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教育史:1958-1965年的盲目发展与调整巩固

学前教育史:1958-1965年的盲目发展与调整巩固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调整和整顿,1963—1965年期间,中级幼儿师范学校稳定在19所,每年在校生5 000人左右。

学前教育史:1958-1965年的盲目发展与调整巩固

1958—1965年间,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出现了盲目发展、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也阻碍了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的顺利发展。

(一)学前教育的盲目发展阶段

1.关于学前教育方针的讨论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地、系统地提出党和国家的教育工作方针,即“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

这两条方针,前者指出了培养目标,后者确定了教育工作的方向。学前教育也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培养目标上,曾有人提出幼儿园把体育放在首位,是“没有以德育挂帅”的资产阶级教育方针;在工作方向上,普遍加强了为生产服务的措施和对幼儿的劳动教育。总之,在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既有积极的方面,如想方设法为家长服务;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如思想品德教育的成人化,脱离了幼儿的年龄特点等。

2.幼儿园的迅猛发展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2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继而又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高标准、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幼儿教育在大跃进中,出现了盲目发展的现象。短时间内,各地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急剧增加,有些地方还将小园合并成几百人的大园。于是在有城市街道和乡村中,托儿所、幼儿园不顾条件,一哄而起,有的地方提出了“三天托儿化”、“一夜托儿化”、“实行寄宿制,消灭三大差别”等口号。由于没有足够的物质和资金支持,又脱离了群众的需要,这一大批新发展的幼儿园设施普遍简陋,缺少经费来源,教师水平低下。

1958年全国幼儿园的数量比1957年增加了1.4倍,1959年虽然下降23.4%,但1960年比1959年增加7%,还高过了1958年。这样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越了我国当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违背了幼教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3.师资培训发展迅速

自1955年,教育部决定幼儿园师资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的幼儿师范学校负责培养,在全国范围内增设了中级和初级幼儿师范学校,增加了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基地,在大跃进时期幼儿师范学校呈畸形的快速发展。在大跃进年代的1960年,在校数比1957年增长了3.5倍,达89所;在校生69 278人,增长了3.5倍多。

4.学前教育学术进展受阻

1958年出现的“左倾”错误不仅促使了学前教育事业规模和速度的盲目大发展,导致了矛头指向各学科教学以及在知识分子中开展批判资产阶级的运动。(www.xing528.com)

1958年8月,教育部主办的《学前教育》杂志和《教师报》、《人民教育》同时停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专业的学生还发起了对《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初稿))批判,给《指南》(初稿)定为“资产阶级方向”、“一面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大白旗”、“篡改党的教育方针”、“否定党的领导”、“反动的儿童中心主义”、“资产阶级情调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丑化劳动人民”等莫须有的罪名。《指南》(初稿)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经过征询意见,即将作为我国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指导书引发全国使用。此时突然地遭到否定性的批判,导致了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极度混乱,是非、正误混淆。此后在理论教学及幼儿园教育中大量出现了口号化、成人化、形式化的错误,幼儿教育几乎失去了它自身的特点,教育质量显著下降。

在批判中还错误地牵连、伤害了一些教师,影响了学术研究与学术争鸣。南京师范学院院长陈鹤琴教授被强加上“文化买办”、“冒牌学者”等污蔑之词,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和批判。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优秀教师斯霞所倡导的“母爱教育”也遭到批判,认为“母爱”、“童心”就是抹杀教育的阶级性,不要无产阶级方向,不要阶级教育。这对幼儿教育界一向强调的教师对幼儿要有“爱心”,也起到了干扰作用。

1961—1962年,虽然对《指南》(初稿)重新作了评价,认为应该重新认识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进行教育的必要性,但批判时所出现的大量口号化、形式化、成人化的错误,对幼儿教育学术研究的影响则是长远的。

(二)学前教育的调整巩固阶段

为促进经济形势的根本好转,中央一方面对“左倾”错误思想和行为进行适当的纠正,另一方面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此方针指引下,学前教育机构根据经济、师资等实际条件采取了保留、撤销、充实等手段,朝着巩固的提高和目标逐步恢复正常发展秩序。

1.幼儿园的调整与发展

教育部提出:幼儿园的发展,宁可慢些、少些,但要好些。在城市中的幼儿园以提高质量为主,条件不成熟时民办园要调整、收缩。经过切实的调整工作,到1961年幼儿园数比1960年下降92.3%,1965年的幼儿园数和入园幼儿人数,比1962年分别增加了9%和18%,略高于1957年的数字。调整后,幼儿园重新开始了逐年稳步地回升发展。

2.师范学校的调整与发展

1961年10月25日—11月2日,教育部召开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1962年1月《教育部党组关于全国师范教育会议的报告》明确指出要重视幼儿园师资培养,“三年制的幼儿师范,主要是培养大中城市重点幼儿园的教养员,目前不能多办”,“应该多办初级幼儿师范,招收相当于高小毕业程度的青年,培养成为城镇和农村幼儿园内教养员,学习时间的长短,可以因地制宜”。经过调整和整顿,1963—1965年期间,中级幼儿师范学校稳定在19所,每年在校生5 000人左右。从此,培养幼儿园教师由初级幼儿师范转为以中级幼儿师范为主(1958年初级幼师生占在校生总数62.2%,1959年下降为占45%,1962年下降至只占3%),幼儿园教师的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三)调整巩固阶段存在的问题

自1961年开始的调整工作,纠正了幼儿教育中一些左的错误,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主管全国幼儿园工作的领导机构——中央教育部幼儿教育处被撤销,仅保留一名原幼教处干部在普通教育司综合处处理有关日常事务。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部基本上没有对幼儿教育工作下发文件指示,幼儿教育的发展与提高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再如,我国当时仅有的5所师范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于1962年后相继停止招生,处于下马之势,致使高层次幼教专门人才培养中断,对幼教理论的提高与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