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南海人。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康有为出身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族里,早年接受了严格的家学熏陶。17岁时开始接触西学,曾读《瀛环志略》及从日本传入的《地球图》诸书。1879年末,初游香港,进一步确立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1888年,鉴于在中法战争中清政府的无能,他第一次向光绪皇帝上书,要求清政府图强变法,因遭顽固派阻挠,未能上达。这使他认识到:深刻的社会变革必有思想文化运动为其先导。为此,他把从事教育工作当作进行政治维新运动的重要手段。
1890年春,康有为在广州讲学,陈千秋、梁启超先后及门。次年,万木草堂正式于广州长兴里开学,“讲中外之故,救中国之法”。1895年,康有为偕梁启超再次进京会试,时值《马关条约》即将签订,康、梁联络在京举子1 300余人,联名上书光绪,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正式宣布实行维新变法。不久,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瀛台,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洒北京菜市口,康有为也乘英舰仓皇逃至香港,后抵日本。他在流亡期间,曾对欧洲的法、意等11国进行游历考察,希望能从中寻求解救中国的良药。辛亥革命胜利后,康有为结束流亡生活返回祖国,但此时他已堕落为保皇派并参与了张勋复辟帝制的活动。1926年,他曾在上海创办天游学院,自任院长兼主讲,让学生学习中外古今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方面课程。次年3月31日,康有为猝然病逝于青岛。
康有为一生写下了许多在当时和以后都极有影响的著作。他在“万木草堂”讲学期间所完成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他在《大同书》里,则设计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该书计30卷,共20万字,分为《人世界观众苦》、《去国界合大地》、《去级界平民族》、《去种界同人类》、《去家界为天民》等10个部分。康有为认为如果能实现他在书中指出的各项主张,就可以建立一个既没有阶级,也没有压迫,财产公有,男女平等,天下太平,世界极乐的理想社会。在康有为设计的理想社会中,对儿童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律实行公养公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他是我国儿童公育最早的倡导者之一。
康有为
(二)论儿童公养公育
康有为早在1884年写的《礼运注》中,就提出了“人人教养于公产而不恃私产”的儿童公育思想。以后,在《大同书》中,他又在《去家界为天民》这一部分更充分地阐发了他的上述思想。首先,他用较大篇幅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家”的种种罪恶和黑暗,认为一家人之间意见不合而强制地生活在一起,不符合平等自由的原则。同时他指出“有家必有私”,并列举“有家之害大碍于太平”的13条罪状,认为有家则人性不能善,人体不能健,人格不能齐,还会产生私狭、奸诈、贪盗等恶行,阻碍社会福利的扩大,影响教育正常地进行。更无从使私产变公产,对世界之人,尤其是贫苦之人实行公养。所以他主张“去家界为天民”,即消灭家庭,解除封建伦常对人们的束缚,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得到自由平等,人人成为大同世界的公民,实现天下为公、太平大同、世界极乐。
至于消灭家庭的方法,他指出应由公立政府办理婚姻、生育、教养、医病、老死诸事。就儿童的教育而言,他认为应当使父母对子女“无鞠养顾复之劬,无教养靡费之事”,完全由公立政府“公养人而公教之”。可见,康有为主张对儿童实行公育,是从实现大同世界必须消灭家庭这一出发点的。尽管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及主张铲除封建社会最害人的宗法家族制度,毕竟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进步性。
康有为设计的儿童公育体系,包括儿童在出生前从母亲怀孕时起,在人本院接受胎教,从出生至断奶后入育婴院、慈幼院接受公育,满6岁后进入小学接受公教,直至中学和大学。
(三)论胎教
康有为首先论述胎教的重要性。指出“生人之本,皆在胚胎,人道之始,万化之原也”,必须“教之于未成形质之前”,才能“正生人之本,厚人道之原”,从而使人能成为“至善”之人。因此,胎教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一生教育的成效。他说:“胎教既误,施教无从。”同时,康有为不但将胎教视为教育最基本的一环,还肯定了胎教是“人种改良之计”,这种优生学观点是很有远见的。
其次,为了实施胎教,康有为对专为孕妇设立的人本院的环境、建筑、设备、医疗、卫生、保健、教育、服务等方面提出了40多条要求。他十分强调外感影响的作用,认为人脑“一有所感于外物,终生受之而不忘,迂事逢时,萌芽发扬”。同时他指出“胎孕多感地气”,把一个人的面相、性格、肤色以至人口出生的多寡都归之于受不同地区、不等地势以及不同气候的外界影响而产生的结果。他认为山谷崎岖深阻之地,生人多瘿瘤突额,性情褊狭,热带黑人不仅其貌不扬:黑面银牙、尖腮斜面、脑后颐前,且皮肤黑黄,汗出太多聪明亦减。因此他主张胎教之地一定要选择温冷带间,平原广野,水泉环绕之地。当时,康有为能够注意到环境对胎教的影响,应当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过分强调地理环境的作用,并有种族歧视之意,这是不可取的。
为了保证胎教的正确实施,康有为还要求孕妇入院后,一切衣食住行都应由医生安排、照顾,有专门的女傅为其讲课,使孕妇学习“人类公理”、“育儿之法”等知识,还要为孕妇选取所看之画、所读之书,注意交往的人,使乐音不绝于耳。总之,一切以能使胎儿得到良好的生长发育为前提。
此外,康有为还认为人本院应给孕妇极大的尊重,他指出:“妇女以生人为大任,故公立政府尊崇之、敬养之”,认为“孕妇代天生人,为公产人,盖众人之母也”,且孕妇有生子之苦,故“公众宜为天尊之、为公敬之”。他提出孕妇每生一胎,政府都应奖给“宝星”以使人把为天生子、为公尽职视为神圣光荣的事。
康有为的胎教思想既来源于我国古代及民间的传统,又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因此,他的胎教思想尽管也有不足之处,但与古代的胎教思想相比,又无疑是前进了一步,增加了一定的科学成分。
(四)论婴幼儿教养
凡婴儿出生后,满6个月即断奶,产母离开人本院,婴儿则被送到育婴院养育。满3岁后,移入慈幼院或怀幼院教育,如不设慈幼院,则仍在育婴院受教育,直到6岁入学为止。这样就免去了母亲生育孩子后怀抱与抚育孩子的责任,一律由公立政府另请专人负养育之责。康有为非常重视婴幼儿阶段的教育,并提出了17条措施,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对工作人员的任用提出了具体要求,拟订了分工和奖惩制度。如选择德性慈祥、身体强健、资禀敏慧的女子作“女保”。规定2岁以下的幼儿每位女保专抚1人,2岁以上的幼儿则可以每位女保看护2—3人。由于女保负有代母之任,有大公德于公众,应以殊荣异礼对待她们。女保以2年满任,在其满任后可视其表现赠以仁人慈保宝星,宝星愈多则愈光荣。
其次,对院址的选定和院舍的布置做了规定。他特别强调院址“不得在山谷狭隘倾压、粗石荦确、水土旱湿之地”,更不能靠近市场、戏院、坟地、作厂、车场等哗嚣和污秽之处;同时要求院内应楼居少而草地多,爽垲而通风,多植花木,多蓄鱼鸟。
再次,对教育目标、内容也作了明确的规定。他把“养儿体、乐儿魂,教儿知识”作为教育目标。教育的内容有语言、歌谣、常识、手工等,特别重视手工制作对日后谋生或从事管理工作的作用。
此外,他还非常重视婴幼儿的保健工作,规定早晚由医生巡视两遍,穿衣饮食、游戏都要适度。小儿有病,则每日诊视3次,重者则特殊护理。
综上所述,康有为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一整套儿童公育思想,设想了从胎教到幼教的完整的学前公共教育体系。他的理想虽然是永远实现不了的空想,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吸取了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某些合理因素,对我国近代儿童公育思想的发展以及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都起了促进作用和奠基作用。
思考与练习
1.中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背景是什么?(www.xing528.com)
2.蒙养院制度怎样随着癸卯学制的产生而实施?
3.蒙养院的保教内容是什么?
4.试分析蒙养院制度的特点。
5.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进行了哪些学前教育活动?
6.简述康有为的学前教育思想。
拓展阅读
中华第一园
今日,全国幼儿园课程建设与管理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开幕,全国幼教领域的各路专家云集厦门。在采访厦门幼教事业发展的历史时,记者无意中获悉,中国第一所幼儿园就诞生在鼓浪屿,距今已有108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华第一园”,也是中国幼教事业发展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缩影。
10日,记者踏上鼓浪屿寻访,穿过历史风貌建筑林立的泉州路,拐到永春路83号,年代久远的厦门市日光幼儿园就坐落在这里,老旧的校园正在重修中。园长杨清美说,幼儿园虽然重修过好几次,但园址从未动迁过,大门石阶、围墙和红砖楼仍保留着原来的英式建筑风格。
牧师夫人是创办者
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后,鼓浪屿被划为“万国租界”,外国人接踵而来,在这里传教、办医院、办学校。英国基督教长老公会牧师韦玉振到鼓浪屿传教时,他的夫人韦爱莉随同前来,于1898年2月在鼓浪屿鼓新路35号牧师楼创办家庭式幼稚班——“怜儿班”,同年改为幼稚园,招收的幼儿大部分为4岁至6岁的基督徒子女。
1909年,幼稚园迁往安海路4号,改为蒙学堂。英国基督教长老公会又筹集资金,在鼓浪屿内厝沃西路(现永春路83号)建园舍,1911年落成后命名为怀德幼稚园,这就是日光幼儿园的前身。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百年老园经历了风风雨雨,直到1950年,怀德幼稚园由人民政府接办,1957年改名为厦门日光幼儿园,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课程设置丰富多样
“因为怀德幼稚园的资金由教会负责,教师也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传教自然是幼儿园的中心任务。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幼稚园的宗教功能很快就减退了,保教功能逐渐占据优势。”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老先生说。他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传教士把当时先进的幼教理论引入中国和厦门,客观上也推动了厦门幼教事业的发展。
在传教士时代,采用的是西方流行的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杨园长说,这些教育思想主张以儿童为本位,强调教育中自由及活动的重要性,至今仍有影响力。
一张张老照片定格了穿着长袍的孩子们学刺绣、做操、学语言时的画面。幼稚园的课程以读经为主,也设置了数学、自然科学、绘画、手工、唱歌等课程,学具主要从英国运入,大型户外玩具均为木制。遗憾的是,这些学具都没有保留下来,不过,从老照片中还能找到孩子们和木制户外玩具的合影。
虽然采用的是英国教材,但由于大部分教员都是中国人,教的又大多是中国孩子,一些本土教材应运而生,传教士将闽南童谣配上《闽南圣诗》中的曲子教给幼儿,世界书局出版的《幼稚读本》也成为教学内容。当年的教材代代相传,至今还有一本保留在幼儿园资料室中,内容非常通俗易懂。
林巧稚等人在这里启蒙
洪卜仁说,创办之初,幼稚园是为了照顾在鼓浪屿的外国人子弟的。由于深受欢迎,幼稚园在极短时间内就面向岛上大多数居民进行招生,在园人数维持在300人左右,使岛上4岁至6岁的孩子基本都能接受到较好的学前教育,这样的入园率在全国是罕见的,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日光幼儿园被一条永春路分成两个园区。杨园长说,其中一边的园区英国基督教长老公会后来开办了怀德幼稚师范学校,为闽南各地蒙学堂培养师资。日光幼儿园的老园长黄雅川、余丽卿都是这所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她们在《厦门文史资料》第19辑中回忆:“幼稚园的教师大部分由在校师范生兼任,半天学习,半天实习,每月每人津贴白银二元。”
较为完善的设施、当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洪卜仁老先生通过查找资料告诉记者,林巧稚、马约翰、许斐平、殷承宗等人童年时代都曾在这里接受过启蒙教育。(王文静)
(资料来源: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6 -12/12/content_8760025.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