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在《学前教育史》中被探讨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在《学前教育史》中被探讨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守仁认为,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为此王守仁对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其结果不仅使学生厌恶学习,憎恨教师与学校,而且会使学生想尽办法蒙骗老师,品德日趋败坏。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在《学前教育史》中被探讨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曾筑室越城(今绍兴)附近的阳明洞,隐居修道,自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后再授刑部、兵部尚书正德元年(1506年),因得罪宦官刘瑾,谪贵州龙场驿。正德五年(1510年),任吉安府庐陵县知县,次年迁南京刑部主事,后任南京鸿胪寺卿。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等地。曾参加镇压农民起义,又平定宗室贵族宁王朱宸濠之叛乱。最后官至右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

王守仁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开始授徒讲学,曾讲学于兴稽山书院和龙泉寺中天阁等处,并从事著述。创“心学”,认为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又以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标志,世称“王学”。著有《传习录》、《大学问》、《王文成公全书》(即《阳明全书》)等。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意思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

王守仁认为,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他认为,儿童如果对学习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就像时雨春风滋润草木花卉,没有不生机勃发,自然而然地一天天长大的。反之,如果忽视了儿童兴趣的培养,则会压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儿童的学习很难进步,如同遭遇冰霜的花木,“生意萧索,日就枯槁”。

为此王守仁对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其结果不仅使学生厌恶学习,憎恨教师与学校,而且会使学生想尽办法蒙骗老师,品德日趋败坏。他认为这种教育不是教人为善,乃是驱人为恶。可见,王守仁提倡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是与传统教育方法根本对立的,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在他看来,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这种“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成长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

循序渐进的原则应用到教学中,必然要求教育者在确定教育内容时,注意量力而施,符合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他认为,对儿童不能像对成人一样的要求,儿童良知发展到何等水平,教学就只能进行到什么水平。

(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王守仁认为,教育者对儿童施教,不仅要考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像良医之治病,对症下药。

王守仁认为,因材施教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各成其材”,他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长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以使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他举例说:譬如有三人习射,“一能步箭,一能马箭,一能远箭,射得到俱谓之有力,中处,仅可谓之巧;但步不能马,马不能远,各有所长,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处”。这是就才能而言。针对儿童性格方面的不同,他也要求教师应根据儿童各自的特性,采取不同方法,分别予以适当的陶冶,各成其长。

王守仁的因材施教,各成其材的思想,承认了发展个性的必要性,对传统教育抹杀儿童个性的存在,以一个模式培养儿童的教育方法可以说是一个有力的批判,同时也体现了他思想的进步意义。(www.xing528.com)

(四)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应当是多方面的。他说:“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为此他对教育者提出了通过习礼、歌诗和读书对儿童进行全面诱导的要求,并对习礼、歌诗和读书的教育意义和作用分别做了说明。

为了能够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他还在《社学教条》中拟订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日课表,课程安排,除了读书、习礼、歌诗之外还增加了考德和课仿,内容相当全面,同时在顺序上注意到动静交错,张弛结合,也有一定的科学性。此外,王守仁在教学方法方面也有一些创造,如带有比赛性质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意义。

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精华,它不仅当时在反对传统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儿童教育的规律,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多有一致的地方。尤其是他的“自然教育论”的提出比西方最早表达自然教育思想的法国卢梭的名著《爱弥儿》的出版时间(1762年)早了200多年,实属难能可贵。

思考与练习

1.评述贾谊早期教育思想。

2.评述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3.朱熹的“学眼前事”教育主张对儿童教育有何借鉴意义?

4.试分析王守仁的儿童自然教育思想。

拓展阅读

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典故)

王阳明(字守仁)在江西为官时到一个庙里去,他看这个庙非常好,但是有个房间锁着;他问和尚,你这个房间为什么锁?和尚说,过去有个老和尚闭关,涅槃了,死在里头,吩咐锁着不准打开。王阳明一听,有问题啊!他觉得这个庙有怪事,要求打开!那和尚说,绝不能打开,我们两三代的祖师都吩咐过,不能打开这间房。王阳明越听越奇怪,非打开不可,马上给我打开!他威严一发,一下命令,和尚没有办法,打开了。打开一看,一个骷髅打坐在那里,前面桌子上有个条子,写着“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哦,原来他就是我!前身在这里涅槃,预知自己转世再来时,会打开这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