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把“一切为了孩子”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党性觉悟高、专业技能强、甘于和勇于奉献的保教队伍。
(一)从提高素质入手,全力培训保教人员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保育员,主要都是些农村妇女,她们绝大多数是文盲。如延安第一保育院,30名保教人员只有三、四名是知识分子,其余都来自农村。她们不仅文化低,而且都不愿意做保育工作,不了解保育工作在学前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全面提高保育人员的思想认识,着力培养保教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成为重要工作之一。
(1)积极学习,不断提高保教人员的思想认识。为了使她们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激发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安心和服务于保育工作,专门邀请党、政、军领导人定期给保育员作报告。像邓颖超、蔡畅等同志都亲临保育院、托儿所等学前教育机构讲课或做报告,鼓励她们安心保育工作,尽职尽责地把孩子管好。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林伯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自过问托儿所、保育院的工作,积极解决她们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她们的思想认识,激发了她们爱岗敬业的工作积极性。
(2)以“扫盲”工作为重点,努力提高保教人员的文化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是老解放区保教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扫盲”,他们有计划地开展看图识字、读课本、学造句、写日记等活动。要求不识字的保教人员,经过一年的学习,必须学会最基础的常用字,要能写信、写日记、读解放区的《解放日报》和《群众日报》。
(3)以儿童心理、儿童卫生学为抓手,积极开展学前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尽管老解放区条件差,为加强专业技术教育,对保育员进行儿童心理、儿童卫生等专业知识的教育还是必不可少的。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儿童生活管理、一般的卫生常识、急救法、营养学、护病技术、妇婴卫生等。
培训和提高保教人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时并没有设立专门培养幼稚师资的学校。由卫生部门或保育委员会兴办的保育训练班比较正规。1941年边区民政厅曾办为期一年的保育训练班,主要教授课医药卫生、接生保育、文化课,政治课等。也有各地方或单位自行组织为期两三个星期的脱产训练班。绝大部分保教人员是在岗位上边学边做边提高的。
(二)明确责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学前教育机构逐渐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在保教工作制度中规定:保育员的责任主要是从儿童生活管理上保证儿童的健康,防止疾病,了解儿童健康、生活、智力的发展。幼稚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从教育中养成儿童生活的良好习惯,开发其心智,采取适当方法教育儿童。医生与护理员的任务是设法为儿童积极防病、治病,经常向保教人员提供预防疾病的方法,关心儿童饮食、卫生等。保育员、幼稚教师和医护人员要互相配合,实行“保教卫合一”。
托儿所、保育院都有严格的干部分工和明确的职责规定。如中共中央党校三部托儿所,是半托的民办公助的机构,它却建立了严密的组织系统,规定了正所长、副所长、会计、正班主任、副班主任及教员、班长、保育员的不同职责,对托儿所内的各种制度,如会议制度、儿童健康登记制度,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不得违反。
(三)想方设法,为保教工作创造条件(www.xing528.com)
总之,革命老区学前教育积累许多宝贵经验:第一,坚持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这一服务方向主要是通过解放妇女、解除父母的后顾之忧来实现的;第二,贯彻依靠群众和勤俭办学的原则,人民对学前教育的支持主要包括房屋、玩具设备、事务、医疗、人力、师资、掩护等多种不同的方式;第三,实施“保教结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第四,建立了一支“一切为了孩子”的保教队伍。
思考与练习
1.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托幼机构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2.分析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对学前教育的作用。
3.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婴幼儿保教工作有哪些特点,有何现实意义?
拓展阅读
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的教育
延安第一保育院也称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是老解放区的寄宿制幼儿教育机构。该院1938年10月以蓝家坪托儿所为基础,在延安成立,招收抗战前方指战员和革命干部子女。1943年,托儿所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增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快乐,培养其优良的习惯和行动,使成为抗战建国中优良的小国民。”保育院对儿童的营养、健康、卫生、作息制度、托儿所的编班等均有严格的规定。按幼儿实际年龄把幼儿分为:幼儿班(3岁以下)、婴儿班(3—4岁)、幼稚班(4—5岁)、幼稚大班(5—6岁)。
保育院得不到外界的援助,没有现成的教材和参考书。因此保育院的老师们自力更生编写了24个中心活动,即单元教学法之单元教材。教材的内容有唱歌、游戏、讲故事、剪贴、观察等。
延安保育院合唱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