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1世纪初中国幼教改革与发展:《学前教育史》一书

21世纪初中国幼教改革与发展:《学前教育史》一书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十五”期间幼儿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政策1.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2003年1月27日国家教育部等部门颁布了《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了新世纪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21世纪初中国幼教改革与发展:《学前教育史》一书

(一)“十五”期间幼儿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政策

1.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

2003年1月27日国家教育部等部门颁布了《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新世纪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为0—6岁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

“十五”期间,全国幼教事业发展目标是:到2005年,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一年幼儿受教育率达80%;大面积提高3岁以下和3—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

根据《意见》提出的“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把以上目标具体化为:

——占全国人口15%、未实现“两基”的贫困地区,要积极发展学前一年教育,使受教育率达到60%,力争学前三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35%;使大多数0—6岁儿童的家长和看护人员受到科学育儿指导。

——占全国人口50%左右、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主要指中西部地区),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80%,积极发展学前三年教育,努力使学前三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50%;使90%的0—6儿童家长和看护人员受到科学育儿指导。

——占全国人口35%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基本满足社会对学前三年教育的需求,受教育率达到90%;儿童的家长和看护人员普遍受到科学育儿指导。

2.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

第一,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分工负责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

(1)国家制定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方针、政策及发展规划。

(2)省级和地(市)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幼儿教育工作,统筹制定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积极扶持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幼儿教育工作,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3)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幼儿教育的规划、布局调整、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和各类幼儿园的管理,负责管理幼儿园园长、教师,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4)城市街道办事处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本辖区幼儿教育的发展计划,负责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家庭幼儿教育、提供活动场所和设备、设施,筹措经费,组织志愿者开展义务服务。

(5)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要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发展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和对家庭幼儿教育的指导。

(6)各部门职责: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社区内各类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幼儿教育管理机制。发挥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综合协调、动员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第二,加强管理,保证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保证幼儿教育经费投入,全面提高保育、教育质量。不得借转制之名停止或减少对公办幼儿园的投入,不得出售或变相出售公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已出售的要限期收回。公办幼儿园转制必须经省级教育部门审核批准。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空余校舍要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

(2)积极鼓励和提倡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在审批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规范办园行为,保证办园的正确方向。

(3)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的管理。企事业单位转制后,可以继续举办幼儿园,也可将企事业单位办园资产整体无偿划拨,移交当地教育部门统筹管理;要通过实施联办、承办、国有民办等办园体制改革,提高办园效益和活力。实施办园体制改革要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保育、教育质量不下降,广大幼儿教师合法权益受到保障、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颁布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这是为进一步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推进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而颁布的全国幼教纲领性指导文件。

《新纲要》是在总结了近些年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经验,并充分吸纳了世界范围内早期教育优秀思想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的。《新纲要》立足于我国幼教改革的现实,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新纲要》倡导先进的教育观念,如尊重每个幼儿,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新纲要》力求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将社会、文化、环境与教育密切结合起来的;努力实现教育的目的性与幼儿发展的可能性相适宜的思想以及促进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共同成长的思想等等。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是国务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根据我国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儿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儿童身心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和造就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标,从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四个领域,提出了2001—2010年的目标和策略措施。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总目标是: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儿童教育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完善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儿童权益;优化儿童成长环境,使困境儿童受到特殊保护。

(三)21世纪初幼儿教育课程的改革

21世纪初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是在20世纪80和90年代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基础上的进一步的研究。它的精神集中体现在2001年颁布的《新纲要》中,为新世纪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广大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在21世纪进行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21世纪初,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除上世纪80年代的整体观、主体观、个体观、活动观和90年代的“中国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观点之外,还明确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终身教育的观点、以人为本的观点、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等。终身教育的观点要求幼儿教育课程真正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重视为幼儿奠定生存的基础、做人的基础、做事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以人为本的观点要求从课程目标到课程的实施都要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利、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新的知识观把知识看做是动态变化的,是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这就要求课程的组织方式必须是活动,通过活动来促进幼儿主动建构知识。新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学习必须引起相对稳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包括内部的,也包括外部的。只要是具备这两个特点的现象就是学习[3]。这种广义的学习观承认了幼儿学习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也促使我们对课程实施中的过程、方法和策略等重新思考。与此同时,对整体观、科学化等80或90年代已经提出的观点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予了新的注解。整体观要求幼儿教育应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应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应有机地整合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各项活动的成效;应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整体性影响;应有机地、综合地利用课程实施的方法、形式及手段等(见虞永平:《幼儿教育整体观》)。科学化的基本观点和20世纪90年代相同,但提出了要体现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的具体方面的要求。

上述这些观点都明确体现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新纲要》中。《新纲要》把幼儿教育课程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具体规定了这五个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和指导要点,并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教育评价等方面做了一些具体的规定。作为法规文件之一,《新纲要》推动着我国幼儿教育的科学化和法制化进程,促使幼儿教育课程朝着更加健康、正确的方向前进。

21世纪初的课程理论研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在各种新观点(或旧观点新看法)指导下的幼儿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等问题。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的李季湄在“科学化”的观点之下,提出了应该在课程的哪些方面实施科学化:在课程目标方面,要重视幼儿的兴趣、情感、态度,并在实施中重视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在课程内容方面,吸收了建构主义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强调作为教育内容的知识的建构性、过程性;在课程的实施中,根据现代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从广义的学习观出发,要求保证幼儿的游戏、自由和自发的活动时间等等(参阅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析》)。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在“整体观”之下,提出了幼儿教育课程整合的层次、内容和策略。北京师范大学的冯晓霞从新知识观出发,将幼儿教育课程内容分为四个方面:①关于周围世界(包括自己)的浅显而基本知识经验;②关于基本活动方式(包括认识活动)的行动经验(“做”的经验);③关于发展智力、提高各种基本能力的经验;④关于对待世界(包括自己)和活动的态度,即情意方面的经验(冯晓霞:《新(纲要)的知识观与幼儿园课程内容》)。

(2)对瑞吉欧课程的学习与探讨。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瑞吉欧教育经验开始被介绍到我国,但真正形成学习瑞吉欧热潮的是在21世纪初。瑞吉欧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它为我国幼教工作者在设计和实施幼儿园课程时,如何处理幼儿生成的活动和教育预定的活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路和样板。而这一关系的处理,正是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瑞吉欧教育经验运用了方案教学的方式处理这对矛盾关系,强调要处理好幼儿自发的学习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之间的关系,强调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充分顾及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主张让儿童在游戏状态中主动地去建构知识。瑞吉欧还主张,教师在实施方案教学时,从主题的设计、方案活动的展开和实施到方案的总结,整个过程都要重视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给予儿童自由探索、尽兴表达的机会(朱家雄:《瑞吉欧教育经验能给我国幼教改革带来什么启示》)。

(3)对“园本”课程理论的探讨。针对目前许多幼儿园热衷于开发自己的特色课程,并宣称为园本课程的现象,一些专家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和探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的李季湄认为,幼儿园课程本来就属于“园本课程”,或者说,“园本”是幼儿园课程本身固有的特性。把幼儿园的特色课程简单地改称为“园本课程”,或者把所谓的“园本课程”看成是与幼儿园课程具有并列关系或包含关系的课程都是错误的(李季湄:《“园本课程”小议》)。华南师范大学的袁爱玲认为,当前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幼儿园正从单纯的课程实施者向课程开发者转变,但这种开发工作并不等于就开发出了园本课程。她认为,园本课程具有民主性、开发性、独特性、完整性和补充性等特征,否则便不是园本课程(袁爱玲:《冷静思考园本课程的热潮》)。

(4)对幼儿教育课程生活化的探讨。例如,南京的王春燕提出将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幼儿的感性经验联系起来,使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获得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她指出课程的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应有的特点,并提出了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主要途径(王春燕:《试论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华东师范大学的张明红提出了幼儿园课程应该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看法,指出幼儿生活是幼儿园课程整合的基点,是幼儿园课程开发的新的生长点(张明红:《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在课程的实践研究方面,研究者和广大幼儿教师形成一定的合力,继续对课程研究的各个领域进行研究。与90年代不同的是,广大幼儿园教师参与课程研究的积极性更加高涨,而且研究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广州的“自主性活动”课程研究(详见高岚《寻找意义——自主性活动课程》、张琼《自主性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深圳的“叙事性整合课程”研究(详见马荣《叙事性整合课程简述》、《“叙事性整合课程”的预成与生成》);南京的“融合式课程”研究(详见屠美如《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生态式教育》、石岩等《融合式课程研究体会集锦》);上海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详见何幼华《推进学前课程改革、促进学前儿童发展》);杭州的“艺术活动体验式课程”研究(详见杭州大地幼儿园课题组《幼儿园艺术活动体验式课程实验研究》)和山东青岛的“新课程”研究(详见纪沛《树立新观念,实施新课程》)等。

上述成果有些是根据国外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各地幼儿教育的实际而进行的研究;有些是根据某些幼儿教育的理论,根据幼儿园自身的特点自行进行的研究。在时间上,上述研究有些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研究成果的总结,有些是21世纪初的研究成果,大量的21世纪初的研究成果因为时间关系,还未见诸报纸杂志。

总之,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儿教育课程的改革,在世界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热潮和90年代的逐渐深化到21世纪初的初见成效的过程,尽管才走过了短短的30多年,但在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幼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然,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还在继续,在如何将国外的经验很好地理解和吸收,如何探索适合我国幼儿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合各地发展的课程模式,如何更好地学习、探讨和完善《新纲要》中有关幼儿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和教育评价,并将之灵活运用到实践等等方面,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还需要幼教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进一步努力。

思考与练习

1.简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2.简述我国20世纪90年代幼儿教育发展的具体表现。

3.“十五”期间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政策有哪些?(www.xing528.com)

4.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意义。

5.简述21世纪初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

拓展阅读

2005年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分析(节选)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化敏

我国幼儿教育在经历了20世纪末期起伏跌宕的发展历程后,满怀希望地进入了新的世纪。5年来,在国家推行经济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经历了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小学教育资源调整、国有企事业单位教育职能剥离等教育改革后,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幼教事业的新体制尚未建立,因而事业发展受到了强烈冲击。但是,在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广大幼教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使“十五”期间幼教事业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现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对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作粗略的分析。

一、全国幼儿教育事业得到一定的发展,3—5岁幼儿毛入园率得到提高。

按照国务院(2003)13号文件中规划的“2007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55%”的目标预测,2005年学前三年的毛入园率须达到47%,而“十五”期间国家规划目标没有实现。与世界9个人口大国相比较,我国幼儿教育的毛入园率还远远落后于墨西哥和巴西25—35个百分点。

二、城乡学前教育事业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

(1)城市幼儿园在园人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幼儿园数量有所减少,办园规模扩大,班额略有减少。

2005年城市幼儿园达3.33万所,比上年增长1%;班数为19.78万个,比上年增加了2.8%。在园幼儿数达历史最高水平。

“十五”期间,城市幼儿教育得到一定发展。与2000年比较,2005年在园幼儿数增加了13%,班级增加了23%,但幼儿园的数量减少了10%;幼儿园均人数2000年为136人,2005年达到171人,增加了25%,办园规模明显扩大;幼儿园班额2000年为31.24人,2005年为28.77人,班额略有减少。

上海、天津、青岛、沈阳、北京等许多大城市的幼儿入园人数达到或超过100%。许多大中城市不仅基本满足了本市幼儿入园的需要,也为外来人口中的儿童入园提供了一些机会。

(2)县镇幼儿教育呈下降后出现稳步回升的状况。在园幼儿数略有增加。但办园规模扩大。幼儿园数减少了。

2005年县镇幼儿园数为3.09万所,比上年增加0.5%;班数为18.25万个,比上年减少6.7%;在园幼儿数592.9万,比上年增加了9.9%,是5年来增加最多的一年。

“十五”期间,县镇幼儿教育出现下降后稳步回升的状况。基本保持在“九五”末的水平。与2000年比较,2005年县镇在园幼儿数仅增加了2.4%。但幼儿园数量减少31%,减少幅度很大,幼儿园办学的规模明显扩大。2000年幼儿园生均人数为128人,2005年达到192人,增加了50%。这表明,“十五”期间,利用县、镇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校舍改建的幼儿园在扩大幼儿园的规模上取得了较显著的效益。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园的发展应与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的目标相适应。必须加强县镇小区配套园的规划和建设,在政府办好县、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同时,应鼓励社区、社会力量办园。保证城镇不断增加的人口中的幼儿能有机会接受教育。同时。县镇幼儿教育合理布局的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政府要科学布局,幼儿园不宜过于集中,规模不宜过大,否则不利于家长接送及保证儿童的安全。

(3)农村幼儿教育连续8年发展下滑的局面近年得到控制。但幼儿园数和小学附设学前班大大减少。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连续8年下滑的局面到2004年才开始得到扭转。

2005年农村幼儿园数为6.022万所,比上年增长11%;班数为39.46万个,比上年增加0.66%:在园幼儿数为1 016.9万,比上年增加2%。学前班共计22.85万个,在班幼儿713.7万,比上年减少19.6%。农村幼教发展形势严峻。与2000年比较,2005年在园幼儿数减少了36%,幼儿园的数量减少了35%,农村学前班减少了35.2%。农村学前班的大量减少直接影响了农村幼儿受教育的机会。尤其是当前,农村有越来越多的留守和流动儿童,他们的早期教育存在严重问题。所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采取措施,加快乡镇中心园的发展,大力发展民办和多形式的幼儿教育,尽快改变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落后的局面,以缩小城乡差异,实现均衡发展。

三、幼儿教育发展格局发生变化。集体办园和其他部门办园大大减少,教育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园增长幅度大。

“九五”末与“十五”末比较:

(1)教育部门办园:2005年教育部门办园数2.57万所,比2000年减少27%,班数39.5万个,增加37%,在园幼儿数为1 147.54万,增加了26.2%。

(2)其他部门办园:2005年其他部门办园为0.582 5万所,比2000年减少62.6%;班数为4.265万个,减少47%;在园幼儿数为129万,减少49%,占在园总人数比例从11.4%减少到5.9%,减少近二分之一。

(3)集体办园:2005年集体办园为2.405 4万所。比2000年减少70.2%;班数为8.42万个,减少71%;在园幼儿数为234.39万,减少70.5%。

(4)社会力量办园:2005年社会力量办园数为6.885万所。比2000年增加55%;班数为25.3万个,增加131%;在园幼儿数为668.1万,增加95.3%。“十五”期间,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2000年与2005年不同类别在园幼儿数比较来看,集体和其他部门从46.8%减少为16.7%,民办从12.7%增加到30%,而教育部门从40.53%增加并已超过52.7%。说明不同体制的幼儿园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变化而发展。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教育部门办园将继续发展,并发挥其主体和主导作用;民办园将进一步发展,成为主要的办学形式:在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早期教育服务网络中,集体办园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他部门办园将继续在国家经济体制、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框架下推进改革,并逐渐分化为民办或公办园。

四、幼儿教师学历水平提高较快,但未取得职称的幼儿教师比例越来越高。农村师生比过高。

2005年幼儿园教职工总数为115.2万,其中园长11.45万,专任教师72.16万,保健人员8.14万,代课和兼职教师数量为23.45万人。教职工总量在2001年大幅度减少后逐年回升,2005年基本恢复到2000年的水平。

(1)幼儿教师学历程度提高较快。

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基本相当。2005年,高中毕业的园长和专任教师有38.93万人。专科毕业有35.98万人,硕士和本科毕业的有5.12万人,专科及专科以上毕业的园长和教师已占全国幼儿教师总数的49.2%,比2000年提高37.4%。从总的情况来看,幼儿教师学历提高的速度和水平与小学教师基本一致。但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相对较低,2005年,专科以上毕业学历的园长和教师,城市占60.05%,县镇占49.53%。农村仅为29.16%,而且农村还有8.75%的教师是高中以下学历。为此,应建立和完善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机制。为农村幼儿教师开展学历培训提供条件,以尽快改变农村幼儿教师学历低的状况。

(2)幼儿教师没有职称的情况严重。

2005年,没有职称的园长和教师比例为54.5%,其中城市占47.56%、县镇占50.32%、农村占71.949 6,幼儿教师没有职称的情况越来越严重。2005年与2001年相比增长6.5%。其中城市情况最严重,2005年比2001年增长了近10%。没有职称的幼儿教师数量的增加与其学历迅速提高的状况形成了强烈反差。为此,各地教育部门应尽快落实幼儿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尤其是重视集体办、民办园所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以保障各类型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利。促进幼教事业的稳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可以看到,这些省市(自治区)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把发展学前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事业发展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状况,入园率得到明显提高。但是,各地的发展仍不平衡,福建、山东、广东、河南、江苏、海南等省在园人数处于缓慢发展或基本保持在原有水但占教育经费总量的比例过小。

(3)幼儿园师生比过高,专任教师比例逐年减少。

总的来看,我国的幼儿教职工与幼儿比例仍然十分严峻。“十一五”期间,(含代课教师和兼任教师)平均为城乡幼1∶17.6,其中城市为1∶9.8;县镇为1∶15.9;而农村为1∶36,农村幼儿园师生比过高的状况没有得到缓解,这是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的症结之一。

全国幼儿教职工总数中园长、保健人员和其他人员占37.3%,而1996年仅为24.3%,2000年仍然维持在25.1%。近几年出现专任教师所占比例逐年减少的现象,其原因须进一步调查研究,同时必须加快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的制定,以保证城乡幼儿园有合理的编制,保证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质量。

五、各省、市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西部大部分省发展迅速。部分中、西部人口大省以及东北等省入园人数逐年减少或停滞不前。

“十五”期间,有14个省市(自治区)幼儿在园人数得到增长,其中西藏、贵州、新疆、湖南、青海、云南、广西增长达到了20%以上;上海、江西、河北、浙江、宁夏等省市(自治区)达到10%以上。可以看到,这些省市(自治区)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把发展学前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事业发展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状况,入园率得到明显提高。但是,各地的发展仍不平衡。福建、山东、广东、河南、江苏、海南等省在园人数处于缓慢发展或基本保持在原有水平。

(资料来源:《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年第10期)

【注释】

[1]石筠搜.90年代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方案和发展的特点.杭州:幼儿教育,1998(10).

[2]唐淑.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和整体改革.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李季湄.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几个基本观点的理解.长沙:学前教育研究.200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