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中国陆地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同14个国家接壤,与8个国家海上相邻:东北与朝鲜接壤;东北、西北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邻;正北方是蒙古国;西部毗邻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相接,南面有缅甸、老挝和越南。
中国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因素决定了汉族的分布呢?
一是封闭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汉族的分布。中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大陆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形成三大阶梯下降。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面海拔多在4000~5000米,其上耸峙多座海拔超出7000米,甚至8000米的山峰,享有“世界屋脊”之称。第二级阶梯是从青藏高原的北缘与东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包括了若干高原和盆地,盆地底部高低不一,高原面海拔多在1000~2000米。第三级阶梯是更东的低山丘陵和大平原及至大陆架,山丘海拔多在千米以下,平原一般不超过200米。这一级阶梯也包括沿海大陆架。其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内。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为界,可将中国分为东西两部。中国西部从新疆吐鲁番盆地底部的艾丁湖湖面(海拔-154米)到中尼边界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高差可达9000米;东部从海滨平原到秦岭的太白山(海拔3767米)或台湾雪山(海拔3884米),高差不到4000米。这样,如果鸟瞰中国,东和东南面是烟波浩淼的海洋;西北和北面是漫无边际的戈壁和荒漠;西面和西南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和横断山脉;南面是荫翳潮湿毒蛇猛兽出没的热带丛林,三四千年前中国气温比现在高,南方湿热异常绝难通行,从而在世界上形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封闭的地理环境。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以农业为生存策略的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部和东部。
二是河流的流域和水系决定了汉族的分布。中国河流大部分为注入海洋的外流流域;小一部分为流入封闭的湖沼或消失于沙漠,不与海洋沟通的内流流域。划分中国内外流域的主要分水界为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经内蒙古高原南缘、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日月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向西直抵国界。这一分界线以西地区中,除额尔齐斯河外,全属内流流域;而此线以东地区中,中国主要的大河,如黑龙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均属这一流域,它们分别注入鄂霍次克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在中国外流流域中,流入太平洋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6.7%。此外,流入印度洋流域的河流主要有怒江、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等,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5%,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南部和西南一角。这些河流的下游已出国境,流经南亚各国并分别注入安达曼海、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流入北冰洋的只有额尔齐斯河,为鄂毕河源流之一,流经俄罗斯而注入喀拉海,流域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0.5%。中国水系的分布很不均匀,东部季风区,河流多而长,常形成庞大水系,河网密度一般都超过0.3公里。其中河网密度最大的为长江三角洲,达6.4~6.7公里,杭嘉湖平原甚至达12.7公里。中国西北地区和藏北高原内流流域内,河流少而小,且多单独流入盆地,缺乏统一的大水系。河网密度一般均在0.1公里以下,在降水和径流都较丰富的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一带,河网密度方超过0.5公里。中国河流的流域和水系的这种生态,与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相匹配,也决定了以农业为生存策略的汉族主要分布中国的中部和东部。
三是四五千年前中国温暖湿润的气候决定了汉族的分布。作为汉族主要发源地的黄河流域,在5000年前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之下。在关中地区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发现距今6000年的獐、竹鼠和貉等动物遗骸,这些动物现今生活在气候温暖湿润而又多沼泽的长江流域。在京津地区当时生存有现今见于亚热带地区的动植物,北京西郊、燕山南麓和河北三河市附近发现了大量阔叶树种花粉带,反映了当时气候湿润和温暖。可见,当时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的河北平原,在距今8000~5000年前处于气候温暖期,当时年均气温较今高出2℃~3℃。
而汉族另一个发源地的长江流域,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孢粉分析结果证明,5000年前的气候普遍较今温暖湿润。如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第7~9层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喜暖动物遗骸,如孔雀、猕猴、大熊猫、苏门犀、亚洲象、水鹿、轴鹿等,而今天这些动物分布大多更为偏南,有的在中国境内已不存在,说明仰韶时期这里的气温较今为高。又如上海地区崧泽、亭林和唯亭遗址的孢粉分析,证明5000年前,这里生长着以青岗栎、栲为主的常绿阔叶和阔叶——落叶的混交林,还有眼子菜一类水生草本植物,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度高出今天2℃~3℃,相当于今浙江南部的气候。再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象、犀等今天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动物遗骸。当时的气候大致近于现代华南地区的广东、广西南部和云南地区。因此估计,新石器时代杭州湾属南亚热带或热带气候,年均气温高出现今4℃以上。其他如长江中游的洞庭湖周围的湘阴、湘乡、汉寿,江西南昌地区及下游安徽安庆地区的孢粉分析的结果证明,距今5000年前气候较今温暖湿润。
总之,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充分反映了距今10000~5000年,北起黑龙江,南至长江流域以南,西至天山南北、云贵高原和西藏高原的广大范围,都处在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之下。这种温暖的气候环境一直延续到我国历史文明的早期——夏商时代。据考夏代留下来的《夏小正》,农学家认为所列星象应该是夏代末期的农家历,其与反映春秋时期物候的《礼记·月令》相比较,《夏小正》中的春季物候相应提前,秋季物候相应推迟,说明比《月令》时期气候温暖。近数十年来,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大量动物遗骸,其中有如今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的獐、竹鼠,生活在热带的大型动物犀牛、亚洲象,以及仅生活在东南亚低地森林的圣水牛。甲骨文中还记载猎获100头以上的动物就有犀牛,以及狩猎大象的记载都说明,夏商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较今温暖,当时的亚热带北界约在今河南北部的安阳一带。
中国四五千年前温暖湿润的气候,与中国河流的流域和水系的生态,以及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所构建的中国自然地理也决定了以农业为生存策略的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部和东部。正如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中所说:
汉文化最早发祥于黄河中游的黄河谷地,包括汾河、渭河、泾河、洛河、沁河等大支流的河谷;也就是仰韶文化或彩陶遗物分布的核心地区。此一地区,自然条件便利于原始农业的发展。其后向东扩张,进入黄河的大冲积扇及太行山麓成串较少的冲积扇。远在公元前4000年,这一带便存在着农耕的村落;西安半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大致到春秋时代,汉文化圈已拥有黄河的中游和下游流域。
黄土高原东南部黄河各支流的河谷,特别是两岸的河坎(terrace),因为高出河流的洪水线,近水而可避免水害,又比较易于防御,常被初民选择为聚落地址。原生黄土有垂直的节理,便利于穴居;并且颗粒均匀,疏松易碎,性能肥沃,适宜于原始农耕。同时黄土高原东南部的雨水,因为很集中于夏季,勉强足够农作物生长,所以成为农耕和文化的发祥地。
汉族经过历史长期的滚雪球式的发展,现在汉族在中国呈东密西疏地分布,绝大部分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还分布于世界各地,并在东南亚和北美洲有较多分布。
在中国大陆,汉族有1201809000(2005年),占大陆总人口的90.56%;(www.xing528.com)
在台湾,汉族22436000(2005年),占台湾总人口的98%;
在香港,汉族6554000((2005年),占香港总人口的95%;
在澳门,汉族462000(2005年),占澳门总人口的97%;
海峡两岸四地共有汉族1231261000人。
表2中国各省(区市)汉族比例列表
续表
资料来源:按高低排序,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2数据中未含香港、澳门两特区汉族人口比例。
汉族在其他部分地区也是当地的主要民族,在新加坡,占总人口的77%、在马来西亚的槟城,占总人口的56%。
汉族在许多国家也是重要的组成民族之一,几乎遍布世界各国。
表3汉族在世界各地人口分布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