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革命初期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学前教育奠基阶段
首先是确定了前苏联学前教育的性质和任务。1917年11月12日建立了教育人民委员会学前教育局。20日,发表关于学前教育的宣言,指出苏维埃共和国的儿童公共免费教育必须从儿童出生时开始;学前教育制度是整个学校制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把学前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之中。1919年3月举行的第8次苏共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规定了前苏联学前教育的两大任务:第一,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来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教育的任务。第二,解放妇女。前苏联学前教育机构的这一职能构成了它与西方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机构的本质区别。
其次,培养学前教育干部和教师。学前教育局成立初期,组织了每期为时3个月的训练班,培养学前教育的视导人员。1918年9月,在彼得堡设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国立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学前教育学院。其任务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级干部。学院讲授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并布置实习作业。该校还兼有学前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功能。第二莫斯科大学也设立了学前教育系。到1920年初,通过学前教育专业训练班培养出的教师达3 880人。
再次,举行学前教育会议,讨论有关问题。1919年至1928年在莫斯科举行了4次全国学前教育代表大会和若干次临时代表会议,讨论了学前教育的任务、教育机构的设立、经费来源、教学法研究、学前师资培养和编写学前大纲等方面的问题。这些会议及决策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苏联学前教育的发展,1920年前苏联已有4 723所学前教育机构,共收儿童254 527人。总之,这一时期苏维埃政权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可以归纳为三点:①学前教育的目的是解放妇女,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②学前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③学前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事业,是公共的、统一的、免费的和国有的。
2.20世纪30年代至卫国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不断正规化
1930—1934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公共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基础。1930年6月召开的第16次代表大会规定:拥有一定规模的工厂地区有义务设置托儿所;经费采取国家拨款和吸收社会资金两个方面。此后学前教育机构迅速增加,还新增了长日班、晚班和夜班等服务项目,以适应女工需要。
20世纪30、40年代,前苏联教育人民委员会不断制定和颁布关于幼儿园工作的规程、指南、规则,促进了幼儿园教育正规化。1932年,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了第一部国家统一的《幼儿园教育大纲草案》,规定幼儿园教学内容包括社会政治教育、劳动教育、认识自然的作业、体育、音乐活动、美术活动、数学和识字等。这对于整顿幼儿园,促进幼儿园教学管理的正规化,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卫国战争后,苏联学前教育的制度建设成就的主要特色是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成统一的幼儿教育制度——“托儿所-幼儿园”。并进行了学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1938年教育人民委员部在列宁夫人、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直接参与下制定了苏联第一部《幼儿园规程》和第一部《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规程》规定幼儿园的教育目的在于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儿童,使其获得全面发展。此外规定了幼儿园的任务、组织、幼儿园的基本类型、对儿童的营养和幼儿园房舍的要求等,还包括以本民族语言进行工作和实行园长负责制等文。《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是根据《幼儿园规程》编写的,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将幼儿园的工作任务、内容和方式等做出了具体化规定。
1944年,教育人民委员部制定了新的《幼儿园规程》及《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规程规定:①不论幼儿园由何团体或机构管理,必须根据《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开展其工作。②幼儿园是使3—7岁儿童受到苏维埃教育的国家机构,目的在于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同时有助于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参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③幼儿园应为儿童入学作准备,为此要求幼儿园做到关心儿童的健康,发展儿童的智力,安排各类游戏、文化与艺术教学,组织儿童通过参观和散步去认识周围世界,培养儿童独立自我服务的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正确使用和爱护物件的习惯,培养儿童守秩序、自制、尊敬长者和父母的品行,培养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爱领袖、爱军队的情感。④设立幼儿园的任务不属于国民教育科、生产企业、苏维埃机构、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的组织。不允许私人开设幼儿园。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学前教育
1.“托儿所—幼儿园”一元化发展
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前苏联托儿所和幼儿园分别属于卫生部和教育部,因此产生了许多矛盾,影响了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为消除这一现象,实行一元化的行政领导,1959年5月21日,苏共中央和前苏联部长会议公布了“关于学前教育制度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是创立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的统一的学前教育设施,并将这种设施的指导和监督权,统一于各共和国的教育部,卫生部主要负责对儿童的保健方面的领导。决定公布以后,前苏联在原有基础上出现了第三种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招收出生至6岁的儿童。此后新设的学前教育机构基本上都是“托儿所—幼儿园”,这种机构成了主要类型。这种一元化发展形成了前苏联学前教育独特的特点:学前教育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教育工作与保育工作紧密结合;教学—训导型教学模式盛行,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小学化教育形式严重。
2.《托儿所—幼儿园统一教学大纲》的制订及其修订
1962年,在《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基础上,以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乌索娃为首,在医学科学院的教授洛万诺夫教授协助下制定了《托儿所—幼儿园统一教学大纲》。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综合婴幼儿教育的大纲。大纲有以下五个特点:①将原来婴幼儿和学前儿童互相分离的教育内容系统化。将出生后2个月至6周岁的儿童按年龄阶段分为7个班:第一婴儿期班(出生后第一年)、第二婴儿班(出生后第2年)、婴儿晚期班(出生后第3年)、学前初期班(出生后第4年)、学前中期班(出生后第5年)、学前晚期班(出生后第6年)、入学预备班(出生后第7年)。②比原来的大纲更为注意游戏。③恢复了以前大纲里被取消的劳动部分,在大班和入学预备班增添了劳动教育。④在“入学预备班”里进行初步的读写教学,为进入小学作准备。⑤重视教学方法的指导,在出版大纲时,还另外出版了4本指导教学方法的书籍。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在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新成果,初等教育在1969年由6年缩短为4年。为了适应这一变革对学前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前苏联先后多次修订1962年的《教学大纲》。1970年修订后大纲加强了婴儿期的护理和教育;加强了入学准备班的教育内容的知识性,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数学的部分大纲要求作为预备班的教育内容。1978年修订后的大纲把学前儿童期分成四个年龄段:学前早期(从出生至2岁);学前初期(2—4岁);学前中期(4—5岁);学前晚期(5—7岁)。大纲对各年龄段儿童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提出了统一的要求。
3.1989年的《学前教育构想》
为迎接20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的到来,针对苏联学前教育的一些主要特点或缺点,苏联在1984年《幼儿园教员和教学标准大纲》的基础上,1989年制定了《学前教育构想》。该构想体现以下改革思路:
第一,要求使教育工作人道主义化,以“个性定向性型相互作用模式”取代以往的“教学—训导型相互作用模式”,保证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形成创造型个性的萌芽。(www.xing528.com)
第二,要求根据当代世界尤其是苏联心理学家及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成就,来改革学前教育体系;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有关科研成果。强调学前期在个性形成中的意义。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既考虑年龄特征,又考虑个别差异,以保证儿童情绪良好、心理健康地发展。将出生至7岁儿童按年龄分为3个发展阶段:婴儿阶段(出生第一年);先学前期(1—3岁);学前阶段(3—7岁)。
第三,在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方面,实现法制化、民主化和多样化。确立多种形式和类型的学前机构并存的原则,以发展学前教育。
第四,彻底改变培训教育工作干部的性质及学前教育单位和管理机构的财政条件。改善儿童的生活条件和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条件,保证儿童教育的各个领域全面发展,幼儿园自我管理、经济独立,自己决定教学内容等全新的原则等。
第五,家长和工作人员组成幼儿园委员会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实现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公共教育的协调一致。
4.苏联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
苏联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有:托儿所—幼儿园;疗养幼儿园;幼儿之家和学前儿童之家;特殊儿童幼儿园;体弱儿童幼儿园。
5.学前教育的师资培训与科学研究
苏联幼儿园的教师由幼儿师范学校来培养。苏联学前教育研究的历史过程大致经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①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主要是引进西方幼儿教育理论。西方的自由教育理论如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及儿童学等曾经在苏俄及苏联广泛流行。②20世纪30—40年代反思西方幼儿教育理论,开始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苏维埃幼儿教育理论。③卫国战争结束后规模成系统地研究幼儿教育,自己的特色真正形成。
思考与练习
1.谈谈英国学前机构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2.法国学前教育的主要经验对我国有何借鉴?
3.美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及其改革运动对世界学前教育有何影响?
4.试述日本的学前教育发展的特点。
5.苏联的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历史经验有哪些?
拓展阅读
权利与地位:西方教育视野中的“儿童”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名叫伊迪丝的3岁女孩告诉妈妈,自己认识礼品盒上的“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回答是“薇拉小姐教的”。这位母亲在表扬女儿之后,一纸诉状将薇拉小姐所在幼儿园告上法庭,理由是薇拉小姐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之类圆形的东西。而在认识26个字母之后,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幼儿园应为此负责,要求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 000万美元。此案迅即在内华达州引起轩然大波,伊迪丝所在幼儿园认为这位母亲一定是发疯了,部分家长也认为这位妈妈小题大做,这位妈妈聘请的律师也认为官司胜诉的希望渺茫。
3个月后,此案在内华达州法院开庭,这位母亲在辩护中谈到:自己曾到国外旅行,在一家公园里看到这样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一只完好无损。被剪去翅膀的天鹅放养在较大的一片水塘里,另一只完好无损的天鹅则被放在一片小小的水域里。据公园管理人员说,这样可以防止天鹅逃跑。被剪去左边翅膀的天鹅因为无法保持身体的平衡而难以远飞,那只未被剪去翅膀的天鹅因为缺乏起飞所需要的滑翔水域,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呆在一方水塘里。这位母亲认为,自己的女儿正在变成那家公园被剪去翅膀的天鹅,幼儿园把自己的女儿过早地投进了那片只有ABC的水塘。陪审团的23名成员被这位母亲的故事感动了,判决结果是幼儿园败诉。这段辩护词后来成为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现在美国《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玩的权利和问为什么的权利。
这则材料不仅反映了美国家长对儿童想象力发展的重视,更为重要的在于体现了美国教育对于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利和地位的认识。相对于具体知识的掌握,美国教育更加注重儿童自由地观察、自由地思考、自由地想象等能力的培养,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美国的教育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