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内市场一直以来发展缓慢,但在这个时期及此前几年发生了一些变化,国内市场的扩张速度明显加快,见表3—4、3—5。
表3—4 国内市场商品量估计 单位:规元亿两
表3—5 平均年增长率 单位:%
资料来源:吴承明:《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的估计》,载于《吴承明集》,第280、281页表6、表7。
由表可见,国内市场在进入20世纪后扩张速度明显加快,1894年到1908年14年间国内市场商品量增加了约0.74倍,1908年到1920年12年间国内市场商品量又增加了近2.3倍,呈现加速度的增长趋势。而年均增长率,在1894—1908年间为4.02%,在1908—1920年间则加快为10.46%,而同期进口洋货的增长率由6.53%降至5.65%,下降近一个百分点。
因此,这段时期的国内市场完全可以称之为需求旺盛,这是该时期工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那么同期的世界市场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中国国内市场有什么影响,我们通过这段时期的中国对外贸易状况来考察一下,见表3—6。
表3—6 1912—1922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值及指数 1913=100
(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336页续表。
表3—6反映了1912—1922年间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状况。在进口值一项,进口净值从1912年的473097000关两增长到了1922年的945050000关两,如果以1920年计算的话,则增长到了762250000关两。这个时期的进口净值变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2到1913进口值从473097000增长到了570163000关两,延续着之前的增长势头;从1914年开始进口值逐渐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进口值最低的1915年也仅比1914年下降了不到1500万两关银,其后,从1915年的最低点又开始逐渐趋于上升,到1919年上升加快。
但如以物量指数来计量则变动颇大,进口物量指数在1912—1922年间也经历了类似的三个阶段,在1912—1913年间,进口物量指数继续延续此前的增长势头,从82.8增加到了100.0(以1913年为100.0);第二个阶段是从1913—1920年间,进口物量指数持续下降,并在1918年降到最低点66.1,相对于此前1913年的100.0,下跌了1/3还多,跌幅很大,而且此后持续了六年,进口物量指数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到了1921年后,进口物量指数又快速上升。进口贸易值和进口物量指数反映出的这段时期内进口变动状况差异较大,但考虑到,进口贸易值没有剔除价格和汇率变动的因素,结合表3—7就不难理解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了。
表3—7 1912—1920年间银价、国外物价和汇率
资料来源: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851页,表5—34。
在表3—7中显示,这段时期一直低迷的银价经历了一次较大的变动,先跌后升,对于银本位的中国而言,银价下跌显然有利于抑制进口。而1915年后,银价又猛烈上涨,这种状况不利于抵制进口,但同时又出现了一股反向的变动,并且这种反向变动的幅度要大于银价的上涨,如表所示,1915、1916年后,与中国贸易密切的三国均出现了国内物价的大幅度上涨,同期英国国内物价上涨了1.953倍,而伦敦银价只上涨了1.19倍,物价上涨的幅度要远大于银价上涨的幅度。
结合表3—6、3—7所示,如果考虑到这个时期国外物价上涨幅度远超银价上涨,必然导致进口产品价格走高,所以出现了进口物量指数下降幅度要远大于进口值下降的幅度。
在这个时期,世界市场对中国市场的压力逐渐变小。由于战争的关系,欧美经济转向为战争,无暇顾及中国,而且,这个时期,远洋运输费用飞涨,由于缺少足够的商船,战争后期的运费较开战时高出了十到二十倍。[30],这种状况又进一步抬高了进口产品的价格,增强了国内产品的价格优势,抑制了实际进口的增长。
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国内外市场确实有了一些实质的变化。国内市场在国外资本几十年的冲击之下,在国内基础设施(尤其是铁路[31])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日益扩大,市场需求日趋旺盛;而同期的世界市场由于战争的原因,列强工业转向战争,物价的飞涨、运费的激增使世界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压力减小,实际进口最大下降了1/3。由此,市场出现了两种相反的趋势,国内市场在扩大的同时,实际进口量却在下降,国内需求空前高涨。这是该阶段市场的基本状况,它是启动中国工业发展的直接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