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门是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浙江省宁波人,生于1891年3月10日。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与我国另一位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张雪门与北京香山慈幼院的孩子们
张雪门幼年时研读四书五经,后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中学。1912午出任鄞县私立星荫小学首任校长。他在青年时期,就对幼儿教育问题发生了兴趣,他在家乡眼见一些儿童缺少教育,深感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必须从儿童时代起就应有良好的教育。在任小学教师时曾随宁波旧府属的江苏教育参观团到上海、南京、无锡、苏州、南通等地参观。他参观了无锡的竟志女学的蒙养园和苏州的景海幼稚园,看到了这些幼稚园的课程教育有的模拟日本、有的为教会所办抄袭欧美,儿童自幼接受奴化教育。他认为要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达到国富民强,不受列强宰割,儿童教育者的责任非常重大。1918年,他创办了星荫幼稚园,是宁波市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幼稚园。
1920午4月,张雪门和宁波市教育界知名人士创办了宁波市第一所两年制幼稚师范学校,自任校长,开始了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1926年5月,他编译了《福禄培尔母亲游戏辑要》和《福氏积木》译文。他从儿童生活中取材,研究国外幼稚教育,在《新教育评论》上发表“幼稚园第一季度课程”,引起许多关心中国幼稚教育的人士之注意。1928年暑假后,他在孔德开办了幼稚师范,采取半日实习半日授课的措施。为了纪念被北洋军阀绞杀的高仁山先生,他创办了艺文幼稚园,增加了师范生的一个实习场所。
1930年秋,他应北平香山慈幼院院长熊希龄先生的聘任,编辑了“幼稚师范丛书”,在香山见心斋开办了幼稚师范,称北平幼稚师范学校。该校采用半道尔顿制,除讲授书本知识,更重视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技能态度的培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开始对“行为课程”的研究。1932年,张雪门应民国大学教育系的邀请,讲授《幼稚教育》课程并编写讲义,在天津女师学院讲授《幼稚教育》,又在北平师范大学作《我国幼儿教育的回顾》的讲演。1933年,他参加了北平市社会局起草幼稚园具体课程实施方案。1934年春,他聘请上海山海工学团的戴自俺先生带领幼师三年级师范生与北大农学院合作,在北京阜成门外罗道庄开办了“乡村教育实验区”,区内办有农村幼稚园、儿童工学团、青年工学团、妇女工学团等。
1937午7月上旬,张雪门出席了北平召开的教育学会议及中华儿童教育社的年会,对中国学龄前时期儿童应否注意民族改造问题进行热烈的辩论。卢沟桥事变后,他只身南下,将幼师迁移桂林。1938年2月,幼稚师范在桂林东华门大街成立,张雪门任校长,戴自俺任教务主任,由于经费困难,无力增聘专任教师,仅有吴汉清、李蟾桂、池宝华、金恒娟和从柳庆师范请了兼任教师数人。1939年至1942年共招生4班,连同桂林迁来两班共为6班。广西九十九县一市均有幼师毕业生服务,不仅对当时广西推广幼儿教育做贡献,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人仍为广西幼教工作骨干。天津女师学院与北平师大合并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后。张雪门应邀到西北师院讲授《儿童保育》课程,并完成了为中华书局编著《幼稚园行政》、《儿童保育》、《实习》的任务。在城固生活一年后,他婉言谢绝了西北师院的续聘,又回到重庆,决定再办幼师。
1944年幼师迁到重庆,借用江北县一所王家祠堂,从事儿童福利制度的实验,适应抗战时期的需要,教育重点在加强幼儿民族意识和爱国观点,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习惯。组织师范生辅导委员会,拟定保育员训练规程及幼稚园办法。同年5月招收战时儿童保育院毕业女生,着手保育员训练,7月筹备儿童福利分会,兼任幼稚园理事,9月成立各地幼儿团,作为试验机构。在重庆禹王宫、文昌宫、水口寺、天马山成立了四个幼儿团。当时条件十分简陋,但他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办法来普及推行幼稚教育,更以实际行动为树立保育员们的事业心与责任心做出了榜样。
1946年初,为了恢复北平幼师,他回到北京。此时原校址已改为北京市女三中,为恢复幼师,他日夜奔走,但是到处碰壁。1946年7月,他带其爱女玫玫应台湾民政处电邀赴台办儿童保育院。同年,张雪门在台北开办了儿童保育院,招收战后贫寒儿童入学,1947年,儿童保育院改名为台湾省立育幼院,同年5月台湾省政改制,增设台中育幼院,台湾省育幼院又改名台北育幼院。1948年5月,著名华侨胡文虎及其夫人捐助巨资,建起幼稚部和婴儿部。至此,儿童保育院已具有完整的从婴儿到小学的儿童教育机构。
1952年,他终因工作劳累过度,经过两次眼疾治疗后,不得不离开他为之奋斗了7年之久的育幼院。离别育幼院后,在北平香山慈幼院幼稚师院旅台同学和台湾同学的资助下,在大屯山建房三间,因其就地取石头为材,故名“石室”。同时,他还婉拒北平老友、学生的接济,清贫而坚强地度过晚年生活。同时,他在《中华日报》主办《幼教之友》专栏,任民侨教育函授学校教育科主编,出版了《幼教辅导月刊》。
1960年他因患脑疾而半身不遂,但仍以坚强不屈的顽强意志,在借用放大镜一天只能缓慢地写下几十个字的情况下,坚持创作。他一生从事幼教研究和教学工作,出版了《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幼稚教育》、《幼稚园教育概论》、《幼稚园课程活动中心》、《幼稚园教材研究》、《幼教师资进修讲话》、《幼儿的发现与创作》、《儿童创作集》、《我的童年》、《从孩提到青年》、《闲情集》、《幼教论丛》、《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等专著,为我国幼儿教育留下了宝贵的理论和经验。
1973年,张雪门脑病复发,抢救无效,于4月18日病逝,享年83岁。
(二)论幼稚教育的目的
张雪门在《新幼稚教育》中指出:“要解决我国的幼稚教育,必须认清三点:一是儿童在幼稚园时候心身发展的情形。二是我国社会的现状。三是应如何根据社会现状来谋求民族的改造,同时,根据儿童的需要,谋社会基础的建设。”第一点是幼稚教育的对象,第二点是幼稚教育的目的,第三点是幼稚园的课程、设备以及一切的动作。
1931年,他在《幼稚园教育概论》中指出,幼儿教育要“不背于真正的教育原理,须先明了心身与环境、个人与社会及现在与将来等关系”。他认为:“人类对环境的反映应分三个时期:在第一时期,心身结构尚未完全,无能力适应环境。第二期,心身健全,然而仅是以适应环境。到三期,人类的心身达到最高程度,对于环境不但能适应,且能创造。”
张雪门提出幼稚教育的四个目标,即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总之,张雪门认为幼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健康的体魄,有劳动的习惯,有自治能力。有不畏强暴、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自信心,而又能适应新生活的新国民。
(三)论幼稚园的“行为课程”
1.行为课程的含义
张雪门对于幼稚园的课程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他在多篇文章中都对幼稚园课程作了论述。《幼稚园的研究》一文中指出:“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这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做而又欢喜做的经验预备。”后来他进一步概括为:“课程源于人类的经验,只为这些经验对于人生(个人和社会)有绝大的帮助,有特殊的价值,所以人类要想满足自己的需求,充实自己的生活,便不得不想学得这些经验,学得了一些又想学得多些,而且把学得的传给后人”。他提出课程只是知识的一部分,而且它包含了书本上的自然界的一切知识。他强调,“其实课程的范围很大,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礼节等种种的经验,都包括在课程里。换一句话来说,课程是适应生长的有价值的材料”。
张雪门认为幼稚园的课程来源于“儿童自然的诸般活动”;来源于“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生的活动”;来源于“儿童与人事界接触而生的活动”;来源于“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而合于儿童的需要者”。
行为课程是张雪门课程理论的核心,他指出幼稚园课程应强调直接经验。行为课程首先应注意的是实际行为,从行动中所得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驾驭环境的能力。游戏、故事、唱歌等教材虽然也可以表演,然而代表不了实际行为。
张雪门在《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一书中,完整表述了组织课程的标准:“课程须和儿童的生活联络。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事前应有准备应估量环境,应有相当的组织,且需有远大的目标。各种动作和材料全须合于儿童的经验能力和兴趣。动作中,须使儿童有自由发展创作的机会。各种知识、技能、兴趣、习惯等全由于儿童直接的经验中获得。”
张雪门对于幼儿园课程的作了深入地研究。他指导幼师实习同学分别拟定了从秋季8月开始,按月逐次排列的十二个表《各月活动估量表》。从《各月活动估量表》可以看出,他充分运用师范生、幼儿园教师的力量从实践中对幼稚教育进行探索,使得课程理论产生于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幼儿园教师要按这个估量表来注意儿童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进行教学活动,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修养,才能完成任务。
1966年张雪门出版了《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初步完成了他的“行为课程”的理论体系。和一般的课程一样,这份课程包括了工作、游戏、音乐、故事等材料,然而这份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
2.行为课程的内容
张雪门认为,幼稚园课程是为幼稚园的儿童所设计和准备的,应能促进儿童健康活泼的发展。因此,幼稚园课程必须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他指出幼稚园课程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幼稚园的课程是“整个的”。幼稚园的课程不能像中学和大学的课程一样采用分科组织,而是“一种具体的整个活动”。在幼稚园,各种科目都变成儿童生活的一面,不能分而且也不必分。“不独这科与那科不分,有时候甚至一种科目当作儿童自己生活之表现,科目与人都无法分了”。所以幼稚园的课程,不能是学科式的,学科式的课程不适合儿童的生活。(www.xing528.com)
其次,幼稚园的课程是“直接的”。中小学的课程多偏重于间接经验,而幼稚园的课程应注重儿童的直接经验。让儿童通过亲身活动来获得经验,对儿童具有更大的发展价值。
最后,幼稚园的课程是“偏重个体发育的”。中小学时期,课程虽然也注意儿童的生理与心理需要,但不像幼稚园时期所占的分量大。幼稚园时期,儿童正处于6—7岁以下,其身体的发展是个时期中最迅速的,而且儿童的情绪、兴趣、性情等心理的发展,都与这个时期有密切关系。所以幼稚园课程应更多地重视儿童本体,而不是强调社会制约性,同样不能过多地强调间接经验和知识。
根据幼稚园课程的特点,张雪门构建了幼稚园课程结构和相应的教育目标。认为幼稚园课程由游戏、自然、社会、工作与美术、故事和歌谣(言语与文学)、音乐、常识等方面组成。每一方面都包括许多具体的内容:“游戏活动”包括感觉游戏、竞争游戏、社会性游戏、猜测游戏、表演游戏、节拍游戏等;“自然活动”包括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观察自然现象、旅游参观、科学小实验等;“社会活动”包括有关家庭的认识活动、参观附近的社会场所和设施、了解各种职业的活动、了解其他社会团体的活动、节日和纪念日活动等;“工作和美术活动”包括参加家庭与学校的工作、模拟成人的职业工作、模仿成人家庭的工作、美术工艺活动等;“言语文学活动”包括自由谈话、特殊谈话、有组织的团体谈话和活动、述说故事(动物故事、神仙故事、浅近的科学故事、笑话、寓言、名人故事、传说)和歌谣(儿歌、民歌、谜语、游戏歌)等;“音乐活动”包括听音乐、辨音、拟音、唱歌、演奏简单的乐器等;“常识活动”包括:关于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活动,关于家庭、邻里、工厂、商店、公共机关和社会团体方面的认识活动,关于节日和纪念日的活动,以及其他自然方面的活动。
3.行为课程的实施
张雪门在出版的《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中,提出了实施行为课程的原则:“第一,课程固由于自然的行为,却须经过人工的精选。第二,课程固由于劳动行为,却须在劳动上劳心。第三,课程固由于儿童生活中取材,但须有远大的客观标准。”同时,他要求在行为课程的具体实施中要抓好“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订好课程的目的和计划”、“引起幼儿的兴趣”、“激起活动的动机”、“把握好活动的进程”和“做好结束时的检查工作”这六个环节。
(四)论教材与教法
张雪门关于幼儿园教材与教法的思想,是与他的“行为课程”的理论紧紧相连的。他认为,一方面教材的功能在满足儿童的需要,应该在儿童生活里取材。儿童的生活,实际上是以儿童能力及天然的倾向为基础。儿童进幼稚园的时候,感官的作用虽已经具备,但敏锐与联络,还需要练习。儿童注意力散漫,不易集中,常常因为好奇而分散注意力。儿童的想象丰富,模仿和暗示感受性较强。另一方面,教材还要适应社会的生活。他认为,教材是社会群体遗留下来的经验,如果抛弃了这一种经验,便不能适应社会生活。比如言语便是社会的一种宝贵的遗产,如果一个人不会讲话和听话,那么他自己的思想便无从传达,别人的经验也无从接受,生活上便要感到非常的痛苦。又如文字,也是传递社会经验的一种宝贵工具,要了解古人的文化,非文字不可,其余教学工作等也都与社会群体传达下来的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认为,教材是课程的支柱,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实现手段。教材的功能在于满足儿童的需要,自然应在儿童的生活里选材。教材应该从儿童的直接经验中选择有价值的部分,加以合理的组织。但是仅仅这样,显然还是不够的。真正适合儿童发展的教材,应该适合以下四个条件。
(1)教材必须合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儿童必须学习人类积累下来的经验。但是,由于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人类积累的经验的价值也是变化的。从古代遗传下来的有价值的经验,不一定符合现实生活的需要,有的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而儿童是现实生活中的儿童,他们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发展的。因此,为儿童选择的经验,应该适合现实生活的需要。
(2)教材必须合于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从北到南,各地差异比较大,所编写的教材,不能把全国各地的所有情况都照顾到,而各地的情况是时刻在变化的。因此,教材应该符合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只能注意最大多数的普遍要求。
(3)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生长阶段的需要。进幼稚园的儿童,他们“非动作无以促进生活的健全,也非动作无以满足好奇的欲望……不是动这样,便是动那样。动作是整个的,其流转演变,无痕迹可分,知识技能……仅为动作的结果而已!所以教材要适合儿童生长现阶段中的需要,就得看能不能抛开分类的抽象知识,变成了直接的具体的行动。”
(4)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的学习能力。教材应适合现代儿童的学习能力,诸如摇船、荡秋千等,可以用来联系儿童的平衡感。用抛球可以发展儿童的投准,用堆积木、修铁道、盖楼房、种玉米等,可以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与能力。
根据以上四项标准选择幼儿园的教材,能够充实儿童的生活,培养儿童手脑并用,热爱劳动,有合作互助及有自治能力。
张雪门对于幼儿园的教法,在《幼稚园教育概论》一书中专门列了一条进行论述,他认为“教材和教法是一件事”。他更明确地提出“做学教合一”的方法。他认为,在幼稚园的教学里,“在做上教的是教师,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师能在做上教,拿做来教,做的就是教的,那才是真正的教,学生能在做上学,拿做来学,做的就是学的,那才是真正的学。……我们根据自然生长原则的人,到幼稚园实际去服务,更不能不采用做、学、教合一的方法”。
1960年,他在《幼稚园教材教法》一书中明确提出:“幼稚园教学法所根据的重要原理则只有一条,便是行动。儿童怎样做,就是怎样学,怎样学就应该怎样做。”要解决好幼儿园的教法问题,“只有一条路子,就是和他的生活发生关系”。
从张雪门关于幼稚园行为课程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行为课程的基本思想就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他强烈反对以教材为中心,反对成人以教材向儿童灌输现成的熟料,主张尊重儿童的特点,必须联系儿童的生活,引导儿童在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中学习,培养儿童的生活力。他的这个主张与当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相通的,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有积极意义。
(五)论幼稚师范的见习和实习
幼稚师范教育思想是幼稚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稚师范教育的实践中,张雪门特别重视见习和实习。他在《实习三年》一书中要求,在空间上把师范生实习的场所扩大到整个社会;在时间上冲破一般传统师范教育把实习集中在三年中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的办法。他规定,在三年的师范教育中,第一学年每周实习9学时,分三次进行,主要是通过参观幼稚园和进行幼稚园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形成对幼儿园的基本概念和教学能力。第二年的实习时间由学生自己支配,从幼稚园的建园到管理都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三年全年实习,第二学期全班下乡,开办农村幼稚园,建立为幼稚教育献身的志向。
早在1928年创办孔德幼稚师范时,张雪门就悟出一个道理:“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学做幼稚园教师,就应在幼儿园的实际活动中学办幼儿园。因此他在孔德幼师即采半日授课半日实习的办法,让师范生到幼儿园进行半日的实习。在北平幼稚师范,也是以香山慈幼院的蒙养园、幼稚园和小学为实习场所,让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张雪门本着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中心幼稚园的老师即是师范生的指导教师。师范生通过中心幼稚园的实践,奠定了学习幼儿教育、从事幼儿教育,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基础。
张雪门认为,平民幼稚园是幼稚师范生必须的实习场所。他在北平西郊罗道庄、甸厂等处面向社会开办了农村幼稚园、乡村教育实验区,并进一步提出“有系统组织的实习”。即第一须有步骤,第二须有范围,第三须有相当时间,第四更须有适合的导师与方法。就大体论,实习可以分作四大阶段:
第一是组织参观。时间为一个学期,组织参观幼稚园的建筑等设备,师生的仪表、工作、游戏等教学过程。在这一时期指导的教师,应以担任实习的导师为主,幼稚园教师为副。参观的地点,可选择具有完整的理论与实施经验和条件的中心幼稚园。
第二是引导见习。时间也是一个学期。在这一时期指导的教师,应以幼稚园教师及担任实习的导师为主,而以实习主任及担任教育科的导师为副。见习的地点,也以自己的中心或附属幼稚园为宜。对于参观和见习时期的师范生,要求他们多观察、勤记录、积极参与。
第三是指导试教。时间一个学年。应由二年级的师范生积极参与到幼稚园的招生、编级、选材、组织课程、指导活动以及一切教学上工作上的任务业务,这时,担任实习的导师反退居于顾问地位,只是在某一方面给予适当指导。
第四是积极辅导。时间是一个学年。他认为,三年级的师范生要自己制订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达到了解儿童的发展情况,主动展开儿童福利工作,以求达到幼稚教育的合理和普及。这项工作的开展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以儿童为中心,开展家庭访问等活动。另一方面是关注社会因素,加强对社区、营养站、卫生站的实地考察,广泛了解相关信息。这一阶段,实习导师在必要时予以指点。
张雪门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幼儿教育专家,同时,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从“儿童本位”到“行为课程”,对师范生的培养主张“实习”贯穿于三年,实行“教学做合一”等思想,是他在学前教育战线多年耕耘不辍的结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