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岸交流新突破,大陆释放善意助台湾和平发展

两岸交流新突破,大陆释放善意助台湾和平发展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始,阿扁似乎还不大敢明目张胆地推行“台独”,对两岸交流也曾有过一些积极的回应。为遏制陈水扁等“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祖国大陆立即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断然回击。发言人进一步指出,“台独”分裂活动已成为当前影响台湾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最大祸害,也是影响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毒瘤。应当说,这些警告对于“台独”势力起了一定的震慑与分化作用。2004年5月17日中台办、国台办授权就当前两岸关系问题发表声明。

两岸交流新突破,大陆释放善意助台湾和平发展

面对陈水扁政权的倒行逆施,特别是对其近乎疯狂的推行“台独路线造成的族群撕裂、经济衰退、治安恶化,许多台胞愿意到大陆发展,渴望尽早实现“三通”,对加强两岸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愿望更为迫切。与此同时,大陆经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经济、政治和外交等方面的优势在日益加强。相对于台湾而言,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实力基础,政策的得力指导是政治保障,外交方面则具有有利于大陆反对“台独”、促进和平统一的国际环境。在这种有利条件下,中共中央进一步调整对台政策:一方面加大对“台独”势力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则对广大台胞释放更大的善意,加速两岸的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交流,给台胞以更大的实惠,形成更为广泛的强大的反独促统力量。

(一)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势力的猖狂挑衅,以维护两岸的和平与祖国的统一

陈水扁作为民进党的代表人物,他的上台曾引起一切关心和推动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关注。上台初期,陈水扁为稳住权力,曾信誓旦旦地做出“四不一没有”的保证,大陆则作出“听其言观其行”的反应。开始,阿扁似乎还不大敢明目张胆地推行“台独”,对两岸交流也曾有过一些积极的回应。然而,时间不长他的真实面目就逐步暴露出来。特别是当面临各类选举,尤其是“总统”大选时,极力推动“台独”似乎成了他获取选票的“不二法门”。2003年,陈水扁为拼大选开始露骨冲撞底线,公然进行“公投”、提出“制宪”及为“台湾正名”等一系列动作,不惜铤而走险。

为遏制陈水扁等“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祖国大陆立即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断然回击。首先,大陆负责对台事务的机构和部门负责人,相继发表一系列谈话,通过舆论揭露和批判陈水扁当局利用“公投制宪”蒙骗民众、撷取选票、进行分裂活动的行径。例如,2003年8月26日,国台办副主任王在希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明确表示,“我们尊重台湾同胞要求当家做主的愿望,理解台湾同胞渴望民主自由的心情,并且一直支持台湾同胞争取政治民主的斗争。但是我们反对台湾当局进行任何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公投’,反对台湾当局极少数人利用‘公投’进行分裂活动。”

国台办新闻发言人针对陈水扁多次发表否定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鼓吹“一边一国”“催生新的宪法”等“台独”言论严正指出:陈水扁出于选举需要,为其一党一人之私,不惜拿广大台湾同胞的根本利益做赌注,不断散布“台独”分裂言论,人为地制造两岸关系紧张,这是极不道德的,也是十分危险的。发言人进一步指出,“台独”分裂活动已成为当前影响台湾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最大祸害,也是影响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毒瘤。

国台办负责人就陈水扁当局通过“公投立法”进行“台独”分裂活动发表谈话指出,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分裂行径,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公然挑衅,是对两岸关系的破坏,是对台海局势和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威胁,也是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陈水扁的所作所为,早已一而再、再而三地背弃了他曾经作出的“四不一没有”承诺,彻底暴露了其分裂国家的真面目。发言人正告陈水扁当局,不要再欺骗、愚弄台湾民众,必须悬崖勒马,立即停止利用“公投立法”进行分裂国家的罪恶活动(转引自《台湾——2003》,第424—425页)。应当说,这些警告对于“台独”势力起了一定的震慑与分化作用。

然而陈水扁当局却一意孤行,不仅打着民主的旗号相继通过“公民投票法”,而且在2004年公然以“公投绑大选”,并侥幸得以连任。其后,他似乎尝到了肆意大搞“台独”的甜头,更加忘乎所以。2004年5月17日中台办、国台办授权就当前两岸关系问题发表声明。声明指出:

“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严峻。坚决制止旨在分裂中国的‘台湾独立’活动,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两岸同胞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四年前,陈水扁曾信誓旦旦地作出所谓‘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四年来,陈水扁的所作所为表明,他自食其言、毫无诚信。他说不会宣布‘台独’,却纠集各种分裂势力进行‘台独’活动。他说不会改变所谓‘国号’,却不断鼓噪‘台湾正名’‘去中国化’。他说不会将‘两国论入宪’,却抛出两岸‘一边一国’的分裂主张。他说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却千方百计地利用“公投”进行‘台独’活动。他说没有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的问题,却早已将它束之高阁,令其名存实亡。他还强行撕裂台湾社会,恶意扭曲台湾民意,肆意煽动仇视大陆、‘对抗中国’,竭力挑衅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公然提出通过‘制宪’走向‘台独’的时间表,将两岸关系推到了危险的边缘。”

应当说,这是对陈水扁上台以来从事分裂活动的集中揭露,也有助于两岸民众彻底看清他的“台独”面目,并严正指出了进行“台独”活动的危险性。

该声明在强调“台独没有和平,分裂没有稳定”的前景下,斩钉截铁地表达了“五个决不”的钢铁誓言:“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决不妥协,争取和平谈判的努力决不放弃,与台湾同胞共谋两岸和平发展的诚意决不改变,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决不动摇,对‘台独’决不容忍”(转引自《台湾——2005》,第413—414页)。该声明引起海内外及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对“台独”分裂势力形成极大的震撼,有利于岛内政治势力的分化。与此同时,大陆加大了反“台独”的文化宣传及立法工作,并在军事、外交及发展两岸民间交往方面加大力度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专门制定并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该法第2条明确“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为此第8条规定,对于“‘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第9条还规定在“依照本法规定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并组织实施时,国家尽最大可能保护台湾平民和在台湾的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正当权益,减少损失;同时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在中国其他地区的权利和利益”。这无疑是对陈水扁等分裂势力的当头棒喝,并以立法的方式宣布了“台独”的末路。

(二)大陆对广大台湾同胞不断释放善意,两岸“三通”取得初步突破

在对“台独”势力深入揭露、打击的同时,从维护台海和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大局出发,大陆对岛内广大台胞寄予厚望并释放出更多更大的善意。为此采取一系列措施,尽可能加强两岸民众的沟通与交流,为实现早已企盼的“三通”而努力。陈水扁当局则从其“台独”立场出发,打着维护台湾“安全”的旗号,严重破坏了两岸交流的气氛,一再推延和阻碍两岸“三通”的进程。尽管在祖国大陆的推动下,在台湾同胞的配合下,两岸交流和两岸经贸都取得了可喜成就,然而两岸不能直接“三通”,仍然使这种成就大打折扣,并极大损伤广大台商的利益。

为此,尽快实现“三通”,日益成为两岸民众交流和经贸发展的共同需要。岛内工商界头面人物更是一再敦促扁政权开放“三通”。例如,2003年9月16日台湾《工商日报》曾刊载一篇《“拼经济”应速“三通”,不能愈绑愈死》的文章,明确指出,“不‘三通’是最不聪明的做法。现在的经济已经很不好了,不‘三通’将会更糟糕”。同年11月6日,台湾《中央日报》刊登与陈水扁私交甚笃的长荣集团董事长张荣发的谈话:《张荣发重炮抨扁政每天只想选举选票》,对迟迟不开放两岸直接“三通”表达强烈不满。一些在台外资企业则表示,若两岸不直航,企业在比较得失之后,会将总部迁移到大陆(《国际招商成败关键在两岸问题》,台湾《工商时报》,2003年10月21日)。可见,台湾工商界对两岸“三通”的期待越来越强烈。对此,陈水扁当局曾先后提出“两岸直航三阶段说”,发表“两岸直航评估报告”,宣布要实现“两岸货运便捷化”(间接货运包机)和单项、经过第三地的“2004年春节包机”等举措。但是,陈水扁当局提出的所有这些方案,是建立在“一边一国”的基础上的,实际上则一再为健康和持续发展的两岸交流降温,一再宣扬“三通”带来的“军事威胁”而贬低“三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显示其缺乏真正实现“三通”的诚意。

为适应两岸人民持续发展的交流和日益扩大的经贸互动,2003年12月17日国台办第一次公布了《以民为本,为民谋利,积极务实推进两岸“三通”“说明书”》,(以下简称《说明书》,见《台湾——2003》第427—443页)。

该《说明书》首先在前言部分回顾了两岸已往在解决“三通”方面的历史过程,称:“1949年以后的30多年间,由于台湾海峡两岸处于军事对峙状态,两岸人员往来和通邮、通航、通商全部中断,两岸同胞处于隔绝状态。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为有利于两岸同胞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发展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首倡两岸‘双方尽快实现通邮、通航’,‘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从此,祖国大陆方面为实现两岸通邮、通航、通商(‘三通’)进行了不懈努力。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受到大陆方面的欢迎,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此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开展,推动了‘三通’进程。十几年来,两岸同胞往来与交流已经大大发展了。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与阻挠,两岸‘三通’仍然处于间接、单向、局部的状态。”

其后,该《说明书》具体展示了两岸“三通”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两岸“三通”的历史回顾

(1)两岸通邮情况。

邮政方面。1979年,大陆方面正式开办对台平信和挂号信函业务。1989年,两岸邮件总包互相直封并经香港转运。1993年4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签署《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岸邮政部门正式互办挂号函件业务。

电信方面。1979年,大陆方面开办对台电报、电话业务。1989年,台湾方面通过第三地开通对大陆电报和电话业务。1996年,中国电信与台湾“中华电信”建立两岸直接电信业务关系。通过1999年、2000年先后建成的中美、亚欧、亚太海底光缆,建立了两岸直达通信路由。两岸电信部门已开办电话、数据通信、移动电话漫游、电视电话等业务。

(2)两岸通航情况。

在海上通航方面。1979年8月,大陆方面倡议就两岸海上运输问题同台湾航运界进行协商,并宣布各对外开放港口均可对台湾船舶开放。为保障两岸航行安全,大陆一侧的灯桩解除对台方的遮蔽;海岸电台对台湾船舶全面开放,为台湾船舶提供通信导航服务;两岸救助部门建立搜救热线。1996年8月颁布《台湾海峡两岸间航运管理办法》等法规,规范两岸海上直航的基本事项。到2003年该《说明书》颁布前,大陆方面共批准台湾航运公司在大陆沿海主要港口设立7家营业性机构和37家航运代表处。

1997年4月,福州、厦门和高雄间的海上试点直航开始运行。1998年3月,两岸定期集装箱班轮航线开通,运输两岸货物的船舶经第三地换单不换船航行两岸港口。2001年年初,双方使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采用只挂公司旗的方式,开通金门、马祖与福建沿海地区的海上客运、货运航线。

在空中通航方面。1981年10月,大陆民航主管部门表示随时准备与台湾有关方面进行两岸空中通航的谈判。1990年3月,颁布《中国大陆与台湾间民用航空运输不定期飞行的申请和批准程序的暂行规定》。1989—1996年,两岸民航业界互为客货销售代理和开办“一票到底”“行李直挂”等业务,签署了多项协议,开展了涉及票务、商务、机务、航务、服务等方面的合作。1995年12月、1996年8月,澳门航空、港龙航空分别开辟了澳台、港台航线,实现了大陆经澳门、香港至台湾“一机到底”的间接直航。1997年到说明书颁布前,大陆方面共批准4家台湾航空公司在北京设立代表处。

2003年春节期间,为便利台商返乡过年,大陆方面采取灵活务实的办法,特事特办,批准台湾6家航空公司共16架次包机,从台北、高雄经停港澳至上海往返接送台商。这是50多年来台湾航空公司的飞机首次循正常途径停降大陆机场。

(3)两岸通商(贸易、投资金融)情况。

在两岸贸易方面。从1979年开始,大陆方面即对台湾产品开放市场,并给予免税、减税等优惠待遇。2000年12月,外经贸部颁布了《对台湾地区贸易管理办法》。两岸贸易金额1978年为0.46亿美元,2002年增至446.6亿美元,增长了近970倍。截至2003年9月底,两岸贸易总额累计3 091.8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488.9亿美元,自台进口2 602.9亿美元,累计逆差达2 114亿美元。

在投资方面。1988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1992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同胞经第三地对大陆间接投资和进行技术合作。1994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1999年12月,国务院制定了《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各地方人大和政府也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形成和完善了保护台胞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大陆各有关部门和各地方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努力为台胞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了台胞投资。截至2003年9月底,大陆方面累计批准台资项目59 458个,合同台资679.8亿美元,实际使用台资357.1亿美元。根据台湾有关方面的统计,自1993年起,大陆成为台商对外投资的首选地区。

在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方面。2002年,大陆的商业银行与台湾地区银行的海外业务分行(OBU)正式开办通汇及信用证相关业务;2003年,大陆的商业银行与台湾地区的外汇指定银行(DBU)也开通了通汇及信用证相关业务。截至2003年10月,大陆方面已批准设立2家台资银行、7家台湾地区银行的代表处、9家台湾地区保险公司和1家台湾地区保险经纪人公司的12个代表处、12家台湾地区证劵公司的17个代表处。

此外,在推进两岸“三通”进程中,两岸民间行业组织不断就“三通”的技术性、业务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达成多项共识。

2.当前两岸“三通”仍处于间接、单向、局部的状态,限制了两岸同胞的交流和两岸经贸合作的发展

在通邮方面。两岸邮件总包仍需经香港、澳门转运,而且业务种类少,邮政包裹、小包、汇兑、速递等项业务均不能开办。

在通航方面。两岸船舶、飞机不能直接往来;两岸人民旅行仍需经香港、澳门等地中转;试点直航不能运输两岸贸易货物,两岸贸易货物仍需经日本、我国香港等第三地中转,造成了“船通货不通,货通船不通”的怪象。

在通商方面。大陆市场向台湾企业和商品全面开放,而大陆产品输送到台湾受到诸多歧视性的限制,许多大陆较具优势及台湾同胞迫切需要的商品不能进入台湾;大陆的企业不能向台湾投资,必要的商务机构也不能在台设立;大陆企业难以在台湾举办或参加经贸展览会、洽谈会;大陆经贸人士赴台考察、访问也受到诸多限制。

以上是《说明书》对两岸20多年来推进“三通”情况的历史回顾及当前状况,并认为实现“三通”符合两岸同胞的切身利益,是两岸实现互利双赢的根本途径。因为,实现直接、双向、全面的“三通”是两岸人员往来和经贸交流的客观需要;有利于两岸经济互补和共同发展;有利于共同因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的趋势。

然而,台湾当局在此前的8月15日,也提出一份关于《两岸“直航”之影响评估》(以下简称《评估书》)。该《评估书》从“直航”乃至“三通”对台湾经济、安全(包括“国防”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国际关系”、经济安全、两岸互动)、技术面乃至必须考量的“关键问题及总体成本”等方面进行了评估。该《评估书》虽然承认“台湾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与大陆经济互赖共生,同步发展”,也承认当时台湾民众“超过七成(七成二至七成五)的民众支持有条件开放直航”(即应考虑“国家”安全、尊严、对等的原则),甚至具体计算了“直航”对运输成本的影响[即海运直航可节省相关运输成本每年估计约新台币8.2亿元(据不同估计从8亿元至12亿元);可减少约一半的运输时间(以不经过石垣岛估计每航次可节省16至27小时)。空运直航可节省旅客旅行成本估计每年约新台币132亿元(以多航点直航估计),旅行时间860万小时;货物运输成本每年约新台币8.1亿元,运输时间26万吨小时(空运直航因各种假设条件不同,成本估计有甚大差异)]。可见“三通”特别是“直航”对两岸,尤其是对台湾同胞极为有利。然而,即使面对如此的利好,台湾当局仍然顽固坚持将“直航”及“三通”所涉“国家”安全问题作为“关注的焦点”。认为“在中共对台湾仍有强烈敌意,并以推动‘三通’作为对台统战的核心工作之际,‘直航’可能衍生的‘国家安全’问题及相关成本极高”。进而认为会造成“国防成本势必大幅增加”、“政治成本代价极高”、“社会安全成本可能剧增”、“经济安全问题益趋严峻”等结论(《台湾——2003》,第481—523页)可见,陈水扁当局对两岸“三通”仍持十分怀疑、戒惧乃至敌对态度,缺乏基本的诚意。

3.大陆为推动“三通”,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台胞的新举措(www.xing528.com)

祖国大陆着眼于两岸和平统一的大局,着眼于造福台湾同胞,如前所述立即提出了《以民为本为民谋利积极务实推进两岸“三通”》的建议,并着手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三通”,有利于台胞的举措。

(1)两岸空运实现“包机直航”。2003年1月26日,两岸实现53年来春运包机客运首航。当天凌晨3时55分,台湾C1585波音747-400从桃园机场起飞;8时51分降落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这架客机是经大陆批准,专程直达上海接台胞回台湾过春节的包机。当时,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台胞已逾30万人,而两岸不能“直航”给他们造成极大不便和浪费。广大台胞早就呼吁尽早实现“直航”。然而,却长期遭到陈水扁当局的拒绝。2002年10月,国民党籍“立委”章孝严建议台湾当局在每年春节期间,专案许可岛内航空器,以定点、定时、定对象的方式,往返上海、台北接运台商返乡过年,即所谓“包机直航”。该提案在岛内引起强烈反响,在“立法院”获得超过140人的联署。台湾民航界、企业界表示了高度企盼。祖国大陆从广大台商的切身利益考虑,将包机业务作为经济事务,个案处理,允许台湾航空公司的客机首先直飞大陆,并在春运最紧张的时刻,予以周到的安排和热烈的欢迎,保证了客机顺利起降,并由上海市政府举办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从此,在大陆机场航班显示牌上首次出现了“台北”。从该“包机”开始,上海机场一直到2月10日零时30分,共保障16班、32架次的台商春节包机顺利起降。此后,这种包机方式依据台胞的需要得以在历年春节延续和发展,客机架次和开放的机场也不断增加。2005年,两岸完成“多点开放、直接对飞、双向载客、不中停第三地”的春节包机直航业务,大陆民航客机得以在56年来首次降落台湾。尽管这种“包机”尚非真正意义上的“直航”,且利润微薄,但两岸航空公司还是踊跃参加,更受到两岸同胞特别是广大台胞的热烈欢迎。

2006年6月两岸经过多方面沟通、协商,在客运包机节日化、专案货运包机、紧急医疗包机及特定人道包机四个方面达成共识,两岸客运包机从原来的春节包机扩大到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四个主要民族传统节日包机。当年中秋节包机、数项专案包机及医疗救助包机得以顺利实现。2007年,又实现了清明和端午包机。

(2)两岸海运间接通航范围逐步扩大。这主要表现在两岸“试点直航”的进一步发展。“两岸试点直航”起始于1997年4月19日。当天,厦门轮船总公司“盛达”号集装箱货轮从厦门海天码头起航,开赴高雄港“境外航运中心”,标志着两岸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正式启动。从此,两岸轮船公司的权益轮可通过“不通关、不入境”的方式,从事大陆输往第三地或第三地输往大陆的货物中转业务,而大陆与台湾地区的贸易货物仍无法直接往来两岸。对于大陆到台湾的货物或台湾到大陆的货物均需采取“两岸三地弯靠模式”。承担运载货物的船只必须绕道中国的香港地区、日本石垣或其他港口转关换单后,才能进入台湾地区。尽管如此,“试点直航”的开启还是打破了48年来海峡两岸无商船往来的僵局,使海上通航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其后,这种“试点直航”曾取得一定成效。例如,据福建省统计,到2004年年底累计运营达12 992个航次,324.3万个标准箱。但是,由于陈水扁当局仍然禁止两岸货物运输,使“试点”仍仅限于试点,而难以得到发展。依台湾高雄港务局统计,2004年航运次数为995个航次,较上年同期下降1.5%,往来的集装箱数量也明显趋缓甚至下降。例如,2004年厦门港“试点直航”吞吐量为36.21万标准箱,2006年降为30.07万标准箱。(《厦门港试点直航今满十年》,2007年4月19日,“搜狐新闻”)。但是,两岸经贸在迅速发展,而两岸贸易货物仍必须绕行第三地,耗时耗材费力。厦门港远洋直达干线的增加,不少货主不再选取“试点直航”,因此这种试点显然已不适应两岸航运发展的要求。

与此同时,交通部于2004年12月批准江苏省太仓国际集装箱运输公司与台湾亿通航运公司合作,开通太仓港经日本石垣岛到高雄港、基隆港的两岸间接货柜航线,使之成为长江沿岸港口中第一条与台湾的间接航线。厦门港则抓住机遇,相继开辟厦门—金门客货运直航、厦门—香港(或日本石垣)—台湾第三地中转航运、台湾水果运输的“绿色通道”等。这些举措,无疑大力推进了两岸经济和人员往来。

(3)两岸局部地区实现“直航”,即所谓“小三通”得以通航。“小三通”是指福建与金门、马祖间的直接通航。基于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处于两岸居间位置,早在1992年3月大陆福建省就提出“两门对开,两马先行”的“小三通”构想。这是由于“两门”(即大陆的厦门和台湾的金门)和“两马”(即大陆的马尾港和台湾的马祖)均相距咫尺,在此率先进行小规模的“三通”,有利于两岸民间经济与人员交流,也可为实施真正的“三通”进行探索与实验。此后,“两马”和“两门”的地方官员和民意代表曾为实现两地交流进行过商谈,草签过“协议”,然而立即遭到台湾当局的斥责和反对。直至2001年元旦台湾当局才允许试办定点定时的客货运航线,使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实现了海上直接往来,即所谓“小三通”。其后,在两岸民众的积极呼吁下,特别是大陆及福建有关机构的积极运作下,该地区的通商通航范围获得较快发展。台湾“陆委会”于2004年2月通过扩大开放“小三通”及相关配套措施,自2004年3月开始福建以外的台商及家属可经“小三通”方式往返海峡两岸,并简化通关手续、实行行李直挂等。2004年12月,福建宁德市城澳港口与马祖实现货物直航,至此福州、厦门、漳州、莆田、泉州与宁德等沿海主要港口,均与金门、马祖实现货运直航。2006年,泉州港石井港区对金门客运通航口岸正式开通,成为继厦金、两马“小三通”实施5年半后增加的第三条航线。宁德城澳港、白马港区对金门、马祖、澎湖海上货运直航口岸正式开通。

从实际效果看,“两马”直航之初每周仅一个航班,到2006年已达到每天2个往返航班;出入境旅客从每年3 000余人攀升到2万余人。与此同时,厦金客运班轮开办两岸包裹业务,根据节假日客流高峰调整班次,年度客流量突破60万人次,创下该航线自2001年正式开通以来年度入出境人数的历史新高。此外,该航线还为两岸同胞提供了57起64人次的人道援助,成为一条重要的“生命救助绿色通道”。2007年4月,澎湖地区居民也可通过“小三通”前往大陆。全年往来旅客超过77万人次,再破历史记录。截至2007年12月7日,共有100位病患台胞经厦金航线返台或前来大陆就医。这一切,显然为两岸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方便,更便利于两岸人民的需要。

(4)大陆根据台湾民众的需要,释放出更多的善意,为两岸同胞的沟通与交流,特别是为台湾同胞办实事,多办事。尽管台海风云紧张多变,大陆对“台独”分裂势力的多次挑衅予以重拳回击,但从“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促进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方针出发,采取政经分开、官民分开的务实做法,大力推动两岸民间经贸、文化、宗教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在不欢迎在大陆赚钱回到台湾支持“台独”的人以外,切实保障台商的正当权益,保障两岸民间交流的健康、顺利发展。以2005年为例,大陆主动出台一系列积极、务实的政策措施,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包括:

① 对台湾15种水果实施零关税。针对台湾水果销售困难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问题,对所涉及的通关、检验检疫、物流等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其中自8月1日起对台湾产菠萝、木瓜等15种水果实施零关税措施。

② 制定对台资企业提供300亿元开发性融资专案,以解决台商融资困难问题。2月21日,正式公布《台资企业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暂行办法》。

③ 放宽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就业条件。为方便台湾同胞尤其是青年学生在大陆就业,大陆修改法规,主动放宽台湾同胞在大陆就业条件,简化就业手续,特别是对在大陆高校毕业的台湾学生在依法办理工作证后,使之与大陆毕业生享有相同的就业机会。

④ 宣布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湾旅游。面对台湾旅游业处境困难和迫切希望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的民意动向,大陆于5月初宣布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并积极进行准备。迫使台湾当局不得不有所妥协与让步。

在类似这样一些惠台同胞政策的推动下,两岸金融、保险、农业、文化、教育、科技、宗教、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往来日益热络。以农业为例,2006年10月17日,海峡两岸在海南博鳌共同举办“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约400人到会交流,大陆方面推出20项扩大、深化两岸农业合作的新举措。此外,两岸各种农业经济、技术、区域交流与合作等活动,此起彼伏,热潮涌动。同样是在2006年,台湾金门农会首次组团到厦门考察;宜兰县农民组团对栖霞、平度进行考察;两岸民间农业组织首次联手在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上设立台湾农产品展销区;首个台湾水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在霞浦建立。岛内10个县市、100家农企组织、703种农业深加工制品亮相厦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成果展览暨项目推介会,近500个合作项目签约,实际签约金额近186亿元人民币。到2006年,在大陆投资的台资农企已达5 000余家,实际使用台资近40亿美元。

再以旅游业为例。尽管大陆宣布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海峡两岸有关部门也进行了接触和协商,但是在两岸关系紧张的情况下,迟迟没有全面推开。有幸的是,2004年和2005年,福建居民实现了赴金门、马祖地区旅游。2007年9月,福建省旅游机构与澎湖县有关部门通过协商,又得以赴澎湖旅游,使两岸合作旅游也迈出了重要一步。

其他政策层面上的举措,显示了更务实灵活的作为。诸如,简化台胞往来大陆的通关手续,逐步放宽台胞在大陆就业的条件,对在高等学校就读的台湾学生实行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制并设置专项奖学金,延长台湾记者在大陆驻点采访时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中充分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和功绩,大力促进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等。

所有这一切,切切实实体现了祖国大陆对台湾同胞的关心和对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的重视与支持。所采取的政策和举措,实实在在,受到台湾同胞的欢迎,也为未来真正实现“三通”、促进两岸和平稳定发展作了重要铺垫。

(三)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访问大陆取得两岸政党交流历史性突破

中共中央在加强两岸民间交流与互动的同时,积极表示愿与包括民进党在内的一些台湾政党、政治团体展开公开的沟通、交流与互动。2005年1月28日,贾庆林在纪念“江八点”发表10周年的讲话中,明确表示:“我们一贯认为,广大民进党成员与极少数顽固的‘台独’分子是有区别的。我们欢迎他们以适当身份来大陆参观访问。我们还一贯认为,任何政党在台湾地区执政,都不应当谋求一党之私,而应该真正以台湾同胞的利益为重。只要民进党放弃‘台独党纲’,停止‘台独’分裂活动,我们愿意作出正面回应,与之接触交往。”“我们有信心、有诚意、有耐心通过充分交流、积极合作、相互包容,加强同台湾同胞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共同化解一切‘台独’分裂势力人为制造的隔阂和疏离,共同排除‘台独’分裂势力制造的困难和障碍,争取两岸关系发展的光明前景。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两岸关系发展与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新华网2005年1月28日,转自《台湾——2005》,第402—404页)这篇讲话,体现了“以民为本、反‘独’优先,两手并用,主动谋和,追求双赢”的核心理念,既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又最大限度地释放了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诚意、善意与新意,是在政治层面上创新之举。

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展现的新思维、新做法,鼓舞了希望和平统一的全球华人,震慑了“台独”分裂势力,争取了岛内反独促统政治力量,激活了长期僵持的两岸关系。虽然民进党当局仍不为所动。然而,在贾庆林讲话发表两天后,宋楚瑜就率先表示,不排除上半年组团访问大陆,“打开两岸僵局”。紧接着,长期反共且内部不乏主张“台独”声音的国民党宣布派副主席江丙坤率团访问大陆,为连战主席即将展开的大陆之行进行“破冰、探路之旅”。至此,持续多年的两岸政治层面上的结构性紧张关系出现了大的转圜空间。

1.国民党主席连战应邀访问大陆,实现了共国两党60年后的首次会谈

先是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应邀于2005年3月28日—4月1日率33人代表团到大陆参观访问,成为自1949年以来首个正式参访大陆的国民党代表团。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会见全体成员,中台办主任陈云林与江丙坤就促进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达成了12项初步成果。4月18日,国民党秘书长林丰正等人前来北京为连战访问大陆进行先期准备。

4月26日,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副主席吴伯雄、林澄枝、江丙坤,秘书长林丰正及一级党务主管和“立委”等一行50余人,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在阔别祖国大陆60年后,重返大陆,展开了为期8天的和平之旅。

国民党代表团一行先后到达南京、北京、西安和上海,所到之处受到中共中央台办以及各地省市领导、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一路之上,连战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几度发表感言。在南京,他就南京与中国国民党的特殊历史渊源,感慨万千:“回到阔别60年之久的南京,物不是,人已非,既感到高兴,也有些感伤。台北和南京距离可以说不是很远,但这一步,连战走了60年,国民党走了56年。”这一步被媒体称为“历史性的一步”。

4月29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等人在北京举行了自1945年以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双方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两党交往事宜广泛而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两党基于对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承诺和对两岸人民利益的关切,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公布了两党达成的五大远景共识:“一、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共谋两岸人民福祉;二、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三、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四、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五、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联合新闻公报还明确宣示国民党今后将坚定走“支持一中,反对台独”的路线。

连战一行对大陆的访问,特别是“胡连会”,不仅在既有的基础上增进了双方的了解、理解和互信,改善了两党的关系,更为两岸关系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连战一行即将离别之际,中台办主任陈云林被授权送出包括赠送大熊猫、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扩大开放台湾水果准入“三项大礼”,为连战此次访问画上圆满的句号。

连战访问大陆和两党会谈受到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双方会谈取得的预期成功,不仅是国共两党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成为两岸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表明两党从国家民族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均愿放下历史恩怨,共同寻求突破僵局、开辟两岸和平和解合作双赢之道的良好愿望,赢得海内外华人和一切爱好和平人士的欢迎和赞许。在岛内,主流民意和舆论对于连战之行予以充分可定,对于一向大搞分裂的陈水扁当局无疑是当头一棒。

2.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

以连战为首的国民党代表团刚刚结束访问,5月5日—13日,以宋楚瑜主席为首的亲民党代表团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对大陆进行了“寻根之旅”“搭桥之旅”,与中共之间展开首次党籍交流对话。期间,宋楚瑜一行相继前往黄帝陵、中山陵祭拜,并回湖南湘潭祭祖,受到政府部门和民众的热烈欢迎。面对大陆民众,面对熟悉的乡音,宋楚瑜感慨万千,他发自肺腑地讲到:“亲民党大陆访问团这次受邀访问大陆,就是希望寻找我们的血脉之根,搭互信、合作、了解之桥,搭未来之桥。我们都是黄皮肤、黑头发、流的都是同样的血脉。中国人要帮中国人,两岸同胞都不要忘记我们共同的祖先。”他在西安致辞时说:“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在上海与台商代表座谈时称:“亲民党将始终坚持‘九二共识’,因为这符合两岸的利益,可以让两岸间的问题心平气和地解决,希望大家为我们鼓励加油。”

5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宋楚瑜一行,并与宋楚瑜举行了两党高层正式会谈。胡锦涛高度肯定和赞赏亲民党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的政治主张。“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的“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是两岸进行对话协商的政治基础,也是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政治基础。胡锦涛表示,衷心希望通过亲民党大陆访问团的这次访问,在两党之间搭起一座互信之桥,在两岸同胞之间搭起一座沟通之桥。宋楚瑜表示三点坚定不移的立场:“第一,促进我们坚定地支持‘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基本原则;第二,我们从来不认为‘台独’应该是台湾的选项,因为那只能带来灾难和战争,它会带给这个地区非常不安的战争的阴影;第三,我们亲民党一向主张和平。”会见后两党发表了会谈公报,达成了六个方面的共识:“一,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尽快恢复两岸平等谈判;二,坚决反对‘台独’、共谋台海和平与稳定;三,推动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促进建立两岸和平架构;四,加强两岸经贸交流,促进建立稳定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五,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六,推动建立‘两岸民间菁英论坛’及台商服务机制。”中台办主任陈云林在宋楚瑜离别之际,再度被授权宣布:对赴大陆的台胞、台生提供方便和平等待遇。

3.新党主席郁慕明应邀访问大陆

同年7月6日—13日,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率领包括该党秘书长李胜峰、创党元老王建煊及新党“立委”成员等30人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访问团,以“民族之旅”为名的大陆之行。

该访问团从广州黄花岗到南京中山陵,从辽宁大连的日俄监狱旧址到北京的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始终围绕“缅怀先烈、追寻抗日精神”的主线,深为历史的惨烈所震撼。郁慕明表示:台湾泛蓝的三个政党今年相继访问大陆,是要互补地改善两岸关系,国、亲两大政党来访时寻根,而这次新党是要寻“气”——中华民族的正义之气。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与郁慕明会见,双方就建立两党沟通机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商讨。7月12日,胡锦涛会见了该团成员,对新党长期以来坚持“反独促统”的鲜明立场予以高度评价。他表示,坚决反对“台独”、促进和平统一,是两党共同的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我们愿和新党的朋友一道,继续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

台湾泛蓝三党高层代表团相继受邀参访大陆,并与中共最高领导人直接会谈交换意见,在一系列问题上达成真诚的理解、谅解和共识,其意义极其重大。

(1)通过直接的交谈、交流和参观访问,有效增进了相互的感性认识,大大拉近了两党乃至两岸民众间的感情距离,有利于相互的直接沟通,有利于相互理解、谅解和达成共识,并为进而实现和解创造了有力的前提。会谈后建立的两岸党际平等交流平台为今后的进一步沟通,为两岸同胞加强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为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发展,乃至为两岸和平稳定发展构建了直接交流的架构和空间。

(2)在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各种活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的“九二共识”方面取得了相当广泛的共识,有力提升了岛内外反“独”促统力量的发展。据台湾媒体报道,连宋两位党主席及泛蓝阵营的政治声望亦因此而显著提升。当年5月的最新民调显示,连宋先后访问大陆后,陈水扁的声望下降为32%,是2000年就任以来的最低点。连战的个人满意度则由31%暴涨至47%,写下个人声望的新纪录。宋楚瑜的满意度亦由29%上升至35%。

(3)带动了两岸各方面更为广泛、热络的交流与互动。继泛蓝阵营三党访问大陆后,台湾岛内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势力,各个层面的代表人物纷纷组团参访大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增加了双方的交流和互动。例如,2005年7月5日,第一届“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在北京召开;同日由江苏省主办、主题为“两岸合作、共同发展”的两岸县市“双百”论坛在南京举行。江苏、浙江等地的100名地方人大代表与来自台湾的100名县市议员就两岸县市经济、文化、市政建设交流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两岸党际与基层交流日益活络。国民党台中市、台南市、彰化县、新竹市和基隆市党部先后与厦门、深圳、青岛、苏州、宁波等地党务部门进行对口交流。中共与亲民党于9月在上海联合举办“首届两岸民间菁英论坛”。9月19日,著名作家李敖抵达北京,展开赴台50多年来的首次“神州文化之旅”。10月11日,台中市市长胡志强抵重庆参加第5届亚太城市市长高峰会。

此后,两岸交流持续升温。2006年经贸、农业、文化交流生机盎然。由两岸民间机构共同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旅游展”在台北世贸馆展出,大陆500多人参加,盛况空前;首届两岸(闽台)优良家庭用品礼品展销会在澎湖举办,实现了大陆企业在澎湖举办展览、大陆货运直航澎湖等多项突破;首届两岸大学生领袖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台湾50多家妈祖宫庙 4 300 多位信众代表组团赴福建湄州参加妈祖祭祀大典,创下到大陆进香活动的新纪录。两岸工、青、妇、侨、客、新闻、体育等各界交流持续发展。特别是如前所述的若干首次举办的各类活动史无前例。两岸这些民间交流的热络,不仅在物质上加强了互通,更拉近了人们的感情,使激进“台独”分裂势力受到遏制,使两岸关系朝良性、缓和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