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稚园建立及保教人员培养-学前教育史

幼稚园建立及保教人员培养-学前教育史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伴随幼稚园制度的确立,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公立、私立民办性质的幼稚园。另外,南京高师附属幼稚园、厦门集美幼稚园、北京香山慈幼院等也相继建立,幼稚园在数量及儿童入园率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下设的幼稚园、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就是这类幼稚园的代表。除以上两个公立幼稚园外,比较有名的还有四川省立成都实验幼稚园。四川省立成都实验幼稚园的保教人员由专人担任,并且规定必须住园,与儿童共同生活。

幼稚园建立及保教人员培养-学前教育史

伴随幼稚园制度的确立,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公立、私立民办性质的幼稚园。据不完全统计,1934年,上海、南京、杭州天津、北京、青岛汉口等城市有幼稚园189所,其中公立61所,私立128所,在园儿童6 643人,教职员354人。绝大部分幼稚园设在小学或师范学校,并且发展很不平衡,多数在沿海大城市

1929—1936年全国幼稚园发展统计

(一)幼稚园的建立

“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新学制颁行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比初创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城市、乡村先后出现了一批影响较大的幼稚园。以陶行知、陈鹤琴等为代表,先后在南京等地创办了燕子矶、晓庄、和平门、新安、迈皋桥乡村幼稚园和具有实验性质的南京鼓楼幼稚园。另外,南京高师附属幼稚园、厦门集美幼稚园、北京香山慈幼院等也相继建立,幼稚园在数量及儿童入园率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杜威

1.公立幼稚园

这一时期的公立幼稚园多附设于大学教育系(科)和师范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的实习、实验基地等机构。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下设的幼稚园、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就是这类幼稚园的代表。

(1)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下设的幼稚园。

该园创建于1919年,园址在校内新建的杜威院内,招收3—6岁的幼儿。薛钟泰先生在《中华教育界》上发表文章,对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下设的幼稚园的最初情况是这样描述的:

园里边的儿童共有十七个,男孩子十一个,女孩六个。最大的年龄是六岁,最小三岁。这些儿童多半是教员家的子女,园里有三个女教员、一主任、两助教,外有一女工。教室有三个:分别做作业室、音乐游戏室、运动室,均与小学低年级公用。作业室在楼上,音乐游戏室和运动室均在楼下……教室内的设备,有三样东西是每室都有的,就是风琴一架,和质轻易举的长方桌十余张,小椅二十余张。作业室与音乐室的一端更设有低橱数张,内藏教具和儿童图画手工的成绩,儿童可以自行启闭。其他三面的壁腰间均悬挂黑板,令儿童自由绘画,壁上张贴颜色的画图多张备儿童观览;橱上更挂有洒扫的器具,供儿童自己整理地板的用处。运动室设有楼梯形滑板,与其他种种游戏运动的器具和恩物。

由此可见,该幼稚园初期的状况较为简陋。该园在课目和时间的支配上,主张拿生活的全体做主,处处是作业,没有明显的科目区分;不过从每天的教授段落上看起来,可分四节:谈话、游戏、手工、音乐。虽然作了这样的区分,而实际教授起来是因时活动,并不是一定照这呆板的次序的。每天自上午八时三刻起上课,至十一时散学,午后无课。每节以分计算,大约每日上课一百三十五分,每周上课十三小时十五分。……作业的材料,多采取儿童经验界里关系最密切的东西:无论自然界方面社会方面的生活材料,多按时令的顺序进行安排。

由于该幼稚园的入学儿童多是教员家的子女或靠近学校人家的,所以不安排住宿,儿童和教师都是走读性质。在饮食上,要求儿童吃过早饭来上学,要吃中饭时又回去,所以,园里只在十点钟以后给他们一顿点心吃。吃的东西,一般是糖、饼干和茶。每儿约三四块。在卫生上,要求入园儿童的衣服务要干净;吃点心之后,大家都要拿手巾揩手。

该幼稚园比较注重与儿童家庭间的联络,每季都要举行几次恳亲会,和家长交流儿童在幼稚园和家庭的成长情况。因幼稚园是高师附小办的,带有模范和试验的性质,教学水平和质量较之其他幼稚园高,所以收费也相对高,每半年缴大洋二元。

(2)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

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成立于1935年,招收4岁半至5岁的幼儿20人,每半岁一个级段。每级段各有4名儿童,供儿童心理学、儿童训导与心理卫生、儿童心理专题研究等课程观察、研究、实习用。

办院方针:一是儿童训导原则以心理卫生为基础,对儿童常态、变态行为的发展及个别儿童的特殊需要予以适当的多方控制;二是教育应以儿童身心之全部发展为对象,但儿童愈幼小,身体之发育健康愈为先决;三是培育院是学前教育机构,必须生活自由、愉快、家庭化、游戏化,尽量给儿童以自由活动的机会,寓指导于不觉之中。

为便于师生观察又不致使儿童因注意观察者而分散注意力,该院仿效美国耶鲁大学的布置,使观察者从观察室隔着两层黑铁纱能看清活动室内的人物动作,从活动室看观察室则白纱一片,纱后人物,一无所见,观察者可在观察室内安坐记录。这种观察室不仅在当时是一种很有应用价值的创造,即便在当前也还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

该院着手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一,观察:配合课程每周在观察室实察一小时。其二,训导实习:学生参与院中生活,帮助教师照料儿童。其三,专题研究:四年级学生的有关专题研究在此收集材料。其四,个案研究。

除以上两个公立幼稚园外,比较有名的还有四川省立成都实验幼稚园。

四川省立成都实验幼稚园创办于1941年。办园的宗旨是在办好本园教育的基础上,还需担负辅导全省公私立幼稚园的责任。幼稚园招收2—6岁幼儿,按年龄长幼,分幼稚部、托儿部、婴儿部;开设唱游、说话、讨论、工作、静息、餐点六项课程;教材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自行编选。到1946年,入园学生达350人,有教员48人,园舍15幢,是一规模较大的学前教育机构。四川省立成都实验幼稚园的保教人员由专人担任,并且规定必须住园,与儿童共同生活。教学方法以生活为中心,采用大单元的设计教学法。幼稚园建立的成绩考核、教师进修等制度在学前教育史上是一大创新。

2.私立幼稚园

私人开办的幼稚园在园数、儿童数、教职员数等方面都明显多于公立的幼稚园,影响较大的有陈嘉庚的集美幼稚园、熊希龄的香山慈幼院、陈鹤琴的鼓楼幼稚园、陶行知的燕子矶幼稚园等。

(1)厦门集美幼稚园。

厦门集美幼稚园是1919年2月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在自己的家乡集美兴办的,是一所独立设置的幼稚园,第二年并入集美学校,改称集美学校附属幼稚园。1927年,集美幼稚师范成立,集美幼稚园改为中心幼稚园,后为厦门市集美幼儿园

集美幼稚园

创办人陈嘉庚先生1874年生于福建同安,早年去新加坡经商,后来成为精明强干的实业家和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事业家。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1913年起,在家乡大力普及教育,创办集美小学堂、集美师范及水产、航海、商业等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图书馆、医院等,将家乡渔村建成规模宏大的学校区——集美学村。后又创建福建省第一所高等学府——厦门大学。为了办学,陈嘉庚将其在南洋所有的不动产全部捐给集美学校,作为永久基金,被人誉为“毁家兴学”。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称赞他说:“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嘉庚一个人了。”毛主席称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认为教育应从基础抓起。他曾认真思考家庭教育幼儿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认为三者应相因相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他对旧式家庭教育中威吓、利诱、神鬼、棍棒之教育深恶痛绝,指出儿童天真、纯洁、可爱、可塑性极强,“教以齐则齐,教以楚则楚”,贻误即犯罪也,宜当呼吁热爱儿童,倡导儿童教养。他对儿童从小养成正确的姿势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提出18个方面的要求。

陈嘉庚独资建造的厦门集美幼稚园,是一所既具有西班牙建筑特色,又有我国民族风格的园舍,拥有“葆真楼”、“养正楼”、“煦春楼”、“群乐室”等楼屋。该园把幼稚教育当成立园之根本,教师为儿童的伴侣,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幼稚园应成为“儿童的乐园”。

建园之初,招收了幼儿一百余名,由陈淑华任主任,另聘两名教员。该园试行以年龄、智力为分级标准。教育内容除了故事,音乐,游戏、自然和社会、工作、餐点、静息外,还增加了识字与计算、家庭联络共九项。在课程实施上,有严格的教学要求,每月底由园主任、指导教师和幼稚师范生共同拟定教学计划。每周有园务会议,决定下周实施教纲要。还要按计划收集教材、布置环境、检查设备。该幼稚园在设备、管理、教学、科学研究和实验方面在当时都是一流的。

(2)北京香山慈幼院。

北京香山慈幼院是一所官督民办的综合性教育机构,正式创建于1919年。其前身为“慈幼局”,主要收容因水灾而遭难的孤儿弃婴和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局长是天主教徒英敛之,经费由督办水灾的款项开支。后因水利督办熊希龄不满英敛之对孩子宣传天主教,自己出面,借用北京名胜香山静宜园,将慈幼局迁至该处,改名为香山慈幼院,有“孤苦儿童的幸福乐园”的美称。

熊希龄先生(1870—1937)是湖南凤凰人,中华民国初年曾出任财政部长、国务总理等职,晚年主要办教育和慈善事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曾于1909年在湖南常德创办蒙养院。1917年9月,他受命督办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他得知受灾区域留下许多无家可归的老人、儿童,于是在各县设留养所,又在北京设立慈幼局,收养儿童千余名。创建香山慈幼院后,他自任院长,但不拿工资。

同时,熊希龄先生本人特别喜欢孩子,对慈幼院的孩子充满了无限的爱,并给予最大的恩惠,正如他的一首诗里所写道:“万树桃花手自栽,庭中犹为看花来。儿童日与花俱长,各自拈花笑一回。”

孩子的成长犹如小树、小花,如果你给他们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和充足的阳光,他们就可能成为参天大树,就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到那时,就会因为一时付出的爱,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而会心一笑,也会为国家培养出了合格人才而欣慰,国家也会因为有了合格的人才而逐步走向富强。

北京香山慈幼院分为五部分:第一校是婴儿教保园和幼稚园;第二校是小学;第三校最初是中等教育,包括男小、女中、男子师范、女子师范,后来男中停办,该校改为幼稚师范;第四校是各种为供小学手工艺训练的各种小作坊和小农场;第五校是职工学校。

香山慈幼院对中国学前教育影响非常大,当时有“北张南陈”之说,“北张”指负责香山慈幼院教学和管理并进行大胆尝试的张雪门先生,“南陈”指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的陈鹤琴先生。

香山慈幼院创建后,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第一,建立了相互衔接的分级学前教育机构。

香山慈幼院建立了从婴儿保教园到幼稚园到小学再到中学教育,相互衔接逐级递进升学,并辅以小作坊和小农场和职工学校,在当时来说是较为先进和科学的。

第二,建立了分级培训保教人员的机制。

①设立婴儿教保园,负责培训保姆。熊希龄的大女儿熊芷是学幼稚教育的。为此,他在慈幼院开展了规模较大的婴幼儿童教养与保教人员训练的实验活动。培训保姆的办法是边干边学,边学边教。教保园所训练的保姆,多是一些寡居、被丈夫遗弃、离婚或大龄未婚女子。她们都是一些生活、工作无出路者。在教保园学习一年,学习期间直接照顾孩子,白天工作,晚上上课,学习儿童卫生、儿童保育等知识。尤其是要细心照顾一两岁孩子的吃、睡、游戏、身体健康等。为了方便他们的学习、实践,教保园孩子数目控制在30人。一岁以内的孩子,每人住一个房间,由一个保姆专门照顾。学习期满,可做托儿所保育员,也可到有钱人家做家庭保姆。在上海、济南、青岛等都曾有托儿所请过慈幼院训练的这些保育员。

②设幼稚师范学校,专门训练培养幼稚园教师。1930年,幼稚师范学校创建于香山见心斋。这所学校直到抗日战争以前,由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主持,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实验。

其一,规定三年学制,可分年结业。一年级以幼稚师范速成科为标准,二年级以幼稚师范科为标准。前者可任幼稚园的教师或助教,后者可任幼稚园的主任。待三年毕业以后,可兼任小学低年级及婴儿教保园的教师。

其二,课程设置相当完备。开设有国文、教育史、幼稚园组织法等20多门课程。

其三,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各学科都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实习,并将“教、学、做”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实习时间有具体的安排,第一年每周9学时,第二年每周15学时,第三年每周18学时。首先是幼稚园实习:全体学生分成六组,每组轮流到幼稚园实习。实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参观、有试教。先参观、次参与,最后使实习生自己有支配的能力为止。参与从作业开始,渐至全部活动。1932年又建了一个中心幼稚园,专供幼师学生实习,并定期安排实习和社会实践。其次是家政实习:冬季敲煤生火,平时洒扫缝纫,都由学生个人自己进行。实习时需要完成两件事:①烹饪——全校伙食,每人每月3元5角,举凡食物的支配、经费的预决算,以及购备烹调之责,都由学生负担;②育儿——4岁小女孩,从作息时间的支配、衣食的调护,每月都有学生轮流负责。第三是自然实习:由慈幼院农场拨地两亩,种植玉米、菜、豆等植物,养护兔、蚕、鸡、猪等动物,还须种树育苗等,让学生充分体会。第四是儿童文学实习:学生须搜集整理和创作民间故事,并向幼稚生试教。第五是手工实习:按照幼稚园的需求,学习制作独木车、娃娃睡床、小木兔、小木狗等教具和玩具。第六是游戏实习:凡是幼稚园必需的游戏,学生每实习一次,即记录一次付印,作为该校丛书之一。

其四,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尝试。教学上采用道尔顿制(道尔顿制是一种彻底的适应个性的教学方法。此法是要废除班级授课制,指导每个学生各自学习不同的教材,以发展其个性。道尔顿制是美国柏克赫斯特女士于20世纪20年代所创建的教学法),但又较之灵活,可分班教学,尤其是重视学生室外的活动,学校重视实行“教学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兴趣、习惯和态度等五个方面的考核。

其五,强化为平民服务的意识。从1931年起,先后与求知学校、颂琴幼稚园、艺文幼稚园合办平民幼稚园,师资全部由幼师二年级学生担任,使更多的平民孩子得以入学接受正规教育,也为幼师生参加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平台。

其六,积极开展编译工作。该校注重幼稚教育书报的出版,慈幼院编制并出版了6种丛书,后因经费关系被迫中止。随后,他们与北平各报社联络,对中心幼稚园整理出的实际材料和当时讨论国内所需要的教育宗旨、具体方法以及日用材料的介绍等等分门别类地进行刊登,每周出周刊一次,以资流通。校长张雪门先生亲自编译了很多专业书,如《幼稚园学理与实施》、《幼稚园研究集》、《儿童文学讲义》、《幼稚园组织法》、《儿童心理之发展》、《福禄培尔母亲游戏辑要》、《蒙台梭利与其教育》、《幼稚园唱歌》等。

其七,积极开展教具仿制生产工作。幼师大量仿制独轮车、娃娃床、小木兔、小木狗、小积木和各种放大的恩物等,为幼儿活动和教师教学提供了便利。

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后,幼稚师范学校迁到桂林。抗战胜利后因校址问题被迫结束。慈幼院的幼稚师范虽然采用了资产阶级幼稚教育理论,但是它前后培养了相当多的幼稚教师。而且,慈幼院不用帝国主义的津贴,完全由中国人主持经营,拥有相当规模,确实不易。它的婴幼儿童保育办法,对我们现在办幼儿园也有一定参考的价值。

南京鼓楼幼稚园

(3)南京鼓楼幼稚园。

1923年春,为了学前教育试验的需要,在东南大学教育科的资助下,陈鹤琴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陈鹤琴被推举为园长,同时聘请东南大学讲师美国人卢爱林女士为指导员、留美回国的甘梦丹女士为教师,当年入园儿童12人。1925年春,陈鹤琴发起组织,由东南大学11名教授组成的董事会,进行募捐,在南京鼓楼地区购地3亩建园。同年东南大学派毕业生张宗麟为研究员,与陈鹤琴一道从事幼稚教育的实验研究。他们希望通过在鼓楼幼稚园的一系列实验研究,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中国化、科学化幼儿教育的规律。经过实验研究,到1927年他们总结出15条办幼稚教育的主张。

首先,他们确定了办园主旨:“试验中国化的幼稚教育,利用幼稚园以辅助家庭,并以试验所得最优良最经济之方法,供全国教育界之采用,根据儿童心理、教育原理与社会现状,确定我们的主张。”

其次,他们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实验活动。

①开展课程研究。开设了音乐、游戏、工作、常识、社会、故事、读法、数法等课程。要求“音乐”应以各种歌词的听唱表演及欣赏、奏演为主。“游戏”要注重个人,兼及团体,在富于游戏精神的环境中,加以适宜的指导。“工作”要在图画、手工、园艺、烹饪、洗涤等方面,每周训练儿童。“常识”就是每星期开展一两次野外教学。“社会”就是随时节风俗的变化,安排如日常礼仪之演习,社会上实事实物之观察及健康清洁的检查。“故事”要由儿童复述故事大意,表演情节等。“读法”要求儿童满4岁,应开设包括单字短句、儿童歌谣、短篇故事的读法课,“数法”要求随机教学,多注意练习。

②开展儿童用餐以及作息问题的研究。“餐点”要求:每天规定在上午十点半钟,进饼干一片,开水一杯,或由儿童自己烹饪适当的食品,养成儿童在饮食时应有的好习惯。“静息”要求:每天上下午,都规定静息的时间。或伏案而卧,或假寐片刻,或静听音乐等。

③开展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做人习惯研究。提出儿童应自觉养成不用手指挖鼻子、嘴、耳朵等15项卫生习惯和准时到幼儿园、不扰乱他人的工作等30项生活习惯。培养习惯的方法,有时须全体训练,有时只要个别的指导。教师遇到偶发事项,就可随机应变,不过用的方法,是多用奖励,少用抑制。同时用图表来表示,使儿童互相比较,互相鼓励。如同清洁表、划到表、习惯表等,由教师逐项记录,在每学期终了,就可以做一种研究或统计。而每月的报告单上,须注明儿童的习惯,有否养成的符号,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家庭中也可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④开展练习儿童自助、游戏、作业等各项技能的研究。提出要培养儿童诸如“会戴帽子”、“会擤鼻涕”等12项生活技能,“会拉鸭子推兔子”、“会做团体游戏”(如猫捉鼠、捉迷藏等)8项游戏技能,“会轮廓涂色”、“会布置小宝宝的家庭”等20项作业技能以及“会唱歌”、“会明白和运用算的经验上用到的名词和符号”等20项课业技能。以上所说的各种技能,大抵作为教学的一种目标,其中难易、深浅,须逐步进行,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详细记录并加以研究。

⑤进行儿童一日生活的研究,并要求对于全天的活动安排,要看儿童的兴趣或者偶发的事项,随时进行调整。

⑥对星期、月、学期阶段性的工作计划性研究。

每星期:①全体详细检查整洁3次。②全体出游一次。③表演。④做点心及烹饪。⑤习惯和技能的考查。⑥更换教室里的布置,或装饰等。⑦纪念周。⑧晨间健康检查。⑨矫治儿童身体健康的缺点。⑩轮流到各家去探望。

每月:①检查体格一次。②发儿童生活报告单一次。③家长会例会一次。

每学期:①检查体格健康一次。②种牛痘一次。③举行展览会一两次。④举行恳亲会、家属联欢会、同乐会、欢迎会等一两次。⑤远足游行一次。⑥发儿童成绩报告单一次。

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大量实验,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第一,他们通过读法实验,不仅证明幼稚园可以进行读法(识字)教学,同时根据实验研究指出儿童学识字和学语言相似,读法教学必须采用游戏的方式,读法教学不能要求幼儿死记符号,而是必须适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而且编订了一份有254字的《幼儿读法字汇表》。(www.xing528.com)

第二,通过对游戏设备的研究,极大地刺激了儿童,使儿童得到反应技能和特种适应技能,编制了幼稚园设备表和最低限度设备表和自行设计并创制了一整套设备,为幼儿游戏和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

第三,对儿童故事的研究。提出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离奇的情节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能激起儿童的想象力,应充分利用故事作为教育手段,并创编、改编了许多故事。

第四,对课程的自由期、理论探讨以及中心制进行研究。第一个时期,因打破了对儿童的限制,教师只是从儿童兴趣和经验出发,布置环境,从旁指导。结果使课程无计划,教材无系统,儿童进步甚微。第二时期,教师事先编订好课程,也完成了计划,但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儿童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注入式的教育不合儿童特点。第三时期,课程内容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成一个个单元,通过常识、故事、音乐、游戏等进行教学,使课程既有整体性、计划性,又有灵活性。其探索的《单元教育课程》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幼教课程模式之一,对课程的实验研究,成为1932年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基础。

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陈鹤琴与陶行知、张宗麟等发起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陆续出版了《我们的主张》、《儿童生活写真》、《课程》、《读法》、《设备》、《一年的幼稚园单元教学》、《儿童故事》、《儿童游戏》等一系列书籍。

1929年,经南京市教育局批准,鼓楼幼稚园得到了少量补贴。到抗日战争爆发时,幼稚园遭到破坏,实验活动被迫停止,至1945年底开始重新恢复。1952年8月,应陈鹤琴的要求,由南京教育局接办,改名为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后为江苏省和南京市的示范性幼儿园。

南京鼓楼幼稚园对于研究和推广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育做出了大胆的尝试,陈鹤琴关于幼儿园课程的一系列主张,如课程应为目标服务;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课程应实施“整个教学法”;课程应当采用游戏式、暗示性、小团体式教学法等,不仅指引着鼓楼幼稚园的发展,而且对于中国的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4)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是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27年11月11日创办的,陈鹤琴、张宗麟、徐世壁、王荆璞都担任过业务指导或教师。这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陶行知先生亲自书写了门联:“谁说非学校,就算非学校”、“彼且为婴儿,与之为婴儿”。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办学宗旨为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使幼儿具有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为将来成为新时代的创造者打好基础。该园结合农村实际,研究和实验如何办好农村幼稚园的具体办法,以便普及全国农村。

起初,南京燕子矶幼稚园相当简陋,随着幼稚园的发展,幼儿由30人增加到40人,教师4人,通过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集体教育,将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家乡土产、风土人情都作为教材,积极开展乡村幼教实验活动。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乡村幼教实验活动主要有:

第一,草拟生活纲要。生活纲要分全年、每月、每周和当天4个部分。全年的部分又称为“幼稚生生活历”,要求分节气、气候、动物、植物、农事、儿童玩耍、风俗、儿童卫生等8项进行编制,并以表格的形式来安排幼儿一年中活动的内容和程序。每月的部分,要求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下月应做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每周的部分要求编制详细的周工作大纲,大纲里要对上周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总结,然后有针对性地确定本周工作计划和工作步骤以及工作事先准备的事项。当天的部分,要求根据每月和每周的纲要以及儿童昨天提出来的感兴趣的问题,决定当天所要开展的活动,并在具体实施中及时调整,以充分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寻找生活材料作为教具。要求要充分利用和寻找身边、自然界的生活材料,作为教具开展教学。如大豆、面粉、萝卜等土货特产;还有糖果袋、破布片、旧报纸、广告纸等废旧材料;以及松针、芦苇、棉花等的植物和小鸡、鹅、蜜蜂等动物,都可以作为教具进行教学。同时,还可以收集儿童歌谣、儿童故事、儿童谜语等,编制成教材。

第三,开展“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法实验。在教学内容和管理上,做到:①多开展户外教学。根据农村儿童生长特性,结合幼儿周围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开展诸如“捕捉生物”、“作客”“捞鱼”等户外教学,也可以结合发生的月食现象,讲解太阳、地球、月亮的关系等来调动孩子参加户外活动的积极性。②注重读法教学。因为这些劳苦家儿童,到了七八岁就要废学了,要在家里带小弟妹、放牛、烧锅,砍柴,不可能完成小学教育,所以,就特别注意教小孩识字,让这些无机会上学的孩子多认点字。③注重培养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要为每个儿童准备一条毛巾,并做了一面大镜子,教儿童自行检查清洁。

第四,注重艺友制的试验。何谓艺友制?陶行知指出:“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艺友制是以“教学做合一”为原则的。即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师和学生做到“共教、共学、共做方为真正之艺友制,亦唯艺制始能彻底实现教学做合一之原则”。1927年秋,陶行知到各地学校参观、考察,亲自看到南京燕子矶小学等学校采用这种制度,帮助其他新办的小学培养了一些合格的教师,深深感到师徒制也可以培养师资人才。1928年1月8日,南京晓庄小学等6所学校开始联合招收艺友。他亲自为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设计的校旗。“旗的中心有一个小圆圈,里面有个‘活’字代表所要培养之生活力。圈外有个等边三角,代表教学做三者合一。三角上有一个‘心’放在当中,表示关心农民甘苦心意。左边有一支笔,右边有把锄头。三角之外有一个圆圈放射光芒,好比是太阳光。四面有一百个金色星布满全旗,代表一百万个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使个个乡村都得到光,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光。”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乡村实验活动中,特别重视农事活动,开辟了小农场和小花园,让幼儿亲自动手,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从小培养孩子做学和生活能力。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参观小农场后,十分称赏这种做法。1930年,晓庄事变后,被迫停办。

(5)上海劳工幼儿团。

为了彻底解决城市女工抚养教育孩子的后顾之忧问题,1934年,在陶行知领导下,由其学生孙铭勋和戴自俺等人在上海沪西工厂区创办了上海劳工幼儿团。

上海劳工幼儿团是为女工子女创办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其宗旨是为女工服务,对其子女(自断乳到8岁)实施教育。他们把幼儿园和托儿所打成了一片,彻底革除了传统贵族幼稚园与慈善托儿所的流弊,师资靠女青年会派员协助,经费靠募捐。设备因陋就简,孩子需要住宿者也可住宿。被褥、桌椅及一些玩具都本着勤俭原则,自制或请工人制作。园中玩具、风琴、儿童书画、卫生器具等一应俱全,教育的重点是卫生健康教育,教师经常带孩子到附近公园散步观察,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该团存在的时间不长,创办不久即被迫解散,但在当时很有影响。

(6)上海大场农村托儿所。

1947年,在得到陈鹤琴及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的赞助后,经国立幼稚师范专修科教授的策划,在上海市近郊大场开办大场农村托儿所。这是专门为农民子女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也是国立幼稚师范专修科学生的实验基地。

大场农村托儿所由陈鹤琴任董事长,李名英、诸葛梅任主持人,董事有袁昂、张文郁、杨明远等。大场农村托儿所共设两所,第一所在孟巷巷南,第二所在杜桥头。每所有教师2人,保姆1人。共招收2—5周岁的儿童84名。

大场农村托儿所开办的宗旨是为充实幼稚教育内容和扩展乡村托儿事业;协助农村妇女改良家庭教育,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家庭教育,普及农民教育,提高农村文化。大场农村托儿所的教导原则是:儿童本位,做中教学,利用环境,创造环境。还为儿童制定了日常生活作息表。包括来所、早会及清洁检查、工作、营养、户外活动、静息、唱歌游戏、回家等。

(7)上海大同幼稚院。

1930年3月,由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中国互济会(原名中国济难会)在上海法租界创办了上海大同幼稚院,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为该院题写了院名。该院专门收容与抚育那些被捕入狱以至牺牲,或投身革命无暇抚育的革命人士的子女,负责人为董健吾。

1931年冬,外界开始有人注意大同幼稚院。互济会负责人怕发生意外,影响革命后代,当机立断,于1932年1月解散该院,并将孩子们安全转移。

大同幼稚院从筹办到解散虽只有两年,却收容并抚育了毛泽东、彭湃、恽代英、李立三等革命前辈的子女,是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一只红色摇篮。

众多幼稚院的设立以及所开展的实验活动有其共同的特点,它们都以工农劳动子女为教育对象;办园都采用穷办法,自筹资金与设备,就地取材,勤俭办园,强调将孩子放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受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实用主义的教育方法有所反映,采用单元教学,设计教学法、强调“儿童中心”、“做中学”的原则。这些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机构在艰苦的条件下也注意学习外国的有用经验,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们一方面在这里干,我们一方面还吸收别人的经验,我们要把英国的、法国的、日本的、意大利的、美利坚的一切关于幼稚教育的经验都吸收进来,我们来截长补短冶成一炉,来造成一个‘今日之幼稚园’!”可见,陶行知发起的乡村幼儿教育的实验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学前教育迅猛发展,也给中国学前教育带来了质的变化。

(二)幼稚园保教人员的培养

1.幼稚师范的建立

新学制颁布后,学前教育的师资培训机构——幼稚师范学校开始出现,尤其是1928年全国教育会议后,培养幼稚师资的教育机构逐渐增多。这一时期培养幼教师资的机构有:1916年设立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保姆讲习所、1917年设立的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幼稚师范科、1927年设立的福建厦门集美幼稚师范学校、1930年设立的北平幼稚师范学校、1940年设立的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1943年设立的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这些学前师资培训机构为当时幼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师资力量,谱写了我国学前教育的新篇章。

2.幼稚师范课程及会考制度的颁定

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受美国的影响,中等教育实行综合中学制度,师范学校虽然也有单独设立的,但很多都成为高中的一个科,削弱了师资的培养。幼稚师范就更不被重视,绝大部分都附设在师范学校或高中成其一科称幼稚师范科。后来经过陶行知、陈鹤琴等大力呼吁,敦促政府重视学前教育,加强了幼教师资的培养。官办幼稚师范虽然发展缓慢,但在规范幼教师资培训方面则有所加强。

下面,我们将1933年4月公布、1935年7月修正的师范学校规程分别摘录如下。

师范学校规程(摘录)

(1933年4月公布1935年7月修正)

第一章 总 纲(17条)

……

第二条 师范学校为严格训练青年身心,养成小学健全师资之场所,依照师范学校法第一条之规定,以实施下列各项之训练:

(一)锻炼强健身体;

(二)陶冶道德品格;

(三)培养民族文化;

(四)充实科学知能;

(五)养成勤劳习惯;

(六)启发研究儿童教育之兴趣;

(七)培养终身服务教育之精神。

第三条 师范学校得附设特别师范科及幼稚师范科……

第四条 师范学校修业年限三年,幼稚师范科修业年限三年或二年。

……

第二十八条 三年制幼稚师范科之教学科目为公民体育及游戏、卫生、军事看护、国文、算学、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劳作、美术、音乐、伦理学、教育概论、儿童心理、幼稚园教材及教学法、保育法、幼稚园行政、教育测验及统计、及实习。

二年制幼稚师范科之教学科目为公民体育及游戏、卫生、国文,算学、历史、地理、生理、理化、劳作、美术、音乐、教育概论、儿童心理、幼稚园教材及教学法、体育法、幼稚园行政及实习。

第十章 入学转学休学复学退学及毕业

第七十八条 师范学校及幼稚师范科入学资格为初中毕业均须经入学试验及格。师范学校乡村师范学校幼稚师范科入学试验,均应免试外国语。

第十二章 服务

第九十二条 师范学校毕业生服务年限须照其修业年限加倍计算。

第九十三条 师范学校每届毕业生,应由省、市、县教育行政机关分配于各地方充任小学校或相当学校教员。

第九十五条 师范学校毕业生在规定服务期内,不得升学或从事教育以外之职务。违者除迫缴学膳费外,如系升学仍由其升入之学校令其退学。

第十四章 附属小学及幼稚园

第一百二十一条 师范学校为便利学生实习及实验初等教育起见,应设附属小学并得附设幼稚园。

第一百二十三条 附属小学及幼稚园应设于师范学校附近。

第十五章 简易师范学校及简易师范科

第一百三十五条 简易师范学校及简易师范科学生毕业后,服务期满成绩优良,可入师范学校及幼稚师范科肄业,但仍须经入学试验及格。

从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可以看出,一是对两年和三年制幼稚师范科教学科目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二是对学生的实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实习应有参观、试习、试教三个阶段的内容,每项实习前后,须具预备、报告、讨论三种手续,每次3小时的实习时间。三是对学生每日上课时间和户外运动等事项做了规定:幼稚师范科学生每日上课自习及课外运动总时数规定为10小时,每星期以60小时计算;每日除上课时间外,以1小时为早操及课外运动时间,余为自习时间。学生自习及课外运动时间均须有教员督促指导。四是对幼稚师范科学生的入学、转学、复学、退学及毕业的办法都作了规定。五是对幼稚师范生实行了会考制度。会考由国家命题,会考的科目有公民、国文、算学、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教育概论、儿童心理、幼稚园教材及教学法、保育法。会考三科以上不及格,应留级;一或二科不及格,准其暂行工作,但不能有毕业证书,并要求参加补考通过后才能毕业并取得正式工作。

20世纪20、30年代是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第一个较大发展时期。研究者们比较全面地对课程进行了独立探索,形成了崭新的儿童观,建立了比较适合当时我国国情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模式——单元教学。特别是《幼稚园课程标准》制定和颁布,幼稚园地位在学制中的确定,大大地促进了幼稚园和幼稚园课程的发展。当然,此期的幼稚园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目标不够全面,如未设美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内容比较忽视各种知识的纵向系统性和逻辑性;课程模式单一,只产生了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即单元教学,再加上教育部用法令的方式向全国推广,整齐划一的做法影响了课程的多样性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