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的厘清和评论,从宏观上还原了民国1912—1936年间的工业发展概况。但是,时至今日,对于这段工业史国内学界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研究往往流于零散和表面化,缺少局部和整体性的研究,这种缺失状况难免让人吃惊。毕竟,工业化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最显著的变化。国外中国近代史学界做过一些工作,例如罗斯基、章长基以及费维恺(晚清工业史)等,但这显然是另一个视角的研究,不能替代本土研究。
也正是基于以上的背景,民国工业史的宏观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这段历史。提出一些证据,对这段历史进行清理;给出一些分析,对这段历史进行解释。通过证据和分析,可以消除一些长期屏蔽我们思维的偏见和误解,这也是经济史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基本功能。
其次,它也有助于我们能更“历史”地理解现在。毕竟,工业化进程仍未完成,对于这项劳神费思的工作,“历史是至关重要的。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其现在可能的选择。要理解经济实绩随时间变化而显现出来的差异,就需要了解经济的演变”。[26]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要想很好地解释、分析现在,就不得不回顾约束条件是如何形成的,离析出在此过程中的某些关键性的历史变量。例如,我们讨论当代工业布局问题时,就无法回避近代工业布局对当代的制约;我们分析当代工业化中的三农问题,也不妨回顾一下民国工业化时期农业对工业的制约。(www.xing528.com)
最后,其对解决我国当前的经济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它所揭示的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独特面。如果纠缠于以经济解释经济,无异于钻进了希腊神话中的米诺斯迷宫。而相反,作为交叉学科的经济史,“它的叙述不可能是纯经济的,它必然要反映那些不属于纯经济的制度方面的事实。因此历史提供了最好的方法让我们了解经济与非经济的事实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以及各种社会科学应该怎样联系在一起”。[27]借助于历史的宽广视阈研究民国工业史,可以揭示工业化过程中经济与非经济的联系,对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例如,现今仍旧困扰我们的政企、官商关系的问题在历史上曾是哪些经济、非经济因素作用形成,各个时期的国家管理者又是如何认识这种关系,决定这种关系模式的博弈各方如何行动,又如何推动关系模式的变迁等等。正如诺思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我们必须非常敏感地注意到这一点:你过去是怎样走过来的,你的过渡是怎样进行的。我们必须了解这一切。这样,才能很清楚未来面对的制约因素,选择我们有哪些机会。”[28]正是借助了历史的视阈,诺思对经济史的研究视野延伸到了文化传统、信仰体系、心智模式等远远超出经济范畴的影响因素,也大大提高了新经济史学对当代的启示性。当然,这样的目标对本书和笔者来说,太过宏伟,力所不得。
综上所述,本书的选题意义与目的有三:一,还原历史,解释历史;二,透过民国工业史认识当代工业化进程;三,借助历史的宽广视阈广泛考察工业发展中工业的、非工业的和经济的、非经济的因素及其关系,以资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