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鹤琴的贡献与影响:学前教育史以及幼稚教育的意义

陈鹤琴的贡献与影响:学前教育史以及幼稚教育的意义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4年7月至1935年3月,陈鹤琴赴英国、法国等11国考察教育。1937年,上海“八一三”以后,在地下党领导和推动下,各慈善机构设立70多个难民收容所,并成立难民教育协会,陈鹤琴为协会的主要负责人,负责收容所的难民教育。1958年,陈鹤琴受到错误的批判,1959年被迫调离教育岗位。他留下来的300万字的《陈鹤琴全集》,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教育遗产。(二)论幼稚教育的意义陈鹤琴非常重视幼稚教育。

陈鹤琴的贡献与影响:学前教育史以及幼稚教育的意义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名望卓著的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专家,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家。他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是中国的儿童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的开创者。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

1892年,陈鹤琴生于浙江上虞县百官镇。早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14年考取公费留学。他先进霍普金斯大学,广泛研习政治学、市政学、经济学、地质学、生物学等西方国家的科学。1917年,大学毕业取得文学土学位后,他又到康乃尔大学和安拇黑司脱大学兼读,攻读园艺、养蜂、鸟学、汽车学和普通心理学等。同年秋,进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师从著名教授克伯屈克、孟禄、桑代克,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1918年,大学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受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育学和心理学。他认真研究和借鉴了西方学者研究儿童心理学的方法,开始了中国儿童教育科学化的探索。1920年,他以儿子一鸣为研究对象,对孩子的动作、能力、情绪、言语、学习、绘画等各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和实验,他将研究成果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1921年7月,他与廖世承合著《比奈西蒙智力测验法》和《比奈西蒙智力测验材料》,大力推动教育测验运动的开展。同年,他又撰写了《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的方法》。

1923年,陈鹤琴自任园长,在自己的家里招收12名儿童入园,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并把它作为推行中国化、科学化幼儿教育的一个实验基地,以改变幼儿教育照抄照搬外国的模式的状况。通过实验,他认真研究幼稚园的课程设置,深入研究和精心设计创制了标准桌椅、木马、木偶等玩具和教具。1925年出版《家庭教育》一书,利用对儿童心理研究的科学成果,阐述了家庭教育的意义。1927年,他将鼓楼幼稚园的实验,加以整理写成《我们的主张》发表在《幼稚教育》杂志上,提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据儿童心理、教育原理和社会现状的幼稚教育的15条意见。1928年,为普及教育他从90多万字的白话文材料中找出4 719个常用字,编成《语体文应用字汇》。同年5月,他与张宗麟合编了《幼稚教育丛刊》。鼓楼幼稚园成为中国最早的幼稚教育实验中心,在教具、教材、教法等方面的试验结果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1932年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基础。

1934年7月至1935年3月,陈鹤琴赴英国、法国等11国考察教育。回国后积极宣传介绍欧洲先进教育经验,编写了《儿童国语课本》、《儿童作文课本》、《小学生应用图表》、《儿童算术练习卡片》、《最新英文读本》、《最新英文字帖》等,对小学教育及教科书进行研究。1937年,上海“八一三”以后,在地下党领导和推动下,各慈善机构设立70多个难民收容所,并成立难民教育协会,陈鹤琴为协会的主要负责人,负责收容所的难民教育。在对难民及儿童的教育中,他积极推广新文字活动,创办新文字教员训练班。编写了拉丁化新文字《民众课本》二册、新文字和汉字对照连环画15册。同时,积极进行新义字、汉字注音字母的教学比较实验,并写《汉字拉丁化》一文,总结新文字运动经验。

1940年4月,他本着“要做事,不做官”的意愿,婉拒政府委任到江西泰和创办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以实现办中国化的幼稚教育,由中国人自己培养幼稚师资的愿望。10月1日,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正式开学,并创办《活教育》月刊。他主张学生“手脑并用、文武合一”,他亲自为幼师设计了寓意很深的校徽:一只小狮子图案。他填写的校歌歌词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思想。

“……幼师!幼师!前进的幼师,做中教,做中学,随作随习,活教材,活学生,活的教师!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工作室,还有那手脑并用文武合一,建设我们的新国家,教导我们的小天使。幼师!幼师!前进的幼师。”

1943年春,实验幼师由省立改为国立,同时增设幼稚师范专科,培养幼稚师资和研究人才,在他的努力下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包括专科部、师范部、小学部、幼稚园、婴儿园等五部分。1945年9月,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督学,创办上海市立幼稚师范,继续实验活教育理论,恢复《活教育》月刊。允许学生参加政治运动,支持幼专学生在大场办农忙托儿所农村托儿所等,推广工厂和农村学前教育。1947年2月,创立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以解决难童教养问题。筹建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并担任院长,计划将该院建成盲、聋哑、伤残、低能、问题等特殊儿童的综合性教育机构。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他支持学生参加示威游行活动,掩护和营救进步教师,担任了进步团体“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上海市校教师福利促进会”的顾问等一系列爱国行为,两次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后经上海五位大学校长联合营救获释。1949年9月,他出席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他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1953年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在主持校务的同时,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继续研究和探索发展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道路。1958年,陈鹤琴受到错误的批判,1959年被迫调离教育岗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任江苏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等职。

陈鹤琴一生从事教育活动近70年,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师范教育、特殊教育、文字改革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他是在学前教育上最早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学者,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开拓者和改革者,创办了多层次的幼儿师范教育。他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对中国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有直接的影响,至今仍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他留下来的300万字的《陈鹤琴全集》,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教育遗产

(二)论幼稚教育的意义

陈鹤琴非常重视幼稚教育。早在1928年,他就与陶行知联名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注重幼稚教育案》,敦促国家宣布幼稚教育在学制上的正式地位。1947年他在《战后中国的幼稚教育》一文中,批评政府只重视高等教育忽视幼稚教育的政策。解放以后,他多次就发展幼儿教育事业提出提案和议案,以推进幼稚教育的全面发展。

1.幼稚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大的时期,需要有适当的环境与优良的养育

陈鹤琴认为人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要“小”字、“早”字当头。他认为儿童期是发展个人的最好的机会。什么言语,什么习惯,什么道德,什么能力,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并指出“环境既然复杂,学的时期当然要长,如果全是先天的遗传,而不加以后天的学习,必不能适应这样复杂的环境”。因此,他得出结论:“儿童期包含这两方面意思:一方面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一方面儿童期具有可以发展的性质,此即所谓可塑性或谓可教性。”于是,他明确提出“幼稚期(自出生至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2.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各种教育要发生深刻的影响

陈鹤琴认为,幼稚期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更是一生教育的关键。1947年,他对政府裁并学前教育机构的政策十分不满,公开指出政府要改变教育政策。他强烈要求政府普及幼稚教育和幼稚师范教育在学制体系上的独立地位。1950年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学制,确定了幼儿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幼儿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他特别指出:“幼儿教育是一门教育科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进一步阐述了学前教育事业在整个国民教育事业中的地位。

3.为了减轻工作妇女对养育子女的负担,迫切需要幼稚教育

陈鹤琴认为,世人总有一种错觉,认为托儿所、幼稚园是为贵妇们减少照养子女的责任而已,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托儿所、幼稚园其真实的意义在于妇女从事更多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使她们不致因照顾子女而忽视工作,或者因从事工作而忽视子女。把劳动妇女从养育子女的负担中解放出来,这是中国改善生产、发展经济、求得进步、摆脱落后状况所必需的条件。解放妇女,就必须发展幼教事业,尤其是举办农村托儿所和工厂托儿所,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4.为了特殊儿童能得到社会的养护

陈鹤琴认为,家庭和社会上的一些流浪儿和智障、残疾儿童得不到很好的养护和培育,就需要有社会幼儿教育机构收养和教育。如果不对他们实行早教育、早养护,提高他们的自我生存能力,将来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累赘。所以,普及和发展幼稚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论幼稚园要适应国情

陈鹤琴认为旧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严重的模仿外国的倾向,在幼儿教育上尤为突出。1927年,他在总结办南京鼓楼实验幼稚园经验时就提出“幼稚园要适合国情”,他说:“我们的小孩子不是美国的小孩子,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均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又不是一律,所以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在我们用起来未必都是优良的。”

陈鹤琴认为,要适合中国的国情,就要以中国孩子为对象,总结中国孩子的特点,以中国孩子为中心,吸取外国有用的经验。他认为,中国必须建立本民族的儿童心理科学,就必须打破国界,广泛深入地研究国外儿童心理学已有的成果。他对夸美纽斯的《儿童图画世界》、卢梭的《爱弥儿》、克尔帕屈克的《儿童研究之原理》、桑戴克的《个别差异》等名著都作了深入探讨,仔细研究了裴斯塔洛齐和席格门对自己的孩子出生以后跟踪研究的方法。

(四)论儿童心理的特点与幼稚教育

早在1920年,陈鹤琴就把自己的儿子作为实验和研究儿童心理的对象,对其身心发展进行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和文字、摄影纪录。他从这些大量的材料中,具体剖析了孩子身体的发展,动作的发展及模仿、游戏、好奇、言语等各方面的规律。以后又不断地对大量的儿童观察、实验,总结出了儿童的心理特点,这样的总结自然就具有民族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他在《儿童的心理》中概括和分析了儿童所具有的心理特点。

1.儿童心理的特点

陈鹤琴认为,对儿童的培养与成人不同,不能给他们成人化的东西,要适应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要做到儿童化。儿童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合乎儿童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施以适当的教育,找到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收到优良的教育效果。他在《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一书中指出,把儿童视为“小人”的传统观念是违背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是不科学的。逼着小孩子一举一动和成年人一样,叫他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不许到户外游戏,甚至叫儿童也和成人一样穿起长衫马褂,他们会感到万分的难受。把儿童当作成年一样看待,去施以教育,是摧残儿童的活泼天性的。他说“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样,儿童的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有他的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们的烂漫天真。”儿童不是缩小了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这个时期是儿童发展智力、学习语言最快的时期,是道德习惯养成最容易的时期。幼儿教育就是要抓住这个最佳期,为全人生的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陈鹤琴认为儿童具有以下特点。

(1)小孩子好游戏。儿童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儿童还没有养成自制力,他的行为完全为冲动与疼觉所支配。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好动是儿童突出的特点。

同样,好动就推进了儿童游戏的天性。要知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注意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一方面,做父母的应有良好的设备使小孩子能够充分的运动;另一方面,做父母的应有适宜的伴侣使小孩子受到优美的影响。在教育上应当给他充分的机会和适当的刺激,让儿童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从无知无能发展到有知有能。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我们应创造适当的环境,使其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应多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以提高教育效果。

(2)小孩子好模仿。模仿动作,青年老年都有的,不过儿童来得格外充分一些。儿童学习语言、风俗、技能等等,一部分是由模仿别人而来的。他认真研究了克尔帕屈克关于儿童模仿动作的分类的学说,对普莱尔、鲍德温、迪尔博,摩尔关于儿童模仿何时发生的试验进行了比较,又详细地观察记录了小孩模仿的发生,在研究大量的国外学者和自己试验的材料的基础上,提出指导儿童模仿的科学方法:

第一,应正确了解模仿动作的差异性。如儿童模仿学说话的声音,儿童学写字握笔的位置和姿势,都不会与成人一样,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应特别注意,教师和家长要格外当心,发现错误,要立刻给以校正,千万不可养成错误的习惯。

第二,注意儿童在模仿中的感受性。儿童从模仿中应当感受到两种快乐:一方面是生理的,即从肌肉筋骨以及其他感觉器官所得的快乐的感觉;另一方面是社会的,即他通过模仿,得到别人的称赞、鼓励,从而得到快乐的感受。凡不能发生这两种快感的事情,不要给他模仿;凡能发生这两种快感的事情,便做给他看,叫他模仿。

第三,懂得模仿的阶段性。儿童模仿有一定的时间和阶段性,年龄不同感受的能力就有所不同。比如四、五个月的小孩,不能模仿写字、读书、缝纫等,只能模仿声音。所以,就要科学地分析孩子所处年龄段的模仿能力,不能勉强儿童模仿他的年龄段所不能模仿的东西。

第四,知晓儿童模仿的无善恶性。儿童在模仿事物时是不分善恶美丑的,他不能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有选择模仿。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就是这个道理。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在同孩子的交往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还要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教会儿童鉴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3)小孩子好奇心强。儿童的好奇心是随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儿童在未能行走以前,他的主要兴趣在于观察事物的变化和彼此间的联系。会走路以后,他就会更多地参与到事物间的变化和运动中,如靠近物体,用手去抚摸等动作,或者追赶动物等。儿童生而无知,他的好动的能力与模仿的能力逐渐滋长,好奇心也逐渐发展,见了新鲜事物,就要追究,倘使他看见了冰,不好奇,不去玩弄,那他恐不会知道冰是冷的。倘使他看见了外面路上的汽车,不跑出去看看,那他恐不会晓得汽车是什么东西。这样做了,儿童便完成了新知识的不断积累,获得了更多的生存、生活经验。即使他在游戏中弄坏玩具或其他什么东西,都不要责备,而是要悉心指导,科学解答,不可假作聪明,迷惑、禁锢了儿童的思想,泯灭了儿童的天性。

(4)小孩子喜欢成功。儿童一有成就,就有自信力;成就愈多,自信心愈强;自信心愈强,愈易成功。学前教育工作者和老师以及家长都应懂得这个道理。

(5)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郊游对儿童的身体、知识、行为都有良好的影响,大自然、大社会将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活动课堂,教师应不怕麻烦,多创造外出游玩的良好机会。

(6)小孩子喜欢合群。“做父母的正可以利用这种合群的心理教育小孩子。第一,我们要使他得着良好的小朋友;第二,我们应给他训良的动物做他的伴侣;第三,我们再给他小娃娃之类以聊解他的寂寞。凡人都喜欢群居,两岁儿童就愿与同伴游玩,六岁儿童的合群心更强,应使儿童常与小朋友交往,培养其友爱互助、热爱集体的品质,发展其社会性”。

(7)小孩子喜欢被称赞。二三岁的孩子喜欢“听好话”,喜欢旁人称赞他。到了四五岁的时候,这种喜欢嘉许的心理更加浓厚。儿童喜欢听好话,表扬、鼓励能增加儿童的兴趣和勇气,所以应多采用积极的鼓励措施。

陈鹤琴认为只有依据儿童这些心理特点施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所揭示的儿童心理特点,为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学前儿童发展的阶段与教育

陈鹤琴经过多年观察、试验、研究,对儿童各个不同阶段的心理活动特征做了科学的阐述,感觉运动生活(如听觉)在新生后一个月左右就已发展,情绪生活则在新生一个月至一年左右具有发展的初型,其后到6岁为智慧奠基之时,到12岁社会生活有显著的发展。为此,他将学前儿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并确定了与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育重点。

(1)新生婴儿期(出生到一个月左右时期)。

他以陈一鸣为对象详细地观察与实验了这个时期婴儿的感觉、动作、情绪、生理现象,根据这些心理与生理的发展,施以人生最初的教育。人们常常认为新生儿谈不上教育,他认为,每个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已开始学习(甚至可以说在胎内已开始学习)。哺乳之前,给婴儿5秒钟的声音刺激,经过10天训练,多数婴儿,一听到声音,即有吸吮动作,因此,这一时期就应该给予婴儿教育。其教育内容有三:一个是环境的教育。因新生儿初离母体,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世界,他适应的能力很薄弱,父母应控制环境,使之适应婴儿的要求,如要使环境安静,房间空气要流通等。另一个是饮食的教育,如哺乳要定量定时,排泄也要养成定时的习惯。再一个是睡眠教育,要养成睡眠的好习惯,如独睡、熄灯睡,不要抱着睡。

(2)乳儿期(新生到1岁左右)。

这一时期,乳儿的情绪发展和动作发展较为突出,尤其要注意人类最宝贵的行走运动。据他观察,在乳儿时期,已开始从新生时的反射生活范围而发展为许多复杂的、联合的运动的范围,先是坐、立、爬行等动作发展较快,然后是儿童靠辅助站立、行走、跳跑等动作。这个时期情绪的表现也较为明显,包括生理上的表现、面部的表现、全身筋肉的变化、声音(如哭声、泣声、笑声、惊叫等)的表现、动作的表现,都可以表现婴儿情绪的变化。他在《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中,对婴儿笑的发展、快乐的发展、愤怒的发展、惧怕的发展等,都做了详细地记录。

陈鹤琴认为乳儿期不仅要注意到他的生理调护,而且还应对动作进行良好教育及优良情绪的培养。他指出,动作教育就是儿童身体筋肉活动时,所应受的指导与维护。为了便于儿童的动作,应为儿童准备合乎卫生、舒适、自由、方便、适宜的衣服,鞋袜的大小、质地,都要便于乳儿学习走路,在儿童学习爬行、走路等动作时,父母师长要特别注意。

(3)步儿期(1岁左右到3岁半左右)。

陈鹤琴指出,在这一时期,幼儿从乐于步行到喜欢跑跳,而且语言和智力也有显著的进步。因为这个时期比较长,他又将它分成几个小段进行观察研究。即第2岁的前半年,第2岁的后半年,第3岁到3岁半。

关于儿童行走发展,他认为儿童由不会行走而能独立行走,有赖于儿童主观、客观的原因,如健全的骨器、筋肉和神经的作用,适当的智力程度,行走的动机,有行走的机会等。要遵循孩子行走的规律与习惯,恰当处理成熟与练习的关系,适时予以帮助指导。儿童学习行走的过程,也是大筋肉活动迅速发展的过程,儿童这些能力的取得,扩大了他的活动空间,使他由一个不独立或半独立的个体,向逐步独立个体过渡。

关于儿童言语发展,他认为儿童学习言语一般分为言语模仿、将字结合、应用代名词与复数四个阶段。他详细记录观察了儿子陈一鸣言语发展的情形,总结出一般孩子在出生后五个星期便牙牙学语,满6个月,能够发出母音和子音,满12个月大多数儿童均能模仿一两个字,满18个月能应用简单句子,满2岁能应用一般的句子,满3岁,儿童言语与成人的就相差不多了。

(4)幼儿期(3岁半左右到6岁)。

为研究方便,陈鹤琴又将幼儿期分为3岁半到4岁、4岁到5岁、5岁到6岁这三个小段。他重点研究了儿童的思想活动、社会性的发展、情绪的转变等。

关于思想的活动。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的。儿童出生后无知无识,其思想活动不过是注意人物和视觉环境;到1岁的时候,对于环境中的形状、颜色、声音等稍有熟识,也产生了一些单独的观念;后来记忆得以发展,学会了言语,思想便大有进步;以后好问心的发展,便能分清人物的区别;到3岁左右,想象力得以发展,可以用经验去理解事物。儿童能思想,不过他的思想有不正确的地方,这就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

关于社会性发展。他认为,儿童的社会性指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成人之间构成的社会关系。3岁前后,儿童的社会生活才正式开始发展,以前他是独自游戏,或者看别人游戏。现在他开始对其他儿童的游戏发生了兴趣,主动参与游戏。对于成人,他改变了以前总是消极依赖的态度,而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力量来做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对于成人的帮助或干涉,常取反抗的态度。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应区别对待。

关于情绪的转变。他认为,幼儿期与乳儿期的情绪表现有所不同,在乳儿期,惧怕、愤怒与情爱的情绪表现较为单纯和机械的。但到了幼儿期,环境变得复杂、纷繁,儿童情绪的激起,不仅来自自身生理上的要求,而且来自社会环境的刺激。儿童这种情绪的表现,就是从自我到他人、从机械到繁复、从个人到社会的转变,尤其是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对其情绪的转变,影响很大。

为此,他认为,在幼儿期教育的实施中,要以积极的启发、暗示和鼓励,代替消极的限制、批评,不姑息,不迁就,让儿童使用自己的手脑;让儿童有自己的活动园地,发展儿童的好问心;父母师长应以身作则等。在教育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促进儿童各个阶段的全面发展。

(五)论“活教育”思想

陈鹤琴在美国留学期间,曾受杜威、克尔帕屈克、孟禄、桑代克、罗格等实验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回国以后,面对旧中国教育的因袭旧法、脱离生活、死读书本,便立志改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1940年,他在创办江西省立幼师时,就提出“活教育”主张,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直至1947他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理论体系,即“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试图用“活教育”来改革中国的旧教育。

他在《战后中国的幼稚教育》中,提出要实现“活教育”就必须牢固树立三个目标:一个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另一个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再一个是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1.编制幼稚园课程的原则和方法

(1)编制幼稚园课程的原则。

1951年,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

①课程的民族性:课程应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

②课程的科学性:课程应是科学的,不是封建迷信的;

③课程的大众性:课程应是大众的,不是资产阶级的;(www.xing528.com)

④课程的儿童性:课程应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

⑤课程的连续发展性:课程应是连续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

⑥课程的现实性:课程应符合实际需要,而不能脱离现实;

⑦课程的适合性:课程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促进儿童健康;

⑧课程的教育性:课程应培养儿童五爱、国民公德和团结、勇敢等优良品质;

⑨课程的陶冶性:课程应陶冶儿童性情,培养儿童情感;

⑩课程的言语性:课程应培养儿童说话技能,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根据以上十大原则,陈鹤琴修订了原定的教育单元,加入了五爱教育内容,形成了九项内容构成的课程结构:节日、五爱教育、气候、动物、植物、工业、农业、儿童玩具、儿童卫生。这九项内容构成的课程结构,与其早些年形成的五指教育结构相比,增加了20世纪50年代一些新的成分,具有时代特色。但是,这种新课程结构显得比较零碎、整体性较差。

(2)课程编制的具体方法。

陈鹤琴认为,在课程编制原则的指导下,应运用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进行课程编制。

圆周法:幼稚园每个年龄班预定的教育单元内容相同,研究的事物也相同,但所选教材的难度和分量应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班要求由浅入深。

直进法:就是将儿童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内容的深浅而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年龄班中,如小班研究猫和狗,中班研究羊和牛,大班研究马和虎。也就是说,不同班的课题和要求都不相同。

混合法:就是在编制课程的时候,以上两种方法均可采用,即课题和要求有相同或不同,可将这两种编制办法有机结合,合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混合法是编制课程时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2.保教内容

陈鹤琴认为,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以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为目标。为此,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

①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②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③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④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⑤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就像人的五个手指,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在这五指活动之中。同时,他认为这五个方面是有主次之分的,是相互联系,可以伸缩的。课程是整体的、连贯的,他们就像人手掌上的五个指头一样,结成了一个独立而又相互协作的教育网。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第一重要的。幼稚园的教育应注意儿童的健康,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他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要带幼儿多到户外活动,让儿童在接触自然中学到各种经验,还可以使他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活跃儿童的精神,增加儿童的欢乐。此外,幼稚园应特别注意音乐教育,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和技能。

3.保教方法

陈鹤琴在《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一书中对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

(1)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进一步细化,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七个方面:

①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②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③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④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⑤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⑥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⑦比较教学法;

⑧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⑨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⑩替代教学法;

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教学游戏化;

教学故事化;

教师教教师;

儿童教儿童;

精密观察。

这十七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集中体现了“活教育”理论的全新的教育观念,可以概括为活动性的原则、儿童主体性原则、教学法的多样性原则、利用活教材的原则、积极鼓励胜于消极制裁的原则、教学相关的民主性原则等。突出了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思想,一个“活”字、一个“做”字,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师范教育的理论实践有指导意义。

(2)整个教学法。

陈鹤琴先生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课程组织法,这就是“整个教学法”。

陈鹤琴认为幼稚园的课程乃幼稚生在园的一切之活动。课程不等于科目,大学生的程度高、知识深,非分科不可,“而幼稚园的分科教学不能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这是违反儿童的生活和儿童心理的”。陈鹤琴认为,“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

由于学前儿童都是具有差异的不同个体,每个儿童都是相对独立的,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兴趣不同,课程应当采用游戏式、暗示性、小团体式的教学法。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游戏具有统整作用,陈鹤琴认为儿童以游戏为生活,儿童总是喜欢游戏的,“凡事当做工作做就是痛苦的,当做游戏做就是快活的”。通过游戏可以发展身体,培养高尚道德,使脑筋敏锐,为休息之灵丹。儿童在游戏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幼稚园的课程应当采用游戏式的教导法。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课程,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发展。陈鹤琴又认为儿童好模仿,易受成人的暗示,幼稚园的课程应采用暗示性的教学法,通过语言、文字、图画、动作进行暗示,尤以教师和家长的以身作则最为重要。陈鹤琴还主张多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他认为幼稚生的年龄不齐、智力不同、兴趣不一致,应当区别对待、分组施教,以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稚生都能有所长进。随着科学实验的不断积累,他又陆续提出比较法、比赛法、替代法、观察法等,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使儿童的兴趣格外浓厚。他所提倡的多样化的教学法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具有科学性。

4.论怎样做幼儿教师

陈鹤琴认为,中国化的幼稚教育必须由中国化的幼儿教师来实现,同样,解决幼教师资问题是办好中国幼教事业、普及幼教工作的关键。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几乎垄断了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他多次呼吁社会要重视幼稚园师资的培养。早在1928年,他就与陶行知联名提出注重幼稚教育案,建议就环境适宜之地,开设幼稚师范学校,或在各省之师范内,增设幼稚科,以培养专门人才,供给良好师资。1940年,他创办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和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并且自己也努力培养师资。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对幼稚园教师们寄予厚望,褒奖教师是最伟大而又最辛勤的雕塑匠,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950年,他在《怎样做人民的幼稚园教师》一文中指出,要做好一名人民满意的幼稚园教师就应在政治思想、专业技术、教学方法、品质等方面具备相应的条件。

(1)思想方面。他认为,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首先要了解自身的任务实在是伟大而艰巨的,他们肩负培养祖国幼苗的重任,同时幼稚园也是解放妇女的桥梁,幼儿教师应该成为改造家庭教育的助手。所以,幼稚园教师应在思想上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封建残余,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文化教育建设方针,牢记所担负的培养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使儿童健康成长并成为国家有用之人的使命。

(2)业务方面。幼稚园教师的业务上要求是非常严格、全面的。首先,要认真学习儿童心理学、卫生学知识,掌握和了解儿童各个成长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其次是精通音乐、自然、故事、游戏、舞蹈、手工、图画等各种教学内容。再次,要懂得预防天花、麻疹、白喉、霍乱、伤寒等各种传染病的方法,认真探讨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和优秀品德形成的科学方法。最后,要注重在增强儿童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的知识储备,为儿童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3)教学方法。一方面,幼儿教师应熟知和掌握教学基本原则,即教师要在各种实际活动中去教,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学;要了解儿童的个性,对症下药;要建立师生间的友谊,善于根据每个儿童的经验、个性、兴趣及学习能力为他选择适当的学习材料;能充分利用活教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幼儿教师应熟知和掌握最基本的教学技术,即着力造就自己成为多面手。要能讲故事、编歌谣,能画图、做手工,能唱歌、懂音乐且会演奏,总之,幼稚园的教师知识要渊博,教学技术要全面,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更科学。

(4)品质方面。要求对待别人要和蔼可亲,乐于助人;对待自己要多做自我批评,谦虚谨慎;对待儿童要热爱、公平;对待工作要有高度的热情,全心全意,富有创造性。

(六)家庭教育思想

陈鹤琴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他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他在《家庭教育》、《儿童的发展与教育》等书和《怎样做父母》等文章中对家庭教育理论都作了充分论述。

1.科学的儿童观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

科学的儿童观就是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陈鹤琴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他提出“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意志,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人格,成人应当尊重小孩子的人格”。这是他在批判传统文化中要求子女顺从父母的错误儿童观和学习西方儿童学研究的新成果基础,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新型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人格。

科学的儿童观就是要求家庭教育民主化。他认为,做父母的应当同小孩做伴侣的,父母和孩子做游戏的好处很多,既可以沟通彼此间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做游戏机会教育孩子,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加以纠正。在儿童教育中贯穿自由和纪律,是培养健全人格和社会公民所必需的,这充分反映了他尊重儿童和对儿童充满爱的教育观。

2.要把科学地了解儿童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基础

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应该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教育能力,认真研究和掌握儿童身体发育特点、心理发展规律、知识获得的方法以及人格的科学形成,使广大家长都能对自己的子女有个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这就像家里养花养鱼一样,要想养护得好,就必须知道花和鱼的习性,否则,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鱼死网破、劳民伤财的后果。

他认为,家长充分了解了儿童还不行,还应有一个科学的教育方法。他批评家庭教育中娇生惯养、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同时,他批评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认为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

他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在婴幼儿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即使进了幼稚园,老师和父母对于小孩子的影响力非常大,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留下较为深刻的烙印,如果是个不好的烙印,就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不良后果。

他强调,家庭教育还要遵循“一致”原则。这种一致不仅仅是父母施教方法的一致,而且是指对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前后不一致。坚决反对那种在处理同一件事中家长意见不统一,让孩子无所适从,或者前后不一致,让孩子产生蔑视父母的想法。

3.家庭教育功能应渗透到儿童体、智、德、美、劳等活动的各个环节

陈鹤琴认为,家长要通过言传身教、家庭生活的实践等方式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卫生习惯的养成。他认为“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全,小孩子固然终身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而强健的身体是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从吃、喝、拉、撒、睡等方面入手,通过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二是智育方面。他要求家长要多渠道多方式多途径地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要求父母应带孩子到外面去多看看,多想想,多动手做事情,幼儿通过实践,满足幼儿的好动心、好奇心、模仿心和好游戏要求,以获得对自然和事物的感性经验,这些最初的经验对幼儿的一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影响其智力的发展。三是德育方面。他要求家长要注重儿童的情绪发展,慢慢学会待人接物。成人应为小孩创设活泼、轻松、愉快、有秩序的家庭氛围,反对父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迁移到儿童身上和凭成人的喜怒去责罚小孩。同时,家长还要引导小孩多考虑别人,培养孩子拥有谦让、合作之心;引导孩子尊重长者,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引导孩子用具体的行为传递对他人的关爱,教育孩子富有同情心。四是美育方面。他要求注重对儿童进行美的熏陶,在剪纸、填图、绘画、音乐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性,使其自己能够想、自己能做,具有独创精神。

以上是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中的一些主要内容。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有关幼稚园课程评价、课程实验等方面的主张或观点,我们对他的课程思想必须辩证地继承,吸取他思想中对我们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有用的内容,不断提升中国学前教育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