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任何有意义的学术研究都隐含了一定的体系,需要将其结构化。这是理论对学术研究的要求。陈向明博士在《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理论的定义有非常系统和深刻的论述。她说:
质的研究中的“理论”大都属于广义的、实质理论的范畴。质的研究的目的是对特定的现象本身及其内在联系进行探究。注重人的实践理性和实践知识,因此其理论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实践性。质的研究中的理论不是社会现实的概念化和形式化,而是特定研究者从特定的角度通过特定的研究手段对特定的社会现象作出的一种解释。这种理论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加以修正[65]。
我们觉得指出这一点很重要,理论如果不发展就会枯死。为什么人类学之树是常青的呢?就因为人类学的理论是在不断地发展的。陈向明的论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深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给理论的定义一个通俗的界定。什么是理论呢?简言之,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是系统化了的理论知识。这就是说,系统化了的理论知识要求学术研究成果结构化。
《中国汉族通史》的结构拟分为5卷:一卷,绪论,汉族全史;二卷,汉族区域史;三卷,汉族族群史;四卷,汉族风俗史;五卷,汉族文化史。
【注释】
[1]Agar,M,H.(1980).The Professional Stranger:An Informal Introduction to Ethnography.New York:Academic Press.转引自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318页。
[2]黄兴涛:《“民族”一词究竟何时在中文里出现》,载《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3]王韬:《韬园文录外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83页。转引自彭英明:《关于我国民族概念历史的初学考察》,载《民族研究》,1985年第2期。
[4]金天明、王庆仁:《“民族”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及其使用问题》,载《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4期。但据彭英明考,《东籍月旦》一文是写于1902年,最初发表在1902年的《新民丛报》上(见彭英明:《关于我国民族概念历史人部学考察》,载《民族研究》,1985年第2期)。
[5]韩锦春、李毅夫:《汉文“民族”一词的出现及其初期使用情况》,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1985年铅印本。
[6]《蔡元培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2页。
[7]柳亚子:《民权主义、民族主义》载《复报》1907(9)。
[8]精卫(汪兆铭):《民族的国民》,载《民报》1905(1-2)。
[9]孙中山:《民族主义》,载《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617-620页。
[10]孙中山:《民族主义》,载《民权与国族——孙中山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2页。
[11]孙中山:《民族主义》,载《民权与国族——孙中山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4页。
[12]杨松:《论民族》(1938.8.1),发表于《解放》杂志第47期。
[13]王明:《目前抗战形势与如何坚持战争取得最后胜利》(1938年10月20日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发言提纲),中央档案馆。
[14]郭真:《现代民族问题》之“第一章民族概念”,1929年6月出版,民族文化宫藏。
[15]周传斌:《论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载《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16]该文发表于《民族问题译丛》第2辑(1954年)。又见历史研究编辑部编:《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
[17]《历史研究编辑》编:《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
[18]牙含章、孙青:《建国以来民族理论战线的一场论战——从汉民族形成问题谈起》,《民族研究》1979年第2期。
[19]见《人民日报》,1962年6月14日。
[20]见《人民日报》,1964年9月4日。
[21]林耀华:《关于“民族”一词的使用和译名的问题》《历史研究》,1963年第2期。收录于林耀华:《民族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22]见纪闻:《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争鸣与新探索》,载《民族研究》,1986年第4期。
[23]周传斌:《论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载《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24]Barthes,Roland,1957rh,Mythologies(A Selection from Mythologies),Paris:Seuil.
[25]王联:《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理论》,载《世界民族》,1999年第1期。
[26]马戎:《关于“民族”定义》,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7]周旭芸:《“1998年‘民族’概念暨相关理论和问题讨论会”综述》,载《世界民族》,1999年第1期。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15页。
[29]牙含章:《民族形成问题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0年。
[30]笔者对民族形成上限问题的看法,请参阅《民族形成上限问题管见——与牙含章、杜玉亭两同志商榷》,《云南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95页。(www.xing528.com)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142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109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110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106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2页。
[37]《列宁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41页。
[38]《斯大林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298页。
[39]翦伯赞:《关于处理中国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第1-2期合刊。
[40]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列宁全集》第二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9页。
[41]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列宁全集》第二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12页。
[42]《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一九五七年八月四日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民族团结》,1980年第1期。
[43]参阅彭英明、唐奇甜:《民族问题及其实质浅论》,载《民族研究》1981年第1期。
[44]参阅翦伯赞:《关于处理中国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第1-2期合刊。
[45]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15-20页。
[46]F.Boas,Race,Language and Culture,New York:Macmillan,1982,P.244.转引自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318页。
[47]F.Boas,Race,Language and Culture,New York:Macmillan,1982,P.244.转引自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318页。
[48]李雄华:《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载《求索》,2003年第1期。
[49]郝时远:《寄语新世纪:霸权的终结与民族的和解》,载《世界民族》,2001年第1期。
[50]参见Robert H.Winthrop,Dictionary of Conception Cultural Anthropology,greenwoodpress,1991.pp.94~95.转引自牟小磊硕士论文:《“中国少数民族”的族性过程与研究策略》(1997年打印本)。
[51]参见[美]赫端:《民族、族群和族性》,载《中国人类学会通讯》第196期。
[52]参见Robert H.Winthrop,Dicionary of Conception Cultural Anthropology,pp.94~95.转引自牟小磊硕士论文:《“中国少数民族”的族性过程与研究策略》(1997年打印本)。
[53]转引自M.G.史密斯:《美国的民族集团和民族性》,载《民族译丛》1983年第6期。
[54]Barth,F.,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Waveland pess,inc.,1996.转引自[挪威]弗雷德克·巴斯著,高崇译、周大鸣校,李远龙复校:《族群与边界(序言)》,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55]孙九霞:《试论族群与群认同》,载《中山大学学报》,1998第2期。
[56]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载《民族研究》,2002第1期。
[57]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辨证》,载《民族研究》,1995第3期;《现代背景下的族群构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全球场景下的“族群”对话》,载《世界民族》,2001第1期。
[58]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2页。
[5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48页。
[60]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07页。
[61]彭英明、徐杰舜:《从原始群到民族——人们共同体通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89页。
[62]参见周星:《民族政治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31页。
[63]参见周星:《民族政治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8-92页。
[64]周大鸣:《现代都市人类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139页。
[6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3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