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学前教育史》成果解析

中国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学前教育史》成果解析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始社会的儿童公育,其教育内容是与儿童今后将要从事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表明,古籍中的上述记载并非面壁虚构,它基本上反映了原始社会人类生产生活和教育的实际状况。在原始社会,教养新生一代的任务通常主要由老年人承担,因此,“庠”后来又具有对儿童实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

中国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学前教育史》成果解析

在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

(一)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在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没有阶级,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氏族成员之间平等互助,进行集体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儿童的教育由整个群落承担。所以,对儿童的社会公育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正是对远古时期的社会公育儿童情况的描述。

原始社会的儿童公育,其教育内容是与儿童今后将要从事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

生产劳动教育是重要的儿童教育内容。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从事生产劳动,才能维持生存,每个儿童自幼年起就要向年长一代学习劳动技能。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有这样的传说:远古时期,有巢氏构木为巢,教民巢居;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教民渔猎;神农氏做耒耜,教民农耕。教民,当然包括教育儿童。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表明,古籍中的上述记载并非面壁虚构,它基本上反映了原始社会人类生产生活和教育的实际状况。原始社会阶段,为了使儿童能够参加社会生产生活,就必须把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传授给他们。除了生活和劳动教育外,原始社会对儿童的公育内容还包括思想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宗教教育。通过道德教育,成员之间交往的规范,养成照顾、赡养老人的观念和敬重家族族长的思想;通过宗教教育,则不仅能使新生的一代养成宗教意识和情感,而且还能使儿童在参加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学到一些生产知识、历史传说、自然常识,如让儿童参加自然崇拜性质的祭祀活动,无形中把太阳与万物生长的关系,以及靠太阳定时间、定方向等知识传授给下一代。

原始社会,人类已经开始形成审美意识,如他们把原始歌舞视为宗教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对儿童实施的教育中,美育(包括歌舞音乐、绘画等)也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教育是公育性的,直至氏族公社后期,儿童公育机构并不是官职。此外,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所以军事教育,如学习和使用武器和作战方法、锻炼健康强壮的体魄,也成为一项重要教育内容。(www.xing528.com)

(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传说在五帝时期(公元前2700年前后),中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与军事民主制阶段,这时候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据史籍记载,“庠”是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庠”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庠”的形成是这样一个过程。首先,从文字结构看,“庠”从广羊声,“广”是房舍的意思,可见“庠”的原意就是养羊的地方。另据《礼记·明堂位》中说:“米廪,有虞氏之庠也。”这里的“庠”又由家畜饲养场所变成了粮食仓库。然而,无论是储藏粮食的仓库还是圈养牲畜的场所,在当时都要由经验丰富、劳动力较弱、没有能力去狩猎的老年人看管,于是“庠”又具有了养老的功能,故《孟子》中说:“庠者养也。”《说文》中也说:“庠,礼官养老。”《礼记·王制》中也有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在原始社会,教养新生一代的任务通常主要由老年人承担,因此,“庠”后来又具有对儿童实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功能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使它成为学校的萌芽,或为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的专门机构。

原始社会是中国儿童教育发展的初期,这个时期儿童教育的特点主要有:①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②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③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④原始社会教育方法主要是观察模仿、口传身授,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