙台梭利幼儿教育体系中,教师主要扮演以下角色:观察者、环境创设者、指导者、家园合作的联络者。
1.观察者
蒙台梭利训练的最终落脚点是观察。她本人就是一位善于观察的幼儿教育专家,她的主要著作都是她一生长期观察、研究儿童及进行改革实践的成果。在其著作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蒙台梭利观察的敏锐性。
蒙台梭利反复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认为观察需要专门训练。因为有些现象只有经过训练后才能被观察到。“缺乏专业知识的人所不能理解的这些细节正是这项发现的关键所在,因为他们不能观察。”经过专门训练后的教师不仅应具备观察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观察的愿望及观察品质。观察品质包括各种各样的细小品质,比如耐心、谦虚、自我克制、摒弃骄傲、毅力、求实和献身精神。
为了保证观察的准确可靠,教师要经常与儿童一起生活、工作,与儿童保持亲密友好的合作。这样才能把握儿童的内心世界、揭示儿童的需要、洞察儿童的个性。
值得注意的是,蒙台梭利要求教师作观察时应更多的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而不是主动施加影响的观察者,因为只有教师将自己定位于一位“被动”的观察者,她才能不会去干涉儿童的自由活动,才能观察儿童在活动中真实表现,包括对活动参与程度和厌烦程度、集中注意力和分心程度、爱好、动作技能和手眼协调能力、学习抽象概念的能力、对挑战的需求、现在的知识基础等等。以此为基础,教师决定应该为儿童准备哪些有利于发展其能力的材料。
2.环境创设者
虽然儿童发展受其本性的引导,但外部环境为儿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媒介。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蒙台梭利相信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里才能学得最好;她说她的教育体系的最根本特征是对环境的强调,儿童教育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能够发挥大自然赋予的力量的环境。
适宜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不利的环境则会阻碍人的发展。因此,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蒙台梭利移走当时常见的桌椅,亲自为儿童设计了符合他们需要的桌椅、橱柜。
环境必须由理解、了解儿童的教师来准备。教师要为儿童创设具有兴趣性、探索性、可供儿童与之相互作用的环境。蒙台梭利认为,环境可以是任意一个教室、家庭的房间,也可以是托儿所、操场,但这个环境必须是“有准备的”,应具备以下要素:①自由的气氛;②结构和秩序;③真实与自然;④和谐与美感;⑤蒙台梭利教具,包括日常生活练习教具、感官训练教具、知识性训练教具、艺术类训练教具。
蒙台梭利认为,教师应参与儿童生长与成长的环境。教师本人就是儿童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是儿童世界的最重要部分。因此,“教师本身在仪容上应有吸引力、令人喜爱,并保持整齐、清洁、沉稳而有庄严感”,“教师应留心自己的举止,要尽力轻盈和文雅”。
教师还应是“有准备环境”的维护者与管理者,尽量使这个环境舒适、有秩序、安全、清洁。
3.指导者
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引导儿童的心理和身体的发展,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探索环境和操作材料,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所以她将教师的称谓改为“指导者”。具体而言,包括两方面。
(1)介绍者和示范者。
蒙台梭利鼓励儿童自由选择、独立使用教具材料。在儿童开始接触教具材料还不会使用时,应鼓励他使用,教师可为孩子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如果儿童对某些复杂的教具材料虽作过使用,但使用起来产生困难,教师可对其进行简单的介绍。介绍时,话要简短、明确、客观,内容必须直接涉及要解决的问题,不讲不必要的话。当孩子模仿失误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而是再一次示范或引导选择另一教具。
(2)支持者和提供资源者。
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资源提供者。离开了教师的协助,儿童的发展难以实现。当孩子需要时,教师会随时出现在孩子身边,成为孩子情感的支持者和学习活动的最佳资源。当儿童各自独立工作时,教师也可坐在全班儿童看得见的地方,也可在教室里走动,听候儿童的召唤,以便及时对他们进行帮助、指导、暗示和启发诱导。
4.家园合作的联络者
蒙台梭利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取得巨大成功后,继而决心致力于正常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在罗马大学再次注册学习,她怀着对社会和教育改革的思想来到罗马贫民住宅区之一的圣罗伦佐组织第一个“儿童之家”。
“儿童之家”制定了规章制度,规定了家长对儿童教育应承担的义务。通过这一规章制度,我们可以发现“儿童之家”是重视家园合作的。规章制度指出,“凡是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于‘儿童之家’享受这种优惠的父母,无须交费,但必须承担以下义务:①家长必须按规定的时间把孩子送入‘儿童之家’,儿童的身体、衣着必须清洁,并配合适围裙,否则教师和保育员可以拒绝接受。②家长对指导员和‘儿童之家’的其他工作人员应给予最大尊重。在儿童教育方面与指导员密切合作。母亲每周必须去‘儿童之家’一次,与指导员交谈,向指导员提供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听取指导员的有益建议。”
蒙台梭利指出,“家庭不仅与教育进步密切联系,而且也与社会进步密切联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目标协调一致。由此可见,教师不仅要研究、观察儿童本身,还需要与家庭合作形成发展的合力,共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七)地位与影响
蒙台梭利学说与“儿童之家”的实践使她在幼儿教育领域享誉全球,被称为20世纪“幼儿园改革家”。蒙台梭利关于探索儿童的心灵,主张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和阶段性在当时具有革新的意义。重视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对教师工作方法的观点以及精心设计的各种教具材料特别是感觉训练的教具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理论潮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蒙台梭利方法成为现代幼儿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她的教育学说也是不完善的,她夸大了儿童本能的作用,过高地估计了儿童的自塑能力。关于教具的僵化和教师职责局限于建立常规和排除儿童自然发展的障碍,局限于观察儿童的表现和了解儿童的需要,甚至把教师的帮助看做是“侵犯了儿童的自由”,这就降低了教师在儿童个性行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